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澈见本心(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吴耀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澈见本心 增订版
  --------------------------------------------------------------------------------
  平常人佛法文集第一集
  目录
  出版缘起
  平常人简介
  自序
  了却生死之究竟大法
  众生本具之如来德相
  禅定与断灭
  如何观六尘本清净
  真不动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心随万境转 了悟无生忍
  八风非实,徒扰本性
  念佛的意义在哪里?
  无相念佛
  念佛三昧
  念佛法门
  一念相应慧
  人人具足一念相应慧
  心念的管理
  悟甚深无生法忍 得深般若
  有无俱遣 直识本心
  佛常住于世 灵山法会 俨然未散
  烦恼毕竟解脱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维摩诘经
  无 业 行
  如何降伏嗔恨心?
  化三世为一际 圆成佛法 不痴等来世
  以忍无可忍 圆成忍辱波罗密
  大丈夫自有冲天志 不向如来行处行
  释放心性
  般若
  诸法平等 性相如如
  常 乐 我 净
  知幻即觉 并无渐次
  法行与如实修行
  白话 入禅定与入不退道场
  见地要真
  生死不惑论
  诸法空相
  万法寂灭 真性显耀
  正知见的体悟
  佛性与修行
  自性始终无染著
  观察 自性实相
  本心(一)
  劝请诸行者依大乘法而修
  一实境界的实修信解
  从阿含经看圆觉法之性相如如
  本心(二)
  自性的呐喊 (一)
  自性的呐喊(二)
  无尘
  众生现众生 觉者悟无生
  佛性
  出世
  诸法无行
  金刚心
  了心不分别
  下手处
  究竟
  知色空故 生即不生 万法常寂心恒清净
  本源清净佛
  顿悟圆觉 渐修习性
  佛以何因缘 立空性义耶?
  如幻三昧
  无常心中有真常性
  了即业障本来空 不了仍须偿宿业
  身、心、罪、福 本来无
  心法俱无 即心是佛
  刑其无刑 戒其无戒 法其无法
  了义之教
  人与法差 法为人病
  佛法与佛教
  尸罗四义
  十一种燃烧
  陀罗尼
  教相与法相
  观四念处
  实法与权法之相融性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自然之道──真理
  道与法混淆不清 则观经难了义
  浅谈 胜义谛与俗谛的融合
  迷时人逐法 悟时法逐人
  轮回观与进化论
  从中道义看谦虚
  转识为智
  何谓法尘?
  实论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之修行目的及方法
  概说 修学观念
  如来
  生死事大 油钵不倾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真如之内证
  佛法就是觉悟之法
  证五蕴皆空
  众生是佛
  白话“道一禅师语录”
  无我真性
  修习无我 名为颠倒
  破相护法论
  出版缘起
  说到此书的出版,真是“因缘”,且是“非常奇妙的因缘”。就只能如此形容。
  吴耀宗先生,自号“平常人”,我与他本素不相识,因学会电脑,开始上网察寻资料后,闲逛各佛教网站,才知有“台湾佛教网路论坛”,进去流灠一番,正看到他发表的篇章,题为“见地要真”。当时,我回应他:“真好,是自己写的?或抄来的?如果是抄来的,请说明出处。若自己写的,见地匪浅!欢喜赞叹!”他回应道:“此篇出自平常人的‘心经’。”那是今年(西元2003)六月七日的事。
  “这个平常人是那么不平常,怎么都写著第一义谛的文章,若非于佛法有某种领会,绝不可能如此!”当时我这样想著。因此,开始遍寻其网上篇章,而有了思想的共鸣,进而相识讨论佛法,总觉得他的见地有其特殊处。
  来,又读遍了他发表于论坛上的文章,发现因无预设立场,却篇篇精彩,看来都是自心流露,却只流传其师门中,觉得可惜,便劝其出版流通,以广利修行者,希望给一线曙光,减少行者摸索。蒙其答应,就这样成就此一出版因缘。
  出版前夕,仅以数语,说其原由。还是那一句,“因缘”吧!
  但愿此书的出版,广利有缘大众,甚幸!甚幸!
