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见本心问答集(2)
4、问:就原始佛教来说,南传佛教乃是要发出行动后,才算是真正的犯戒,但是,那当心中动起精神外遇的念头,如此不及时停住,日久积藏于心,因缘和合时,仍会爆发成行动。不是吗?就北传大乘系统,包含密宗系统,就要求连动精神外遇的念头都不许可,因为他们的时空观更深远。原始佛教虽然要化成行动才算犯戒,但是累积在心中,早晚会现行。所以,菩萨戒也就要求更为严格,不能动精神外遇的念头,因为既然最后早晚都会现行,那菩萨戒行者明白此一事实后也就很重视起心动念!所以,菩萨戒的要求比南传佛教的戒律严格太多,密宗戒更不必谈,更严于菩萨戒!您认为呢?
答:大德所言之戒,是无法让众生不起犯心,只是单向以戒来治犯心,这样的戒法,如石头压草,草仍会丛生。又如以右手压左手,浮生空自忙,累劫亦难了!因戒心与犯心同为此心,而圆满之法是令心不生犯心
,故亦无戒,视五欲如梦,此中实无女,凡夫分别为二,智者了达犯心与戒心其性无二,故犯心自无生,知是名无生忍。故诸法无行经曰:“若人分别戒,是则无有戒,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戒非戒一相,知是为导师。”此法甚深是圆满究竟法。
凡有情众生,必不能离开食与色,食色正是物种不致灭绝之因素,只是人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单纯,而把色扩大成妄想,方有精神外遇之说。了义法是教众生不要把色扩大成妄想,自然没有侵犯之心,方为治本之法,如果以戒心制犯心,实无法把妄想心修正,反而不知不觉徒增色妄想。
再次强调,大德所说之法,是既生犯心即应令灭,也是善法。而此处所说之法是把根源找出来,直令犯心不生,方能根治,能让习深法者,以无戒而戒。以上只是提供吾人入深法门的心得,以供参考!若与君所见不同,也请自取所需,无须在意。
5、问: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解释固然版本众多,但身在其中的人亦不易觉察。譬如:入定长达数日之久是什么相?
答:著四相是心的问题,非相的问题。入定长达数日之久,若能无心出入则无相,非关出入。若以意识心羁押心性而入定,是名做作,四相俱著!
6、问:身心轻安法喜充满又是什么相?
答:若真入其境,本无相亦无言说,为互相授受,强曰:身心轻安法喜充满,是名脱四相。但若为入而入身心轻安法喜充满,非自然而入者,则“身心轻安法喜充满”即成意识所成相(即清净相),须知:清净相也是相,则为著四相而修行。
(这是深法,请多看几次,即能善分别其法相,因正法本无相,若以言语说出,即生法相,故须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否则著相修行,而不自知。)
7、问:“清净相也是相”,那么,此“清净相”与自性何干呢?这个“清净相”除了意识所成相之外,是否另有别种“清净相”?“自然入者”与“非自然入者”的清净相之间有何差异?
答:身心轻安法喜充满是清净的形容词,并没有相。若不知此义者,会把身心轻安法喜充满的印象架构在意识心上,是谓意识所成相,然后强押心念入此相中,自以为已得身心轻安法喜充满,实仍为意识心所牵,故曰:非自然入。若了达身心轻安法喜充满,无为自得,自然无有出入,则常得身心轻安法喜充满,以无得而得。
8、问:在“圆觉经”中所谓的“清净相”是指什么?
答:先说明“清净”与“清净相”之差别,如圆觉经一开始:“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请注意看这样形容的境界,与会法众是否能看出任何相貌呢?答案很清楚,应是没有相貌的,因为“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都无相貌亦无言说,但为介绍此等境界,故赋文解说,既是赋文即是以文字约略概说,故成清净相,若识法者,即可脱去法相,悟得清净觉地,若不识者即执著此清净相,永不得菩提。
如神秀大师,所修即是清净相,故曰:“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清净本无相,大师却看成相,把“身心如幻”误认为菩提树与明镜台,故会惹尘埃。而慧能大师深知“清净本无相”“身心如幻”,何来菩提树与明镜台?故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话说回来:“清净相”与“自性本体”何干?应更进一步观察“清净”与“自性本体”何干?自性本体实无染无净,亦非染非净,亦无染、净之分别,是绝对洁白清净。故曰:自性始终无染著。但众生不明自性,误认轮回中的身心为自我,而见生老病死及六尘不净,冤枉承受一切苦厄,故觉者为渡众生,而解说一切诸法清净,乃至身心如幻、万法皆空,须注意的是:解说清净法,并非用来清净自性的,而是用来清净耳目的,因自性本无染著,是耳目不净而妄见。如乌云遮日,要拨乌云而日自现,非拨日,因日本来光明灿烂,是乌云掩盖。也就是说须“清净耳目”,方显“自性本体”,非清净自性。
9、问:依您之解说,如何看待诸入地菩萨所依相?是清净相?或清净?若是清净相,则菩萨尚不得证如菩提?若是清净,则何有菩萨之名称及诸次第果位?
答:自性始终无染著,佛说清净法是为清净众生耳目,非清净自性本体,让众生得法眼净、得慧眼净,终至得佛眼净。佛眼净故,则见一切法清净,见六尘非尘是名见如来。圆觉妙性实无菩萨及众生,但以此清净觉地的立场来看,依执著四种清净相的渐次深浅而有十地菩萨之分,唯佛地方名清净觉地。
四种清净相,一者谓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谓增上意乐清净摄于第一极喜地。二者谓得远离一切微细犯戒,而增上戒清净,摄于第二离垢地。三者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而增上心清净摄于第三发光地。四者谓增上慧清净于后后地转胜妙故,当知能摄从第四地至第十地法云地
,乃至佛地。于十地诸清净,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当知彼诸清净展转增上,故十地功德皆有上,而清净觉地功德应为无上,十地菩萨仍有清净相之迹,故有增上。唯佛地除生清净,因佛地本来清净不再生清净,若有增上即为清净相,永不得菩提。故诸地菩萨仍有最微细愚痴,未能永断最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未现正等觉,故解深密经曰:菩萨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未能离彼系缚。(请参阅十地波罗密多品第七,有详细说明。)
又:一切有情,唯觉与不觉,实无渐次之十地菩萨,但众生因勤奋精进修行,未能觉悟,常生胜人想,自忖:虽未成佛,但应有些许如是功德,故佛依于众生想,以慰劳众生之精进修行,而方便说有十地菩萨。若于十地有所依住者,如此众生是为增上慢人,佛为增上慢人说有十地菩萨。故圆觉经曰:实无菩萨与诸众生。
问答篇十一
1、问: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既然无尽,如何能断尽呢?愿闻其详!
答:如果不能了知烦恼毕竟空,则烦恼断之亦无尽。烦恼既无法断尽,如来亦不名如来,何况声闻?若以闪避烦恼境,来修习断烦恼,如何生出般若(智慧)呢?只是压住意识心,使心不起念,是名断灭。虽断灭了烦恼,同时也灭了菩提,因烦恼性与菩提是同一心体!若能知烦恼是幻生的,即能于顺逆诸境中,生出清净智慧(般若),般若一出,烦恼将自泯。若能了知烦恼本然无生,今所现之烦恼实是幻生的,既是幻生即无实性,故只要知是幻,则烦恼将自泯,因烦恼无实性,所现烦恼性,即是佛性。譬如:看见幻虎,此幻虎本无实性,只要知是幻,幻虎将自消失,因幻虎无自性性,能现幻虎者,即是佛性。故曰:烦恼性即佛性。
2、问:君言:“何事何物能免于业力之外?这是自然法则,谁能例外?即使是圣人也不能例外于这一点。”
答:“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因菩萨自净其意故,自然能不思善,不思恶,即不执著善恶境界。自然善恶业力不能拘,故可自由自在随愿力去如无去,来如无来。故佛菩萨虽与我等同处于世上,但均是无业人。而凡夫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但不知自净其意,自然不敌业力,随业受善恶诸报。恶业是业,善业也是业,同是轮回因,圣人为善,能自净其意,故不受业力的挟持,能免轮回。
3、问:如何能知有实证者?南传佛法与大乘佛法有何不同?
答:如果真有实证者,我们也须至慧眼净、法眼净,乃至佛眼净,才看得出来。否则,就算佛陀现前,我们也不识,或许也会拂袖而去;或许他若说得不中听,我们也会说他是外道。所以当年为了说法传法,世尊也说了许多很中听(符合颠倒见故)的方便法(权法),然后再导以实法,令入佛智,否则正法难传。如果能贯通一切经法者,应视为有实证者,为佛所印可故。佛经是可以互相贯通的,故不可怀疑或反对大乘佛法
,应认真去体会,将发现一个是身体力行的有为法,一个是于心意上能获解脱的无为法,两者实为可并行而不矛盾的修行法门,但若执著法相者,必生矛盾滞碍难行。
4、问:诸法无我,何来我独存?我独尊?
答:若见万法空相,即我(自性)显。不识自性,纵说得三藏十二部,亦为魔说。我(自性)本无名亦无相,为互相受授,强曰有我。识我者即知非有我亦非无我,见闻觉知中知有我,四大缘心中无有我。
5、试问:有何法能脱离空有二见?除非有第三观。那能识得空有的识物,禅名叫本来面目?
