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钱学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
  钱学烈
  [深圳]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01-107页
  --------------------------------------------------------------------------------
  【作者简介】钱学烈 本校文学院副教授。深圳 518060。
  --------------------------------------------------------------------------------
  【内容提要】唐代隐逸诗人寒山子的年代,千余年来一直未有定论。本文以证据驳斥了寒山子为唐初贞观时人的传统偏见,又以寒山诗内证修正了胡适、余嘉锡、钱穆等学者以及笔者自己以前的中唐大历说,大致确定寒山子年代为公元725~830年,即生于玄宗开元年间,卒于文宗宝历、太和年间,享年一百有余。
  【英文摘要】No final conclusion has yet been reached on the lifetime of Han Shan,a Tang hermit poet over the past 1000-odd years.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the present paper refutes the conventional biased view that Han Shan was alive under the Reign of Zhenguan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acts revealed in the poems of Han Shan's himself,puts forward amendments to the assertion that the hermit poet was above ground in the Dali Reign of the Tang Dynasty,which had been supported by such scholars as Hu Shi,Yu Jiaxi,and Qian Mu and which was also maintained by the present author in the past.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Han Shan's lifetime covers the period of A.D.725-840.It means that Han Shan was born during the Kaiyuan Reign of Emperor Xuanzong and died in the Baoli and Taihe Reigns of Emperor Wenzong,thus alive for 100 odd years.
  【关 键 词】寒山子/寒山诗/贞观说/大历说
  Han Shan Han Shan's poetry argument for Han Shan's lifetime during the Dali Reign argument for Han Shan's lifetime during the Zhenguan Reign
  【责任编辑】董世峰
  寒山子是唐代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隐逸诗人。他的300多首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融铸了儒、释、道三大哲学体系;风格独特,不拘格律,高远空灵,清新通俗,千余年来在社会各阶层和僧俗道儒中广为流传,在诗坛上有“寒山体”之称。寒山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诗歌史、汉语史和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考证寒山子年代的珍贵史料。
  寒山子事迹最早见于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350~933)所撰《仙传拾遗》,杜光庭认为寒山子为唐中期大历(766~779)时人。最早收集寒诗者为天台道士徐灵府(约761~843)。寒山诗集在《唐书?艺文志》、《通志》、《宋史?艺文志》、焦竑《经籍志》等中均有著录。在南宋刊刻的寒山诗集中,寒山诗前皆有唐台州刺史闾丘胤一篇序,拾得诗前有一篇《拾得录》,诗集后有南宋天台国清寺僧志南的《三隐集记》。序说台州刺史闾丘胤到任三日即礼拜寒山、拾得,并指示僧道翘收集寒山诗。《拾得录》和《三隐集记》更明确说“丰干禅师、寒山、拾得者,在唐太宗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后人多据此认为寒山、拾得是唐初贞观(627~649)时人,诗集为僧道翘所集。另外,在《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释普济《五灯会元》等宋代佛家著作中,在《天台山志》、《天台山方外志》、《台州府志》、《寒山寺志》等明清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寒山子的记载,或把寒山子写成道士成仙下凡,或是文殊菩萨再世,但却都没有任何关于他身世、籍贯和年代的可靠材料。千余年来,寒山子的年代身世,始终是个谜。
  一、关于闾丘胤序
  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十多种寒山诗版本中,寒山诗前皆有“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序言一篇。然此序漏洞层出,神奇怪诞,难以置信。
  据《嘉定赤城志》和《台州府志》载,唐贞观十六年至二十年,台州刺史确实是闾丘胤。此序似是闾丘胤任台州刺史时所写。序云寒山子“隐居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在唐末天台道士徐灵府的《天台山记》中云:“州取山名为台州,县隶唐兴,即古始丰县也,肃宗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唐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也载:“唐兴县,三国时吴分章安置南始平县,晋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为始丰,肃宗上元二年改唐兴。”这两处唐人的记载,都明确指出始丰改唐兴是在肃宗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唐人记载唐代之事,当是真实可信的。《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载:“唐兴,吴始平县,晋改始丰,隋末废,贞观八年复为始丰县,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宋人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八亦载:“天台县,晋太康元年更名始丰,陈隋之代废之,唐贞观八年又置,上元二年改为唐兴县,梁改为天台县。”唐代有两个“上元”年号,高宗上元和肃宗上元,二者相去80余年。这两处都只云“上元二年”,而未说明是哪个“上元”,实在含混不清。《新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一则云:“唐兴本始丰,武德四年析临海置,八年省,贞观八年复置,高宗上元二年更名。”这显然与唐人的两则记载相矛盾,应据唐人记载加以纠正。可见贞观年间闾丘胤为台州刺史时(642~646),距离始丰县改为唐兴县尚有100多年的时间,他何以知道有唐兴县?