  释如莹谨识于松柏岭云居兰若
  平常人简介
  吴耀宗,自号“平常人”,台湾省台南人,生于1954年,现年五十一岁。
  其母早年依止竹溪寺然妙法师修学,常年茹素,故年幼时常跟随母亲到台南市竹溪寺。每当寺中有法会或过年时,就跟随母亲去寺里帮忙,或许是这样的法缘,所以对佛法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二十几岁时由于兴趣佛法,故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佛法,从此,就很喜欢看佛经。结婚后认识郭得一居士,其全家人都是龙华派的子弟,经他的推荐,进入了龙华斋教修学(佛教的旁支),跟随龙华派的老师学习禅坐,前后三年才把全部口诀修学完成,在老师的验证下毕业。
  在修习龙华法门的同时,总觉得似乎不够彻底,因此,又与几位师兄弟,再度依止台南县大冈山超峰寺法智法师座下学习净土宗,赐号‘天宗’。
  因为家累在身,一面做小生意,一面修行,由于时间及事业上的限制,念佛法门无法持续,故唯有运用当年于龙华所学的坐禅静心后来观经。于中,坐禅让其心定,观经让其生慧。如此的修行经过大约六年,尚不能满足对佛法的渴求,总觉得未能贯通经文。有一次,观六祖坛经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以前看过很多次,并没有太大的感觉,而这一次使他重新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若不识本心,学法何为?”,从此,就以“识本心”为主,不求知见、不求多闻、不求玄法、不求余事。
  每有闲暇,就观经体悟“本心”,若心有杂不能专心观经时,就先禅坐,等心情平静后再观经,每部佛经都是一看再看,也不知看了多少遍,尤其是六祖坛经,最后,从观六祖坛经明心地,依此再观圆觉经、楞严经、解深密经、诸法无行经……从此皆能一一贯通。并将修学心得,逐步写下来,直到有了“台湾佛教网路论坛”,才将所有的著作,公布于论坛上。并由热心网友将之汇集成书。
  编辑者述
  自序
  “奇哉!奇哉!众生本具如来德性,只因妄想与执著故,不能证得。”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所说的第一句话。
  佛法,是要我们不须改变目前的生活型态及步调,就能除遣妄执,了却生死,自证如来本性。不管是出家僧侣,还是在家居士;也就是说,不管现在是在工作、在休憩、在谈业务、在开车、在睡觉、在念佛、在禅坐、在行脚、在吃饭、或在待人接物中……,每一个行为的当下都是修行,那就是“心法”。
  本书所谈全属“心法”,即使是久学的修行者,仍不妨碍其行持的法门,只是一样的法门会有不一样的观念,更直接自证如来本性;如果是初学者,或尚未开始修学的人,亦可直接以心法遣除妄执,了却生死,自证如来本性。但若妄执深重或心力不足时,或只能遣除较粗重妄执,不能遣除微细妄执时,就必须藉助加行法来帮助修行。如:坐禅、念佛、持经等等。然而心法仍是无碍的,它能引导我们更正确的修习。
  因为“心法”是开发清净智慧(般若)的法门,是从生命深处开发出来的清净智慧(根本智),一但清净智慧显现,“妄执”自除。因为清净智慧让我们知道妄执如同幻花,而当下自泯。所以必须多看几次,并细心地去理解领会它,才能得到效果的。假如能和朋友或家人一起来研读讨论,这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不能专心阅读时,请暂时停下来,或念佛,或调息,或静坐……,等心平稳后再读,因为“心法”,必须专注用心去体悟,才能开发出清净智慧(般若)。而清净智慧能引导我们自证本性,故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在某些篇章不能体会时,不要紧!请继续读下去,把全书读完时,再回过头来重读,或许会有异想不到的体悟,因为这些篇章都共同汇入心法的,只要能开发出些许的清净智慧后,自然能深入领会它。
  请务必要很用心的去体悟这心法。我们都有能力把生命中的颠倒见扭转过来的,使生命与佛陀一样自在、快乐。
  本书所辑,是将多年来发表于“台湾佛教网路论坛”的篇章,做系统的整理。这些篇章,皆是多年来于佛法修行的领会,曾于论坛上,引起网友热切讨论与支持。承蒙郭得一居士长年收录,经由如莹法师编辑整理满,与众多居士鼓励,热心相助,才有此番整编完成,呈现于读者面前。所以,本书得以出版,实是诸君爱护,在此一并致谢!
  20 2003/11/27 平常人谨书
  了却生死之究竟大法
  人因贪生而怕死,
  也不是看得开就不怕死,
  更无法勉强自己不怕死,
  且此阴影,会跟著年龄的增加而挥不散,
  但只要认识它,就没什么可怕的。
  有人认为临终时,请一些人来助念,
  就可以使临终的人,安详往生极乐世界。
  甚至把一切修行,都注重在临终时,
  是否能安详的往生,或肉身是否柔软,
  来判断修行的成果。
  果真如此吗?
  这样真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阿弥陀佛真能来接引吗?
  那就太低估了佛陀无私的平等慈悲心了!
  其实,平时若不能使心常在清净、安稳中,
  到临终时,更不能安详往生。
  如果只是借外在的安详环境,
  来使心进入安详境地,
  那将只是一场短暂又易醒的梦,
  醒来将更加惶恐。
  所以,必须要有非常正确的观念,
  自然能无惧于生死,
  才能“生也清净、安详;死也清净、安详”,
  自然“身来身去本三昧”!
  “未生我时我是谁?生我之时谁是我?”
  达摩祖师年少时,
  因领悟须菩提这句话,
  而起出家之念。
  未生我时,尚未有身体,不会认不清自我。
  但出生后,有了身体,误认身体为我,
  而迷失了“宅中王”,
  即住在身体内的真我(原来的我),
  并以身体的败坏为死,
  以身体的存在为生,
  而不知自性本无生死,
  生死只是身体的变化而已!
  至今我们已不知变化多少次了,
  这种变化也是非常自然的,
  就像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一样的自然,
  谁也无法阻挡自然的力量。
  生时顺应自然而生;死时顺应自然而死,
  生也自在,死也逍遥,毫无恐惧,
  又积极、又快乐的生活著,
  自然能以自由自在、清净安详的心境,
  享尽天年。
  以此观念慢慢成熟,
  终能了却生死大事,
  本性自然永远逍遥于生死之外。
  若能这样,则心净国土净,
  生也西方,死也西方,
  否则,何处更寻极乐世界。
  亘古至今,时间未曾间断,
  本性也不曾生、不曾灭,
  身体和环境不断的转换,称之为轮回。
  在现世中,只要不迷失本性,
  将会省掉许多麻烦与烦恼,
  也能让我们在人世间潇洒走一回,
  并证得“游戏三昧”。
  请发挥本能的智慧思考本文,
  它将帮你打开清净的智慧,
  助您了却生死大事。
  众生本具之如来德相
  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与执著不能证得。
  佛法浩瀚无边,众生形寿有限,
  表面上似乎无法容纳一切佛法,
  常使行者不敢相信如来所说:
  “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而失去承担“众生本来成佛”的勇气!
