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略述三十七道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秉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之义。品即品类,此三十七品,皆是入道深浅之品类。
  此三十七道品,不仅小乘行人可修,即大乘行者,亦须禀此而修。《维摩诘经佛国品》说:“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欲生佛国净土,须修三十七道品。《弥陀经》说:“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即使带业往生极乐之人,虽脱离生死苦海,似可不必用四念处,四正勤道品,但其他道品还必须修习,故弥陀愿力所化诸鸟,也常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之法。令极乐人民,依此修习断惑证真,何况我等博地凡夫。
  三十七品之内容,依《法界次第》所说:
  一,四念处。念即能观之智,处即所观之境。以智观境,称为念处。(一)观身不净。以智慧观察四大所成之幻身,通体是秽,是不净。(1)种子不净。由父母交会精血和合而成此身;(2)生处不净。此身从母体尿道中产出;(3)遍体不净。体内盈满大小便利,脓血涕痰;(4)究竟不净。死后遗体归于烂坏。《五停心观》云:“多贪众生不净观”。常修不净观,能令贪淫烦恼彻底清净。欲修不净观,凡有九想观,文繁不录,需者往检。(二)观受是苦。六根领受六尘境,曰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苦受是苦苦,唯苦无乐故。乐受是坏苦,不长久故,不苦不乐受,是行苦,行阴迁流,不寂静故。(三)观心无常。此心乃指六识妄心。六识妄心,攀缘六尘境,起种种分别,一刻不停。常观妄心无常,使心不外驰。(四)观法无我。法即诸法。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法。《法界次第》云:“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即是说,一切心法,色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生灭无常。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于诸法中,本无我相可得。佛灭度时,阿难白佛:佛灭度后我等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处而住。《大品》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二,四正勤。又名四正断。断恶生善,故名正断。(一)对已生之恶令断;(二)对未生之恶,使不更生;(三)对未生之善令生;(四)对已生之善,使之增长。《法界次第》云:“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修此能发种种神通妙用,凡有所求,皆得如意,故名如意足。《法界次第》云:“得此四种定摄心故,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一)欲如意足。谓发心修习一切诸法,凡有所愿欲,皆得满足;(二)念如意足。能令正念,时时现前,一心正住,念念不舍;(三)精进如意足;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能专精观理,不使间杂,故曰精进。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故名精进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佛智正理,心不驰散。谓凡有所修,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故名思惟如意足。
  四,五根。根有二义:一者能持义。如树有根,不会枯死;二者能生义。如树能开花生果。《法界次第》云:“此四通名根者,能生也。”(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门,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名为信根;(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三)念根。谓惟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更无其他杂念,是名念根。(四)定根。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中,念念相应,无有散乱,是名定根。(五)慧根。谓修行正道及助道法,能以智慧,观照分明,是名慧根。
  五,五力。五力是五根增长,能具足极大力用。《法界次第》云:“能坏诸有漏不善,成办出世善事,故名力也。”(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生起遮诸烦恼,不为邪法所动之力用,故名信力;(二)精进力。谓修是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生起除灭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之力用,故名信力;(三)念力。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空有二边邪念,成就出世中道正念功德之力用,故名念力;(四)定力。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之力用,故名定力;(五)慧力。谓能以智慧观照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智慧之力用,故名慧力。
  六,七觉分。或称七菩提分。五根之慧力增长,发无漏智慧,善能觉了,则能生此七觉分。(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谓能用智慧观察一切诸法时,善能简别何者是真,何者是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谓能一心修道不倦,慧照分明,不修外道无益苦行,精进修行六度四摄等道法,故名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喜即欢喜,谓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诸法,安住真境,充满法喜,故名喜觉分;(四)除觉分。谓修行时,能断除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与五钝使(贪,嗔,痴,慢,疑。)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之法,以智慧破烦恼,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五)舍觉分。舍即舍离。谓对现前之境,慧照分明,了知虚妄不实,永远舍除之,故名舍觉分;(六)定觉分。定即禅定。谓修禅定时。了知四禅,四空定,及外道所修世间禅定,皆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从而不生爱见贪著之心,故名定觉分。(七)念觉分。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定力太过,易生昏沉,则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照,令心不沉没;慧力太过,心生浮动,则用除,舍,定,三觉分收摄之,令心不浮动。能以慧照使定慧均等,故念觉分。
  七,八正道。又名八圣道。修行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槃名道。《法界次第》云:“是八法通名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为正。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一)正见。修四谛无漏圣法时,能慧照分明,见理正确,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修此行观,可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名正见。(二)正思惟。谓以无漏四谛智,观照四谛境,使观智得以增长,故名正思惟;(三)正语。谓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收摄口业。住于一切正语之中,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故名正语。所谓四种邪命:(1)方口食。如身作说客,游说四方;(2)维口食。如咒术卜筮,看相算命;(3)仰口食。仰观星宿,推测盈虚;(4)下口食。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四)正业。谓修无漏观慧,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慧行之中,不作杀盗淫等不正行为,故名正业。(五)正命。谓修无漏智慧,消除五种邪命:(1)为利养故,诈现异相,令人信彼;(2)为利养故,自说功德,冀其供养;(3)为利养故,卜命占相,预报吉凶;(4)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敬畏;(5)为利养故,说所得供养,诱动人心。修道之人,应住于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增长法身慧命,故名正命。(六)正精进。谓以无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进,不倦不怠,念念相应,无有间断,故名正精进;(七)正念。谓修无漏慧,消除妄想,一心正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故名正念;(八)正定。谓以无漏慧相应,深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定,故名正定。三十七道品,或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乃佛教基本教义之一。不论修何种行门,皆须以此三十道品为入道方便。《大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即是说,修此三十七品,能帮助行人抵达涅槃彼岸。道即道路,有能通之义。品即品类,此三十七品,皆是入道深浅之品类。
