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武安青烟寺随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武安青烟寺随想
  从109国道下线沿磁阳公路西行约40公里至石洞乡再向南稍走,有一座不大的寺院,这便是青烟寺了。象北方农村所有的小庙一样青烟寺也是青砖青瓦一进院落;青烟寺名不见史籍甚至连地方志上也找不到它的踪迹。青烟寺名称的由来已无可考,从院落散存的残碑可以知道,至少在明代以前已有这个称呼了。这或许还是石洞乡和青烟村名由来的缘由吧。
  这是秋后一个阴霾的傍晚。天空中偶尔也飘淋下一点点的雨滴,雨滴打在我的额头,恍然间给我一种混沌中瞬间忽醒的感觉。寺院内早已传出清冷的木鱼声,笃笃地敲击着人们空洞的性灵。同时也吸引着每一个虔诚的人前来朝觐驻足。
  这次行程是应当地作协及青年诗人阿军的邀请特意安排的。他们说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寺院要我一定看看。我不明白朋友们所说的意味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寺院这个词足以把我带入任何一个地方。
  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的佛教寺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走到哪里在书店我总是徘徊在宗教的类目下,购买的也都是与佛教有关的或古代哲学、雕塑、绘画等近类的书籍,时间久了居然塞满了三个大的书橱,同时也开始了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说是研究其实是实在不敢当的,每每我这样给朋友述侃的时候,家父总在一旁泼上一盆冷水,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大酒窖,你们不过掇了一杯品尝一下,怎么说自己就成了酿酒的人呢!”
  在古代,佛教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布衣贫民对佛的信仰足以到痴迷的程度。佛教属于外来的文化,有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在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已经过腻了皇庭生活的汉明帝忽然夜梦金人飞行殿庭,第二天上朝时汉明帝问:“我昨天晚上梦到一个金人,那是什么爱物?”,紧随其后的太史傅毅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明帝说:“你派人问个清楚吧”。从此,中郎将蔡喑、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开始了历时三年的西域寻访,终于在公元67年也就是汉明帝永平十年来到了大月氏国,遇到了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回到了洛阳。皇帝专门为他们建立了精舍给他们居住,这便是白马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从此,这门外来的文化就在中华大地上扎下根来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渗透与发展,恐怕连乔达摩"悉达多都始料未及.他们可能低估了位于东方这片黄土地上黄皮肤黑眼睛的古老的人们,他们也不会想到在这以后数千年的时代更替里,这个被称为大汉民族的国度几乎都是外来少数民族执掌着政权,这就为汉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架越了必通的桥梁,培植了丰厚的沃土,也构成了它的多元性和包容大度的性格。佛教及其它外来文化在以后得以发展无不有赖于此;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只有北魏太武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四位站了出来坚决反对佛教的发展,并下昭焚烧寺院、经书、毁坏佛像、迫令僧人还俗、没收寺院田产等,这就是佛教史中经常提到的“三武一宗”四次法难。灭佛运动时间都不长,但也的确给佛教寺院留下了很大的创伤。在第二次也就是北周武帝的那次灭佛运动中,位于邯郸的响堂寺也未能逃脱厄运,“武帝东并,扫荡塔寺,寻宗均毁……”(引《滏山石窟之碑》),响堂山石窟自东魏开凿以来遭遇了的第一次的人为破坏。
  佛教文化在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各代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直到明清以后才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但这时仍有一些寺院在建设和发展中。青烟寺的兴盛大概就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民国以后才走向败落。青烟寺已看不出属于哪一宗哪一派的寺院,在几年前从五台山来了一个叫无量的小沙弥在这里住了下来,并开始修建和恢复这座寺院,他们在翻建大殿的时候出土了十几尊红砂石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的题材都是大乘佛教的内容。确定了在过去这是一座大乘寺院。也是从此以后这座寺院又开始有了香火。也有了当地的居士不间断的施善钱。
  青烟寺的大门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过去的门楼仅剩下两个门垛子赫然挺立于寺前,穿过新建的大门来到寺内。院内还保留有清代的药王庙、皮王庙等建筑,屋顶上枯萎的荒草夹杂着斑斑的绿芽。在院的左侧新修了供僧人和居士休息的禅房,寺院的正中是新建的大雄宝殿。殿内泥塑释迦牟尼本尊像和十八罗汉。院子的两旁栽种着几棵叫不上名来的大树,树冠把本来不大的寺院遮掩的荫郁清凉,宛向世外的桃源一般。天空中稀疏的雨滴早已被绿色的屏蔽接住。寂静的院内除了我们的私语几乎听不到任何的尘音。同伴们各自观赏着自己的所爱。我独自站在一块残缺的石碑前,试图寻找些历史的痕迹。风雨的磨泐模糊了我的双眼,使我无法考究出这是怎样的一个寺院又是怎样的一段的辉煌。诗人阿军和作协的马主席围在一段残垣的周围痛发感慨。秋后萧瑟的风吹落片片树叶凌乱地散在屋顶和地上。我们相视却又没有了话语。----在这里看不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雄伟辉煌,也看不到佛教鼎盛时期僧侣的繁忙。这里有的只是残垣断壁枯草丛生。五千年的文明在这里显得格外的寒碜和无奈,使人感受到的恐怕只有一声叹息而已。
  二
  青烟寺又名法华洞石窟,位于河北武安石洞乡青烟寺村东一公里的山黝里。这里山静林郁车马不尘,“宜其为群仙之洞府,宜其为诸佛之胜地”。拾级而登,抵寺。寺前有一小柏林,树林内偶有钟声回荡。在钟声环绕中,登山的体乏和意烦早于被洗彻一空。钟声落处,又忽地感到大山古寺的寂静或沉寂!