  再有,闾丘胤署名的头衔是“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台湾学者陈慧剑据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历代职官表》指出,高宗永徽(650~655)以后,刺史全衔才带“使持节”。又根据《唐书?车服制》、《唐会要》考证,唐代凡佩带“绯鱼袋”的朝廷官员,皆自高宗永徽年以后开始。(注: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第18~22页。)因此,闾丘胤的“使持节”和“绯鱼袋”必定在650年以后才能赐予及佩带。即使有闾丘胤其人,也是公元650年以后的事,而绝不可能在贞观年间。显然寒山诗序并非闾丘胤本人所写,乃是后人伪造的。因此,寒山、拾得是贞观时人的观点,就根本站不住脚了。
  二、关于寒山子年代的几种看法
  寒山子的年代早就有人怀疑。宋释赞宁(约905~996)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所撰《宋高僧传》卷十九云:“系曰:按丰干先天中游邀京室,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奈何道宣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是唐初人。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复赐绯,乃文资也。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示泐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夫丰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寒拾也,先天(712~713)在而元和(806~820)逢。为年寿弥长耶?为隐显不恒耶?”赞宁乃一代名僧,博学广识,著述严谨,其所置疑,当不无道理。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一书中指出:“关于寒山的材料大概都不可靠,比较可信的只有两件,都是宋以前的记载。”一件是据《续藏经》所载,五代时风穴延沼禅师(卒于973年)曾引寒山诗句,此诗说王梵志死后见阎王的故事,可见寒山诗出于梵志之后。第二件便是《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的记载。他说:“此文说寒山子隐居天台在大历时,可见他生于八世纪初期,他的时代约当700~780年,正是盛唐时期了。”(注:胡适:《白话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09页。)
  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里对寒山子也作过详细考证。他指出:“但如信伪序之说,以为闾丘胤真与寒、拾同时,则自贞观十六年起算,至贞元九年,已一百五十二年,再益以寒山子未入天台之前三十年,合计将近二百岁,必不可得之数也。盖闾丘胤及丰干禅师,虽实有其人,然闾丘生于隋唐之际,与先天间之封干本无交涉,至于贞元以后之寒,拾尤不相干。……唐末僧徒,乐于附会,以二人皆居天台,而闾丘为本朝名宦,假借此人,易于取信,遂依托姓名,伪为一序,杜撰事迹,以惑后人。”余氏以贞元九年(793年)为寒山子卒年之上限。他说:“余考传灯录卷九云:‘灵祐年十五辞亲出家,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禅师。’以其卒年推之,盖生于大历六年,下数至德宗贞元九年,年二十有三,其遇寒拾,参百丈,当皆在此年。”他又将此结论与《仙传拾遗》所载“寒山子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十余年忽不复见”联系起来说:“从大历下数十余年,正当贞元间,与吾所考灵祐以贞元九年遇寒拾者,适相吻合。”并说:“以此推之,当其遇灵祐时盖已百余岁。”(注: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下)第二十卷,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56。)
  钱穆虽也认为寒山子于贞元九年遇灵祐,但将其卒年定为顺宗、宪宗间,即805~810年。他在《读书散记两篇?读寒山诗》中说:“代宗年号大历凡十四年(766~780),纵谓寒山以大历元年卜隐寒山,上推三十年,应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若寒山于睿宗景云年间(710~711)在天台国清寺晤及丰干,则由此再上推三十年,寒山子之生,应在唐高宗之末叶。由此再下数至德宗贞元九年,灵祐遇寒山,其时寒山应已年过百岁。而赵州生代宗大历十一年(777年),若其晤寒山尚在灵祐后数年,则赵州方年三十左右,而寒山已近一百二十岁。……若寒山卒顺、宪间,……是灵府初居天台,应在会昌前,其辑寒山诗,当距寒山之卒,约略四十年左右,似大体无扞格。然则灵府谓寒山于大历中隐居天台者,其时寒山当已八九十,此亦证之寒山之诗而大体无扞格。然则寒山之离天台,其将垂及百龄之际乎?”(注:钱穆:《读书散记两篇?读寒山诗》,载香港《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59年第一期。)看来钱氏对寒山子“垂及百龄”而离开天台,也有怀疑。最后他得出结论云:“要之,寒山诗格富禅理,其人亦为禅门所乐引重,其生世当在大历贞元间,不能上出贞观。即就禅学发展及其诗风格言,亦断可无疑耳。今传闾丘胤一序,显为唐末人伪撰。”(注:钱穆:《读书散记两篇?读寒山诗》,载香港《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59年第一期。)可知钱穆认为寒山子约生于高宗末叶(680~683),卒于顺、宪之时(805~810),寿120多岁。
