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学与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文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学与教育
文珠法师
  一九六四年一月十八日为纪念释尊成道讲于香港大会堂剧院
  一、纪念的真义
  在距离现在二千多年前的十二月初八日晚上,坐在菩提树下静观万物的悉达多太子,因星月的皎洁无瑕,而豁然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成为宇宙之大觉圣者——佛陀。悉达多太子的觉悟成道,并不是偶然或侥幸,而是付出重大的代价和伟大的牺牲,再加上历劫修因,以及今生六年艰苦的奋斗,所得到辉煌的成果。
  自此,不但人类史写下金碧辉煌的一页,而人类也因此获得真理的启示。因为佛陀自从那天开始,不独推进自由平等的道德运动,同时还创立了慈悲博爱救世益群的佛教,随顺众生的根性,游化四方,给黑夜中的众生点起智慧火把,敲响真理洪钟,竖起道德旗帜,使众生在迷惘而崎岖的人生旅途上,认清目标,自觉自奋,渡出苦海,跃登真理彼岸,和他自己一样,获得真理生命的归宿,成为宇宙的大觉。所以佛陀,是全宇宙的救星、黑夜明灯、苦海慈航。
  现在慈悲的佛陀,虽然离开人间,已经二千多年了,但佛陀崇高的思想,无畏的精神,及其所发现人生的真理,并没有因佛的离开人间而消失,反而屹立于人间,一直畅流到现在,乃至未来。真的,佛陀那种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使人们猝然遇之,贪者廉,鄙者宽,懦者立,迷者醒,愚者智,混浊者得以澄清,残暴者变为仁慈,彷徨者得到指导,苦难者得到援助。还有,佛那种慈悲博爱的精神,自由平等的宗旨,所酝酿成无穷无尽热烈而真挚的正义之流,仍然缭绕弥漫著全宇宙,使每个时代的生命,呼吸到这股正义之流,都为佛的真理所启示,为佛的慈爱所感化,而获得人性的苏醒,智慧的抬头,甚至潜慝在心之深处的同情心、正义感,也因之重新复活,重新萌芽、开花、结实。所以我说,佛所应化的色身虽灭,但佛的法身,以及佛所亲证的真理,却是长存不朽。
  我们生长在二十世纪的今天,仍然有机会获得佛陀真理的启示,诚应该感谢佛陀的恩赐。但真正的感恩和纪念,非徒具形式的敬礼,而是继承佛陀的遗志,本乎佛陀慈悲的精神,宏传佛陀的真理,使佛陀的真理,成为乱世的暮鼓晨钟,惊醒世人的迷梦;使佛陀德智并重的教育,风行全球,以弥补当前政教之不足。也唯有使佛陀德智并重的教育,风行全球,才可以净化社会教育,辅导家庭教育,补充学校教育,直接福荫儿童,间接福利社会,促进世界永久性的和平;这样,才是真正的纪念佛陀。因此今天,本人特别提出佛学与教育的问题,与各位讨论。
  二、佛学与教育
  何谓教育?对于教育的定义,古今中外,实难一致。生理学家以为教育,是帮助个人适应其生活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教育,是改变人类行为的工具;社会学家说:教育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功能;哲学家则说教育,是发展人类潜能的过程;但在政治家的心目中,教育简直是达到政治理想的手段。
  中国人对于教育二字,始见于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又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因为我们生而为人,除了需要物质的衣食外,还要有精神的生活;教育不但可以使人精神饱满,人格升华,还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准,增进人发展技能。如果人只知道贪求衣食的满足,而忽视精神的知识与技能,那与无知的禽兽,有甚么分别呢?可知教育对于人生,是非常的重要。故古之为政者,必设学校以教育国民。教之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礼,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以道德训导之,使人民明之以礼,行之以义,免其放逸怠惰,而同于禽兽。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知教育二字,实含有“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意义,所谓教育,即是教人舍恶从善。而能施教育者,也就是先知先觉的人。
  基于这点,佛的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佛的学说,也就是特殊的教育学,因为佛是一位大觉大悟的圣者,故他的学说,即是大觉大悟之学,可以说:佛学就是教育。
  但古之社会,人类思想单纯,生活简朴,儿童在日常生活,或青年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学习或模仿到生活知能;故社会环境,及其日常生活,就是当时的教育机构;可以说: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但这种教育,仅凭自然社会环境之刺激,使人的智力在交互感应中,展开个人对环境以谋适应的种种方式,既无组织与计划,更无所谓有意义的选择。
  后来,人类生活日趋繁琐,社会益见复杂,而文化亦逐渐提高。儿童已经不能单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必须的知识与技能,而觉得有设立学校,专门从事教育的必要。因此有人,将前人生活的经验,加以选择,取其精华,作为教材。同时组织一个特殊环境——学校,选择受过专门训练人员——教师,在特定的制度下,指导儿童从事某种事物的活动,成为学校教育的开始。
  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而且是上卸下接的,与那些无意义、无目的,只赖在偶然机会中寻求知识的社会教育绝对不同。因为学校教育,不止可以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准,还可以培养儿童的意志与技能;是以一个国家是否进步与富强,全视乎其所设施的教育,是否进步与健全而定。