  此三十七道品,不仅小乘行人可修,即大乘行者,亦须禀此而修。《维摩诘经佛国品》说:“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欲生佛国净土,须修三十七道品。《弥陀经》说:“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即使带业往生极乐之人,虽脱离生死苦海,似可不必用四念处,四正勤道品,但其他道品还必须修习,故弥陀愿力所化诸鸟,也常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之法。令极乐人民,依此修习断惑证真,何况我等博地凡夫。
  三十七品之内容,依《法界次第》所说:
  一,四念处。念即能观之智,处即所观之境。以智观境,称为念处。(一)观身不净。以智慧观察四大所成之幻身,通体是秽,是不净。(1)种子不净。由父母交会精血和合而成此身;(2)生处不净。此身从母体尿道中产出;(3)遍体不净。体内盈满大小便利,脓血涕痰;(4)究竟不净。死后遗体归于烂坏。《五停心观》云:“多贪众生不净观”。常修不净观,能令贪淫烦恼彻底清净。欲修不净观,凡有九想观,文繁不录,需者往检。(二)观受是苦。六根领受六尘境,曰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苦受是苦苦,唯苦无乐故。乐受是坏苦,不长久故,不苦不乐受,是行苦,行阴迁流,不寂静故。(三)观心无常。此心乃指六识妄心。六识妄心,攀缘六尘境,起种种分别,一刻不停。常观妄心无常,使心不外驰。(四)观法无我。法即诸法。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法。《法界次第》云:“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即是说,一切心法,色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生灭无常。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于诸法中,本无我相可得。佛灭度时,阿难白佛:佛灭度后我等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处而住。《大品》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二,四正勤。又名四正断。断恶生善,故名正断。(一)对已生之恶令断;(二)对未生之恶,使不更生;(三)对未生之善令生;(四)对已生之善,使之增长。《法界次第》云:“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修此能发种种神通妙用,凡有所求,皆得如意,故名如意足。《法界次第》云:“得此四种定摄心故,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一)欲如意足。谓发心修习一切诸法,凡有所愿欲,皆得满足;(二)念如意足。能令正念,时时现前,一心正住,念念不舍;(三)精进如意足;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能专精观理,不使间杂,故曰精进。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故名精进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佛智正理,心不驰散。谓凡有所修,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故名思惟如意足。
  四,五根。根有二义:一者能持义。如树有根,不会枯死;二者能生义。如树能开花生果。《法界次第》云:“此四通名根者,能生也。”(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门,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名为信根;(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三)念根。谓惟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更无其他杂念,是名念根。(四)定根。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中,念念相应,无有散乱,是名定根。(五)慧根。谓修行正道及助道法,能以智慧,观照分明,是名慧根。
  五,五力。五力是五根增长,能具足极大力用。《法界次第》云:“能坏诸有漏不善,成办出世善事,故名力也。”(一)信力。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生起遮诸烦恼,不为邪法所动之力用,故名信力;(二)精进力。谓修是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生起除灭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之力用,故名信力;(三)念力。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时,若念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空有二边邪念,成就出世中道正念功德之力用,故名念力;(四)定力。谓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之力用,故名定力;(五)慧力。谓能以智慧观照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遮三界见思之惑,发真无漏智慧之力用,故名慧力。
  六,七觉分。或称七菩提分。五根之慧力增长,发无漏智慧,善能觉了,则能生此七觉分。(一)择法觉分。择即拣择。谓能用智慧观察一切诸法时,善能简别何者是真,何者是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谓能一心修道不倦,慧照分明,不修外道无益苦行,精进修行六度四摄等道法,故名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喜即欢喜,谓由于慧照分明,善能觉了诸法,安住真境,充满法喜,故名喜觉分;(四)除觉分。谓修行时,能断除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与五钝使(贪,嗔,痴,慢,疑。)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之法,以智慧破烦恼,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五)舍觉分。舍即舍离。谓对现前之境,慧照分明,了知虚妄不实,永远舍除之,故名舍觉分;(六)定觉分。定即禅定。谓修禅定时。了知四禅,四空定,及外道所修世间禅定,皆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从而不生爱见贪著之心,故名定觉分。(七)念觉分。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定力太过,易生昏沉,则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照,令心不沉没;慧力太过,心生浮动,则用除,舍,定,三觉分收摄之,令心不浮动。能以慧照使定慧均等,故念觉分。
  七,八正道。又名八圣道。修行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槃名道。《法界次第》云:“是八法通名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为正。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一)正见。修四谛无漏圣法时,能慧照分明,见理正确,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修此行观,可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名正见。(二)正思惟。谓以无漏四谛智,观照四谛境,使观智得以增长,故名正思惟;(三)正语。谓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收摄口业。住于一切正语之中,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故名正语。所谓四种邪命:(1)方口食。如身作说客,游说四方;(2)维口食。如咒术卜筮,看相算命;(3)仰口食。仰观星宿,推测盈虚;(4)下口食。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四)正业。谓修无漏观慧,消除身根一切邪业,住于清净慧行之中,不作杀盗淫等不正行为,故名正业。(五)正命。谓修无漏智慧,消除五种邪命:(1)为利养故,诈现异相,令人信彼;(2)为利养故,自说功德,冀其供养;(3)为利养故,卜命占相,预报吉凶;(4)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敬畏;(5)为利养故,说所得供养,诱动人心。修道之人,应住于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增长法身慧命,故名正命。(六)正精进。谓以无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进,不倦不怠,念念相应,无有间断,故名正精进;(七)正念。谓修无漏慧,消除妄想,一心正念真如实际,佛果菩提,故名正念;(八)正定。谓以无漏慧相应,深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定,故名正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