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方丛林子孙化及僧制问题的讨论(二)
关于十方丛林子孙化及僧制问题的讨论(二)
作者:衍真
(论题二)
江西佛学院 衍真 编录
古今高僧大德如何制订措施防止十方丛林走向子孙化?他们作出了何种努力?
一、诸缘洪断禅师
A :
在防微杜渐的做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朝万历年间重兴云居山道场的诸缘洪断和尚。
B :
据《云居山志》载:洪断和尚原是北京万佛堂住持,受紫柏尊者之请于明万历二十年 ( 公元 1592 年 ) ,来复兴毁于元末兵火的云居山真如寺。先闭关三年,跪诵华严,后得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资助重建道场。他费尽艰辛,历时二十载,终于重新恢复了云居祖庭。然功成不居。万历四十年(公元 1612 年),六十三岁的洪断和尚决定离开云居山,返归北京万佛堂。临行前, 因恐云居山十方丛林演变为子孙丛林,遂将自已的所有徒属共十人分别遣散到各地之小寺庵。另商请十方高僧住持常住,以公法化。如襄助洪断和尚重兴云居的高徒常慧禅师被遣至祗树堂,常锦禅师被遣至龙溪寺。其余徒众如常元、常月被遣至上高、奉新一带的小寺庵。
洪断和尚命徒属各依庄庵静住修行,不得回真如寺。后因常住仓卒间不得其人,以致合寺僧众无所适从。大众商议择洪断禅师诸徒中最贤能者暂主寺务。常慧、常锦二师被选上,二师却之再三而不果,无奈为维持丛林生存大计,乃勉为应允暂主寺务。同时乃四方罗致年富力壮、道行高深者,以期委诸大事,无奈期期而不得如愿。纵偶得其人,亦未久留,或寂或去,终非常计。不久,常锦禅师又退守龙溪寺,常慧禅师则朝夕勤勉奉公秉事,丛林赖以周全。
一直到明崇祯十年(公元 1637 年)颛愚观衡禅师来游云居山,常慧禅师见而大喜,再三邀聘,以真如常住付托颛愚。自已仍退守祗树堂,克己修行。颛愚观衡禅师主持云居法席后,乃大兴云居道场(见《云居山新志》第 101 — 103 页 , 中国文史出版社)。
C :
有其师,必有其徒,洪断禅师、常慧禅师之高风亮节,实令人生敬。
D :
他们都深知十方丛林护持不易,担心发生渐进性的子孙式演化。住持者直接传位给其弟子,虽则初次传位能保证其所选传人相对贤能,但此种传位之风一起,便演化成为‘世袭制',数传之后,必定不能保证传人的贤能,而导致腐化;再者,初传之时或许能容许十方人共同入住,亦可能相对尊重十方僧众,数年之后子孙力量渐成帮派,便演化为“半子孙半十方”丛林;再数传之后,就会变成“纯子孙庙。” 所以洪断和尚独具只眼,即使弟子贤能,亦不传其住持之位。
E :
一诚长老为纪念洪断和尚之芳规,于1993 年亲书“十方古刹”四字,刻于云居山真如寺玉佛殿之佛座石台上。并警策后之来者,莫忘前人之德,所谓 “恪遵祖训,莫为世迷。”
二、虚云禅师
A:
虚云老和尚于1889年7月间到云南鸡足山,朝拜迦叶尊者,但当时鸡足山佛教已衰败至极,其自述《年谱》中描述云:
“据山志载:全山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今则全山不足十寺,僧伽与俗人无异,子孙相承,各据产业,非本山子孙,不准在山中住,并不留单。予念往昔法会之盛,今日人事之衰,叹息不已,思欲有为,而不知机缘之何在也?”(见《虚云和尚年谱》第五十一页)
整整十二年以后,亦即1902 年,虚云大师再次朝鸡足山,而当地佛教的状况并无改善,反而愈趋衰败。其《年谱》中云:“又复起念:佛祖道场,衰败至此,全滇僧规,堕落至此,发愿在山结一庵,以接待朝山者;又为地方子孙庙所禁,思之雪涕。”(见《虚云和尚年谱》第六十六页)
又经二年,至 1904 年,虚云大师开始重振鸡足山迦叶道场,挽救滇中僧众,其间备尝艰辛。《年谱》中云:“于山中觅得一破院,名钵盂庵,居之。虽住无房屋,餐无宿粮,然十方四众来者,皆礼接之。”(见《虚云和尚年谱》第六十七页)
其后虚云大师重建伽蓝,立定清规,讲经传戒,渐渐革除了云南鸡足山往日之陋习。