  佛法虽无边,而众生皆有个无边的大法器,
  大时可纳虚空,而小时却不容芥子,
  它就是众生的心!
  众生的心,因妄想执著于我能、我所而缩小了;
  反之,若无所执著,其心必大如虚空。
  心量的狭窄,同时局限了智慧的发展;
  心量的扩大,其智慧也会因无所滞碍,
  而发展到无边无际,若真心实践即可证得!
  心量的扩大,全凭心意用功夫!
  只要内心不执著,则心量自然扩大,
  心境自然向上提升,
  它并不影响物质生活,
  而物质也不会因心量扩大,而有所损失,
  世俗事物的处理方式,也和过去一样,无须改变,
  不同的是心量的扩大,
  使精神生活更丰富、更自在、更快乐。
  而忧愁与烦恼,也因不执著而自然脱落,
  智慧也因无滞无碍而大力增长,
  并能促使心量不断的扩大,
  而心量的再扩大,也会促使智慧无限量的增长,
  大心量与大智慧的互辅互成,
  终致完成无边的心量,与圆满的智慧!
  无边的心量与圆满的智慧,是众生的法宝,
  众生因拥有此法宝,而具备了如来德相,
  故众生本来成佛,只因妄想与执著而不敢承担。
  若不信此,纵使数十年苦行,
  智慧和心量还是停留在原地,
  只徒增多闻,及或深或浅的戏论罢了!
  佛法虽浩瀚无边,其实也是由心生,
  故人人本性已具足万法。
  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心应无所住(执著),大如虚空;
  应无所住,故亦无虚空之相。
  故六祖言下大悟曰:“一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禅定与断灭
  众生本具之觉性,
  名真性、名佛性、名心地,与佛无异。
  但众生迷真著尘,即名散乱;
  舍尘归真,名为禅定。
  不著尘即名舍尘,非另有可舍之尘,
  若真舍离六尘而修者,是名断灭,不名禅定。
  欲舍之心地,与执著之心地,同为佛性。
  以欲舍之心,灭执著之心,
  实为以佛性灭佛性,是名断灭,不名禅定。
  若知真因地者,即知六尘本清净,实无尘可染,
  不舍不执,则一切时中,
  乃至吃饭、睡觉,行住坐卧,皆名禅定。
  迷者以神识强压心念成断灭,而入无记空,
  是名痴定,不名禅定。
  然神识不久即将疲惫,心念则复起,
  故痴定是时出定,时入定,不能常定,故不名禅定。
  若百物不思,令念断绝,是名法缚,不名禅定。
  佛性无染、无净,无缚、无脱,无乱、无定,
  凡圣无异。
  禅则有浅有深,(圭峰宗密禅师)
  以分别生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
  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
  悟我法二空所显之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若顿悟身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
  无漏智性本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之根本。
  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即是此禅也。
  如何观六尘本清净
  身为四大假合,此身毕竟无体。
  和合为相,复生六根,接触六尘而生六识。
  但此时六尘并无染、净之名,
  因欲望而生分别意识;
  因分别而生取舍爱憎之缘心。
  合于己欲者,生爱取之缘心;
  悖于己欲者,生憎舍之缘心,
  而不知尘境亘古以来,
  即是:有成必有坏;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
  这是自然之道,未曾改变过。
  当年释迦佛也一样,身处此尘境,未曾有例外;
  而众生愚痴颠倒想故,
  欲令尘境牵就“欲望”,误认尘境为无常。
  菩萨皆知,实为众生心无常,非尘境无常。
  佛与众生同住此尘境,
  众生心不净故,见尘不净,
  佛心清净故,见一切大千世界皆清净。
  而尘依然无净无染,
  非先染后净,亦非先净后染,
  无净无染,是名真清净。
  真不动
  修持的对象,就是修持的本身;
  在修持之外,并无另有修持的心,
  凡夫分别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仔细观察寻找起念的心,却遍寻不著,
  回心返照而发现:
  起心动念的主体,正是此能观察的心。
  凡夫分别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外境的变迁,成坏、高低、上下的形成,
  及生死的循环,只不过是表相而已!
  是靠我们唯一的心性去察觉,去计较分别,
  才有好有恶,有美有丑的。
  一旦执著于此变化无常的表相,
  善恶业障即由此而生。
  善业、恶业一样是业障,同是轮回的因素,
  佛是无业人!
  若能了此,即知业障本来空,
  因痴迷而徒自取舍!
  仔细端详,外境本身并无过错,
  只因为执著才成障碍。
  当内心的观感有所改变时,
  所见外境的反应也随之改变。
  若能对此心性所见外境的表相,
  不论好与恶、美与丑、虚与实,
  始终不执、不取,
  便能无为而显清净觉性,
  因本具足,只须不动即是。
  虽身处红尘恒动中,而其心常不动,是名真不动!
