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醍醐,纯圆独妙
无上醍醐,纯圆独妙。
作者:张秉全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乃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之大乘教典,尊为经中之王。七轴玄文,妙义幽微、深广,虽有古疏多种,各皆言之有理。唯我天台圣祖智者大师,大苏妙悟,灵山亲承,获一旋陀罗尼,照了法华,如曦和之临象。达诸法相,似清风之游太虚。宣讲法华,如水银泻地,颗颗皆圆。由弟子章安尊者(灌顶)记成《玄义》十卷,《文句》二十卷,最为精粹。惜卷帙浩繁,文字奥赜,初学每叹望洋。明·藕益大师根据章安所记,删繁就简,重编科判,撰成《法华会义》七卷,文字较为简明,近代法华讲筵,咸奉为圭臬。然较现代语文。仍嫌不够通俗。笔者忝为台宗后裔,于《法华》大旨,薄有悟解,爰据台宗五玄释题家法,简述此《法华经》五重玄义,或于诵习者理解经义不无少补云。
一释名。
《妙法莲华经》在七种立题中,以法喻立名。妙法是法,莲华是喻。经题五字,若论通别,妙法莲华四字,名异众经。是为别题,经之一字,通乎众经,是为通题。
妙法二字,本应先解妙,后释法。因若无其法,何所称妙。为从义便,先解法字,后释妙字。
法指何法?略言之,不出三种,即众生法、佛法、心法也。
一、 众生法。众生因迷惑不觉,不知其见闻觉知之
性,本来不生不灭,即是佛性。徒以为五蕴所覆,执此妄色妄心为实我,从而起贪嗔痴,依惑造业,依业感报,流转生死,无有止息。如来悯之,为作开示,使知现前六根门头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若能反染归净,亦能成佛。经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倘若众生无佛知见,则何所论开,故众生法妙也。
二、 佛法。佛法不出权实二法,佛证穷法界,断德
究竟,智德圆满,于权实二法,彻底通晓。应机施教,无不自在。经云:“是法甚深奥,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此叹佛实智妙也;又云:“及佛诸馀法,无能测量者。”此叹佛权智妙也。又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是即实之权法;实相,是即权之实法。故佛法妙也。
三、 心法。谛观现前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当体即
是不思议境。《安乐行品》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普贤观经》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历渐次。”《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心法妙也。
四、 妙者,不可心思,不可言议。言语道断,心行
处灭,故称妙。《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
妙有相待妙与绝待妙。
一、相待妙。妙有对待,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三藏但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字,故粗。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满理,故妙。又方等、般若带方便而通满理,不是纯谈满理,故粗。今法华直显满理,故妙。
二、绝待妙。说无分别法,绝诸对待,无复有法可相形、相比,无所可待,亦无可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待妙。
众生法、佛法、心法,咸具此二妙,故称妙法。
本经有迹本两门,各具十妙。
迹门十妙:(一)境妙。实相妙境,具足十如是,唯佛能尽知,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境妙也。(二)智妙。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即智妙也。(三)行妙。经云:“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又云:“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即行妙也。(四)位妙。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四位。开、示、悟、入,亦是位义。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四方(亦指住行向地四位)是因位,道场是果位。(道场喻佛果位)即位妙也。(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轨:1真性轨,2观照轨,3资成轨。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大乘,即真性轨。定即资成轨。慧即观照轨。即三法妙也。(六)感应妙。感是众生之机感,应是如来之赴应。有四种:1冥感冥应;2冥感显应;3显感显应;4显感冥应。感应之道,如一月在天,影含众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慈善根力,法尔如是,(天然如此)即感应妙也。(七)神通妙。神为难测,通为无碍。入定、雨华,动地、放光等。即神通妙也。(八)说法妙。经云:“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又云:“已说今说当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等,即说法妙也。(九)眷属妙。经云:“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即眷属妙也。(十)功德利益妙。经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须臾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即功德利益妙也。