答:空有二见是相对治法,而佛法应为绝对之法,故离于“空有二见”方契佛法。因不是从空成不空,或从不空而空;亦非从有归无,或从无而有。而应是本来无一物,非空非不空、非有亦非无。如本无兔角,不能说角何有、角何无或说角何空,角何不空!
另外,禅并非本来面目,禅是法(船),本来面目是道(彼岸),是借由禅可得知本来面目,故禅并非本来面目。因禅而得见性,此禅性即本来面目。故六祖坛经曰: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是谓禅定。道与法混淆不清,观经难了义。
6、问:佛往来三界,或见三界梦幻一场,相界亦立,
此识之流变,何以说无?试以佛在常寂光境,面对境知光否?见光也是识,若说无识,此论不成立,除非没有这个个体。试问所谓的无,是被识的无,还是识体本身之无。若识身是无,拿什么去辨认外境?当知佛性具备功能,有功能说成无,用字不恰当,至多只可说是无形相而已。
答:常寂光境,亦不出唯心境界,此光非世俗之耀眼光,世俗之光有阴有影,常寂光无阴无影,一片荡然,无遮无掩,光明朗净,清清楚楚,活活泼泼,无有变易,谓之常寂光境。众生本自具足,从自心显现,非肉眼能见,但自能契之。
佛之识是为无垢识,识既无垢即是清净智,六识乃至八识若能转为无垢识,即成清净智,如此虽入于六尘,复加见闻觉知,亦不为所染,因清净智故能见六尘清净,自然见尘非尘名见如来,无须避六尘而修。
问答篇十二
1、问:如何降伏嗔恨心?
答:训练“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之法,可使嗔怒止于未生时,是为无生法忍。即是:“诸恶不作,诸善奉行”,然后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说:“善恶诸念”不放在心上,心不受善恶业所染,自然心不生业,不生业即不生后有。另一方面,已生之业,将现种种顺、逆诸境,则应以平等心去坦然承受,如此内心自然觉得泰然安稳。若能如此,则虽受诸受,其内心亦感觉无所受,无所受即不生后有,是所谓:“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可使嗔怒止于未生时,是为无生法忍。
若训练不力,而让嗔怒生出时,则放开心量,了解原因,可令自心与嗔怒的对象互换立场,寻求解决之道,此为生灭法。如果错误在自己,实在没有嗔怒的理由,若错误在对方,更不能有嗔怒,因为嗔怒的本身是一种很痛苦的处罚,那有错在别人,却处罚自己的愚人?莫怪佛曰:众生愚痴!况且当你以嗔怒在处罚自己时,
或许对方并不知道,对方并不知道是最好的,如果对方知道了,必定乐翻了天。请发挥本能的智慧,也就是没有八风的智慧,将会理解,不管如何,只要保持“没有八风的智慧”,嗔怒与烦恼皆无任何存在的理由,如此必能了悟无生法忍。
2、问:请解释“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一文中,“然欲授受此无法时,说、示、听、闻佛法,即须动用意、眼、耳等诸根识”,俾让学习者能找到一个学习的入口。
答:佛法本来非关说、示、听、闻,及六尘识,故维摩诘菩萨以“默然”示不二法门,唯有“默然”最能离识而表达佛法本来意(法性义)。文殊菩萨以深般若智知其意,故大为赞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言语,是真入不二法门。然以“默然”无法传授佛法,因众生无深般若智,故仍须藉六根尘为法船(相)。既是船(相),即非彼岸,故须脱去法相,方解如来真实义,故金刚经曰:正法亦应舍。众生不知法性义,常处于法船中不知舍,或曰:须坐船一段时间,或几世,或三大阿只僧劫,方能至彼岸,故不愿舍。若知法性义者,即知“觉悟佛道”本身已超越时空,也就是说“觉悟佛道”并非久学者易悟道,初学者难悟道,因悟道常在于一刹那间。不知此义者,已经放弃了无数个一刹那。法相本身就是尘,每次观经、闻法,仅悟取其“般若智”后,并使心入此法行,自然能离诸法相,即名如法行,不涉亦不干扰任何有为法。故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此法全凭心意用功夫,请多看几次即可了解。
3、问:何谓法尘?十八界、六尘中之法尘,不知如何阐述?及法尘到底有几种?乃至法尘是属色法?或心法?请用具体的方式说明。
答:有相就有尘,法相就是法尘,故曰:“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离诸法相,方能洗去法尘。否则著相修行,纵得三十二大人相,亦为魔眷属。佛本无相,为传佛慧业于万世,故以铜、木、泥造其像,以其像入于寺殿中。既有相,即蒙尘,故设拂尘,以拂去佛尘,使之一尘不染,方契法义。佛即心,心本觉。若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又:法本身就是尘,故金刚经曰:正法亦应舍!打个比喻来说:如用肥皂洗手,洗去手上的污垢后,也要冲掉肥皂擦干双手才算洗干净,因为肥皂水也是污染源。如用法水洗涤本心,而不留半滴法水在内心,本心才能真正的清净,因法本身也是尘。如此洗涤本心,称名为“浴佛”。寺庙之“浴佛”只是法相的启示而已,
非真正的浴佛。若不明此义,天天到寺庙“浴佛”,也无用,是谓著相修行!
4、问:一切修行,皆因妄执,是缘起(无明)三解脱法门;行空、无相、无愿,是证性空。请解“无愿”之说法?如何回向利他,行慈悲喜舍却无愿?
答:若无我执,虽行慈悲喜舍亦无愿;若有愿反成我执,不名解脱。以己所修习之法,诚心、不欺瞒,用以引导他人修行,即是利他,亦可曰报佛恩。
5、问:既悟无生法忍,还有深般若可得?
答:深般若以无得而得,能令本心绝对洁白清净的智慧,方名深般若。依此般若而得慧眼净、法眼净、乃至得佛眼净,自能见一切法清净,乃至见一切诸土清净。故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心净则佛土净,心不净何处有净土?
6、问:“现前当来”是什么意思?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里,重点在那一句?那一字?
答:“现前当来”是说当今现在,勿须等来世。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重点在于:自性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心境),摄念佛人(摄意识心),归于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我无选择,都摄六根,自然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7、问:在念佛过程中,子若忆母,如果母是弥陀时,能体会到这个“忆”字;如果忆的是自性佛时,可是这个自性佛自己感觉不到,怎样去忆哪?请说明具体的方法,或者念佛的经验体会供借鉴!
答:意识心与自性(子与母),是同体而异名。当心驰于外时,则生“有、有想、有愿”,即所谓将生异心、生私心、生欲心、生所求心,此时名意识心。当念自性佛时,此念当下清净,此念即是自性本身,非另有一个自性可感觉,此时心空、无想、无愿即是清净本心,自然都摄六根,归于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故圆通章曰:“母子相忆,二念忆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故只要认知“念佛三昧”之真实义。自当直心念佛即是,勿生善巧。请以此观念,再诵几次“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即可明大义。
8、问:依三昧论圆通章言:“我本因地”,此我若只指自性而言,差矣!不圆矣!不俱足矣!失三昧矣!“我无选择”此我若以“实”解,亦差矣!盼再释?
答:大势至菩萨言:‘我本因地’,是指大势至菩萨之自性本因地,佛、菩萨、众生之自性三无别,本自圆满,何有失三昧。
“我无选择”,更是了得,不管从八万四千法门中之任一法门而入,若能使自己到“我无选择”的境地,即是入“不退道场”中,将得三昧,能总摄一切诸法。故念佛三昧经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如果作其他的解释,亦无不可,因为立场、境界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故法有“一水四见”之说;行有“三兽渡河”之别。只要若能建立如此知见,自然念佛句句清净,念念正觉(佛)。故有“一句弥陀,灭罪恒沙!”之说。
9、问:念佛三昧?观净土三经,里面并没有念佛三昧?
若真要说,也只是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现其身来引导。不知念佛三昧是世人编出来的,还是佛本意呢?
答:净土五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要厘清一个观念,不管是净土三经或五经,甚至是净土宗、禅宗、密宗所用的经典的,都不是佛或佛经本身的分别,而是后世成就者或学人,依与自己的讲义较符合的经典,做归纳而分别出来的。若至甚深法时,诸法是相通无碍的,千万不要去区分这些,否则会阻碍自己的学习。最好不要自己对某经的法义不能贯通,就怀疑此经的起始,相信有高僧大德早以贯通净土五经,乃至一切经典。
君所言:“若真要说,也只是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会现其身来引导。”其实这就是“老实念佛”的精神所在,也是一种净心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对古时候有九成以上的文盲社会来说,非常有效,且当时资讯,可以用“没有”来形容,所以更突显其重要性。但今非昔比,想用此法达成净心的效果,已近乎不可能了。如果您还可以的话,那恭喜您,并敬佩您!因为这是一种不须明究理,只管相信再相信的方法,看似简单,实比登天还难。因为当今资讯发达,人心不古,真能直心念佛者百万难举一。
现在所说念佛三昧,也是终归于老实念佛,只是要在“正遍知”下老实念佛。故曰:只要认知“念佛三昧”之真实义,自当直心念佛即是,勿生善巧。直心念佛与老实念佛同义无别。
问答篇十三
1、问:根本没有所谓的“实法”,哪有的“权法”跟“实法”的矛盾呢?
