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会拈花微笑的悬想
灵山会拈花微笑的悬想
悟 迷
我们常常说到禅宗西天有多少祖师,东土又有多少个祖师,其间的继承关系究竟以什么为凭据呢?又说禅宗的传承本来是以心传心,以心证心,这里有没有经验的依据呢?有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若依禅说禅,禅宗千古一脉,佛门中的弟子是如何把握的?一棒一喝我们今天也可以用,但为什么没有见什么人是因此当下得悟的呢?
我们还常常听说这么一种说法:“如来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如来本来想说的是什么密语?迦叶未曾覆藏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是未能覆藏而天然流露,还是有心显示于世间凡夫,令其辗转反侧,身心不安,只能猜测下去呢?
我们还可以问:“那禅中间千古未曾破解的:‘拈花一笑’,拈花何意?微笑又是什么意思?迦叶与如来的心心如何相印呢?也就是说:如来若不拈花,其意原来搁在哪里?如来若拈花示于百万人天,如果那些人天竟然都普遍微笑又如何?就都领受了圣意么?还可以问:
如来拈花,迦叶若不微笑,那禅心如今还在此世间么?如在,以何为依托呢?
要回答以上问题,请读者自己琢磨一下古德提供的答案:
《大涅槃经》:“譬如大王,多所统领,若游巡时,悉以国事,咐嘱大臣;如来亦尔,所有正法,亦以咐嘱摩诃迦叶。”《大涅槃经》又说:“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咐嘱摩诃迦叶。”
庐山慧远法师曾组织人译《禅经》(五世纪初)。其序文说:“佛灭度后,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优婆崛,尊者婆须密,尊者僧伽罗叉,尊者达摩多罗,乃至尊者不若密多罗,诸持法者,以此慧灯,次第传授,我今如其所闻而说是义。”那是说的禅家代代相传的故事。更为重要而且完整的资料,还可以见《宗门杂录》,《佛祖统纪·五》,其中也引此说。
“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末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咐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诸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王安石一个文化人,士大夫,虽也慕禅,但并不是禅宗祖师,也不是教内的的重要人物,因此,当有可信之处。其它,《联灯会要》上也有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指月录》的记载,对禅宗的传承,也颇有参考价值:“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敕,恭顺佛故。’”。
慧远祖师《禅经》序云:“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禅智者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则同趣。”慈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寂光。念佛之人,欲参禅见性,但依此法,要于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截断情尘,瞠开眼睛,外不着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回光自看,云见性则成佛,毕竟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却又照觑看,只今举底这一念,从何处起觑破这一念,复又觑破,这觑底是谁?依慧远大师,禅之源亦远而实有凭据。但他这里的说的禅,似乎离无相无体的禅还隔着一大层。这样一来,涅槃妙心的密意可真的是不可说、不好说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