  三、从寒山诗内证看其年代
  (一)吴道子
  寒山诗《余见》(一九三):“余见僧繇性希奇,巧妙间生梁朝时。道子飘然为殊特,二公善绘手毫挥。”(注:寒山诗顺序以《天禄琳琅书目》著录之宋版本《寒山子诗集》为准。原诗皆无题,今取每诗前两字为题。参见拙著《寒山诗校注》,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版。)张僧繇为南朝梁时画家,吴道子则是盛唐时著名画家。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九云:“吴道玄,阳翟人。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曾事道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初任兖州瑕丘县尉,初名道子,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因授内教博士,非有诏不得画。官至宁王友。开元中,将军斐旻善舞剑,道玄观旻舞剑,见出没神怪,既毕,挥毫益进。”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吴画联句》云:“惨淡十堵内,吴生纵狂迹。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吴道子卒于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得年90余岁。其一生重要的艺术活动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正是盛唐时期。吴道子擅长画佛道宗教人物,主要为长安、洛阳的寺观作宗教壁画。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长安、30岁以后四处流浪、大历中隐居天台山的寒山子,熟悉吴道子及其绘画,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寒山子为唐初贞观时人,何以知道盛唐时的吴道子呢?
  (二)万回师
  寒山诗《自闻》(一七三):“自闻梁朝日,四依诸贤士。宝志万回师,四仙傅大士。”万回师乃唐初高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三:“僧万回年二十余,貌痴不语。其兄戍辽阳,久绝音问,或传其死,其家为作斋,万回忽卷饼茹,大言曰:‘兄在,我将馈之,’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得其兄,缄封犹湿。计往返一日万里,因号焉。”《宋高僧传》卷十八载,释万回,俗姓张氏,虢州阌乡人也,其兄戍辽阳,久无消息。母忧之甚,回往探兄,出门径去,际晚而归,执其兄书云平善。去来万里,举家惊异。声闻朝廷,高宗皇帝诏见崇重。自高宗末,天后时常诏入内道场,赐锦绣衣裳,敕赐为法云公。人谓万回神僧也。《太平广记》卷九十二万回条引《两京记》云:“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710~711)卒于此宅。”寒山诗中把万回与梁朝神僧宝志和傅大士并提,若寒山子贞观时即隐居天台山,何以知高宗武后时的万回师呢?可见寒山必出万回之后。
  (三)善导和尚
  寒山诗《寒山》(三○六):“我独居,名善导,子细看,何相好。”善导既是佛之别号,又是唐光明寺和尚之名。据宋释志磐《佛祖统记》卷二十、卷二十六载:善导和尚在京师激发道俗,专使愿求往生。30余年别无寝处,举目不见女人,一切名利心不起念。写《阿弥陀经》10万余卷。所画净土之变相300余堵。尝称佛名,口出光明。卒于高宗永隆二年(681年)。高宗皇帝于寂后赐寺额云“光明”。寒山诗中以善导和尚自居,乃是诗人生活在中唐而非初唐时期的又一例证。
  (四)五言诗句
  寒山诗《余曾》(三十八):“余曾昔睹聪明士,博达英灵无比伦。一选嘉名喧宇宙,五言诗句越诸人。”唐代科举自高宗时,进士科加试杂文,主要为限韵作诗赋,故凡欲投考者,无不在吟诗作赋上下功夫,尤其是五、七言格律诗。《新唐书?选举志三十四》云:“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781年)中书舍人赵赞权知贡举,乃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大和八年(834年)礼部复罢进士议论而试诗赋。”寒山诗所反映的时代,当为唐代高宗之后、德宗建中之前,即650~781年之间,进士科试诗赋之时。寒山子年青时曾多次投考不第,30岁以后才离家出走,不干名利。他的青年时代当在大历建中之前,而不可能在高宗之前或建中之后,这正是中唐时期。
  (五)雁塔题名
  寒山诗《笑我》(一八五):“非是不及时,无钱趁不及。一日有钱财,浮图顶上立。”此诗写田舍贫儿应科举的窘态,认为能否中举,关键不在学识才能,而在于钱财的多少,是对唐代不合理的科举制度的揭露与讽刺。浮图指塔,“浮图顶上立”谓名字写在塔顶上,即雁塔题名。唐代新进士及第,于曲江宴后,有雁塔题名之举,以示庆贺。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云:“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同年,人因为故事。”《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尝赋咏杂记》载:“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记之。”后因以“雁塔题名”指进士及第。神龙时即公元705~706年。这种科举及第中的故事是神龙以后才出现的,寒山子若在贞观年间已隐居天台,焉能知之?