答:所谓“实法”,是无法之法,无法之法本无言说,但佛为互相授受,须遍寻言语及一切比喻,尽力演说。如能不执文字相者,观实法后仍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得是名真得,谨内心感觉无限的清凉及舒畅,(这是清净法水浴自性佛的现象。)有如回到久未重逢的故乡一样的感觉一样亲切,这就是禅者常意会的本地风光,也是内心的本来面目,能体会者将终生不忘,这方是实法(无法之法)的精髓。
其实,这些实法并非吾人说的,而是佛经里说的。实法须用智取,勿用识取,方能解无法之法。自然会有“付时说万法,受时知无法”的感觉。
2、问:我只会说权法,不会说实法。因为实法一说出来,就变成权法了,不是吗?
答:佛说了四十九年佛法,只要不著相,实在看不见佛有所说法。吾人虽说了一大堆实法,其实无著相者,依然看不见吾人有所说法。真正了解实法者,并不是真的说不出法叫做实法,那只能说是依言解意者,并不是真懂实法者,若真懂者,一定可以用言语形容比喻,使听法者,能从中得到清净智慧。
3、问:自心烦恼众生不度尽,何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平常心的平常人?
答:善哉!问得好!烦恼毕竟无有、毕竟空寂、毕竟无生、毕竟解脱,您相信吗?如果相信,依法如实行,如实承担,即能辗转证得烦恼本自清净,烦恼毕竟解脱。以烦恼无实性故,本无缚,今亦无脱,是名毕竟解脱。如果不相信,烦恼无边有谁能断尽?佛菩萨亦不能断尽,如果烦恼真能断尽,就不能称“烦恼无边”,佛菩萨并非断尽烦恼而得解脱,而是了知烦恼毕竟解脱,故知烦恼即菩提。
4、问:若说:“不知自心是弥陀,不知心净即佛土净,如何生净土?真有如此不具平等心的佛陀吗?有念佛名就可往生,不念佛名就不能往生,这是哪里的佛?这样算是念佛吗?”那么,有学佛才能能成佛?知自性弥陀才能往生?不知自心是弥陀,不知心净即佛土净,不能生净土?如此说的话佛陀的心似乎更不平等了,不是吗?
答:佛者觉也,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一种教育,不能说不学佛法,就完全没有觉悟的机会,只是较困难觉悟。其实若能仔细观察,很可能在一个基督教徒身中,看到了佛法。也能在一个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农夫身上看到佛法。或许有时候,会在一个佛教徒或出家人中却看不见佛法。因为佛法不属知与不知。佛法不是学佛教的人才拥有的,因为佛教不是悉达多教,是觉者之教!
5、问:有人认为:“临终时紧咬著阿弥陀佛名号能往生西方吗?当然能,因为紧咬著,所以“心”暂时得到“净”,国土何以不能净?若平时具足真信(信阿弥陀佛)切愿(愿生极乐),自然能往生无疑!”是这样吗?
答:这样的净是一种“意识所成之净相”,非本心离“染净”之自然清净。这有很大的不同,“意识所成之净相”是短暂的,且当意识疲惫或死亡时,这种净相即消失;而本心离“染净”之自然清净,是有念无念,有身无身恒常清净,故六祖曰:身来身去本三昧!与意识心无关。须知意识是六贼之一,若稍不注意也许会认贼为父而不自知,不得不慎!故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并非就是自净其意,而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后不思恶不思善,才算是自净其意。否则恶有恶业,善有善业,将随业受报,轮回不止,无有出时,也不能不为善、也不为恶,故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后不思恶不思善,才算是自净其意。自然不受后有,能出轮回,故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恶,还你“本来清净的”真面目。
6、问:请解说下面“无相念佛”经文。
佛藏经云:“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无得,不起觉观,何以故?舍利弗!随念所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
……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无想。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至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摄,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
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转四天下地,随意能转,亦能降服百千万魔,况弊无明从虚诳缘起,无决定相,是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分别,无暗无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测,但以世俗言说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
答:为让经文不失原味,也为避免曲解经文,吾人只说一些提示,让您再看一次经文,即可理解。
不管观任何经典,应先放下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不会让“己见”主导经文,否则很容易依自己的意识思想曲解经文,而失去原意。这篇经文很像心经的叙述方式,经文重点是说: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就是无相念佛,无相念佛是名真实念佛。然后以下就开始解释什么是“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而经文中所表的“无”字,并不与“有”相对。也就是说,本来就没有了,并非从“有”修成或变成“无”。也就是勿以“众生见”之色受想行识念佛,而以五蕴皆空之本来心念佛,以纯真无杂念之心念佛,无往生极乐之念,无度者亦无受度之念,无所求无所愿,乃至无微细小念。
7、问:您不怕您修的是错误的法吗?您修的法有何依据呢?您难道无法证实吗?
答:如果能于一法深入,而证入法法相通,那表示此法就是正法,且为诸佛所印可,唯证能自知,不要光在文字上取证,而不敢精进修行。如果不相信,那表示从来没有深入过佛经,因为佛经会明白的告诉您,一切佛法是相通无碍的。而众多觉者所说法,如达摩祖师,乃至六祖慧能及一些悟道的禅师,所说法虽不称为佛经,但也都默契了佛法。
8、问:念佛的意义在哪里?曾听人说念完佛后,要说把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如此念佛不就执著于功德,与梁武帝兴庙执著于功德有何差?
答:这是权法,藉由这样的回向,可摄念佛人之内心达到怨亲平等,无有爱憎。虽从外表上来看,好像执著于功德,其实内心已经默契实法的境界,就是清净了本心。而被回向者,若知道此事,也会化解一些敌意,其心也将同归于清净,这样利己利彼,一举两得,实为一门妙法。
9、问:念佛要去西方吗?如此是否有所求?为善都不能有所求,念佛求什么?但若无所求,又为何念佛?是否念佛自然与佛频率相近,如此即接近佛。那鹦鹉念佛是否接近佛?
答:这也是权法,先以“往生西方”之欲求摄念佛人入心清净,心清净自然不起欲求,故念佛圆通章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以念佛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与频率无关,更非鹦鹉念佛。
10、问:世上仍有以“舍身供佛,燃臂供佛,燃指供佛”修行人吗?
答:这是修行的法相启示,它另有实相意义,“舍身供佛”其实义是象征:修行者不可执著四大为我,应舍去这样的我执(舍身)。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如此烦恼亦无由而生,烦恼无生,则心常清净,诸佛方得供养,是名“舍身供佛”。
“燃指供佛”,其实义是象征:修行者应知,一切佛法只是标月指,故须亡指始见月,不可执法以为道,因法本身即是尘,故须忘法(燃指)存道,道存则心常清净,诸佛方得供养,是名“燃指供佛”。
若有不知此实义,而著相修行就惨了。过去真的有投崖舍身而亡者,也有燃指的著相修行者,佛何功何德?行者何辜?谁受此冤?如果佛须众生的身、臂、指来供养,这样的佛,还值得众生学习吗?
问答篇十四
1、问:为何要让其自生自灭,才能自然性相如如呢?性相如如与自生自灭之间有何关系呢?
答:因随缘所现之无常相,实为幻相,如空花。只要如实了知它是幻相,无须闪躲,无须消灭它,故让其自生自灭,因它影响不了真实的自心。如果您正设法想去除它、截断它、避它、消灭它,那表示您不是如实的知道它是幻相,况且对幻相所做的一切施为取舍乃至成就,只不过是浮生空自忙,而自心始终无染著。其义甚深,请善思惟之!能悟无生法忍!
2、问:为什么可以任其生灭?为什么我就无法任其生灭?
答:只要不让意识心作主宰,人人皆能立见本心,以自知本心故,人人皆能令缘生法自生自灭。至于何者是本心?何者是缘心?两者同出一心,因依他性而生缘心,因无所住而生本心。六祖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3、问:我认为:无明者,对万世万物不如实了知,我们不会对万世万物忽然不如实了知,我们只会对万世万物从来不如实了知,故知无明是生命生存的实相,生命无一刻不在无明当中,程度差别罢了,故知无明不会忽然出现。欲去无明,需修般若智慧,欲得般若智,需修甚深禅定;欲得深禅定,需大喜舍慈悲。若以身命布施十方,得身心广大如虚空,得世间真实禅定,得无上般若智慧,得身心真实无碍,得六大神通具足。您认为?
答:有生命并不代表就是处在无明中,只要不处在攀缘中,自心则常清净。一切的染净与无明皆为攀缘而来,攀缘而生之心非本心,不攀缘则无所住,无所执而生之心是为本心。本心本来无无明,故亦无无明可尽。
4、问:不知要证本心,阿赖耶识是否要清净否?清净的阿赖耶识与本心有何关系?
答:阿赖耶识清净是唯识最增上之渐次修行法,但仍有甚微细如瀑之识种,须不断的增上清净,仅入“有余”,难入“无余”,因仍有余识未尽。而唯心(本心)之修行法,只论觉与未觉,觉者顿除识种,无须增上, 亦无次第,故经文常称其为“无上法王”。本心若清净,阿赖耶识必定清净。若行阿赖耶识清净法,常有最微细识种未尽,因其微细故,行者甚难发现,故难尽有余。
5、问:如果觉者顿除识种,则阿赖耶识还在否?七识身还在否?又云:无须增上,亦无次第者,是觉除识藏,然于觉中,可有增上次第否?若有增上次第,则觉中,依何修持?若无增上次第,则觉时,是否一悟至极处,不复再退转?且为何安立十地菩萨果位?为何禅宗却讲三关之名?您说:“本心若清净,则阿赖耶识必定清净,而本心无修无证,原本清净”,为何还说,阿赖耶识染污之相?