  真不动才能恢复本来面目,无得而得。
  不执、不取是说:
  依然如过去的待人处世中,尽力去完成,
  而所生的结果,
  不管如意与不如意,心境上均无须在意。
  但物质方面依然如往昔,依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只是不管其结果如意与否,均不分别计较,
  即名不执、不取。
  并非放弃权益,让自己困苦生活,
  甚至无法生活,自以为是修行。
  其实这是误解佛法,并与世法相碍,
  修行将无以为继,枉然一生!
  这是心念的不执、不取,非物质的不执、不取,
  只要尽了人事,收获如何就无须在意了,
  自然对物质不强求!
  因心念有无碍的本质,想到什么就能生什么,
  它超出时空的限制,
  故依心而生的境相,才能不断的生起!
  若心念为欲望所牵,
  则烦恼亦随心念不断的生起,
  故成无边的烦恼。
  一旦触及,则烦恼无能断尽!
  也正因心念有无碍的本质,
  故若能于外境其心真不动,
  即能无念、无欲,即能纵横自在,
  则顺逆诸境不动其心,
  邪念不能入,咒术不能加,
  入火(烦恼)不焚、入水(灾祸)不溺,
  是心为金刚不坏法身,
  是心为不动明王本尊!
  恬淡修成随缘性;
  无求养成平常心!
  与人相处,不卑不亢而随缘;
  做人处事,尽心尽力而无求。
  尽其在我心,丝毫不由天!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自性自悟,自成佛道,实无法可立,是为“本住法”。
  说此无法之法时,无法亦为法,
  故一切法毕竟无实体,无自性性故。
  本来常空,本自无生,悟时亦不曰灭,
  故亦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
  然欲授受此无法时,说、示、听、闻佛法,
  即须动用意、眼、耳等诸根识,
  故不管大乘说、了义说、金刚乘说,乃至拈花微笑,
  此时法已染诸识尘,故法已成法相!
  须知诸法清净、诸法无相。
  不知此义者,即著相修行而不自知,
  亦不能悟无法之法,
  故法法相碍,不能贯通诸法,
  常与不同门派者诤,乃至同门师兄弟亦难有共识。
  若解佛法者,即如明眼人,
  明眼人一看就知什么是白色,什么是黑色,
  岂会与盲者诤白与黑。
  如果一直诤诤不休,即知两者皆是盲者。
  故六祖曰:此宗名为无诤法门。
  六祖曰:“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欲离诸法相,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
  而自性始终无染著。
  如虚空,虽时有云雾烟尘覆翳,
  而实不能污染虚空之性;
  凡夫心亦如是,虽妄念生,起诸烦恼,
  然其心性实无染著。
  故说法者不离自性而说,自然所说法,其性清净,
  是为无法之法,是名佛说;
  若离自性本体说法,是为相说,是名魔说。
  悟此法者,自然脱去法相,觅得法身,无一法可得!
  释佛偈曰: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阿难尊者偈曰: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心随万境转了悟无生忍
  天竺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偈曰: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要谈如何不被境转,须先知:万境实不能转心,
  乃为此心误认,而导致心附于境而转,
  然万境依然如如,未曾因此心误认而有所变动。
  (万境有成坏、有高低、有生灭、有起伏……,
  亘古即然,未有改变,故曰:如如。)
  故此转是妄转非实转,
  也就是只转其名(表相)非转其体。
  实相是心与境各自如如。
  故只要认知正确,则心境自如如。
  有言:“既知内想及外境都是生灭性,
  修法就是观这两种生灭相,
  看淡、看空、看无,
  使它不致于干扰你,这就是转相。”
  此法表面上看来好像很不错,也有很多人赞同,
  但实无法圆满。
  如果说此法之人,真有实际去实践,
  就会发现行不通,只能理论上说说而已!
  就算说此法的是世尊(世尊未说过此法),
  也无法圆满,
  因为此法与世法相碍,滞碍难行。
  人处于有情器世间,处处均须用心处理,
  世法之情、义、仁、爱、孝、悌……等,
  皆须用心尽人事去兼顾。
  既然是用心处理,
  如何能看淡、看空、看无,使它不致于干扰你。
  不能空谈什么成就后,
  就能圆满大义、大仁、大爱、大孝等,
  这些毫无实际的幻想,
  更不能离开世法而空谈佛法。
  然而,世尊又是如何教导众生不被外境所转呢?