  村因寺而名,乡以石洞而称。
  寺依山而建,山的名字叫法华山,石窟也就被别称为法华洞了。寺内原有的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废。院内还残存有石窟、石象、石供桌、石碑、石柱等遗物。
  石窟开凿在青烟寺院内东侧崖壁上,座东向西。洞前有近代新建的木构窟檐一间,窟门略有坍塌,窟门上方有一个较大的明窗。洞内为一略显不规矩的长方形构制,因岩石风化酥裂,洞内各壁及顶部都有不同程度的毁坏移位,各壁面均不平整。洞内中间为一身坐佛,佛的两侧各置两身坐菩萨像。左侧菩萨半跏趺坐于四层仰莲方座上体态造型丰肥适宜,颈带项圈,身着双领下垂式大衣坦胸露腹,左手提净瓶,右手握柳枝,当为观世音菩萨。右侧菩萨亦半跏趺坐于方座上,露足,上身略显扁平,身着华丽服饰,双手和什。两身菩萨的外侧各为一身金刚武士像,身着盔甲,体态粗壮雄健,威武勇猛。
  窟室左壁为该窟内雕刻最精美的部分,主要分三组。两侧上部壁面为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下部壁面雕刻一组僧人供养图,东侧为罗汉群像图。该壁面因岩石酥裂有残缺和较大的裂隙,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保存较好。图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居中,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头戴七宝天冠,冠中刻一化佛。观世音菩萨面相方圆,五官精细玲珑,刻工极为精细,菩萨胸前双手和什,其体两侧高浮雕刻出无数的手臂,手掌心各有一眼,手中持有各种法器,手势姿态各一。法器类型有弓箭、净瓶、宝珠、佛珠、柳枝、朱雀、玄武、幡帐、铜钱、佛祖、佛经、梵箧、宝山等。在高浮雕的内侧有类似该菩萨的背光上也满刻手掌,层层叠叠,无以记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的两侧各有一护法形象,护法呈拉弓式站立,头梳山形发髻,面部表情紧张严肃,双手交叉于胸前,手指作剑指,身后有云纹背光和圆形头光。背光后又有三身只露出上半身的护法,面相方圆,头戴高冠,双手呈和什状。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下部为一组僧人供养图的雕刻场面。该场面记有六身雕像,中间僧人图略显高大,体态稍向左扭。左手自然垂于体侧,手扶衣襟。右手屈臂于胸前,手作单什状。身后有素面举舟形背光和圆形头光,左肩侧有一立式榜牌,无字。其身后有三身僧像,略显低矮。三身像均面西而立。或双手和什,或手抱方盆,或手持花。在最东侧僧人像的左侧雕刻有“涌经弟子永海”铭刻,疑为后刻。在主僧的前面还刻有两身主像,手中抱物,腿部残缺。
  在僧人供养图的下部刻有三层罗汉造像,均为结跏趺坐,身着双领下垂式大衣,手势各异。左侧壁东部自顶部至地面满刻罗汉群像,多为禅定状。大小不一。窟室正壁风化较重,但在残存的岩面上也是满刻结跏趺坐的罗汉群像。右壁也满刻罗汉群像,但总的形体略大于左壁,姿态不一。其侧多有供养者铭记。右壁罗汉像尤以“邢曹村韩崖造像”“义泉村郝羽修罗汉一尊”较好。
  在该窟内壁脚尚存有四尊单体圆雕佛像或菩萨像,多为残段。不知原位何处,从造像风格来看也应为宋代雕凿。
  窟室顶部有一块凸起下垂的岩石,石面较平整,上有铭记,为竖行右读:“……惠超闻名王石古寺观音发意添修兴造石堂之室,凿于太平兴国柒年(982年)拾玖日,后造罗汉伍佰并及观世音定光大悲修崇并就至雍熙二年二月二日(985年)记,功德主法华李惠超”。在该铭记后还有一则铭记,内容为:“同修功德山主志坚,同修功德供养主法因,万历二年造碑石山供养……”
  在青烟寺院内现保留有石碑三通、明代石供桌一个、石象一身、石柱一个。石柱上雕有五身罗汉像,并有“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初三日起功”铭。石供桌上刻有龙、凤、狮、麒麟等图案。
  三
  无量师傅听说我们的到来早已为我们备好了清茶。我们从石窟中出来便围坐在院子中间用残石碑垒砌而就的茶桌边用茶,凳子则是原来庙宇建筑的圆形柱础石,据说这些柱础也有上千年的历史。
  我们坐在传统的基石上,一边品茗一边阔谈着文化的优越与伟大。从儒释道的互相排斥到三教的合流,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般若观音弥勒。从北朝僧侣坐禅入观到南朝和尚研习义理之学。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武州山的云冈石窟,从新疆龟兹石窟到中原的龙门石窟和邯郸的响堂山石窟。我们惊叹古人创造的辉煌,我们也在痛斥现代人的批判;谁也没有感到冰凉的拄础石刺骨,也没有意识到座下还藏有文化的悲哀。
  对于新修塑的大殿和佛像我们自然没有兴趣。在语尽茶凉后我们与师傅谈到了佛教和青烟寺。
  与伊斯兰教相反,佛教一贯推崇对偶像的崇拜,它不仅为僧侣们界定了一些必读的经籍法卷还创造了大量的膜拜对象,除佛祖释迦牟尼外还衍生出阿弥陀佛、弥勒佛、迦叶佛、明炎佛、大日如来以及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罗汉、力士、天王、飞天等等等等,只要人们的意识里可以想到的几乎在佛国的“虚拟”世界都可以找到对应。“你尽管去参拜吧,这里为你备好了满意的大餐”。