本门十妙:(一)本因妙。经云:“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推溯至于本初发心之时,必修圆妙之因,即本因妙也。(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圆妙之因,契得究竟常乐我净之妙果。但取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初证时之果。即本果妙也。(三)本国土妙。经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说法教化。”乃是指远本时之娑婆,不取今日秽土娑婆。经云:“我此土不毁,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等,即本国土妙也。(四)本感应妙。即本初成佛时,常在此说法,必有所化之机及赴应之事,机感相扣,即本感应妙也。(五)本神通妙。尘点劫前,宛同今日,弹指謦欬,动大千界。即本神通妙也。(六)本说法妙。即指往昔初坐道场,始成正觉,四辩所说之法,即本说法妙也。(七)本眷属妙。即指本时说法所被之机,如下方所住,今从地涌出菩萨,弥勒乃不识一人,亦不知数目。即本眷属妙也。(八)本涅槃妙。(涅槃即不生不灭之义)指本时所证断德涅槃。本时随感赴应,化缘既尽,唱言入灭,即本涅槃妙也。(九)本寿命妙。法性之身,岂论寿命,方便为说本时唱灭之时,则有长短、远近之寿命,即本寿命妙也。(十)本利益妙。乃指本时眷属所获之功德利益,是为本利益妙也。
具此迹本两妙,“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法门之妙,孰过于此,故题曰妙法。
莲华者,以妙法幽微难解,须假莲华为喻,方明其义。问曰:华有多种,必取莲华为喻何也?答:有粗妙故。或狂华无果,如杨柳。喻外道空修无益苦行,无所剋获。或一华多果,如胡麻。喻凡夫独奉其亲,报在梵天,受种种乐。或多华一果,如桃李。喻声闻修三十七道品,但证无学。或一华一果,如柿等。喻缘觉修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或前华后果,如瓜等。喻须陀洹先证见道,却后修道。或前华后果,如梅等。喻菩萨先藉缘修(未能离相)后发真修(离能所相,)此皆粗华,不可以喻妙法。惟此莲华,在淤泥而不染,(喻实相在缠,其体本净。)出水而清香远彻。(喻出缠圆明,名闻十方。)又此莲华,华果俱多。可譬因含万行,果圆万德。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譬即实而权;华开莲现,可譬即权而实。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譬非权非实。故以莲华喻妙法也。
此莲华喻迹本二门,各有三喻。
迹门三喻:(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经云:“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为五比丘说。”(指三转四谛法轮)(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云:“惟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本门三喻:(一)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经云:“我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二)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经云:“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坐道场,成菩提,实我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等。”(三)华落莲成。喻废迹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先权后实)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又:所云妙法,非去粗取妙,乃即粗显妙。经中所说一乘之法,非离三说一,乃会三归一,即粗显妙。犹如莲华即染而净,出淤泥而常洁。会三归一,犹如莲华之华果同时。法喻双彰,故名妙法莲华。
经,是能诠之文,是通名,众经所共。妙法莲华,是别名,独指本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简称经。契即契机契理之谓。具贯、摄、常、法四义。贯,贯穿之义。如线贯华,贯穿经中所应知之义;摄,摄化之义。能摄持所化众生;常,不变之义。真理恒三世而不易。法,轨持之义。为十界所同轨,故曰法。
二辨体。
辨体者,名为能诠,体为所诠。释名后继以辨体者,欲人寻名而得体也。体以主质为义,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即一心异名。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间,非过现未来,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亦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此约真谛说)即故无不相(此约俗谛说)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此约双照双泯中谛说)无名可立,不得已,强名实相。经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佛知见,即实相异名,故云以实相为体。