  世尊知道众生因为观念不正确,
  才受到万境引诱干扰的,
  而观念不正确,是来至于自己的误认,
  故世尊解说“正知见”,
  让众生去领悟本性实与外境无干。
  若从自性本体来看,四大与六尘都算是外境,
  因为地、水、火、风,无论聚散皆为尘,
  故四大与六尘同为外境,
  故若建立此观念后,即知唯本性是实,其余皆为妄,
  只要认得本性,从此远离颠倒梦想。
  如心经曰: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
  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
  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
  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
  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
  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
  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确认此观念后,即可得知: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忍可诸法本无生,名曰无生法忍。
  只要认得本性,于此确认自性与外境无干,
  自然心不随境转,心境自如如。
  既然,自性与外境无干,
  自然世法之情、义、仁、爱、孝、悌……等,
  皆能用心尽人事去兼顾。
  即能于世法上建立佛法。
  故摩拏罗尊者偈曰: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圭峰密禅师曰:
  无碍是道,觉妄是修,
  道虽本圆,妄起为累,
  妄念都尽,即是修成,
  复须修成,不假功用。
  八风非实 徒扰本性
  劳而无功,故称徒扰。
  自无明从空而生,认物为己,自性堕入轮回中,
  且迷失了自性,并以四大合和的假身为我。
  若以自性无量寿的观点来看,
  此身如聚沫,如电如响,如过隙白驹,不能久留,
  连世尊也无例外(以佛舍利为证)。
  虽然如此,仍须妥善照顾身体,怡养心性,
  卑使之健康无忧的享尽天年,
  这本是众生共同的愿望,故众生皆努力经营此生。
  然照顾身体,只要温饱即可,
  平静无忧的心情,即可养性,所谓:“怡情养性”。
  本来的愿望达成并不困难,但曾几何时,
  众生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
  加入了生活中,而生四逆与四顺诸境,
  从此就在八风里沉浮,
  并把本来照顾身体,怡养心性的目标遗忘了,
  而转战八风。
  然此八风非但是从空而有的妄识,
  也是身心最大的杀手,
  就算是占四上风(利、誉、称、乐),
  也一样是身心的杀手。
  目前八风已然成为世俗经营的依据,故常患得患失。
  众生不知不觉中,也已经“缮性于俗”,
  如“削足适履”般而不自知。
  故自性也受严重的委屈。
  虽也尽了最大的努力,
  因不识本性是真,八风是妄,故仍沉沦苦海不能出。
  就算是在此八风中,
  最大的成就者如总统,或所谓的大企业家,
  虽住豪宅、吃尽山珍海味,为众人所称羡,
  但若说他们快乐的话,只是意识心的快乐,
  其身心所受的煎熬,非一般人可理解的,
  唯除能适时忘却八风的人(此名恢复本性),
  方能得到暂时的舒缓。
  这样的快乐是假,
  唯有身心的快乐才是真乐,才称为极乐。
  故经曰:娑婆与极乐唯心造。
  修行就是要如实知八风是空生的假相,
  也就是本来无一物,
  不是让八风生起,然后复生抗八风的能力,
  这是生灭法,非佛法。
  因为误认八风为实有,故复生抗风之能力是盲修,
  只是浮生空自忙,并不会有圆满的结果,
  故曰:修行就是要如实知八风是空生的假相,
  也就是本来无一物,
  觉妄就是修行!
  悟此,即是悟无生法忍!
  念佛的意义在哪里?
  为让念佛法门有较正确的观念,
  卑使念佛者更能生真实信心,心口相应,老实念佛。
  如果不知念佛法门之理而念佛,是为迷信念佛,
  则难生真实信心,难心口相应,
  疑心重重更不能老实念佛。
  一、念佛的意义在哪里?
  曾听人说:念完佛后,要把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
  如此念佛不就执著于功德,
  与梁武帝兴庙执著于功德有何差?
  简答:
  这是权法,藉由这样的回向,
  可摄念佛人之内心达到怨亲平等,无有爱憎。
  虽从外表上来看,好像执著于功德,
  其实内心已经默契实法的境界,
  就是清净了本心。
  而被回向者,若知道此事,也会化解一些敌意,
  其心也将同归于清净,
  这样利己利彼一举两得,
  实为一门妙法。
  二、念佛要去西方吗?如此是否有所求?
  为善都不能有所求,念佛求什么?
  但若无所求,又为何念佛?
  是否念佛自然与佛频率相近,如此即接近佛?
  那鹦鹉念佛是否接近佛?
  简答:
  这也是权法。先以“往生西方”之欲求,
  摄念佛人入心清净,心清净自然不起欲求。
  故念佛圆通章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
  净土,以念佛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与频率无关,更非鹦鹉念佛。
  无相念佛
  弥陀口里念弥陀,不识弥陀怎奈何!
  自己弥陀参不透,临危岂能出娑婆?
  佛外无心,心外无佛,念佛须知自心是佛。
  只为中下根者,不信自心是佛,
  故权令其观佛身、念佛名,系其心念于当前,
  以外显内,以有为显无为,令渐悟自心。
  若是上根者,直令观法之实相,当下承担自心是佛!
  佛藏经云:“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
  。……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
  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何以故?舍利弗!
  随念所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
  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
  ……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无想。舍
  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至无微细小念,
  何况粗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摄,无诤无
  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
  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转四天下地,随意能
  转,亦能降服百千万魔,况弊无明从虚诳缘起,无决
  定相,是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
  分别,无暗无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测,但以世俗言说
  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
  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
  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
  以无相念佛故,不动一心,不住一法,证无能无所,
  心如如,境亦如如,即名入一真法界。
  此时若想或言:我入一真法界,是则即已动法界,
  生我能我所,则不名入法界。
  故不动法界是名入法界。
  入法界者,证见清净,证见自性如如,
  朗朗荡荡,光明灿烂而不耀眼。
  此光明非世间有形之光,
  张眼亦见,闭眼亦见,盲者亦复能自见,
  如大日如来之光,无阴无影。
  (非世俗之阳光,有光必有影,有树必有阴。)
  因心念有无碍的本质,想到什么就能生什么,
  它超出时空的限制。
  想到烦恼境即生烦恼想;想到快乐境即生快乐想。
  即使人在千里之外,亦能很轻易的挂念著家里的事。
  反之,在家里亦能挂念于千里之外的事,
  不一定要有实际的境遇,
  故能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中,
  也能向往于未来的憧憬中,
  更能陶醉于目前的境地中。
  心念转变之快,亦可用瞬息万变来形容,
  纵横自在的能力,可谓是无所不能,
  上天入地无人能挡,
  论此无碍的能力实与佛无异。
  须知:心念是以真如为体而有,
  正因如此,人人均能顿悟“无相念佛”,
  并以观佛身、念佛名而渐修习性。
  不生异心、不生私心、不生欲心、不生所求心,
  是名念佛。
  念佛三昧
  一句弥陀,灭罪恒沙!