答:所谓顿除识种是指觉妄识,知幻即名除。并非实有识可除,只要身体尚存,则见闻觉知与七情六欲,皆正常存在,(不似声闻乘之断情欲),故七识身、八识种仍在。只是了悟正法,不再颠倒妄想,以无颠倒妄想故,所为与所不为皆无业障,因业障也是妄想所生,自能出轮回。由觉与未觉中实无次第,但长久以来,众生习性未能顿除,而以渐修习性强名为修习次第,非觉有次第。若入极处以无选择故,永无退转。
又:一切有情,唯觉与不觉,实无渐次之十地菩萨,但众生因勤奋精进修行,未能觉悟,常生胜人想,自忖:虽未成佛,但应有些许如是功德,故佛依于众生想,以慰劳众生之精进修行,而方便说有十地菩萨。如此众生是为增上慢人,佛为增上慢人说有十地菩萨,故圆觉经及一切了义经亦不说有十地菩萨。圆觉经曰:实无菩萨与众生。
若依本心而言,阿赖耶识仍是清净的,未曾有污染。因妄见误为有污染,但体悟此“染污”是空花,当下即得清净,非修行而得清净,亦非师父相授与而得清净,自需如实体悟。
6、问:即使我们心不攀缘,我们仍无法对法界如实了知;即使我们心不攀缘,我们凡夫仍无法不具时间相;即使我们心不攀缘,我们凡夫仍无法不具空间相;即使我们心不攀缘,我们凡夫仍无法不具男女相;即使我们心不攀缘,我们凡夫仍无法不具老死相;即使我们心不攀缘,我们凡夫仍无法不具众生相;即使我们心不攀缘,我们凡夫的身体仍然会攀缘。除非得真实禅定,这可算是无明吗?
答:只要心不攀缘即是本心,不一定要去对法界如实了知,即便是文盲农夫亦得见性,因为法界自然,不属知与不知。就算知也没有优惠或折扣。最终也只是了知不攀缘心即本心。如果不误认四大为实我,不以四大之聚散为生死,自然无有生老病死,只是天地一过客,那么有身无身岂关无明?故曰:本无无明。虽是过客,仍应尽客人之道,行世俗之谛,只要清清楚楚无攀缘之心,此心即不乱,何须论其禅定与解脱?虽住世而不著世,虽有轮回身,而其心已出轮回,岂等亡身后方出轮回?其义甚深请多看几次。
7、问:只要身体尚存,则见闻觉知与七情六欲,皆正常存在,(不似声闻乘之断情欲),经曰:“菩萨能发一切诸众生心,能断欲心,断嗔恚心,断愚痴心,能摄诸魔,能破诸罪,悉能降伏一切外道诸魔,善能教他。”情欲不能断,煮沙欲成饭,情欲皆嘉馔,妄习成正常。缘心为自性,根本示错乱,不似声闻乘,须胜声闻量清净不思议,胜过菩萨地。
答:简单的解释一下:如果一个行者,修行至七情六欲皆不存在,那他一定是“带著假面具”示人,意思就是说他一定被意识心给紧紧的捆绑著,已经失去自在了,那就不是一个觉悟者。行者须悟五蕴皆空,自然不碍见闻觉知与七情六欲之正常存在。吾人也恭录诸法无行经,经曰:“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知是则成佛;贪欲及恚痴,无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则成佛。”当两说似有出入时,则以佛经为依据;当两经似有相碍时,则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8、问:吾驽钝。对于抽像词语并无法有深刻的了解。
吾比较喜欢用例子来解说。如果有人气冲冲地的过来要打你骂你,到底要怎么回应才是平等?如果你发现你一向信任的朋友欺骗你,到底要怎么样表现才是平等?又:所有起心动念,皆是属于意识心的变化。如何不以意识心为主宰呢?
答:因为“心与境”常相碍故,也就是说,心随境转,而分不出谁是心,谁是境?“如果有人气冲冲地的过来要打你骂你,到底要怎么回应才是平等?如果你发现你一向信任的朋友欺骗你,到底要怎么样表现才是平等?”,就看世俗或您自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要犯法,并从中记取经验,只要尽人事、听天命、没烦恼,然后自净其意,使心不随境转,这就是修行的功夫,任境缘起缘灭,不要让“空花”影响了本心。自然诸法平等,性相如如。应依法如实知是空花,如实行。不是口行,心不行。更不是所有起心动念都是意识心的变化,真如亦有念,只是念念皆真如。
9、问:楞伽经有云:“尔时大慧菩萨为净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摩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所有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现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最胜境界。”
一个修行者,必需要能远离自心现流习气过患,顿现不可思议最胜境界,顿现无相无所有境界,顿分别自心现流及身安立受用境界,方可称为“顿除”。而不可思议最胜境界,无相无所有境界,及分别自心现流,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实在本来就是远离自心现流习气过患,也就是说明了两个学佛的重点:一是学佛必须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这是必需渐除非是顿除。一是学佛必须证入本来远离自心现流习气过患的,无相无所有不可思议最胜境界当中,这是顿现而非渐显。如果不是立足在不思议境界中,而依圆觉经体悟“无明无体”者,其实还是属于渐修而非顿证,因为圆觉经文殊师利菩萨品中的修法,其实际上修证次第却在普眼菩萨品中依“幻身”“幻心”“幻智”“幻灭”四个层次,次第除灭而所立足的不思议境界,在圆觉经中,虽然不建立十地次第,但站在修行者的立场上,还是因为“所知障”的障碍,而使顿现的不思议境界有了次第渐次的差别,所以顿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的说法,从世俗谛凡夫心阿赖耶识的角度而言,其实其见地不成立,而且连实际的修证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上面所提楞伽经经云,两者的净除自心现流,其实所谈的角度不同,就连方法见地修证亦是不同。如果没有刹那实证不可思议境界,不可说“顿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
答:众生自心现流,自心既现流识它就是阿赖耶识,也是众生的习性,故须渐修众生自心所现流识,不能顿除。故吾人曰:“由觉与未觉中实无次第,但长久以来众生习性未能顿除,而以渐修习性名为修习次第,非觉有次第。”圆觉经曰:“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故吾人曾发表“顿悟圆觉,渐修习性”,若实说,圆觉实非修而能得,能修者即是习性,阿赖耶识就是自心所现之流瀑,若从净阿赖耶识起修,常有能修与所修之微细所知障,故难入如来清净觉地。
10、问:本心是何物?是有心还是无心?就是法身吗?还是第一义空?您以为法身和第一义空的差别在哪?
无无明是现量所证,抑思虑而得?法身如来藏中有无明吗?为何?
“清清楚楚”有性欲吗?有性欲算攀缘吗?算无明吗?会掉举吗?会掉举算无明吗?与佛同或不同?遇境界会起烦恼吗?
如果有一丝丝烦恼可算是解脱吗?我们如何定义解脱?是随时解脱或命终方解脱?其心已出轮回,亡身后就会出轮回吗?
答:本心也是有心,但非攀缘而生之心,是无所住而生之心,它远离八风的影响。本心因空其所缘,故广大无边有如虚空,因其无缘(空其所缘)故能大悲、能大慈、能大爱、能大喜、能大舍、能无私、能无我。有人说它是大我,有人说它是法界,也可以说它是平常心。
正常的性欲,食欲不是无明,但以淫为无明,淫者过份、过多曰淫。如淫于书画,淫于酒色,淫于赌博,同理可推解兄之其他问题。
万法唯心所生。故身亡身存,不能影响“解脱心或轮回心”,也就是说生时不能解脱,不能了轮回,死后就不能解脱,不能了轮回。反之,身亡身存本就出轮回。
六祖曰:身来身去本三昧。
问答篇十五
1、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对“反物质空间”(空界)特性的描述吗?
答:“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并不适合用“质量守衡定律”或“反物质空间”来形容它。它是形容法界、空性的真不动本质。是谓其“本然空无”,并非先生后灭,并非先垢后净,并非先增后减,任凭添加任何施为运作,并不能改变其不动的法界,“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只是众生因不了解(无明)所生的幻想。
2、问:既然证入一切情器世间如空幻如梦,无丁点意识心,此时何有七情六欲?
答:既然一切情器世间如空幻如梦,故已经无障碍,能自由自在,但为济渡众生,那怕回入尘劳?身处有情世界,故七情六欲很自然地让它流露出来,但已不能危害,能济渡众生,因他不是断灭见闻觉知,而是降伏其心(意识心),并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故能济渡众生,此时心已无缘于贪、憎、痴,我们虽见其表似有贪、憎、痴,但三毒与烦恼于其心毕竟寂灭,故不能害,不能碍,不能苦其心,因无缘有情故,能行无缘大慈,无缘大悲,无缘大喜,无缘大舍。
3、问:所谓的无我有由理上所认知的无我,及事上所证悟的无我,两者是有差别的。理上所认知的无我,是经由听经闻法或自己深入经藏所得知的,也就是如实的了知我身为四大五蕴假和合,没有实在常一的我体故名无我。而事上所证悟的无我,是经由理上的正确认知,再透过止观双运,及戒定慧的修持,逐渐的破我执而证悟我空的真正无我。
依您所言:如果真证入无我境,则照见五蕴皆空,诸法平等,则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清净的本心,此心入一切世法而不染,因一切法是空幻岂有可染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故纵横自在,知是幻自然无碍见闻觉知、七情六欲,既然无碍何须以假面具示人,就让它自然流露!
