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学禅四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湛 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禅四要/湛 悦
  相比而言,今天学禅的人很少,可以说非常少,原因我们不去探究。对于想要学禅的人,或者说对禅有点兴趣的人,需要了解哪些是学禅比较重要的,这确实有探究的必要。这样的问题,是大问题,笔者作为末学,作为爱好者,谈点肤浅的管见,如能抛砖引玉,启发于人,则也不负一片热忱。
  一、发心
  一般而言,人们都知道,学禅要有大根器,要是上根利智,能一闻千悟,似乎三言两语就能归家稳坐。这固然不能算错,但实际上我们忽略了另外一些东西。那就是古德祖师所表现的纯厚乃至木讷,比如从二祖到五祖,给人一贯的印象,更多是禀赋深厚,而不是英华早发,聪明颖悟;再比如,怀让大师五十多岁才开悟,但是随侍六祖十余年;临济祖师住黄檗三年,问个问题都害羞,还要陈睦州三番五次去鼓动;近代虚云大师也是苦修到五十多岁才大彻大悟……也许怀让大师比不上永嘉玄觉禅师“一宿觉”那么潇洒,但他确实是六祖的首席大弟子,临济祖师虽然忠厚质朴,但临济儿孙确已遍布天下。
  所以,大根器不见得是我们平常所以为的那样,如达磨祖师讲“非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所能”。根器就体现在发心上。
  不仅发心表现一个人的根器,也是一个人学禅能否成功以及成就大小的关键。我们看禅宗史,看祖师传记,可以说典型夙昔,所在皆是。
  什么是学禅的正发心,什么是上根大器的发心?
  首先,志求无上菩提,力求生命的觉醒,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大众,也就是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在禅的教导上,似乎不及其他法门那么明显地强调发菩提心,但禅宗祖师给我们时时处处做出榜样,比如六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未入禅人上来就问“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的的大意”……究实而言,禅作为佛心,是直指菩提,直证菩提的。发者,发菩提心,悟者,悟菩提,证者,证菩提,成佛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菩提心是禅的根本,也是发心的实质。
  与之相应,大悲心,出离心则是趋向菩提的途径,大悲心为菩提之体,菩提心因大悲心、出离心而生起,亦因之而成就。如果贪恋五欲六尘,如果没有人溺己溺的精神,是无法真实发心,真实向道,真实成道的。
  同时,长远心也是必不可少的。禅,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历僧祗获法身,岂是细事,岂能幸致?必须要有如不成就誓不罢休的决心,所谓“生生如果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坐看三十年不会,截取老僧头去”,都在说明,修行要发长远心,只要坚固不退,一定可以成就。
  学禅还要有决定的信心,坚信自性是佛,生佛不别,舍妄归真,转迷成悟就可以成佛。坚信依止善知识可以悟明心地,坚信宗门禅圆顿微妙,是我等究竟归依,是一大藏教的旨。有信心,才可以学禅,才可以依师,才可以入道,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才不会中道退回,才能得彻底成就。
  语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菩提心,大悲心,出离心,长远心,坚定信是学禅的正发心,是前提,也是关键。没有正发心,一切无从谈起。能否学禅,能否成就,首看发心。当然,发心也有一个过程,有一个随着时间,随着修学而成熟稳固的过程。
  二、师资
  宗门有“师道不立,修法难成”的古训,禅由灵山拈花教外别行,二千余年迄今慧灯长明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师弟子间递相传承,一一以金刚正印印定,毫无差误。所以,可以讲,得师则得禅,无师则无禅,这是事实。如果不这样,释尊就没必要郑重付诸摩诃迦叶,历代祖师传授,也无须郑重叮嘱,学人参学,也不必行脚参方,未悟前,须明眼宗匠指个入处,已悟者,须正眼知识正印印定,困在半前落后者,须具眼阿师救拔坑堑,更遑论以心传心,心心相印。
  所以,站在学人的角度,可以讲,禅,首重师资,所谓发心不正,师可以正之,根器不逮,师可以耐心导之,顽劣之才,钳锤炉鞲,正好陶冶锤炼,这些无不仰赖师资。
  从禅宗历史看,有大善知识提持,则禅风大振,缺乏明眼宗匠,则是宗风倾颓的原因。有论者以为,五家七宗,所以法脉久暂各别,不在宗风作略有什么高下,而在得人不得人,故有“养儿不及父,家门一世衰”的谚语。得人与否,也是师的重任,六祖的禅风遍行天下,正仰赖五祖传法得人,东山法演禅师的深契圆悟,正预示宋时禅风由何而兴……
  因此,当我们发心学禅,则必须依止真正的善知识。当我们百千万劫难遭遇地遇到具眼善知识时,我们一定不能错过,因为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总会发生的,不可思议因缘,定是多劫善缘福德累积而来,错过岂不可惜!
