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漫谈惜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漫谈惜福
  出处:洛阳佛教 更新时间: 2008年01月15日
  中国人可能是多难多灾的原因,很注重珍惜粮食,特别是农村。“一粒米当思来之不易”,农民是最清楚不过的,他们知道从插秧到长成水稻要经过几个月的时间,这几个月中还要有经验的护理,光有经验的护理还不够,还要天时地利的成全。假如遇到洪水干旱这些天灾人祸时,也不得不“功匮一篑”了。这就难怪古人训导我们对一粒米要思量是来之不易的,要好好珍惜,以致童年记事时,父母就吓唬我们说,吃剩的饭和掉在桌子上的饭不吃,将来会有挨饿的日子,变成讨饭的乞丐,我们幼小的心灵,还不会思量、分析便很听话地把碗里的饭吃的一干二净。
  也许是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父母说的越来越少,有时还会遭到反驳,驳得父母哑口无言。那是因为他们也做不到,缺少身教。做领导的也是同样如此。如今的学校、单位的食堂,每天都有一桶一桶的剩饭往外运,运到猪场喂猪,猪却享受了一番,而食堂门口放着倒饭的桶,好像示意你往里面“布施”。饭店更是一个大的窗口,每天的剩饭剩菜的流失,无法计算。曾听说,特区有个饭店规定客人吃饭不可剩余,否则打包带走,再不然便罚款少数金额以表教训。这样的方法好是好,可是维持不了几个月便重新进行“诠释”。因为他们要做生意,要生存,不是以教育为主。类似这样的饭店微乎其微,少之又少,杳无踪影。当我们在吃剩饭时,当我们把剩饭往桶里倒时,有没有想过中国还有多少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多么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想一想,难道一点惭愧之心也没有吗?
  出家至今,最遗憾的是没有参学过几处大的丛林,更不要说行脚了。各个寺院吃饭过堂的还好,不过堂的寺院,对粮食的糟蹋也特别严重。没有人去管理,无人问津、佛教是讲慈悲的,讲因果的,这时慈悲心哪里去了?因果报应又哪里去了?
  1996年的春天,遇到一个令我很感动的事,茗山长老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是德高望重和受僧俗崇敬的当代高僧。这年春天我从庐山东林寺江西佛学院赶回安徽协助师父举行每年一度的念佛法会,法会每天下午2点钟开讲《阿弥陀经》,由茗山长老主讲。当时,茗老身边只带了一个侍者,讲经时我充当捧经架者,荣幸之极。茗老打七讲经法会期间的生活也随之由我承担。第一次吃早餐,茗老吃饭的速度不快不慢,吃完饭后他叫我倒点开水在碗里,我还以为是渴要喝水呢,结果不是,他用手中的一双筷子在碗里把那些粘在碗上的饭像洗碗一样慢慢洗下来,然后喝了它。后来从他的侍者那里得知茗老每次吃饭都是如此,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从不懈怠。为了不让粮食浪费,为了珍惜粮食,做出如此的惜福的行动,在现今的法师队伍中不多见。为了佛教明天的兴盛,为了能续佛慧命,愿法师中多出现像茗老这样的高僧大德来弘扬佛法,继承如来家业。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