  (六)租庸调
  寒山诗《快哉》(七十一):“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千个争一钱,聚头亡命叫。”此诗反映世人年年月月为了衣食和租调而愁苦,而争钱夺利。正是唐代租庸调法弊坏的现实写照。《新唐书?食货志二》载:“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到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则此诗所反映的当是唐代开元(713~741)以后,到代宗、德宗(762~780)以前这几十年间的社会状况,正是寒山子隐居天台山以前的亲身经历。
  (七)磨砖作镜
  寒山诗《蒸砂》(九十七):“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 砖,那堪将作镜。”磨砖作镜是南岳怀让启发马祖道一悟道的禅宗著名公案。《五灯会元》卷三“南岳怀让禅师”载:“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能成镜邪?’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台湾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引此公案后,谓:“怀让圆寂于天宝三年(744年),马祖入灭于贞元四年(788年)。据此则寒山与南岳一系,自有关系。且天台南岳,相去甚远,此一故事之流传,当在马祖弘法于江西之后。马祖显名于大历(766~779)中,是则寒山作此诗之时代,当不能早于此时也。”(注: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台湾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318页。)此诗当是寒山子隐居天台山后思想发展过程中由道入佛,由佛入禅,且对禅悟有了相当认识之后的作品。这也可证明寒山子年代不可能早于马祖道一。
  (八)南院
  寒山诗《个是》(一二○):“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此诗是作者隐居前,多次投考科举,却屡试不中,一贫如洗的真实写照。李肇《国史补》曰:“自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吏部置南院,始悬长名,以定留放。”《唐会要》载:“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八月以考功贡院地,置吏部南院,以置选人文书,或谓之选院。”“南院”为吏部会试放榜、选官授官之处。那么寒山子青年时期多次到“南院”看榜,当皆在734~740年以后。《新唐书?选举志下》:“初,吏部岁常集人,其后三数岁一集,选人猥至,文薄纷杂,吏因得以为奸利。士至嗟跌或十年不得官,而阙员亦累岁不补。”寒山诗谓“曾经四五选”,三年一选,意即已经过了十四五年尚未考中,正是《选举志》所谓的“士至蹉跌或十年不得官”的真实反映。若以诗人15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并到南院看榜,那么从740年上推15年,则寒山子的生年最早也须在725年之后,即玄宗开元年间,否则不能知“南院”之称。若按钱穆推断寒山子生于高宗末叶即680年左右,那么当诗人“年可三十余”之时,唐代尚未有“南院”之称,又何以“时来省南院”呢?笔者1983年发表的《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一文曾考证寒山年代大致为武则天天授年间至德宗贞元年间,即约为691~793年之间(注:《寒山子与寒山诗牍本》,载《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后来,在注释寒山诗的“南院”词条时,查了有关史料,才感到必须把寒山年代向后推延30余年,方符合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注:但1991年出版的拙著《寒山诗校注》其前言中的年代考证部分仍沿用了1983年论文的观点,未及修改。)
  (九)徐凝诗
  陈慧剑先生为寻找唐诗中有关寒山子的线索,对《全唐诗》作了穷尽式的搜索,结果不仅找到了李山甫、贯休、齐己3人的5首提到寒山子、拾得的诗,而且发现徐凝的一首《送寒岩归士》诗,诗中的“寒岩归士”很可能就是指寒山子,从而为寒山子卒年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注:陈慧剑:《寒山子研究》,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第40~44页。)。其诗曰:“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据《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载,徐凝为中唐诗人,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附近)人,曾于杭州开元寺题《牡丹诗》,受到白居易、元稹赏识,诗名振于元和年间(806~820)。