  什么是真正具眼的善知识?那是有标准的,一般而言,真正的大善知识是大众公认的,是没有原则性争议的,也是龙天推出,有不可思议大因缘的,当然,也是传承、修证、福德、智慧、慈悲、方便一一完备具足的。大善知识必有大因缘,学人当不难自己判定,选择什么样的师资,则由学人自己依缘而定。
  选定师资,依师承师之道,则表现为尊师重道的法的伦理,尊师表现为重道,重道体现出尊师。 恩师曾开示云,临济宗风所以绵延天下者,原因在于从南岳大师始,即表现了深厚的法的伦理,征诸古人,莫不如此。这也是禅宗兴废的关键缘由。这似乎也是今人学禅的不足所在,也难怪禅风不能大振了。
  诚、敬、信、行*(注),是 恩师开示的事师之道,也是修道的指南,可以作为学禅的圭臬。
  所谓报恩济苦,师恩佛恩,当在首位,能报师佛恩,则能报四恩,报四恩,是真报佛恩。而报恩之道,则突出体现为修行及弘法,所谓如说而行,依教奉行,至于彻底圆成,普荫天下,正是以佛心为心,以师志为志,具无量不思议大因缘、大功德。
  三、操持
  经云:“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禅的结果落实在方法与工夫上,见地、证悟、功德都离不开方法与工夫,也就是说,这是件长久不退的事情,需要长久不懈的操持。因为前面两个问题得到很好解决的话,修行就更多是自己的事了。套用“方便为究竟”话,可以说“功夫即结果”,因为耕耘即收获嘛。这道理应该无须论证。
  所以,无论得到心传或印证后保任的正修,或是作为入道前行的观心或参究,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操持,去作功夫。无论前方便还是正修,都是须臾不可离的,也就是要求必须绵密,而不能有太多的疏漏,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古人讲“如猫捕鼠,如炉炼丹”,“勿令渗漏”,“一滴水一滴冻”……这都是怎么去履践的问题。应该强调,这些功夫都必须在血肉的现实人生里去践行,而不是离群索居或是理论而已;同时,逆境是一个人修行成就的增上缘。如果能够在逆境中道心不退,功夫不断,很扎实,那应该比较容易得力。看看古来成就卓著的祖师,大多为法为人尝尽甘苦,乃至九死一生。惟其如此,所以修行更为得力,成就也才不凡。
  操持可以说是修行的全程,是凭借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得到最终结果的惟一途径,没有它,就无所谓修行。
  四、透彻
  在一个人修行的过程中,只要他入禅,就会有迥然不同的新状况跟受用,乃至于不管是否入禅,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操持,也会有受用。但无论境界也好,受用也好,我们必须不能得少未足,所谓“学道如钻木,逢烟哪可休?”也就是,要体证禅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乃至以一鳞半爪为究竟实际。
  依据佛经,所谓登菩萨地,应该是很不容易了,但从初地、二地以至于八地、十地,都有不同的状况跟光景,而且是不断增上的,如果容易得少为足,去把玩不休,那就随时可能停滞不前,误化城为宝所。这是非常可惜的,但更可惜的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样的人是很多的。
  《坛经》云:无相、无念、无住,对于没有到家的修行人,不停留大概是很重要的。所谓“明得本分事”,“脚跟谛实”,“盖天盖地透彻”,“踏着金刚正体”,“千圣笼罗不住”,“衲僧巴鼻”是古人的殷勤教示……以非为是,得少为足,很多古人都难以避免,更应引起今人的注意。
  透彻不只是指见地,也指受用跟工夫,不要满足于一种状况,不要停留在一种状态。因为,学禅是很神圣庄严的事情,不可能轻易成功,禅也非常超越,乃至于超佛越祖,如果我们停留,应该没有可以停留的地方,那也肯定违背了禅的宗旨,也就体现不出禅的特质。
  什么是透彻,自有大善知识可以印证,有佛言祖语可以参证,也有自己的自内证可以佐证,理论上跟实际上都是没有差误存在的空间的。我们看看古来祖师不轻许人,看看佛经典籍描述一个人修行之难,就知道走完禅的全程是不容易的。
  纵上所述,以上四点可以概括为两点,那就是师与自己,而以自己为主,所谓正因正缘相遇,自己是正因,师是正缘,在师资不乏的情况下,学禅的全部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这样,就可以明白何以禅强调自力,也可以明白,只要真实发心愿意学禅,都是可能成功的。
  对禅而言,这些似乎都是题外话,但从笔者的体会认识看,又决不是题外话,关键看我们怎么看,怎么做。
  ——
  *注:耕云恩师开示云:“诚者,纯一不杂、集中之心力,无我之热忱,差可形容。稍涉机心,不名诚矣。敬者,统一心身,肃然拱奉;无丝毫苟且、放逸之心行,稍相应耳。信者,肯定不移,坚决归向,生死以之。集全生命之情感、智慧、意志投向之,义无反顾。丝毫犹豫、怀疑,不名信也。”
  记得清人彭端淑有这样的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禅尤其如此。但意识到学禅不易的人,如果决心修行,应该能下更多的工夫,这较之把禅看得太容易的人,似乎要稳妥一些。共勉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