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塔寺与‘沩仰宗’(三)
花塔寺与‘沩仰宗’(三)
前面虽然讲到门票一事,其实我还没有走出花塔寺的庙门。
花塔寺内是小而全,不但供佛祖、观音和地藏王,还供有龙王爷,大概是以前这里多干旱吧。我顺阶而下,又新鲜又好奇,这庙里还有一‘祖师堂’,供达摩塑像,可能是塑像艺人的审美问题,这达摩倒象一个长络腮胡子的中国人,全然没有从印度来的一点灵气。
释迦牟尼创的佛教在印度只分大、小乘。传到中国后,不单有大、小乘之分,还分出十来种修行法门。诸如律宗、法华宗、天台宗、净土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和禅宗等等。唯识宗的逻辑(因明)太严谨太复杂,五位百法、四谛、十二有支就把我搞得头昏脑涨,不单我觉得枯燥,创始人唐僧的弟子也只传二、三代就传不下去。净土一宗,虽然无多大理论(只传净土五经),宣讲只须口里不停地念‘阿弥陀佛’就能去西天,这听起来像是花小本钱去做大买卖的好事,可爱不可信。而达摩创立禅宗一门,传到六祖慧能以后,经过中土文化的改造,好,只传一部金刚经。而和尚们不离日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多了一份潇洒,少一份呆板和枯燥。但禅宗的静虑和心外无物,看起来总有几分中国道家的痕迹,有一些道家吃饱饭少想事(虚其心、饱其腹)的影子,只是道家更直白些,少弯弯绕。说严重一点,这禅宗是披释家外衣行道家思想的法门。也难怪,一种外来文化总是要和本土文化发生冲突和矛盾并经过相融合,最后才产生出新的思想,禅宗,应是这种情况的结果。话说回来,佛们修行方法,当然不能讲这种好那种就不好。如同治病,人参之类的药物固然好,但黄连也是缺不了的,都是一个共同目标和愿望,求人死后只去西天净土而不去地狱。
看见这祖师堂达摩像以后,我总感到这庙中和尚在修行禅宗法门。便问了一下正在扫地的义工,答曰:庙中和尚有修禅宗的,也有修律宗的,看来也是一庙二制。
禅宗,自祖师达摩经过五嗣传至六祖慧能,以是人強马壮,了不得。六祖的禅宗思想再经过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的发扬光大,便有马祖道一的‘马踏天下’,到后来的‘五家七宗’更有‘临济将军、曹一角’的名号,出现当时无山不寺,无寺不禅的壮观。可见禅宗的影响之大,即便经过三武灭佛,它的影响和传播还是依然存在,拥有众多的修行者,也包括好多在家修行者在内,至于它在近代的衰败就不是此文讨论的事。
还是回过头来讲讲与主题有关的‘沩仰宗’。六祖慧能下传三代,到百丈怀海,怀海的弟子中有一个叫灵佑的和尚,灵佑又有个徒弟名叫慧寂。这师徒二人一个在沩山行法,另一个在仰山行法,所以合称‘沩仰宗’。禅宗发展到后来,人多马壮,占的地盘大,师徒相传过程中,方法自然不会一样,肯定有所区别。人多,自然有意见分析,传授方法不同,修行方法也不同,难免要分宗立派。这就是沩仰宗立宗的原因(除沩仰宗外,还有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和杨歧派与黄龙派,以上统称为五家七宗)。
沩仰宗灵佑手慧寂有些故事,如怀海师父让灵佑去炉灰中细找火苗,仰山慧寂断二指出家等,咱就不用细说,书上都有记录。但他们的修行方法都强调一点,不看重文字和语言,应多静虑内省。但这二人都聪明过人,所传文字记录中显得奇峭秀丽。
沩仰宗的沩山灵佑活在唐代,八十三岁时圆寂,应是唐宣宗时期。而徒弟仰山慧寂则是七十七岁时圆寂,应是唐僖宗的时期。沩仰宗的风格(禅宗称为‘家风’)还是和风细语,细密亲切,不象另外的德山宣鉴和尚,动不动就给学习佛法的徒弟们三十棒。
禅门的沩仰宗是立宗最早的一家,但它消亡也早,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到后来无声无息。禅门中有文字记录法嗣的应是‘临济宗’,我前段时间看了本台湾杂志,现在的正德和尚是临济宗第四十三代传人,一千多年的时间,传四十三代法嗣,从时间上来分柝应是可信的,只是这位传人不爱修禅,偏好去种茶和卖茶(台湾茶协的董事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