他曾与当时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唱和,白居易于长庆年间(822~824)为杭州刺史,乐天称他为“徐处士”。他因功名无望,归隐乡里,诗酒以终。他曾去天台山游览,并有《天台独夜》诗一首。作为具有诗才和学识的隐逸之士,他与寒山子有许多共通之处。他在元和、长庆或早些年,在天台山结识寒山子,二人写诗唱和,互相题赠,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诗的内容看,“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中的“寒岩归士”与寒山诗“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注:见寒山诗《时人》(二二一)。),“栖迟寒岩下”(见寒山诗《栖迟》(二九五)。),“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见寒山诗《千云》(二八四)。)中的寒山子实无二致。寒岩乃天台寒石山中一天然巨大石洞,深藏林壑,与世隔绝,鲜为人知,故《全唐诗》中除寒山诗与徐凝此诗外,几乎没有以“寒岩”人诗者。寒岩前之山坡下有一条宽近40米的溪流,盛夏之时,水流淙淙,清澈见底。笔者曾亲自到天台寒石山之寒岩、明岩考察,并从溪上之小桥走过,直入寒岩之内查看。当地村民称此溪为“岩前溪”,附近的村庄叫“岩前村”。寒山诗中有‘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注:《我向》(二○三)。),“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蟑头”(注:《今日》(二八三)。)等诗句。“岩前溪”与“寒山”一样,不仅是诗人幽隐栖息之地,也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可见,徐凝的四句诗,句句与寒山子密切相关,是徐处士题赠给寒山子的,当可确定无疑。
  但是,若如余嘉锡所考,寒山子于贞元九年(793年)遇灵祐后即离开天台、不知所终,则与生活于元和、长庆间的徐凝无缘相见。因此,寒山子卒年的上限,应该延至长庆以后的文宗宝历、太和年间,即825~830年,才比较合理。从此年间上推百余年,正是玄宗开元中,与前面“南院”条所得寒山子生年正相吻合。寒山子30多岁后开始四处飘泊,近40岁始卜居天台,从开元中下数30多年,正是大历中,与《仙传拾遗》所载“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也相吻合。
  此外,寒山子的卒地当在天台山。查《宋高僧传》卷十一“唐大沩山灵祐传”载,灵祐“冠年剃发,三年具戒……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遂旨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冠年剃发,三年具戒”,即23岁。“大智师”即百丈怀海禅师谥号。据此所载,灵祐是在去天台山的路上遇寒山子的。寒山子有诗云:“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注:《出生》(三○二)。)又云:“昔日行经处,今复七十年。”(注:《昔日》(三九四)。)还有“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注:《老病》(一九六)。)可见他是30岁离家到天台,在此隐居70多年,是位百岁有余的老翁。但寒山子是否在百余岁时即离开天台山,从此“忽不复见”,卒于他处呢?似乎证据不足。
  寒山子在天台山,经常是“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注:《千云》(二八四)。)。有时“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注:《闲自》(一六六)。);有时“依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注:《侬家》(一七○)。)。所以他出没于天台山或在周围漫游,是习以为常的。另据其晚年之诗“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注:《老病》(一九六)。),“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注:《寒山》(三一一)。);“重岩中,足清风。……独自坐,一老翁”(注:《重岩》(三一○)。)等等,可知寒山子晚年一直生活在天台山而未曾离去。关于寒山子之死,闾丘序中谓:“……退入岩穴……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其后的《宋高僧传》卷十九和志南《三隐集记》所记寒山之死,均据闾序。此序虽为后人伪造,且带有神话色彩,但从中可大致肯定寒山子是在天台山岩穴中入灭的,而不是离开天台山,卒于他处。
  综上所述,大致可以确定,寒山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即725~730年间,卒于文宗宝历、太和年间,即825~830年间,比笔者以前考证之年代下推约30多年,这个结论大概是比较经得住推敲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