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之自然教育论
佛陀之自然教育论
佛教之自然教育乃“觉之教育”的过程。“觉之教育”乃人类率性之大道。儒曰“率性
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是以佛陀教化众生,要顿悟“本性”;见
性在乎“明心”,故佛经为开显人性中“明心见性”之经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
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从开佛知见而至“入佛知见道”之过程,皆自然培育,自然滋长,自然成长之发展。盖佛法
之教化,是根本之教育,故原始佛教之佛法,后来称为藏教三科即根本佛法之教义:
五 蕴: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及尘识等
六识。
皆依“六根”为立论。后来佛教传入中国至天台宗兴(西元五七六),智者大师继慧文、慧
思,二位祖师之得力于般若思想之精义,汇融法华经宗旨(天台以妙法莲华经为宗骨),循
法华三经(无量义经、法华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圆满,大机大用之“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第三经)及诸大乘经之意而成“法华三昧忏仪”(一卷)。忏文中都以三业六根为根本
忏法。故天台修法,禅观行门,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盖众生心性,六根缘业,
白业黑业全由六根所摄创,故凡真修实学,观心行法,皆以根本法为究竟。(故法华称经中王
--成佛宝典)。
人之本性,如树木之根生,故云“根性”。根,要培养,吸收自然之养素,然后根深蒂
固,枝叶繁茂,华果开敷。人之根本为“仁”,含生机发育义,故需培养得宜。根是活的,
能发展繁荣,充满活力。因此“人”需要教养,适当之教养,要适应根性之培养。花草树木得
之于天地培养。雨露阳光,地润滋养,是亲切的,直接的相融,故人之教育也重在亲切。(
一般教育重口耳之教,禅门重以心传心),所谓亲切是从根本教育,以心摄心,以心感心,
心的感通,发生活力的作用,自然生长善法;正如大地之吸养雨润,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贝足蒙润,各得生长”。
人性升华是善法之根生,如树木所得蒙润。佛说法是“法雨”;“以一味雨,润于人华”(
法华经药草品第五)喻人如华,喻雨如法,华得雨润,华果繁荣,人得法润,臻为善人,而
至“上人”。佛说偈言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能接受善法教化之人,必具悲智正净行,故能实践人生之真义,承当人生之义务“供养承事
”,负荷如来家业,是菩萨道之行者。菩萨之所修所行,功德渐成满分,人华人果,自然成
就。
所谓“人华”,是生命繁荣,当然是根固而树茂。人之根性言六根(眼、耳、鼻、舌、
身、意),六根无缺无损,不坏不枯(无声、盲、哑、喑之病患),接受教育自然比较容易
,因根具而能易于培养,自然渐渐增长。故佛教教育重视从人之根性培养。就六根中言,应
最注意那一根性为培养始?应以“意”根为首要的重视。三科乃根本佛教的教义,每一科皆
以“意识”为重心。修研佛法或为施设教化,若能把握“意”根所生之“尘”“识”,为研
修、为寻求、对治法,“是之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去寸就分,可谓伐树得根也……”(
谛闲大师语录”。永嘉证道歌云:“摘叶寻枝我不能”可知唯有从根培养,可得实际成就。
现世教育为多重知识,忽视心意善法之培养,究非完人教育;更非成仁教育。于兹人性
脆弱,固本之道,亟宜补救。从教育灌输,根性培养;佛教可说资料丰富,教材具足,意义
深远,浅近之处有如话家常,深远之处,能仁之道,完人教化,从人性自觉悟性;于见、闻
、嗅、尝、觉、知,处处提高自觉。谁无眼、耳、鼻、舌、身、意?谁能不为外境迷惘了六
根?谁就是能自觉之你,(故云现行公案,人人具足)。所谓自觉觉他之至人,根明、意净
,不仅从处境影响之“能”“所”之知觉,而更从根本之自觉性智之本知本觉,皆从根本发
展之觉性,从自然性之自觉发展,儒曰“务本”,人生之路,要走得通,走得远,心境要通
畅,则世界之和平,有待教育而为改善,实具重大之意义与责任。
佛教之园林生活,自然教化,在原始佛教,释尊昔日行化摄众,与诸弟子禅行安养于竹
林、祗园,大林园等、灵鹫山下、王舍城中,许多风景幽美树木青苍之胜地,都是佛陀及诸
弟子所至之处。阿含经不少记载当世尊在大自然之林野中修禅及教化弟子之事迹:
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入安陀林,坐一树下,独静思惟(卷十,七十一页)
尔时佛告舍利弗,汝从何来?舍利弗答言:“世尊,从林中昼日坐禅来。佛告舍利弗
,今入何等禅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
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诸比丘……当如是学(杂阿含经卷
九、五十七页)
佛陀当日园林教化之自然生活,直接影响了门徒的身心、内外所接触的环境,耳之所闻、目
之所见,皆有一番风光怡悦之境界。原始佛教的早期,在僧团中,并没有订定很多戒律,可
是自觉净化之自然教育,严净心身,也自然就范。这是“活”的教育-心境活泼明净的培养
。儒家之“苟日新又日新,作新民”(汤之盘铭),都是形容充满生机,生命之活泼。佛教
的精义是“妙”,“妙”就是“活”的圆满,故云佛是觉者,觉是灵活,而且灵活得微妙。
活得明朗,活得光明磊落,活得远大无边,故佛身又名“无边光炽身”。
自然教育,要有实践的经验,不祗是知识之灌输。实行的方法,亲切的培养。如前所说
“如树之根”,欲想根壮很深,则须水分充足。欲想根固则不动摇,此为定慧之根本佛法;
即止观,止是定,观是慧,“定慧力庄严”。在佛化教育中,般若智慧之修习,如根之得水
,故云般若水。习禅定,是自性根本之定力;如根壮有力,自向土地钻深,故云根深蒂固,
花果繁荣。因此需要环境与方法是成功之条件。自然教育之环境具备;略举数则如后:
1稍远市尘,山林静境,树木青苍。
2注意师友质素,互为影响。
3起居住处之设备,简朴不华,色素淡雅。
4学习之环境,宜多设具影响性之文艺点缀,(如古人佳言,书与昼一般艺术品)。
5具宗教情绪影响力灵修静境之房舍设备。
6学术沉思,应注意提起想像力的影响。
7文学艺术气氛之陶冶环境,不可缺少。
8多重视启发悲情之善导影响等。
佛教自然教育重培养自觉性,开拓善法思想,冗成悲要双运之菩萨精神,如烛光融化自己,
自照照他。际此动乱时代,唯有强调提倡人性根本教育。挽救人心,自然教育从根培养,实
为要途。
(第五届国际佛学会议于英国牛津大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