在虚云大师重兴云南佛教后,于 1929 年以九十高龄,又去重新整顿沦为子孙庙的鼓山道场。此次整顿,风险更大,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月耀法师《虚云大师在鼓山》一文中记述:“……在一九二九年的时代,鼓山完全变了,从十方所有变成子孙,由盛旺变为衰败。适闽省秉政者,先后系杨树庄、方声涛二氏,见此情况,大不满意,乃联合佛教界中较为开明的四众人士,从云南的鸡足山请到虚公主持鼓山,做整理和复兴的工作……。”
“虚老既主鼓山,第一步便是寺制的改革。首先,不许任何人在寺内私收徒众;次则取消小锅饭菜,改为一律平等的大锅食;最为繁重的,就是把许许多多无所谓的首座、当家大都减掉了,只令存在一二个,七八十位知客也取消了,只许存在五个到八个,其它如书记等,无不量才用人,取消空名闲职。就这样的三件事,引起一部分寺僧的仇恨,他们联合起来以乱作胡为的行动来反抗虚老,破坏寺内秩序,继而使不法恶僧阴谋毒害虚老,并且在一个严寒的深夜,从堆柴的房子里放起火来,烧了部分房屋。” ( 参见《虚云老和尚年谱》 P149)
三、太虚大师
A :
我们前面说过,太虚大师把中国佛教无法振兴的症结归结为“家族性太深”,并立志整理僧伽制度。其所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一书,集中体现了他一生的建僧构想。
B :
1912 年 3 月,太虚大师入住杭州西湖净慈寺,对该寺进行全面整改。首先,他对寺院职事进行了调整,组织了一个素质较高的骨干班子。接着,严禁僧众吸食鸦片。作为当时佛门种种弊端的缩影,仅在净慈寺吸毒者就有五人之多,原住持鸿定就是其中之一。其三,太虚大师下令拆除各处寮口私设的小灶。再次,为重塑良好形象,大师布置了佛学书报阅览室。并令全体僧众每天坐香三枝及朝暮课诵二小时,以发扬净慈寺开祖永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双修宗旨。定期在斋堂宣讲佛法,以提高僧人佛学修养。同时积极筹设永明学舍,以培养弘法僧才。
此次努力虽因杭州白衣寺慧安等向官府控告大师,而使大师的一切努力遭受挫折,但因佛教革新思潮已被推动,因此三十年代后,子孙制在各名山大寺基本上已被排斥。如厦门南普陀寺于1924 年,苏州灵岩山寺于1926 年,潮州开元寺于1933 年,均由子孙制寺院改成十方丛林。(见《法音》 1999 年邓子美《新世纪佛教复兴的组织基础》)
四、印光大师
A :
印光大师 1926 年把灵岩山改为十方道场,制定了五条规约:
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
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
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堂,不招外方来听耳。
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
五、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
以上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
印光大师以此五条规约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五条当中就有第一、二、五等三条是为了防止灵岩山重蹈子孙丛林的覆辙。“有一违者即出院”,可谓严厉之至。从此灵岩山道风为之一振,迄今不衰。
B :
现今灵岩山明学长老,恪守印光大师遗规,他曾说:“灵岩山的出家人都是来自十方,也就是五湖四海,这是因为灵岩山不准私收徒弟,这样就不会形成帮派,便于管理。”
据明学长老说:1980年刚落实宗教政策,出家人很少,但灵岩山还是坚持印光大师之规,不在寺内私收徒弟。(见2003/2《觉群》第4页:明学法师访谈录)
C:
前面提到虚云禅师整顿鼓山和印光大师整顿灵岩山,均不准任何人在寺内收徒,那么有人发心出家怎么办?