疑问是:既已(证入)无我境,照见五蕴皆空,那表示已经是阿罗汉果以上的境界,既已得阿罗汉果,那也就表示见思惑已经漏尽,既已无见思烦恼,何来七情六欲,您说“就让它自然流露”是何道理?
如果是理上的(认知),我相信,因为虽则理上不迷惑,但事上依然会有七情六欲,如果是事上的“证入”,那您之言就有言语上的疏忽之处,这就是理上与事上的差别。
答:感谢您的用心,吾人有个很深的感触!有很多行者,为求能理解佛法,把自己埋在三藏十二部经里苦读、研究,但仍旧是无法贯通经与经的实义,也就是不能把一切佛法串起来,总是觉得法法相碍。如果真能把一切佛法串起来,那表示您已经持一串“无相佛珠”了,或说已经总持一切法,或曰得陀罗尼,或曰得佛真言。
为何不能得佛真言呢?因为不能“善分别一切法”故。法本平等,无上下之分,无三乘之别,但人根有深浅,故分声闻、缘觉、菩萨等法,但其究竟目标无二致,故若不要执著自己现行的境地(不管我们现行何等法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法,能无碍一切法,能尽通一切法,他就是“本住法”。也就是无上法王,或曰本师如来,为万法之所师,用时弥六合、遍法界,不用时又遍寻不著。其实这是一切众生本具足,不是做众生时它就灭、垢、减,不是成佛时它就生、净、增,他始终是不生不灭,不净不垢,不增不减。
话说回来,如何是能善分别一切法?也就是能妥善分别权、实诸法,以及声闻、缘觉、菩萨等法,而遵循佛经指示,如圆觉经曰: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
这不是说声闻、缘觉不好,因为未得正知见人,无法从声闻、缘觉法及权法中得正知见,用以尽通一切法,而菩萨法及实法可贯通一切法,然后方能彻见声闻、缘觉、菩萨法,及一切权实诸法而善分别之。如果不能善分别一切法,或许其一生只是把佛法作局部的整理,盲目修行,枉然一生。
其实理事是一如的,以佛圆满的境地来看阿罗汉果的境界,相对来说,罗汉果仍在修行中,仍须增上待以成佛果,而佛圆满境地,是无上的,无修无证,恢复本然。是故:
未修行时,有七情六欲是正常的。(见树是树)
正修行时,有七情六欲是不正常的。(见树不是树)
悟佛道时,有七情六欲是正常的。(见树是树)
4、问:所谓的证入无我,是已漏尽一切见思烦恼,所显现出来的无我,如果还有七情六欲,就不名实际所证悟的无我,而还处于理上所认知的无我的范围内。
譬如别人骂你一句,怒火一起,好阿!七情六欲自然的流露,既生怒火不能如如不动,当下已被境所转,怎能言证入无我,则照见五蕴皆空,诸法平等?既已照见五蕴皆空,已无感受,为何会领纳苦而生怒火,这样算是五蕴皆空吗?既视诸法平等,不生染心,若有七情六欲,是有染还是清净?
答:“所谓的证入无我,是已漏尽一切见思烦恼所显现出来的无我。”您把证入无我,解释成“断常死寂”的无我。所谓“漏尽一切见思烦恼”,并不是“灭”尽一切见思烦恼”,漏尽是指烦恼尽,并不是见闻觉知尽,所以见闻觉知是正常存在的,只是清净无烦恼而已,如君所解与植物人表情有什么不同。
又:既然悟入无我境,则知五蕴皆空,诸法平等,七情六欲岂碍我心,表面虽随情器世间随缘而现欢喜相,怒目金刚相,哀悯众生相,慈悲相,大乐相,乃至贪、憎、痴相,但本心无染无净故恒常清净。如果让七情六欲影响到本心的清净,那表示尚未真证无我
,而误认诸法实存,五蕴未空,故受其影响,须知:佛菩萨也是有情众生所觉悟而成,故需存七情六欲才能度众生,无情则无佛种,将成败根之士。故吾人说:
“既然一切情器世间如空幻如梦,故已经无障碍,能自由自在,但为济渡众生,那怕回入尘劳,身处有情世界,故七情六欲很自然地让它流露出来,但已不能危害,能济渡众生,因他不是断灭见闻觉知,而是降伏其心,并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故能济渡众生。此时心已无缘于贪、憎、痴,我们虽见其表面似有贪、憎、痴,但三毒与烦恼于其心毕竟寂灭,故不能害,不能碍,不能苦其心,因无缘有情故,能行无缘大慈,无缘大悲,无缘大喜,无缘大舍。”
所谓无缘是指无攀缘,不是断缘或绝缘。所谓有情,是指无缘之情,也是无所住而生之心。若无所住而断灭其心,即是无情无佛种。
5、问:众生因有我、法两执,而生出烦恼和所知两障。烦恼障又名惑障,是属于我执的范围,即贪、嗔、痴等诸惑扰乱有情之身心,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内之分段生死,此烦恼能障碍涅槃,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则属于法执的范围,能障碍所知境之实性,令能缘心于所知境迷闇不了,能障菩提,故名所知障。
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不历经菩萨十地,从制伏两障之现行,再令断其种子,舍其习气而能成佛的。所谓的不落入声闻缘觉的境界,那是说虽已证入我空,而不停顿在我空的阶段,不自私自立不知度人,能有大悲心,能行菩萨道,上求圆满佛道。
请恕直言:不如同您所说这样就是小乘的见解,和自称不知所然的大乘知见,所谓的实法,是实修实证所得,非是依于经论所诠释的。
答:君所说之法,是吾人十余年前,常说、常观、常想、常谈之法,也是与时下最能取得共识的法,但若真的务实的依此权法修行者,经久年后,会发现那是行不通的法,只能嘴皮上戏论一番而已,因为他完全违反了自然。当然是我们未深入实法,只做局部的整理所生的误解,所谓道法自然,故佛法不可能违反自然,应如实深入甚深法界,并以了义经作佐证,就是圆觉经、解深密经及诸法无行经,方能降服了当时迷惑的心境。
供录“诸法无行经”提供参考,以进一步了解“信解甚深一相法”的行者之所行处。经云:“世尊!惟愿说是不可思议方便之法,一切声闻辟支佛与新发意菩萨所不能及,但为信解甚深一相法者说之。”尔时佛告师子游步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解说此义。”“唯然世尊,我当受之。”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人欲成佛, 勿坏于贪欲,
诸法即贪欲, 知是则成佛。
贪欲及恚痴, 无有能得者,
是法皆如空, 知是则成佛。
见非见一相, 著不著亦然,
此无佛无法, 知是名大智。
如人于梦中, 得道度众生,
无道无众生, 佛法性亦然。
道场无所得, 若得则不有,
明无明一相, 知是为世尊。
众生即菩提, 菩提即众生,
菩提众生一, 知是为世尊!
6、问:“这是由上向下建立的正知见,甚为稀有。”若这句话早说,或者就没有人会误会了!
答:由上向下建立的正知见,这句话是套用别人的说法,而吾人一向是以“贯通权实诸法”来解说的,因为从上向下建立正知见,以实通权,实权相融,这是吾人所依的本住法,及内心自证法而解说的实权并进法。如果由下向上建立知见,很难证入究竟,故知见常有误差。如果真能证入究竟,那也绝对可以由上向下建立知见。
吾人在此声明,若实不能悟入吾人所说法,但请仍依自己的现行佛法继续修行,若有激起一些疑窦,或许能成为日后大悟的契机,所谓大疑大悟,最终还请取证于佛经。吾人句句依自己实证所说,绝不信口胡说,说此难信之法,实为甚难!甚难!
问答篇十六
1、问:请说明“诸法空相”一文中,“而亦不应于中作无实想,以观诸法为清净阿赖耶识而现空性。若诸法非为空性,则必生诸法尘(识)。无能清净阿赖耶识,故诸法虽常现万象,亦应悟其本空性、本无生。”
又:无实乃指非真?如何观诸法清净阿赖耶识而现空性?
答:自性本来清净,始终无染著,佛说法是为清净阿赖耶识,并非清净自性。阿赖耶识也是微细识,既是微细识即是染,但其究竟处即是法身,只是为微细染所遮,不能全体露(法身),因阿赖耶识是最深层的意识,若能使之清净,则余七识自净。故于缘生义中宣说诸法、诸物性空无自性,是为清净阿赖耶识而说,故万法须现“空性”方名无染,否则清净的本身即是另一种“染”,故须观诸法为清净阿赖耶识而现空性。若诸法非为空性,则必生诸法尘(识),不能清净阿赖耶识。为观诸法为清净阿赖耶识而现空性,故诸法虽常现万象,亦应悟其本空性、本无生。因其为分别梦幻影事所生之幻象,故其实质本无、本空。唯须知:观“诸法空相”是法(船),不是道(岸),显法身才是目的(岸)。
2、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一:“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由般若波罗蜜多通达真如、法界、法性及实际等,成就法身,由法身故,说名为佛。”是何意?