三明宗。
宗者,宗旨。本经以一乘本迹因果为宗。一乘者,唯是一佛乘也。
本迹因果分二:(一)迹因迹果。此经始从序品至安乐行品,为开权显实之文。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如来权因权果。文义虽广,主要为成弟子实因实果。因为正,果为傍(次)。故于前十四品经文重点明弟子实因实果也。(二)本因本果。自从地涌出品至普贤劝发品,为开迹显本之文。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如来实因实果。主要为显如来实因实果。果为正,因为傍(次)。故于后十四品重点明如来本因本果也。又:此经明宗与他经不同,他经明宗,主要论修行之要径,会体之枢机、万行之纲领,今经不说法门纲要,大小观法,因为他经已说故。惟明如来设教大纲之原始要终,祇论圣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而已。
四论用。
用者,力用。明一经之胜用。宗后论用者,宗既会体,便有利他之用。
本经以断疑生信为用。迹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人最大无明①,同入圆因。本门破执近迹之情计,生本地之深信。范围甚广,乃至等觉菩萨(如弥勒)亦令断疑生信也。故以断疑生信为力用。
五判教相。
上明力用,有益他之用。用后判教者,大小偏圆,各经不同。本经于化仪、化法四教中属何部耶?五味中属何味耶?故用后须判教相也。
本经于五味中属无上醍醐味,化法四教中属圆教。纯圆独妙为教相。
《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毒病皆愈。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五味相生次第:(一)乳味。从牛出乳,(牛譬佛)佛初说华严,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不见不闻圆顿教)全生如乳。(二)酪味。从乳出酪,譬佛于华严后谈阿含小教,正对小乘之机。(三)生酥味。自酪出生酥,譬佛于阿含之后说方等经。小乘机熟而为大乘通教之机。(四)熟酥味。从生酥出熟酥,譬佛于方等经后说般若经,通教机熟而为大乘别教之机。(五)醍醐味。从熟酥出醍醐,譬佛于般若经后说《法华》、《涅槃》,别教机熟而为大乘圆教之机。此法华经正属醍醐味。纯明圆教佛法。
本经于化仪四教中属非渐、非顿。非秘密、非不定。
《法华》非同阿含、方等、般若之初中后三渐,故非渐。非同华严顿大之顿,乃会渐归实之顿,故非顿。《法华》是显露。经云:“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诚可谓出四时之外,超八教之表,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也。释五重玄义竟。
注①七方便人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藏教菩萨乘,六、通教菩萨乘,七、别教地前菩萨。最大无明,指不明佛知佛见,众生本有,是为最大之无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乃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之大乘教典,尊为经中之王。七轴玄文,妙义幽微、深广,虽有古疏多种,各皆言之有理。唯我天台圣祖智者大师,大苏妙悟,灵山亲承,获一旋陀罗尼,照了法华,如曦和之临象。达诸法相,似清风之游太虚。宣讲法华,如水银泻地,颗颗皆圆。由弟子章安尊者(灌顶)记成《玄义》十卷,《文句》二十卷,最为精粹。惜卷帙浩繁,文字奥赜,初学每叹望洋。明·藕益大师根据章安所记,删繁就简,重编科判,撰成《法华会义》七卷,文字较为简明,近代法华讲筵,咸奉为圭臬。然较现代语文。仍嫌不够通俗。笔者忝为台宗后裔,于《法华》大旨,薄有悟解,爰据台宗五玄释题家法,简述此《法华经》五重玄义,或于诵习者理解经义不无少补云。
一释名。
《妙法莲华经》在七种立题中,以法喻立名。妙法是法,莲华是喻。经题五字,若论通别,妙法莲华四字,名异众经。是为别题,经之一字,通乎众经,是为通题。
妙法二字,本应先解妙,后释法。因若无其法,何所称妙。为从义便,先解法字,后释妙字。
法指何法?略言之,不出三种,即众生法、佛法、心法也。
一、 众生法。众生因迷惑不觉,不知其见闻觉知之
性,本来不生不灭,即是佛性。徒以为五蕴所覆,执此妄色妄心为实我,从而起贪嗔痴,依惑造业,依业感报,流转生死,无有止息。如来悯之,为作开示,使知现前六根门头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若能反染归净,亦能成佛。经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倘若众生无佛知见,则何所论开,故众生法妙也。
二、 佛法。佛法不出权实二法,佛证穷法界,断德
究竟,智德圆满,于权实二法,彻底通晓。应机施教,无不自在。经云:“是法甚深奥,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此叹佛实智妙也;又云:“及佛诸馀法,无能测量者。”此叹佛权智妙也。又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是即实之权法;实相,是即权之实法。故佛法妙也。
三、 心法。谛观现前一念,即空即假即中,当体即
是不思议境。《安乐行品》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普贤观经》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历渐次。”《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心法妙也。
四、 妙者,不可心思,不可言议。言语道断,心行
处灭,故称妙。《法华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是也。