  念佛三昧经曰:
  “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
  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
  智度论曰:
  “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
  念佛不在多与少,只在识佛与否!
  若不识佛,如何念佛?
  就算念十万遍,念到口干、口破亦无益!
  如用百台放音机日夜念佛,念个十亿遍,
  还是一样无意义!
  何不想想,真的有如此不具平等心的佛吗?
  念佛名就能往生,否则就不能往生,
  佛会和众生一般见识吗?
  当然不会!佛见一切众生与佛平等。
  念佛首先要相信自己是佛,只是未觉之佛!
  次要知所念之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
  离开自性,无佛可成!
  若念他佛,将生异心、生私心、生欲心、生所求心,
  不名念佛。
  故古德曰:念佛念佛直直去,
  原来弥陀念弥陀。
  三要认知自性始终无染著,染著的是意识心,
  此心是无中生有的,此心是妄认的,
  将随此正确认知而自然瓦解,
  依意识心生的业障亦随之而灭,
  故永嘉禅师曰:“了即业障本来空!”
  若能建立如此知见,
  自然念佛句句清净,念念正觉(佛者华语曰觉)。
  故有“一句弥陀,灭罪恒沙”之说。
  意识心是依自性而生,
  故意识心是子,自性是母,母忆子是天性,
  若子逃逝(念他佛故曰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念自性佛),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意识心),忆佛念佛(自性),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自性)。
  去佛不远,自得心开。
  ││大势菩萨念佛圆通章
  如此功德,非修行而得,亦非师父相授与,
  实人人自性本具足万德庄严,
  乃至十方诸佛亦若是,故得时不曰“得”!
  念佛法门
  明朝净土宗师││蕅益大师法语: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第一要信:
  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
  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
  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
  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往生;
  若知回向,虽误作恶行,速断相续心,起殷重忏悔,
  忏悔之力,亦能往生。
  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业,岂不足庄严净土?
  只为信力不深,胜业沦于有漏,
  又欲舍此别商,误之误矣!
  但加真信,一切行履,便不须改也。……
  提供修行净土法门念佛者参考!
  ***
  一句弥陀,灭罪恒沙!
  修行净土者,务必相信“实信”,否则将功败垂成,
  佛是实语者,不戏论。
  若不懂,即须请益法师,否则难生实信,
  若有疑而勉强相信,则是迷信非实信!
  ***
  念佛要心口相应,
  要心口相应,谈何容易?
  若无相当的理由,足让众生心服口服,
  众生是无能生实信的。
  若无真实的相信,如何心口相应?如何能心不疑?
  念佛法门仍须具般若慧,不是直直的碎碎念!
  心有疑则信力不深,胜业将沦于有漏。
  ***
  如果有念佛号的人,就可往生,
  没念佛号者,即不能往生,
  那天下定有私,
  也太低估了阿弥陀佛的平等慈悲心了!
  念佛号是修习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为清净本心,
  心净则佛土净,是谓“往生净土。”
  生时若不能生净土,
  死后更不能生净土。
  念佛法门与禅宗习禅同是为了清净本心,
  否则圆寂后无口亦无心,如何念佛?
  念佛本身也具法尘,故仍须无念而念,
  方能清净本心。
  言至于此,各人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若不信者,法无碍人,各取所需!