答:一切如来所相应的正等正觉,皆由“大智慧”通达真如法界之法性(法性即空性),及通达实际等(实际即实相)而成就法身。因法身是由正知见所成就的,由成就法身故说名为佛。(为说法故,称名为佛,实无佛无众生,因众生本来成佛,故实无众生。既无众生,故亦无众生成佛者,亦无佛可成,为说法故,暂称名为佛或众生。故曰“说名为佛”。)
3、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以平等智庄严其心,以如来智庄严法身。”是何意?
答:持斋的真实义,即为以平等智庄严其心,使心得平等心;既得平等心,则离一切分别;既离一切分别,则取舍不生。取舍既不生,则八风不立(生不成);八风既不立,则心境自如如,是名为持斋。以如来智(大圆镜智)庄严法身,即得清净法身,大圆镜智即无垢智,从无染识得,或曰般若智。
4、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四:“复次佛子!譬如虚空弥广,悉能容受一切众生而无染著,如来法身亦复如是,照一切众生世间善根,离世间善根亦无染著,何以故?如来法身,于一切染著悉已断故。”是何意?
答:如来法身不著恶根,亦不著善根,于一切染著悉已断故。须如实知之:恶有恶业,善有善业,既有善恶诸业,必将落实成果报。既成报即是轮回,故七佛通诫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凡夫只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不知自净其意,故成福报,但常沉六道之中,轮回不止。因业由心生,故须自净其意,使心常清净,心既清净,业无由而生,无业即无果报,自然出轮回。佛是无业人,无业并非善恶诸事皆不为,而是一切有为皆能自净其意,故于业识上有为无为均无业染,自然常清净。
5、问: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八:“曼殊室利菩萨摩诃萨请问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如来法身,如来法身有何等相?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当知此相,二因缘故不可思议,无戏论故,无所为故,而诸众生计著戏论,有所为故。”是何意?
答:修十地波罗密多时,须解其实义,得其实义后即须善修出离诸地波罗密多,以不执著诸地境界名为出离。因十地波罗密多诸菩萨,仍有微细清净相(清净相也是法相),故须转依“如来智”,方能圆满,能得圆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此相有二因缘:无戏论、无所为,故不可思议。(戏论是指非究竟之论。无所为是指虽容受一切法,而无染著,故能“虽有所受而无所为。”)
6、问:以上的经文是否说明法身都是可以修行而得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法身就和自性就不同了吧?
答:法身是依正法而成就的,法身清净则法眼清净,能自见本性(见性)。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严身,非修行而得,而法眼不净者不能见。故以清净法眼(清净耳目)强名为“修”,实无所得,只是清净法眼而已,以无所得为“得”。
7、问:金刚三昧经序品第一:“诸法空相,性非有无,非无不无,不无不有,无决定性。不住有无,非彼有无,凡圣之智,而能测隐。诸菩萨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是何意?诸法空相是本身不生不灭吗?但却能生万法或显现法身吗?
答:诸法空相,以其诸法性为空性,非能以识来分别其“有无”,故亦非无、非不无,非有、非不有,因不能以识分别,所以无决定性来分别其“有无”,故不能住其“有无”,若仔细思惟,“有无”实为意识心的产物,非本有的,故不是以有无之凡圣分别智而能测得。若诸菩萨等有利慧能知其利,即得菩提。也就是说,诸菩萨若能依般若智,体悟“诸法空相”之义而得其善利者,即名得菩提。
8、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一:“清净法身,非有非无,非方便,非不方便,随众生所应,悉能示现。非灭非不灭,亦非不现。”是否说明:所以法身是无定相的,虽然无定相,但还是能见的部份呢?
答:若得“诸法空相”,即得无遮故,是清净法身,自然能恒随众生所能相应而悉能显现,当众生不相应时,法身非灭非不灭亦非不现,只是众生无所见。
9、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二:“知一切佛法身无相,方便示现相好庄严,随诸有情心所好乐,即能方便而授与之。”这里是否可以解释为法身是随缘所现,无定相?如菩萨度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度之的解释?
答:菩萨知一切佛法身无相貌,无相貌则无方便说法,故以方便示现“相好”来庄严佛法身相,而随有情(众生)心所好,方能方便传授之。
10、问:般若灯论释卷第十三:“法身者,永离人故,智故,身故,诸有戏论故,三界所不摄故,是出世间无漏法聚故,名为法身。”这段经文中的“三界所不摄”是指甚么呢?
答:法身者是出世间无漏法(究竟法)所共成的,故无人、无智、无身、无戏论,为三界所不摄。(也就是说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所不能摄制。换句话说就是出轮回)。而众生恒为三界所摄,故不能出轮回。若能得法身,即能澈见三界如眼翳所见之空花相,实不能摄制本心,永出轮回(知幻即名出)。
11、问:佛具法、报、应、三身,众生亦有此三身否?
答:众生具法、报、化三身与佛无异,只是妄想与执著「众生见”,故不能证得。正知见就是佛见,故需远离“众生见”,悟取佛见,方能见此三身。千万不要依执“众生见”,然后怀疑众生有具此三身。如人蒙著眼睛,一直都看不到日月之光,然后怀疑世间真有日月吗?
12、问:此三身是由不同面向而言三,究其实只一身而已吗?或者实有三身分别存在?已证法身是否仅是起点,之后尚有各个修行位阶须进一步圆满呢?
答:三身实为一身,同时存在,依自性而有。已证法身即是圆满,超出十地位阶,可入世而不染。
13、问:看经就看经,为什么还说是观经?
答:不管“假观”、“实观”、“空观”,何者不须靠想像?故法华修持法,最终还要“止观”。就算坐禅,也要想像清净的心境。当然这只是一种清净相,不是真的清净,唯除如来清净禅,不须想像。“如佛于说法前所显现的神通,只有能观经者,才能感受到佛之神通三昧,故能顿断烦恼及杂念,乃至顿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急入谛听状态,感受无法之法,能去一切法尘,悟取般若智。”这才是观经所能达到的境地。而看经者,就算看了万遍,也只是收集了一些法尘,障了法眼,难得般若,也只有观经者,才能知道佛所说法皆为“无法之法”。故金刚经曰:正法亦应舍。如果不知此义,到时候想要舍法,方知舍法远比集法难。佛法是“无法之法”,只为让行者得般若(清净之智),用以度过彼岸(恢复清净心地)。脱去法尘,即能得般若。若能如经文所说而谛观者,自能体会脱去法尘的境地。
释迦佛偈曰:
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迦叶尊者偈曰:
付时说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问答篇十七
1、问:“须藉如心经去芜(假相)存菁(实相)之法,方能远离颠倒妄想。”如何是去芜(假相)存菁(实相)之法呢?曾闻您言本来清净,如今如何又有个假相?其中不同处是否和修行次第或体证有关系?
答:自性(本心)本来清净,亦污染不得,一切的染污只是妄见,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说法只为清净能妄想的意识心,或曰清净耳目,并非清净自性(本心)。若意识心或耳目得清净,则自能见本性亘古以来始终未曾有染著,亦无染净之名,染净只是意识心的妄想分别。若然者,法还不净,能障慧目呢!
2、问:四念处的身念处,是否除了观身不净以外,其实观察身体的动作是很重要的,所谓正知而住,正知而行,屈伸俯仰,举足下足等等,保持正念,以此串习,久久自熟呢?
答:观身不净,是修心非修身,心正则行住坐卧自正。不必刻意去矫正屈伸俯仰,举足下足等,这样会很不自在,且将与世谛格格不入。如果牛车不走,应鞭牛不鞭车,如果鞭车会坏了车子,牛依然不走。牛喻心,车喻身。
3、问:您说“迷则误认此缘影是真实有,故心被缘影所转,故迷失本性。悟则认知此缘影是空相,故心能知万物之常性(成住坏灭)。也就是知万物将以成住坏灭轮转,故心能转物,即同如来。或曰:见相非相,是名如来。故其间心与境常不动。”说“除心不除境”,却说心与境常不动!知万物的成住坏灭,跟心能转物有啥关系呢?又哪处等同如来呢?
答:“除心不除境”是说心对万法的分别取舍,产生六尘,只要除去六尘的心相,不要除境,因为境亘古以来始终以“成住坏灭轮转”,从没变动过,故曰常不动。若能悟此境常不动,心自然能无无明,故曰:心与境常不动。既然知万物将以成住坏灭轮转,自然心能转物。也就是说:心知万物将成、将住、将异、将灭、而不感到惶恐,因为一切都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故曰: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如虽尚未到的事情,我们已经预先知道结果了,就像万物接受我们的安排一样的,故曰能转物。如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将逐渐老去,终将死亡,所以心常不动,万物将成、将住、将异、将灭,亦复如是,故曰:心与境常不动。
4、问:“回向功德”给别人,别人是否真能得到功德?