D :
古来十方丛林都严禁任何人在寺内收徒,如《金山规约》第四页云:“私收徒众及破和合僧者不共住。”有人发心出家,则于小寺庵中为之剃度。如虚云和尚剃度徒众均于“福建南平开平寺”,一诚长老于“湖南望城洗心寺。”开平寺和洗心寺都是小寺庵。
五、圆拙长老
A :
1979 年圆拙老和尚重新修复福建莆田广化寺。圆老谨继弘一法师的遗志,不收徒不传戒,按《行事钞》并参稽《百丈清规》,制定丛林大纲,将广化寺改为十方丛林。其中专门制订有《选举住持规约》,于中可见其道风之一斑:
? 本寺住持一席,不拘法派,不分畛域,凡十方僧众有合格者,皆可选为住持。
? 住持必须珍敬戒律,行解相应,能开导后学,领众办道,以众望相孚者为合格。
? 选举住持,应由前任住持及两序首领执事共同酝酿候选人二、三名,报请有关部门审查合格,用不记名投票选举。以票数多者为中选。
? 现任住持之法眷徒眷,纵有合格之人应当避嫌,本届不为候选人,须待下次。前任住持之眷属,虽多贤达,每次只提一名为候选人。
? 住持任期为三年,连选可得连任,但不得超过三期。
? 住持进院时,设斋供众,接待诸方贺客斋饭,及各项费用,概由常住负担,贺礼亦归常住。
? 本届住持不得在寺内剃度徒眷及传付法卷。
? 在任住持之法眷徒眷,不得充当首领执事。
? 住持若为在家二众证受三皈五戒、八戒,为弘扬佛法,义不容辞。如有其它法务,或信众多,过度疲劳,可请班首代座。
? 住持任期未满,倘有发现假公济私及违法乱纪行为,不听劝谏者,众僧通白两序首领报告领导令退,再行选举。倘因挟嫌陷害者,察出理当重责,驱摈出寺。(见《法音》1993 年第9期再参莆田广化寺——当今寺院管理制度感言——德僧改弦子孙变十方< 纯一 >)。
B :
看来,灵岩山、广化寺能保持良好道风而享誉全国实有赖于清规的护持,尤其是印光大师、圆拙长老所制清规,对于丛林子孙化均能防患于未然,对于住持及其选任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防止住持个人的权力不正常地膨胀。广化寺学诚方丈说:“有些寺庙单凭着方丈或当家师个人的兴趣管理丛林,这样,没有一贯性,难免出差,常住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到了积重难返时,悔之晚矣!”(见《法音》1993年9月刊第 20 页)
C :
历代高僧大德们为了维护十方丛林,或为了将腐朽的子孙丛林扭转为十方丛林,往往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作出艰苦的努力;而十方丛林演变成子孙丛林,则如重车下山,直沉而下。所以更应注意的是十方丛林子孙化的苗头,我们从广化寺《选举住持规约》中,就能看出这种防微杜渐的精神。
五、果一长老
A :
又如三造东林,中兴净土祖庭的果一长老,于1954年欲挂单东林寺。时东林寺已沦为子孙庙,不许入住。遂结茅庵住于庐山九峰,日日遥望东林,发誓于心:“不出十年,当来东林还愿”。后果于1961年入住东林,重振十方道风。而其间所受甘苦,若非有真实愿行,何能承担!(见 2004 年 3 月《法音》第 29 页 三造东林厥功伟弘法利生悲愿深 ——纪念一代高僧果一法师圆寂十周年< 常正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