  一念相应慧
  大般若经三九三曰:“从此无间,以一刹那金刚喻定相应妙慧,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粗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起信论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又天台通教:“以一念相应之慧,顿断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应身而成佛。”经云:“是等为于无间道,断尽最后一品习性之慧,名一念相应。”
  欲以一念相应,先认知一实境界。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此一真实境界,即是如来法身。
  一实之妙体,绝待不二,而离诸虚妄之相,是曰:“一实无相”,此即诸法之实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无相也!”即此意。
  再发挥一念相应慧,与一实境界相应,顿断众生一切粗重习性,及一切错误观念。若有无间道金刚喻定相应之智者,唯为一刹那间可至。也就是说:如果化三世为一际之道(无间道),诚心不动,所喻定之一实境界之智,刹那可至。(大乘法中无三世之分)
  大品般若经曰:“须菩提!当来世间善男子等,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当知是为菩萨之魔事。”故修行者应确认一实境界,发挥相应之智慧与其相应,此方名真修行,方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即以大智慧渡过彼岸。且任何宗派处处是入处,处处是下手处,更无碍于目前所修的种种法。
  人人具足一念相应慧
  因心念有无碍的本质,想到什么就能生什么,
  它超出时空的限制。
  想到烦恼境即生烦恼想;想到快乐境即生快乐想。
  即使人在千里之外,亦能很轻易的挂念著家里的事;
  反之,在家里亦能挂念于千里之外的事。
  也能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中,
  也能向往于未来的憧憬中,
  更能陶醉于目前的境地中。
  心念转变之快,亦可用瞬息万变来形容,
  纵横自在的能力,真是无所不能,
  上天入地无人能挡,
  论此能力,实与佛无异。
  须知:心念是以真如为体而有,
  心念若误为有染,则真如在缠是谓众生;
  心念若清净,则真如出缠谓之为佛。
  正因心念有这样的能力,
  故不论久学与初学,不论愚与智,
  人人皆具足“一念相应慧”,
  只因妄想与执著而无法相信自己,故不能证得。
  虽人人具足“一念相应慧”,
  修行者亦应确认一实境界(正知见),
  也就是如来清净觉地。
  发挥相应之智慧,与其相应,
  即可顿断一切烦恼缠缚,
  此方名真修行,方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
  即以大智慧渡过彼岸。
  即如出生为狮子,
  待其两三年后长成,即能发狮子吼(说法无畏)。
  若知见不真,仅攀其枝叶,不见根本,
  则失如来种智,即如出生野狐,
  待百年也只是个“狐狸精”。
  “正知见”与“一念相应慧”,
  如佛之左右胁士:文殊菩萨(智)与普贤菩萨(行),
  不可或缺,方能成就佛法!
  心念的管理
  心念有无碍的本质,能纵横自在,能无边无际!
  当其执著于情、执著于物、执著于事,
  乃至执著于法时,
  立即受到束缚,而失去了自在的本能,
  天地忽然变得很小,忧、悲、苦、恼,油然而生,
  甚至不容于天地。
  有些人,心念时有自尽的念头。
  情、物、事、法是为何物?
  竟能轻易的系缚心念!
  一旦执著就难以复其初,
  虽有佛应世,亦无法度。
  仔细观察,情、物、事、法本身并无过错,
  亦不会羁押心念,
  而是心念本身的执著,方成障碍。
  由此观之,应是心念管理不当惹祸的,
  故我们仍可依常轨,
  尽心尽力的去处理情、物、事、法,
  不管如意与不如意,于心念上尽量不执著。
  不执著即不被束缚,
  一样见闻觉知,但已无一物可染,
  自然能保持原来自由自在的面目。
  只要尽人事,则如意与不如意已非我们的事了,
  根本无须在意!
  如果心念执著,则将冤枉承受一切苦厄,
  进而失去健康。
  虽受诸苦,但事实依然没有改变。
  不管现在所做何种修行,
  如坐禅、持咒、诵经、闭关、礼佛、朝山、绕佛等,
  或任何法会中,
  只要能做好心念的管理,
  自然默契一切佛法,为佛所印可。
  尽人事、听天命、没烦恼,就是最有效的修行。
  悟甚深无生法忍得深般若
  一切修行,皆因妄执成习而有诸行。
  因分执我相,复行慈悲喜舍;
  住于三界,故行空、无相、无愿三解脱法门;
  因执四大为我,复有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之说;
  惧生老病死,故求四无颠倒、涅槃之法;
  为了知十二因缘无起灭,复求三藏十二部经;
  因贪憎痴,故行戒定慧;
  著六情而有八风起,故行六波罗密;
  不犯十恶,自成十善。
  佛如医者,应病与药,是名渡济众苦。
  以疾病故,而有医药,无病则无药。
  一切本来空,无名无形。
  无犯即戒勿复戒,否则将自伤;
  无染即净勿复净,否则将自染;
  心意无著即是舍勿复舍,否则即有所执。
  若然者,诸法于无为中自然寂灭,无生相、无灭相,
  一时,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相,无所执、无分别,
  此即是甚深无生法忍。
  虽持世法,随应万机,见闻觉知中,自识本心。
  于无所不为中见无为,
  故其心于一切时、一切处常不动,
  即此真无为,名如法行。
  尔乃默契佛道,无行无止自内证,成熟佛果。
  有无俱遣 直识本心
  众生不识本心,虽复勤奋修行,经无量劫,
  不得真净,受此轮回。
  本心真净,难以形容,非有学缘觉、声闻之所堪。
  故从认识诸妄说起:
  若能“知妄”,就等于离妄了,不要再离妄。
  若复行离妄,那表示不是真的“知妄”。
  如人于梦中,见自己处于很危险的地方(五浊恶世),
  战战兢兢的生活著,深恐触及危险(贪憎痴),
  一但醒悟,就无须离开那危险的地方。
  所以,知梦即醒,知妄即离,并无次第。
  什么是妄呢?
  凡由执“我”所生的感觉,及一切行为皆是妄。
  如:生“我贪、我憎、我痴”,
  而复生厌离贪憎痴之行为,两者皆是妄,
  因贪憎痴无实性,生妄亦无因,无可寻究。
  如梦中事,自妄发生,并无原因,故无可寻究。
  若欲除妄,倍加虚妄。
  又如:
  若随顺“杀、盗、淫”(或贪憎痴),是名恶业堕鬼伦;
  若不“杀、盗、淫”(或不贪憎痴)是名善业生天趣!
