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白马寺和关林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次到洛阳,二次都到了关林和白马寺,一次是独来独往,一次是权作陪客。并非是对寺庙情有独钟,也不是虔诚的进香客,只不过是慕名而来,“见所见而去”而心有所得。白马寺和关林庙在当地统称为庙,但此庙不同那庙,在千百年来统治中国的三教文化中属于不同的范畴: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庙,而关林则是儒教中的“武圣”祭祀庙,所源迥异,其文化则自然不可等而观之了。
  白马寺
  白马招提汉代传,
  琳宫幸未没荒烟。
  劳劳多少风尘梦,
  暮听晨钟唤觉先。
  ——(清)武攀龙:马寺钟声
  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以东约12公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宝塔擎天,殿阁峥嵘,松柏翠郁,壮美幽穆。它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是佛教传入中国官方所立的第一座寺院,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东汉永平七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这天夜里,汉明帝在南宫梦见一个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飞绕殿庭。第二天,他遍访诸大臣,出生洛阳的博士傅毅奏道:“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汉明帝信以为真,便派大臣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赴天竺求佛取经。汉使西行至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到了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并得到佛经和释迦牟尼像。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以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翌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北修僧院,并专门安排两位高僧长期禅居寺内,译经传教。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特命名为“白马寺”,从此开始了源远流长的弘法传教。至唐代时白马寺已规模宏伟,香火隆盛。"安史之乱",回纥兵纵火焚寺,“累旬火焰不止”。宋代淳化三年(992年)又重修。元初龙川和尚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大规模整修,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又予以重修,大体上奠定今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
  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35米,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左右相对有两匹驮经的白色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是宋代的优秀石雕艺术品。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在白马寺山门内东侧,有碑亭。高3.50米,宽1.15米的“白马寺祖庭记碑” 记述了白马寺的创建和历史沿革,碑立于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碑额为篆书,碑文楷书,碑文字体潇洒工丽,丰神秀骨,堪称书法艺术优秀之作。寺内建筑约150余楹。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布列着五层大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两侧对称分布着门头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等。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显得庄严肃穆,是中外禅俗各界瞻仰游览的胜地。
  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他笑口大开,赤脚打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是佛门的守护神。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大佛殿,是白马寺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场所,现存殿堂为明代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着七尊造像,中间为释迦牟尼,左右分立文殊,普贤两菩萨及两弟子,两天女,背后是观音菩萨。殿内东南角高悬一口大钟,重达5000多斤。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响遍方圆十里;更奇妙的是,由于音律相同,远在25华里之外的洛阳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也应声而和。民间流传"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清孙云霞有诗云:“"蒲牢怒主夜阑清,袅袅曳风出化城。惊觉洛阳干户晓,银床未转辘轳声。”,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即由此而来。
  大雄殿,殿内置高大的木雕佛龛,辉煌壮观。佛龛中供置三尊主佛,即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托佛、二位天将,即韦驮、韦力,两侧供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元代真品,反映了高度的雕塑艺术水平。接引殿,殿内供奉阿弥托佛、观音菩萨、胁侍菩萨大势至,三菩萨合称“西方三圣”,雕像为清代所建。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耸立于清凉台上。清凉台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清康熙年间,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香台宝阁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后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经传说,立下了开教之功,所以人们称此处为中国佛教的“摇篮”。东汉之后,历代均将这里做为藏经之处。台上的主建筑为毗庐阁,殿内供“毗庐佛”,也称“大日如来”。