答:善恶诸业各有其果报,谁也无法代谁受,乃至世尊与其家族亦无例外。但是若能深入去了解佛法,就会鼓励别人多做回向功德,因为此法是佛为善导众生获大安稳,解脱烦恼,入清净心所开的“权法”。若众生内心不安,会衍生许多烦恼,心常不能净。所以回向功德就是很好的方法。如有人对其亲人、友人,或远方的父母,担心他们的安全,或对已过往的先人有未报之恩而感到愧疚,此时,内心会不安稳,不清净,心情闷闷不乐而生烦恼。就以真诚恭敬的心,去寺庙或法会做一些功德回向法,如此,内心就会获大安稳,解脱烦恼,入清净心,其实最大的获利者就是自己本身。若被回向者知道有人作功德回向给他,就会因感恩而结善缘。故功德回向法或梁皇法会,都是一举数得的妙法,也唯有智慧圆满的觉者,才会有如此善导的妙法。
功德回向法只是善导的权法,而获大安稳,解脱烦恼,入清净心才是实法(目的)。信是道源功德母,若不信则难生真诚恭敬心,但仍可由自己相信的其它权法来善导。有一位女居士,她去当义工已经五年了,专为将往生或已往生的人助念,她说,她这样的助念超度往生者,不管有没有效果,但她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这句话真的说得一点也没错。
5、问:阿赖耶识含藏十方三世无始来一切资料,众生前七识各依业力、业识,自取八识所需资料,利用八识所取资料加以利用(幻化),同时间又将新资料存回八识。既然都是幻化不实有,故来非实来,去非实去。前七识和八识互不隶属,又互不相离,关系微妙。您以为何?
答:既然透过心识(八识)所见即是缘影,识是五蕴知,当然是幻化。有何不妥?
6、问:圆觉经曰:“法界慧海,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此如何说?
答:法界即是心界,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既是照,即是外境的缘影,犹如虚空,即如经义。
7、问:再谈神通,众生执前七识为我,故生执著心,因越执著,致使能善用的藏识越少,愚昧相对增加。圣人入三昧(去执著),能善用的藏识越多,因此能显现神通自在无碍,不足为奇。倘万境实有,天眼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就成玄,不是吗?
答:神通是用在万法中,万法如缘影,故可以幻除幻,以幻化幻。若用在实境,则是玄理,有违佛说。如果神通能用在万境里,那佛就无所不能了,不管有缘无缘的众生皆能度尽,或化一处佛国净土,让众生长久居住。也可以让身体不坏,让身体成无量寿!其实不然,因为神通仅能用在万法里,不能用在万境里。
8、问:迷人因心缘四大成影,故认万物是真实有(请看楞伽经)。识有生、住、灭特性,心缘四大成影,故认万物有成住坏灭。万物有成住坏灭,是识的变化,四大(因非实有)仍不坏不杂,是吗?
答:既然因心缘四大成影,故认万物是真实有。这就是从心生出的万物,即如镜子里的万物,当然只是缘影非实有,有何不妥?
9、问:正确修习观照法:
奢摩他:佛陀教诲身、心、物、触皆幻,我如是观:身、心、物、触皆幻,我全舍弃,一直不断舍弃,一直要找到那无法再舍的是什么?
三摩钵提:佛陀教诲身、心、物、触皆幻。又众生皆佛,我也是佛,大家都是佛,为什么我认为:身、心、物、触皆实有。我如是观:“身、心、物、触皆幻”和“身、心、物、触皆实有”之间,必有相通相容的点。这个点是什么?
禅那:佛陀教诲:身、心、物、触皆幻。我如是观:身、心、物、触皆幻,身能触物,心应也能触物。找出心如何代身触物?以上您看法为何?
答:众生就是误认缘影所致,才使烦恼不断生起,而藉此三法来观照“万法皆空”,就是以幻除幻,这有何不妥?但除心不除境。
10、问:根尘境不是在万法内吗?
答:站在四大的立场,很自然的会透过六根识而觉受到尘境,既然是透过六根识所觉受到的尘境,即是万法(万境的缘影),也就是心的总相。经中都是站在四大的立场,透过六根识所觉受到的境,这就是境的缘影,当然是万法范围内,所谓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心的十八法界,但吾人所说的外境,是不住四大的立场。外境亘古即存,不一定要等到四大分散才能了悟四大非我,所以到了证悟四大非我时,自然见山是山。
圆觉经的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三种观行法,是起幻销尘法,观行本身就是一种幻法,也就是以幻除幻之法。圆觉经卷第二,普贤菩萨问法中,世尊就特别提到“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11、问:信心铭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是何意?
答:佛法其实就是心法,只要心清净,自然一切法(缘影),一切外境清净。一心不生,万法(缘影)自然无咎,无咎自然就无生法。不生法、不生心,境来现境,境去无影无著,故心能随境灭,境自然能沉(没)(即境不碍心),所以境由他能境,心由境显心。心与法两段原是一场空。如果这里的法就是指境,就无须境与法两者一起出现,原文或用境、或用心,不须两者都用,这样不是更能了解其意吗?所以在此,境与法是各表不同的东西。
12、问:一般主张“万境包含于万法中”,理由是:万境非实有,万境是因众生起心动念后,立即幻化出四大“风、水、火、土”,空间、宇宙于是成立,慧力再依识及业力将四大组成世间万物,乃至于星球、微尘等等吧?
答:若如您所说的话:那么如果佛不起心动念,就没四大,没宇宙万物了吗?那种境界就是佛土吗?还是另有佛土?还是觉悟就是一片空亡,或另有名称?然觉悟者,修至无心时,万境还是万境,只是无心分别,万法是空相的,是清净的,所以可以如维摩经所说:“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也就是虽受外境的顺逆,而内心因无分别故无所受其顺逆,故心能常不动。
13、问:万境显现速度分顿、渐两种。顿者即前一项,渐者即道或自然吧?
答:如果是这样的话,若万境以万境显现速度分顿、渐两种,那万境显现会有快慢吗?万境实无顿渐,而万法以根器之别,而有顿渐。
14、问:由于万境是心幻化,故万境并非真在眼前或在身外,我们所以认为万境实有,或万境在眼前(身外),是因为无始以来的颠倒想所造成的吧?
答:若如是,如果万境是心幻化,那所作所为之善恶,应是幻化的,不应有诸报,若有所报,亦应是幻化无实的?所以说,万法是心幻化的,非万境是心幻化的,而颠倒想是心对万法妄取舍,与境无关。若不分别取舍,则境任顺逆,境依然是境,法依然是法,实无顺逆,是心无常,非境无常。如果境是幻化,那行者必须牺牲此生,来成就不可知的来生,如果境是幻化,欲传佛教于人时,就必须以万境空相的理论去让人相信,就像基督教一样的叫人相信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如果不信则一切免谈,所以佛教就不能成为教育而普渡众生,故佛法也不能称为真理。
问答篇十八
1、问:诸法无行经:“善男子!如此法者不应在新学菩萨前说,何以故?若闻是法或断善业,于佛道中则行邪道;若堕断灭;若堕计常。不知如来以何方便随宜所说。”是指什么?
答:这是指不能信解诸法一相者,如果能观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名为法行。乃至善知自心现见故,远离生、住、灭故,善解外法有无故,乐修内身证智故。有四法得名为大如实修行者。如果能如此修行,其实也就信解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乃至信解诸法一相。
2、问:请说明“如法行与如实行”的法义。
答:“如法行与如实行”的法义,若能深入体会其所谓“身心乃至境界都永息,永离烦恼,其心寂静”的法义,其实它真的只是一颗无分别绝对平等的无为心,或曰“平常心”。而众生在习性的引导下,不知不觉中,因分别取舍而离开了此境界,进而认为如此的境界相当的模糊。其实,此境界并没有离开我们,也常常在无意间出现,只是我们不觉不知,故不能善加护持。
3、请问:有没有“基本佛法”呢?
答:要悟道成佛,根本没有任何公式可让修行者皆成佛,所以经言:没有定法如来。既然这样,若硬要说的话,任何一法都可以说是基本佛法。反过来说,也可以说根本没基本佛法,因为根器不同,有谁敢说,哪一个佛法是哪一个人的基本佛法?只是各取所需罢了。譬如:六祖或其他成就者,也没有固定修哪一个基本佛法而成就的。
4、问:觉悟者会说成就了菩萨或成佛吗?
答:没有的,如圆觉经所说:“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也就是实相中,根本没菩萨与众生,如果有人说他成就了菩萨,此人仍未出幻想中。再则,既然没有菩萨与众生,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成佛,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也就是根本没有众生,而佛是因有众生故别名为佛,既无众生,自然也无佛可言。故圆觉经曰:无佛无众生,或经曰:佛与众生平等无别。既然这样,如果说自己已经成佛的人,就是刚出了众生幻又入了佛幻,终究并非觉悟者。故诸法无行经曰:
若作如是愿,我当得作佛,
如是之凡夫,无明力所牵。
5、问:平常心就是无为心,将来终有一世会失去能够体验“平常心”的能力吗?
答:这样的说法,代表您不堪了解平常心之实义,故有此迷惑。这是觉悟者所体悟的真实平常心,也是本来面目,不是经过修整造做出来的平常心,所以此心亘古即然,迷与悟不碍此心的存在。譬如捏面人,不管捏成什么形象或形形色色,亦不失面团的本质。
6、问:何谓“回向”?
答:所谓回向,并不是指回向给别人,是指回向于一切智,或回向菩提。这是将成熟的善根,回向给自己的智慧,这是自净其意的做法,藉以于深法中如理修行,故曰:诸菩萨常当运发广大之心,成熟诸善,随所成熟诸善根已,即当回向于一切智。以其回向一切智故,菩萨当于甚深法中,如理修行。(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十四)
7、问:为何回向是“回向一切智,或回向菩提。这是将成熟的善根,回向给自己的智慧。”为何是“自净其意的做法,藉以于深法中如理修行”呢?