妙有相待妙与绝待妙。
一、相待妙。妙有对待,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三藏但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字,故粗。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满理,故妙。又方等、般若带方便而通满理,不是纯谈满理,故粗。今法华直显满理,故妙。
二、绝待妙。说无分别法,绝诸对待,无复有法可相形、相比,无所可待,亦无可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待妙。
众生法、佛法、心法,咸具此二妙,故称妙法。
本经有迹本两门,各具十妙。
迹门十妙:(一)境妙。实相妙境,具足十如是,唯佛能尽知,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境妙也。(二)智妙。经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即智妙也。(三)行妙。经云:“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又云:“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即行妙也。(四)位妙。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四位。开、示、悟、入,亦是位义。经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四方(亦指住行向地四位)是因位,道场是果位。(道场喻佛果位)即位妙也。(五)三法妙。三法即三轨:1真性轨,2观照轨,3资成轨。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大乘,即真性轨。定即资成轨。慧即观照轨。即三法妙也。(六)感应妙。感是众生之机感,应是如来之赴应。有四种:1冥感冥应;2冥感显应;3显感显应;4显感冥应。感应之道,如一月在天,影含众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慈善根力,法尔如是,(天然如此)即感应妙也。(七)神通妙。神为难测,通为无碍。入定、雨华,动地、放光等。即神通妙也。(八)说法妙。经云:“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又云:“已说今说当说,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等,即说法妙也。(九)眷属妙。经云:“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即眷属妙也。(十)功德利益妙。经云:“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须臾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即功德利益妙也。
本门十妙:(一)本因妙。经云:“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推溯至于本初发心之时,必修圆妙之因,即本因妙也。(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圆妙之因,契得究竟常乐我净之妙果。但取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初证时之果。即本果妙也。(三)本国土妙。经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说法教化。”乃是指远本时之娑婆,不取今日秽土娑婆。经云:“我此土不毁,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等,即本国土妙也。(四)本感应妙。即本初成佛时,常在此说法,必有所化之机及赴应之事,机感相扣,即本感应妙也。(五)本神通妙。尘点劫前,宛同今日,弹指謦欬,动大千界。即本神通妙也。(六)本说法妙。即指往昔初坐道场,始成正觉,四辩所说之法,即本说法妙也。(七)本眷属妙。即指本时说法所被之机,如下方所住,今从地涌出菩萨,弥勒乃不识一人,亦不知数目。即本眷属妙也。(八)本涅槃妙。(涅槃即不生不灭之义)指本时所证断德涅槃。本时随感赴应,化缘既尽,唱言入灭,即本涅槃妙也。(九)本寿命妙。法性之身,岂论寿命,方便为说本时唱灭之时,则有长短、远近之寿命,即本寿命妙也。(十)本利益妙。乃指本时眷属所获之功德利益,是为本利益妙也。
具此迹本两妙,“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法门之妙,孰过于此,故题曰妙法。
莲华者,以妙法幽微难解,须假莲华为喻,方明其义。问曰:华有多种,必取莲华为喻何也?答:有粗妙故。或狂华无果,如杨柳。喻外道空修无益苦行,无所剋获。或一华多果,如胡麻。喻凡夫独奉其亲,报在梵天,受种种乐。或多华一果,如桃李。喻声闻修三十七道品,但证无学。或一华一果,如柿等。喻缘觉修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或前华后果,如瓜等。喻须陀洹先证见道,却后修道。或前华后果,如梅等。喻菩萨先藉缘修(未能离相)后发真修(离能所相,)此皆粗华,不可以喻妙法。惟此莲华,在淤泥而不染,(喻实相在缠,其体本净。)出水而清香远彻。(喻出缠圆明,名闻十方。)又此莲华,华果俱多。可譬因含万行,果圆万德。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譬即实而权;华开莲现,可譬即权而实。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譬非权非实。故以莲华喻妙法也。
此莲华喻迹本二门,各有三喻。