  善业、恶业都是业,同是轮回因。
  故仍于六道轮回中,有“杀、盗、淫”(或贪憎痴),
  与无“杀、盗、淫”(或无贪憎痴),
  有、无相治,有、无相侵,起轮回性。
  若能知是妄,则有、无俱遣。
  能遣之心亦灭,则妙心常寂,
  自然无“不杀、盗、淫(或不贪憎痴)”,
  更何况是“杀、盗、淫”(或贪憎痴),岂能生乎?
  因不知“贪、憎、痴”无实性,
  以此无明,而生三惑(贪不贪、憎不憎、痴不痴),
  因三惑复生善、恶业,
  善业恶业都是业,同为轮回因。
  楞严经卷第九云:
  “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
  世间有为功用,习气犹不减,落于魔道,虽欲除妄,
  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
  咎。”
  得其意,忘其言,自然“三轮体空”,不落名相中。
  佛常住于世 灵山法会 俨然未散
  “如是我闻”,是世尊遗教中,特别嘱咐阿难尊者。
  以“如是我闻”作为佛经首,
  显见其意义之重要。
  但绝大部分译经者,
  都译为:是阿难尊者亲所见、亲所闻,
  以表示法会的真实性。
  佛经真的要如此才会叫人相信吗?
  这只是依文转义的解释法,
  也就是学者之见,
  与行者之见大有不同!
  其实,它有更重要、更深的涵义。
  当行者诵经或观经时,
  就藉由“如是我闻”进入法会中。
  “如是我闻”中,“我”是指观经者,
  要观想:“如是自己正亲身参与所亲闻的法会”。
  “一时”,是指正当此时,佛在某某处,
  佛正现智慧光明神通,
  让与会法众及“观经者”,
  顿断一切杂念及烦恼,
  自然疾入谛听状态,
  (佛只有在说法时才会现神通,用以庄严会场。)
  然后观经者,须依经义观想法会的进行,
  将法会重建!
  佛经大都以问答方式进行,
  有如一出戏剧,
  所以很容易依观想来重建法会,
  这样才能得佛法真实意,
  感受佛所说之境界。
  这方能称为“观经”,否则是名“看经”。
  “看经”只是一个读历史故事的学者,
  难以入法会,难悟佛所说境界!
  就像一场演唱会,
  若从报纸上看报导,或从电视上看,
  远不如亲身至演唱会场所感受到的真实,
  如此的感受,
  甚至言语文字难以表达的,
  何况佛所说境界的感受,更甚于此。
  如佛于说法前所显现的神通,
  只有观经者,才能感受到,
  才能顿断烦恼及杂念,
  乃至顿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疾入谛听状态, 感受无法之法,
  能去一切法尘,悟取般若智,
  是故法会可因“谛观”而重建。
  自当发现并赞叹佛常住于世,
  三百余灵山法会,两千五百年来俨然未散,
  实为末世众生之福矣!
  故金刚经曰:“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必为有佛”
  且一切观经之处,必为庄严道场。
  烦恼毕竟解脱
  烦恼虽生而无实性,虽有所受而须无所著,
  心性原本清净,自当调伏。
  如人初睡时,
  因意识心白天为八风所染,会想东想西,
  故不能即刻入眠,
  但只要不执著,自当调伏,不久即可入眠,
  因意识心是幻,无实性故。
  心性本清净,故自调伏,
  若另起意识心欲调伏此意识心,则将无法入眠;
  烦恼亦复如是!只要不执著,烦恼将自泯。
  若生贪憎痴等一切烦恼,
  而欲求解脱者,是无尽相(烦恼亦无边),永世难成。
  如除杂草,除东而西生,除西而东生,
  杂草亦为无尽相,故终生除不尽,是名生灭法。
  以灭止生,生生灭灭,累世难成。
  当知诸法皆如幻,勿于幻中求解脱。
  否则,此解脱正是进一步缠缚自性,永无解脱日!
  知幻就是离,离幻就是解脱。
  若能了知烦恼性本来清净,故无生复无灭,
  则于第一义中,无缚亦无脱,名为“悟无生”。
  作如是解者,真离贪憎痴等一切烦恼过失。
  若复烦恼有所生起,于第一义中而无所著,
  则是性本清净,将自调伏,
  因烦恼从本以来毕竟寂灭,毕竟解脱。
  若如是知,如是解者,
  即得如来一切功德法身,
  能作狮子吼,能转大法轮,
  速得如来清净法身。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维摩诘经
  佛法本无高低,因众生根机深浅而有别。
  但究竟法只有一种,绝待而不二
  佛与佛,无须说法,唯以心印心,
  因法本离识、离言、离文,绝一切表示。
  佛与菩萨说法,都是大乘法;
  末后兼摄诸根,以下接声闻乘。
  佛与声闻说法,大都是小乘法,
  兼摄诸根,终导以大乘,以接菩萨乘。
  菩萨与菩萨说法,大、小乘法皆摄,终导以大乘。
  菩萨与声闻说法,以小乘法,终导以大乘。
  声闻非佛许可不得说法。
  其实,从问法者,就可看出大小乘,
  如问法者是菩萨,佛就说菩萨乘;
  如问法者是声闻,佛就说声闻乘。
  佛都是依根器而说法的,但终归导以大乘法。
  (这样很好辨认大小乘吧!)
  诸法平等故,一切法应相通无碍。
  少有从大乘修入小乘的法门。
  只有根器太浅,难信深法,而自趣小乘者。
  故维摩诘经曰: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