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佛教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实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在我国时兴时衰存在了近二千年。当它传入我国后,为什么会如此长久地得到人们的传承,我觉得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面,但佛教的理论核心毕竟是唯心主义的,所以,我们要认清其实质,不致使善良而单纯的人们带来思想上的混乱,误入歧途,更不能打着佛教的旗号,进行反科学,反社会,反党,反政府的罪恶勾当。
  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思想中,关于新、旧唯物史观方面的根本区别时指出:【旧唯物主义反对宗教神学,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但它不懂得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把宗教感情看作是人类生来固有的东西;而新唯物主义则认为,宗教感情只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和消灭也必须从社会实践中去说明。】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当生产力极其低下时,佛教的最初产生应该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能理解和解释,又无法抗拒,从而对强大的自然力产生畏惧感的产物;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们无法摆脱社会异己力量的支配,剥削阶级的种种压迫等,有些人对自己所遭受到的极度苦难而无力自拔,对物质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又企求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从而皈依佛教,使得佛教继续存在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由于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贫富差距的存在,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更易历史的继承性,从而佛教作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将长期存在;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足够的发达,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时,使得其他的文化现象能够取代它时,佛教才会消亡。
  从佛教作为复杂的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行为规范、心理调节、审美等等的功能;又具有文化交流,经济价值,旅游产品等作用。致使佛教长期的存在。
  因此,党和国家采取了信仰自由的政策,把佛教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于保护,作为第三产业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有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
  下面我主要的从三个方面简谈一下佛教的实质,这对大家正确认识佛教,不盲目地迷信佛教,有益于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1,大家不可否认,佛教是一种文化。自从佛教产生以后,以巨大的力量和迅猛的速度逐渐向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佛教靠的是什么?实际上,佛教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素来被人们称为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佛教的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唯心主义的,但与唯物主义相比,在认识上有其共同点。即佛教和哲学都要解释世界为何存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要为人生的目的,人世的苦难,人类的活动等找到一种理论的依据,可以说是哲学注入了佛教的巨大力量。又我们可以从佛教的理论中看出许多冷静的、富有哲理的思辨,其范畴的严谨,对宇宙本体、人类认识、世界运动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繁琐周密的分析,这对佛教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佛教的经典和文献显得精深博大,我们要把它看作是一种珍贵的文学遗产。
  2,大家都会说佛教怀有对人类的至爱与悲悯,是劝人为善的。不错,佛教的思想核心是昭示人们以慈悲为怀,不杀生,不践物。认为万物以人为贵,以生为宝;不仅把劝勉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爱己爱人,而且还把爱的情感普及天地万物,使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使宇宙成为和谐有序的生命系统。佛教教义主张诚实、正直、不杀生、不淫邪、不妄言、无贪欲等信条,这是有史以来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出发点,是符合人类向高度文明社会迈进的结合点,从而得到历代人们所推崇。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去伪存真,剥去其神秘的外壳,批判性地吸收其合理的内核,把倒立着的,也即唯心主义的,必须把它倒过来。
  3,历史以来,人们都把伦理道德放在首位,道德作为人类行为方式的准则和规范。而这是佛教一开始就所考虑的内容,佛教从未脱离过这一思想,所以佛教与人类伦理道德观念体系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强调通过人们的长修苦练进入一种纯净的道德境界。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的自然本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善恶分明,促使人们趋善避恶。它所倡导的道德责任和奉献精神,去恶从善、约束自我等等,成为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佛教的道德标准在许多方面与人世间的恶善标准是一致的。通常人们把佛教场所视为慈善、抑恶、圣洁和庄严的象征,绝非无根之谈。佛教所宣传的宽容、互爱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人类情感的要求。而有些人打着佛教的旗号,假借释迦牟尼的功力,以五花八门的手段,蒙骗群众,进行化缘敛财和迷信活动,制造人们的精神混乱,这是严重地危害社会,扰乱治安,必须严厉打击。
  因为佛教的经典和文献精深博大,本人学习佛教方面的知识的时间不长,只知一点皮毛,认识很肤浅,以上仅仅是本人观点,定有偏见和不当之处乃至错误,望大家批评、赐教。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