迹门三喻:(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经云:“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为五比丘说。”(指三转四谛法轮)(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经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云:“惟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本门三喻:(一)为莲故华。喻从本垂迹。经云:“我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二)华开莲现。喻开迹显本。经云:“皆谓今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坐道场,成菩提,实我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等。”(三)华落莲成。喻废迹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先权后实)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又:所云妙法,非去粗取妙,乃即粗显妙。经中所说一乘之法,非离三说一,乃会三归一,即粗显妙。犹如莲华即染而净,出淤泥而常洁。会三归一,犹如莲华之华果同时。法喻双彰,故名妙法莲华。
经,是能诠之文,是通名,众经所共。妙法莲华,是别名,独指本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简称经。契即契机契理之谓。具贯、摄、常、法四义。贯,贯穿之义。如线贯华,贯穿经中所应知之义;摄,摄化之义。能摄持所化众生;常,不变之义。真理恒三世而不易。法,轨持之义。为十界所同轨,故曰法。
二辨体。
辨体者,名为能诠,体为所诠。释名后继以辨体者,欲人寻名而得体也。体以主质为义,本经以实相为体。实相,即一心异名。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间,非过现未来,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亦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此约真谛说)即故无不相(此约俗谛说)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此约双照双泯中谛说)无名可立,不得已,强名实相。经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佛知见,即实相异名,故云以实相为体。
三明宗。
宗者,宗旨。本经以一乘本迹因果为宗。一乘者,唯是一佛乘也。
本迹因果分二:(一)迹因迹果。此经始从序品至安乐行品,为开权显实之文。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如来权因权果。文义虽广,主要为成弟子实因实果。因为正,果为傍(次)。故于前十四品经文重点明弟子实因实果也。(二)本因本果。自从地涌出品至普贤劝发品,为开迹显本之文。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如来实因实果。主要为显如来实因实果。果为正,因为傍(次)。故于后十四品重点明如来本因本果也。又:此经明宗与他经不同,他经明宗,主要论修行之要径,会体之枢机、万行之纲领,今经不说法门纲要,大小观法,因为他经已说故。惟明如来设教大纲之原始要终,祇论圣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而已。
四论用。
用者,力用。明一经之胜用。宗后论用者,宗既会体,便有利他之用。
本经以断疑生信为用。迹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人最大无明①,同入圆因。本门破执近迹之情计,生本地之深信。范围甚广,乃至等觉菩萨(如弥勒)亦令断疑生信也。故以断疑生信为力用。
五判教相。
上明力用,有益他之用。用后判教者,大小偏圆,各经不同。本经于化仪、化法四教中属何部耶?五味中属何味耶?故用后须判教相也。
本经于五味中属无上醍醐味,化法四教中属圆教。纯圆独妙为教相。
《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毒病皆愈。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又云:“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生、熟酥,(浅位如生酥,深位如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五味相生次第:(一)乳味。从牛出乳,(牛譬佛)佛初说华严,如牛之乳,此时二乘之机未熟,(不见不闻圆顿教)全生如乳。(二)酪味。从乳出酪,譬佛于华严后谈阿含小教,正对小乘之机。(三)生酥味。自酪出生酥,譬佛于阿含之后说方等经。小乘机熟而为大乘通教之机。(四)熟酥味。从生酥出熟酥,譬佛于方等经后说般若经,通教机熟而为大乘别教之机。(五)醍醐味。从熟酥出醍醐,譬佛于般若经后说《法华》、《涅槃》,别教机熟而为大乘圆教之机。此法华经正属醍醐味。纯明圆教佛法。
本经于化仪四教中属非渐、非顿。非秘密、非不定。
《法华》非同阿含、方等、般若之初中后三渐,故非渐。非同华严顿大之顿,乃会渐归实之顿,故非顿。《法华》是显露。经云:“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诚可谓出四时之外,超八教之表,无上醍醐,纯圆独妙也。释五重玄义竟。
注①七方便人一、人乘,二、天乘,三、声闻乘、四、缘觉乘,五、藏教菩萨乘,六、通教菩萨乘,七、别教地前菩萨。最大无明,指不明佛知佛见,众生本有,是为最大之无明。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