答:佛法里的善法与恶法,不单是指世谛上的善事与坏事。正知见就是善法,可成就善根,非正知见就是恶法,成就恶根。行者所成就的诸善根,须回向智慧,回向智慧可使智慧清净,清净的智慧是名般若。如果不是回向诸善根,只是一种知识,此识仍是六尘识之一,能回向一切智,方能使识转为般若,乘此般若船,航向波罗密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聚集所成就的诸善根成八功德水(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常养诸根),可洗去智慧的尘垢,妙见本来佛,是名见性成佛,古禅师喻为浴佛。现法会上的浴佛,是象征此法义。浴佛者若会此义,是名真浴佛。故曰:作诸善根而不回向,是为魔业。又曰:虽复广多修诸善根,若不回向于一切智,即不能得波罗密多之名;若复回向一切智者,乃得波罗密多之名。又曰:诸菩萨常当运发广大之心成熟诸善,随所成熟诸善根已,即当回向于一切智,以其回向一切智故,菩萨当于甚深法中,如理修行。
问答篇十九
1、问:根据唯识来说,境与法是相通的,在唯识说万法唯识,其中的“万法”就是指一切法相,也即一切现象!再详细的说,万法唯识变现,就是说一切现象,都由识(第八识)的种子生现行产生出来的,依您之见为何?
答:这是不明白心、境与法的关系,外境透过心意识(六根),在心里产生缘影,此缘影就是万法,如外境经镜子产生影像,所以外境虽与镜子里的万境(万法),看似一模一样,难以分别,但其实外境是具体实存,万法是万境的缘影,所以心生则万法生,心灭则万法灭,但万境不灭。所以您所提之唯识论,根本就是万法(万境的缘影),不是万境。经曰:万法唯心生,即此义。所以,不管唯心生或唯识生,都是万法(万境的缘影),不是万境。佛法是心法,所以大部份佛经所说皆为从心所生之万法,也就是心因缘境所生法,不是真实的外境。所以有说: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说:心即是境,而应说心境如如。唯识是说万法唯识变现,不是说万境唯识变现。不要混为一谈:以为法与境相同。
2、问:以文字说明实相,是否有其局限性呢?
答:古谚云:“仓颉造字鬼神嚎。”就是说,大道将因迁就文字而隐藏于文字中,人、鬼、神能得道者,必大为困难了。但是为了传承,也只有动用文字及言语,否则真理也将失传。但也不表示不能于文字中悟取真理,所以佛经并不用单向的方式说法,也就是说,佛会站在不同根器的立场说法,或有据比丘及比丘尼而言;或有据国王而言;或有据帝释天而言;或有据声闻、缘觉而言;或有据菩萨而言;或从深至浅而言;或从浅渐深。唯对众生说法,不对佛说法。若一但执著任一法,必不能贯通其它法。所以若从中深解如来真实义者,自然能知道诸佛站在不同根器的立场所说法,也就能贯通一切法而无碍。而且也可以用此一总持法,建立其它教门(教学法)而不失如来真实义,也就是六祖坛经所说:“依此实性,建立一切教门。”
3、问:您认为万境是不是因缘和合所生呢?如果是因缘所生,缘生故如幻,虚幻不实。此外,祖师夺境不夺人,人境双夺,境若为实,又是如何夺呢?
答:夺境不夺人,人境双夺,这是心法,是自心上夺。“夺境不夺人,人境双夺”,是谓心境双泯,悟得空性,也就是全凭心意用功夫之意。因悟空性故,则见境非境,是名见如来。慧目不被境相所扰,故见境非境,也就是虽见外境,但其境相依于心(慧目)而空,并非无境。就是所谓:“色依心空。”
4、问:觉悟者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见境是境),然山是沙石之积,沙石是硅之堆积。觉悟者是见山?见沙石堆?见硅堆?不见硅堆?如说沙石实有而见沙石,为何不见山?不见硅堆?如见山、见沙石堆、见硅堆,为何只说见山?心缘的是什么影?岂不是形相上颠倒想,岂能是觉悟者?
答:觉悟者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见境是境),是见境还是境的意思。众生虽见境是境,但阿梨耶识大海水波为诸境界猛风吹动,转识波浪随缘而起,故烦恼亦不断升起,无能制止烦恼。佛说万法,让众生觉悟万法空相,此时修行中的众生,体悟诸法空相,进而误认为外境非实,故此时见境非境,修行至深时,悟知万法空相,烦恼毕竟寂灭,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是心误认外境有尘埃,其实是自心无常,非外境无常,外境始终无过错,是自心因取舍而善变,故曰:无常。进而觉悟时,自然见境还是境,能于万法中得自在。您说山的组合与心无关,山是沙石之积,沙石是硅之堆积。这是山以成住异灭的相貌存在著,山不自说是山,沙石不自说是沙石,是心的分别而强名,所谓:“色不自色,心不自心,心色相因,现心与色。”
5、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您说的法有何差异?
答:吾人所说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是说:大道本无形,心相亦非实,本来皆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心的错认,外境并无过错,经心的分别取舍憎爱而起六尘,如果了悟尘埃是幻心形成的,知幻即离,自然一切皆清净,何处有尘埃?
6、问:依您所言,外境及肉身皆实有?
答:是实有,但以成住异灭存在著,但它不是我的,身亦无我。不可执著据为我有,实不可得,故须依心而空(法无我),以达无著之地,方名修行。故修行时,常见境非境。
7、问:“肉身实有”,人往生后,心归何处?
答:肉身同属外境之地水火风,人往生后,地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外境不归寂灭,而万法可归寂灭,因法由心生,心灭则法灭。任何善解佛法者,皆能证之,因人心固执,就算善知识也难以解说,唯除自己取证于佛经,这样可以让自己告诉自己,或许还可以转还。菩萨能住五浊世间,其心不染,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故佛菩萨脚踏莲花,表示能住世间(外境),其心不染。
人往生后心归何处?心现在处于何等境界,往生后一样处于如是境界。身体不是心,心亦不是身,身散身聚,无碍于心者是佛菩萨。常住于不动地以上,是心地出轮回。也就是佛菩萨有身体时,其心已经出轮回了,有身无身本三昧。众生身散即悲,身聚复喜,就是执著世间者,将依循心性另寻入世间之道,永在旋转轮回中。因为因素很复杂,故不全然如此。
8、问:若“外境及肉身实有”,请指出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东方净土在哪里?弥勒净土在哪里?您到这些佛土时有没有肉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是何道理?入定后为什么反自然,数月不食不饮?
答:一切佛国土,唯在此心中,离心无净土,故居净土是心居净土,非肉身居净土。觉者虽身处娑婆世界,其心已居清净佛世界,故曰:虽住世间,其心已出世间,而居佛国,如维摩诘居士,身虽在斗室中,其心己入阿佛国。因心有无碍的本质,能超越时间空间无所碍,故能于瞬间到达佛国。而身处处为碍,根本到不了,且四大根本不是我,为何要执著肉身呢?这臭皮囊何曾立过功?如果您想带著肉身到处去,那只有永远在娑婆世界流浪,轮回不止了。
入定后为什么反自然,数月不食不饮?此人仍在佛法催眠幻想中,不能觉醒。这是自残的行为,不可效法。佛经乃至得道禅师,会教行者这样做吗?有如乩童举刀割自身而不知痛,对修行毫无意义。
9、问:佛为何要以方便法度众?何不直接用实法度众?
答:众生本来成佛,只因让外境催眠,产生幻觉而冤枉承受诸苦,佛要众生即时醒悟,但多数众生难以舍离外境缘影(受外境催眠中),无法离幻,故佛以无数方便法,让众生暂时得到佛法的摄受,其中必须依众生的习性善导,方使众生能信受。如果直接教以实法,则众生难以信受,因为实法与众生的颠倒见相反故。但方便法只能使众生暂时离开外境的催眠,终究还是要醒悟。因众生执著外境,被外境所转而生幻觉,不觉不知,有如被外境催眠。而学佛法后,执著的心一时之间也没改变,故转而执著佛法,还是不觉不知,有如被佛法催眠。但受佛法的催眠远比受外境催眠好多了,至少暂离诸苦。但仍须不执一法,悟得实法方能觉悟,觉悟后反观佛法,即可悟知佛法是无法之法。
10、问:方便法能使众生离一切苦厄吗?
答:催眠是现代名词,古时或说黄叶止儿啼。也就是说,要让众生顿悟,众生的慧根不足,或说习性深重,而真正圆悟之法,实在是本来就没有渐次的(圆悟实无渐次),而又不能不度众生,所以只以各种千奇百怪不同的方法,来磨去众生的习性,增加慧根,以期总有顿悟的一天。当觉悟之时,就会正遍知各种千奇百怪不同的万法,自然于万法中得自在,或曰无碍。当觉悟之时,就会如六祖大师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本自具足,非师相送予的,而我亦无所得。)圆觉经曰:修行亦如幻。当然,这种见境是境的心境,才是佛法真正觉悟的心地,但是看现在见境非境的修行者眼里。正好是颠倒。
若能从佛法中取得佛知见,就能从中觉悟,觉悟后就不再被外境与佛法催眠了,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不可执著任何一法,就算正法亦应舍,若不能如此者,那就是仍在佛法的催眠中。因为我们无法顿悟,得慧解脱烦恼,而圆觉实无渐次,也就是醒就是醒,梦中就是梦中,若半梦半醒,仍是未醒,但也不能任众生受苦,故暂时以好的催眠法,让众生暂离一切苦厄,解脱烦恼。不过这只是暂时性的,还是要以佛知见而顿悟佛法,才算清醒。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