  白马寺山门东侧,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东汉永平已已 (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今存之砖塔,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 塔为四方形密檐式,十三层,通高约25米, 每一层塔檐之下用小砖砌以仿木结构式普柏枋和斗拱,塔顶复以宝瓶塔刹,,外轮廊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拨,古雅秀丽。清代释如绣《齐云塔》诗说:
  "风回铁马响云间,
  一柱高标绝陟攀。
  舍利光含秋色里,
  峻峭直欲压嵩峦"。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中国,并最多在洛阳、长安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石榴的身价倍增,白马寺的石榴,亦有“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的说法。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林
  位于洛阳市南郊8公里处的关林镇,镇因关林而得名,相传这里是埋葬三国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据史书记载,公元219年,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蜀汉守将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后被吴将马忠所获,在临沮漳乡被杀,孙权为了嫁祸于曹操,将关羽首级盛在木匣,派人星夜送至洛阳。曹操识破孙权之计,便刻木为身,以王侯之礼,把关羽安葬于洛阳城南。曹操亲自拜祭,并追赠关羽为荆王,蜀汉则追谥其为壮缪侯。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赵佶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至明朝万历22年(1594年),将关羽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1614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始建庙植柏,同孔子一起作为文、武圣人“庙祀无垠”,清代干隆时又加以扩建,始形成今天的规模。按照封建时代的礼制,旧时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圣人墓称林。关羽被尊为"武圣",故其墓称"关林",这同孔子的墓园称作孔林是一个道理。
  关林北临洛水,南望伊阙,占地百亩。有殿宇廊庑亭阁150余楹。现存碑刻70余通,石坊4座,大小石狮、铁狮110多尊,古柏800余株,塑像10余躯,墓冢1座。院内殿宇堂皇,古柏苍郁,隆冢丰碑,幽雅伟丽。关林的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布列着舞楼、大门、仪门、石栏板甬道、月台、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碑亭,最后为关冢。轴线两侧对称耸立着钟、鼓楼及华表、焚香炉、配殿、长廊等,设计巧妙。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十三都要在此举仃大会和演戏。关林正门为五开间三门道, 朱漆大门镶有81个金黄乳灯, 享有中国帝王的尊贵品级。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6米。庑殿顶,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威。殿宇盖显高耸、飞翅凌空、气势峥嵘。正门上,有12幅明代俘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正中为关公身着帝王冠服的座像,面上涂金。左边是周仓、廖化,右边是王甫、关平,周仓持刀,关平捧印,皆穿铠甲,廖化、王甫则是文职装束,面带笑容 ,五尊像皆高逾5、6米,背后又有关羽、关平和周仓三人的戎装像。二殿即武殿,上面的匾额“光昭日月”为光绪题字,正中关羽戎装座像,周仓、关平分侍左右。传说关羽为丹凤眼,平时眯缝着,一旦睁开,就是要杀人了。这座关羽座像就是睁着眼睛,目视东南,面带杀机。因东南方向正是东吴地界,关羽被东吴所杀,怒视东吴,是要向孙权讨还性命。殿中塑关羽怒视东吴像,左侧站着手棒大印的关平、右侧站着手持大刀的周仓。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为张候殿,右为五虎殿。三殿即春秋殿,硬山式,面阔五间,规模较小,内塑关羽夜读春秋像、关羽出行图和睡像,故又称寝殿。三殿厅内有关公秉蜡看“春秋”的坐像及卧像。第一座殿内三殿内有两座关公像,左边是关公夜读《春秋》,右边是关公睡像。读书像关公长髯几乎垂到地面,凸起的“将军肚”据说是这座像的精华。据说古时候为了把人像塑得威武,通常采取两种做法,一是把像塑得高大,一是给人物塑一个将军肚。关公睡像有个机关,按动机关这座像就可以坐起来,但现在机关坏了,所以看不到塑像坐起来的样子。
  关林后院还建有一清代石龙碑亭,也称八角亭,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额题篆书“勒封碑记”四字。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亭前有石坊,高6米,宽10米,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作三门道,坊上题联甚多,均是歌颂关羽之作,书体皆为明清书法,值得欣赏。关林俗称关帝冢。关羽墓在轴线建筑最后。关冢平面为不规则的八角形,围墙用砖砌,占地约250平方米,冢高10米,犹如山丘,传说关羽的首级就埋葬在此冢内。
  关羽(公元160─219年),,是三国时蜀国大将, 又名关云长山西解州人。据说关公原本并不姓关,而是姓冯,因打抱不平伤了人命,避祸出逃。至一关前,见有捉拿他的画影图形。关公就随手抓了把鸡血涂在脸上,又指关为姓,指云为名,居然骗过了盘查他的官军。但此后,关公脸上的鸡血却再也洗不下去,于是关公就以红脸示人,成了赤面长须的英雄。关羽一生, 以侠义和骁勇见称。不论是诛文丑、斩颜良,过五关。斩六将,还是单刀赴会、刮骨疗毒,都表现出他的勇猛刚毅。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把作为盖世英雄的典范来称颂。特别是历代的统治者出于他们的政治需要,更是为关羽搽脂抹粉,捧为神灵,尊为“武圣”,似乎是古往今来天下第一完人,实在是太言过其实了。不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对关羽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关羽的致命弱点是骄,自命不凡,不可一世,而且至死不悟。刘备封五虎上将,他不屑与老将黄忠为伍;孙权与他提亲,他说是“虎女怎嫁犬子”,凌辱使者,恶化了与东吴的关系;而当东吴采用骄兵之计,起用并不出名的陆逊代吕蒙为将,陆逊致信问候,他又说“书生不足畏也”,掉以轻心,直至大意失荆州,兵败走麦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凡此种种都表明,称其勇是恰如其分,谓其智则黯然失色。其实老百姓对此倒是十分清楚的:民间劝说别人力诫骄气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过五关、斩六将要唱,失荆州、走麦城也不要忘。”真是一针见血。说到忠义,关羽也是义有余而忠不足,华容道上捉放曹不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总观蜀汉诸臣,论忠义,文不过诸葛,武不过赵云,选择关羽总不会是因为京剧脸谱的定型——红脸表示忠勇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