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开拓是佛教教育的必由之路
继承与开拓是佛教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峨嵋山中佛协教育与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弘 法
本人被特邀前来参加会议,昨天上午听取了各位领导的讲话和一诚会长的开示,特别是圣辉大和尚所作的颇具撼动力的工作报告,驱散了多年的沉默,以至在昨天的讨论会上表现出了强劲的活力。李革处长的发言,更加增强了我们办好佛教教育的信心。
江苏佛教具有较为厚实的教育资源,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创办佛教院校,培养了大批僧才,其中有不少大德至今还活跃在世界各地,令世人瞩目。改革开放之初,赵朴老提议在灵岩山寺创办佛学院并定名为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这是落实宗教政策后最早恢复的佛教院校之一。之后全省各地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了形色各异的佛教院校,现有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的院所有四座: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戒幢佛学研究所和正在筹建的鉴真佛学院,经省宗教局批准的有镇江金山寺佛学院、常州天宁寺佛学院、宝华山律学院、扬州大明寺佛学院、寒山书院、武进佛学院等等。作为辖区内有多座佛教院校的江苏省佛协,早已把院校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同样也得到省宗教局的高度重视。现就我省佛教院校办学情况作概略的介绍、回顾与思考,并对本次会议的议题表示积极向应。
一、挖掘资源,整合运用
就江苏佛教的教育而言,有传统资源,有现存资源,也有教外资源,而这些资源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开发运用。
佛教东传以来,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其教育模式无外乎道场讲学、丛林薰学、院校办学三种。这三种模式,都是为了契理契机地对应时代特点而产生的,在不同的时节因缘里各有侧重。在当今这三种模式仍有同时存在的必要,或者说这三种模式都可以同时表现在当前和将来的佛教教育之中。在我们江苏,这三种模式都有传统的值得提倡的范例,只要稍加注意,就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
江苏是文化大省,人文荟萃,有众多的高等学府,有一大批知名的从事佛学研究的教授、专家,还有一大批对佛教有信仰、有感情的大、中学校的教师,以及书画家、艺术家等。这些学者、专家、教授都是我们不应忽视的教外资源。
而现存的资源则是在江苏的中国佛学院二座分院以及各寺院兴办的院所,在老一辈佛教教育家的言传身教下,成就了一大批僧才,其中不乏有办学、教学的专门人才,加之像今天在座的明学长老这样堪称为僧教育专家,以及热心支持和参与办学的老法师们,经二十多年的积累,形成了较为自然又很成熟的办学教学风格。当然,对于传统的、教外的那些丰富的资源,还应当积极地认识和开发应用。
二、打开新思路,开拓新局面
面对当前比较分散的办学特点,我们认为理应因地制宜,促进协调发展。省佛协将对各院所及有关寺院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取向定位。即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以及师资、生源等情况,对学僧的培养要有一个明确定位,有层次、有目的地培养实用人才。把佛教教育办在实处,克服哗众取宠,只落个花钱买吆喝的现象;
二是通专兼务。在僧才的培养问题上,要正确处理“通才”与“专才”的关系,既要培养佛教通才,又要培养一定数量的专才,如教务工作人才、学术研究人才、寺院管理人才、讲经教学人才、外事交往人才,乃至实践修行人才等等。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孔老夫子谓:“有教无类”。清代诗人顾协嗣有诗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说的就是要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量才安单的道理;
三是突显特色。每一所院校,要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尤其是各寺院开办的初级佛教院校,应该结合本寺院的宗派传承、本地区佛教流传历史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设置教学课程。要让学僧对本地的佛教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且对具有明显特色的传统予以继承和发扬;
四是形象教育。通常我们的佛教院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注意形象教育。其实,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僧教育就应该提倡用高僧的嘉言懿行,对学僧进行感染。省佛协将组织班子,着手编写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高僧传记教材”,用于佛教院校的教学,以加强形象教育;
五是师资进修。目前,佛学院的师资力量,除去世学课程以外,佛学课程的法师大都由上届佛学院毕业僧担任,其中虽有不少真才实学者,但因涉世未深,缺乏经验,难免出现劣性遗传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我们想利用暑寒假办师资进修班,请师范专家,讲教学方法学、教学心理学,改善佛教院校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请教内有经验的长者讲学,加深教师对教理上尤其是知见问题的研究和把握。
以上是对全省佛教院校工作及发展佛教教育的一些回顾与思考。在佛教教育问题上,我们必须认清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佛法的传承靠僧团,僧团的生存和事业发展的载体是寺院。维持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佛事、香火和活动。大陆佛教如是,海外佛教也如是,这是佛教在当今乃至将来较长时期延续的基本事实,所以我们应在关注院校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寺院兴学。为此,江苏省佛协正在积极倡导各寺院开展“学教理仪意,学文化技能,学政策法规”的三学工作,营造学习型寺院,逐步实现寺院学苑化,成就僧众的终身学习,从根本上改善僧团队伍的低水平问题。
本次会议对佛教教育工作的展望以及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和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抓好这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堪称为及时雨。回去以后,我们将抓紧召开全省佛教院校工作会议,传达本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和一诚会长的重要开示,全面领会常务会长圣辉大和尚工作报告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梳理以往的经验或教训,研究、调整、把握佛教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尽快缓解和转变低水平重复问题以及佛教教育工作的脱序现象。愿我们的僧团队伍更加高尚纯洁,愿中国佛教事业更加辉煌、更具摄受力。
2005年9月6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