  据国内权威专家的研究报告,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像遗物是在甘肃敦煌、张掖一带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北凉石塔,在这些石塔上已经出现了佛祖的形象。此外,在兰州左近的炳灵寺石窟的一六九窟内也曾发现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墨书造像铭文和还留存于窟内四壁的大量西秦时期的造像与壁画,这是中国佛教石窟的最早见证。
  法华洞石窟开凿的时间,我们根据窟顶部的铭记和院内石碑可知,应该在“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完工于宋“雍熙二年二月二日”(985年),历时三年而成,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铭记中我们还知道窟内雕刻的内容为“五百罗汉并及观音定光大悲……”造像主为惠超法师。案惠超法师其人不见于僧传,法华洞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及五百罗汉像却是研究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重要实物资料。
  千手千眼观世音像是佛教密宗供养的神像,为观音破“地狱道”三障的化身。据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经》中说:“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千手千眼悉皆具足”。智通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中详细叙述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形象:“面有三眼一千臂,一一掌中各有一眼……菩萨头着七宝天冠,身垂璎珞……”,在中国石窟雕刻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最早出现是在河南龙门石窟的东山万佛沟内,共雕刻了两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的高约220厘米,有三眼八臂,体外刻千手,掌心各具一眼。雕刻的时间在周武则天至中宗时期(684--710)。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在唐代中晚期盛行于敦煌,在莫高窟361号窟(中唐)、114号窟(晚唐)内壁都有绘制。据统计,敦煌唐窟密教造像的37个洞窟中就绘有40多幅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此外,较为着名的还有大足龙岗山9号窟内造的四十手观音菩萨像等。武安法华洞内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造型传神,形态突出,保存完整,当是中国石窟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雕刻精品,也是研究中原以北密宗发展情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如果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中国石窟艺术中的重要之作,那么,在该窟左、右、正壁镌刻的五百罗汉群雕像这一题材却是目前我国石窟中发现的仅有的两处之一。
  五百罗汉一般是依据佛经中所说的第一次结集时的五百罗汉或第三次结集时的五百罗汉。据《四分律》卷54《集法毗尼五百人》记:“尔时世尊在拘尸城末罗园婆罗林问般涅磐,大迦叶烧舍利已,以此因缘……在王舍城五百罗汉共集法毗尼,是故言集法毗尼有五百人”。此次结集的五百人被后人称为五百罗汉。另有一种传说为有五百只大雁,飞过波罗捺国听到释迦说法,落在城内,不意被猎杀。死后皆升轫利天,化为五百罗汉。后来五百罗汉形象多被制作匠人创造发挥,将济公等世俗人物也加入其中。
  我国最早创作五百罗汉群像的是佛画家杨惠之,据《五代名画补遗》记:“……河南府广爱寺……三门上五百罗汉及山亭院椤伽山,皆惠之塑也”。这是五百罗汉塑出的最早记载。
  此前,在石窟造像中的五百罗汉雕刻只有一处,即四川大足龙岗山的168号窟。在168窟的正中凿有一个八角形小塔,小塔后壁刻一佛二僧二菩萨及十大弟子,左右壁及南北壁各雕有六层罗汉像,即五百罗汉群雕。在每层罗汉像的下面有“……造罗汉”等题记,这些像雕刻的时间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而法华洞内五百罗汉像的雕刻时间要比大足龙岗山的五百罗汉还要早一百三十多年,因此,法华洞五百罗汉造像当是目前国内最早的一处。法华洞石窟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青烟寺出来已是傍晚时分,夕阳没日,云遮雾升。天空零落坠下些许雨滴,时断时续,飘飘洒洒,为寂静的青烟寺平添几分朦胧,几分神韵。回头望去,石窟内外青烟缭绕,隐荫蔽蔽。使人不想离去,索性仰躺在山路浞石,一任那甜甜丝雨融入口角,流入嘴中。闭起双眸,再次倾心聆听数百年前青烟寺古老的钟声……
  青烟已逝!青烟已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荷泽宗风
下一篇:白马寺和关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