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崇有”开“心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果说,以道安、慧远等名僧为代表的“本无”宗是在“正始”贵无玄风的吹拂下,而播流中州大地的话,那么支愍度所创立的“心无宗”就同玄风中的“崇有”论结下了不解之缘,是玄学“崇有论”的梵音独唱。玄学“崇有”论的代表人物是裴頠(公元267年一一公元300年),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山西绦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贵族官僚家庭。祖父裴潜是魏国的尚书令。父亲裴秀是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司空,封巨鹿郡公、食邑三干户。裴頠袭父爵,先后担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园子祭酒兼右将军、侍中、尚书左仆射等要职,为武帝、惠帝朝的重臣,他年少时便有声名,史称“雅有远识”,被御史中丞周弼赞为“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晋书·裴原传》)。惠帝后贾南风的父亲贾充(裴頠的从母夫)也称颂他“才德英茂足以兴隆国嗣”(同上)。他虽是贾后的亲戚,身居高位,但“四海不谓以亲戚进也”,并“惟恐其不居位”。武帝去世,惠帝无能,大权为贾后掌执。他不满贾后的飞扬跋息、骄横不可一世的作风,从不与贾后同流合污,并同张华等人密谋,意图废黜贾后,因张华、贾模等人的反对而作罢。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彤发动武装政变,杀贾后,废惠帝,裴頠为赵王挟怨所杀,年仅三十四岁。裴頠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在学术上,造诣甚高。他“博学稽古”,“兼明医术”,对儒学也很推祟,他向武帝上疏,主张“修国学,刻石写经。裴頠目睹士人“时俗放荡,不尊儒术”,拾何曼、王弼“贵无”论的余唾,未领会其思想精髓,一天到晚“口谈虚无,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晋书·裴原传》),面对此世风日下,礼法松弛的状况,他痛心疾首,猛烈地抨击“虚无”之风给社会所带来的危害。

裴頠《崇有论》的基本思想,是反对何晏、王弼“以无为本”的“贵无”玄学,力主“以有为体”的命题。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本、依据不是什么超言绝象的“虚无”,而是总
括一切万有的“存在”本身,这就是玄学所讲的最高宗极的
“道”,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祟有论》、《晋书·裴頠传》引),离开了“万有”,就没有所谓的“道”。“道”是“群有”的总称,而不是“无”的名号。在“无”和“有”的关系上,裴頠提出了“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同上)的观点,也就是将“虚无”定义为对某种具体事物的否定。是相对于某种“有”而言,即不存在着某种“有”。根本没有王粥所说的那种脱离“有”,在“有”之先之上的本体“无。裴頠认为,空洞的;虚无”于事无补,要成全某一件事物,都要依靠“实有”,即“济有者,皆有也”(同上)。裴頠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证明这个道理。他说,人们做事的动机(心)虽然不是事件本身,但不能说“心”是无;制造器皿需要工匠,工匠不是器皿,但不能说匠是无;不投钓饵,钓不着深水之鱼,不张弓射箭,打不下高空的飞鸟,静默拱手,什么事也办不成。一句话,口谈虚无,不务实事,只有祸国殃民。裴頠的这一批评,可以说是击中了西晋时期腐”朽贵族借清谈来掩饰自己荒淫生活疏懒颓废之风的要害,西晋王朝的灭亡,同这种“放荡”的虚无之风是有直接联系的。被石勒排墙压死的清谈领袖,西晋王朝的太尉王衍在临死前也发出了“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由匡天下,犹可不至今。周”(《晋书》卷四三《王衍传》的痛悔之言,可见,裴頠反对“虚无”,提倡“祟有”的思想,是有先见之明的。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裴頠“崇有”,并不否认“无”的作用,他对老子的无为无欲,主静守一的观点,也是推祟的,他说:

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
义,有以令人释然自夷,合于《易》之《损》《谦》、《良》、《节》之旨。而静一守本,无虚无之谓也,《损》、《良》之属,盖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为体守本无也”(《祟有论》)。

裴頠将老子的五千言概括为“静一之义”。他认为,老子要求人们从世间污秽繁杂的现象中解脱出来,不要沉溺在声、色、犬、马的利欲之中。老子所提倡的“自然无为”、抱朴守真,就是女人们摒弃恶劣、卑下的情欲,持守“静一”之道,这是符合儒家的经典《周易》所讲的“损”、“谦”、
“艮”、“节”的宗旨,决不是引导人们将“本无”作为万物的本体。裴鹿在这段论述中,不仅批评了“虚无”论,而且旗帜鲜明地反对了以“本无”为体的思想,这对“心无”宗的创立,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心无宗目睹“贵无”论日益衰微,流弊丛生,非常敏感地意识到,再坚持与“贵无”论思想趋同一致的“本无”宗,到东晋立国的江东,是不会受到人们拥护和支持的。他们立即吸收“祟有”论反对“虚无”本体,主张“无欲”、“静一”,承认万物实际存在的观点,提出“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的般若学命题,空心不空物,一方面承认万物、众有的客观存在,一方面又要求众生面对大干世界的色相,不要受其诱惑,克制贪欲而无执著之心,保持心境上的宁静,这就是般若“空”观。心无宗的这种“空”观思想,同裴頠既然”“祟有”,又强调精神“静一”的观点,是相
互呼应的,可谓白(世俗)黑(僧侣)殊唱,异曲同工,在‘心无宗的思想核心中洋溢着“祟有”论的求实之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