  但在另一方面说:学校教育无论目的如何高明,理论如何精妙,教材如何精选,仍敌不过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力量。因为,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则其生活习惯、语言、礼节、思想与行为,无一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的薰陶。所以一个儿童的思想行为,是否获得正常的发展,和健康的成长,除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外,还要配合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
  佛学的内容,不仅是宗教的信仰,同时有极合逻辑的科学、哲学、和倡导人伦道德的教育学。这种以智慧为体、以道德为用的教育学,目的在使学童由道德教育的刺激,引发其内在的智慧,去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再从宇宙的原理,推求一连串形而上学的人生价值与道德本义;进而导人生于至真、至善、至美。既含有社会教育潜移默化之功,复具有家庭教育薰陶的作用。当然,也具备学校教育的计划和组织、理想与抱负。不但适应于任何社会人生,而且适应于任何国家民族;故佛教教育的提倡,必有助于现代教育。
  三、佛学与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组织最基本的单位,亦是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基层。家庭教育的不良,则学校和社会均受其影响。人生过程中,家庭是最早的教育环境,而且时间特别长。学龄前的儿童,大部份时间,都是生活在家庭中,教育中心,当然是家庭。至于中小学的学生,每日亦不过六七小时在学校。凡是人生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德性修养,无一不是从家庭生活中学习得来。何况人类在幼稚期间,最易感染,正如墨子所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的薰陶,足以养成儿童惯性的行为,以及影响其成年后的品性。如果幼年学了不良习惯,将来要想纠正,实在不容易,因此,我们对家庭教育不可不慎。身为家长,不但要注意子女教育,更要有教养子女的知识。倘父母对教养子女的方法,事前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以研究,则儿女的幸福,必为其牺牲。
  目下一般父母对于子女,不是失之放纵,不加指导,就是失之过严,束缚压抑。殊不知过份的严谨,或太过宠爱,都足以引生不良的后果。尤其是有些家长,为了出外谋生,致使子女失去管教;于是在不良环境引诱下,走向歧途而不自觉。导致少年犯罪,时有所闻,若不注意,及早防范,则长此以往,年轻一代,不相率为禽兽者几希。故重整家教的伦理道德教育,实为今日社会之急务。
  佛教的伦理教育思想,不特启示人生的意义,评判人生的价值,指示人生最高理想与目的,同时说明道德的现象,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德行关系,和确立人生所应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理想。故佛学的伦理教育,是以智慧之开拓为程序,以觉性之显现为目的。其德目不仅是消极地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贪、不嗔、不痴,彻底取消人们心理与行为上的不良习惯,还积极树立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纯正的思想与行为。身为家长,果能以此德目为生活标准,行为龟鉴,扭转既往之错觉,成为正觉的思想,改变一向不规则的生活,成为合理的生活,使精神道德与行为道德一致,个人道德与家庭道德,甚至社会道德一致。举止言行,皆为子女模范,则为子女者,必受其影响,不止思想纯正、身心健康、行为优良、个性仁慈,而且自幼便养成公平正直、互助合作、爱人如己,以及勇敢进取等基本的道德生活习惯。那么,当其长大成人,一定会对国家与社会,有良好的贡献。基于这点,本人认为佛教的伦理教育思想,实有倡导的必要。
  四、佛学与学校教育
  学校,是特别设置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变儿童和青年的行为,锻炼儿童与青年的身心。而儿童投身其间,既可以隔离社会复杂环境的渲染,更可以获得父兄以外的师长与同学的指导,而获得家庭和社会中所不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这是学校教育,比较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优胜的地方。
  学校教育既然是一种专门事业,就不能缺少一个目标。否则,无的放矢,不但徒劳无功,且费时失事。不过,世界各国,因地理环境以及民族个性的不同,致使其教育目的,无法一致,反而趋于相反的对立。由于两种相反对立,不同目的之教育,所训练出的人民,势必形成互相不容的后果。每次大战的导火线,如古代的雅典与斯巴达,希腊与罗马,近代的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民主集团与社会集团,都是很好的例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多人都说是思想与主义的战争,其实是两种不同教育的战争。因为轴心国和联合国,在过去各国以不同目的之教育,实施于他们的人民,以致养成不同理想的国民性。由于国民理想的冲突,进而引起行为的冲突,实为第二次大战的火种。及战事发生,两方又用不同方式训练其人民进行战争,以争取最后胜利。结果,虽然联合国终于战胜轴心国,证明以自由和平为目的之民主教育,远胜于以斗争侵略为鹄的之社会主义;同时证明世界人心之趋向自由,酷爱和平。可惜战后,曾经两次大战之考验而获得再度胜利的民主教育国家,还未来得及对他们的教育理想作相当的修正,而社会主义便利用此时机培植其势力,又形成今日世界两大集团的对立。这两大集团的教育目的:一是注重思想的统一,一是重视智慧的启发;一是注重群体与权威,一是注重个体与自由;一是注重组织与纪律,一是注重个性与兴趣。现在由这两派不同目的之教育,训练出的人材,又发生冲突了。
  今昔情势颇相类似。过去历史惨剧,也许有重演可能,但我们为了全世界人类的前途,决不能任由历史重演。我们必须检讨过去,预测将来,外观世变、内察民情,迅速建立一种合理而适应的、世所共用、民所同归的教育目的,以统一今日教育思想之分歧。促进今后世界教育目的于一致,才不致再踏上次欧战以后的覆辙,而及时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佛教徒的神圣使命。
  由于过去两次欧战的考验,民治主义的教育,虽累占优势,但仍不免露出种种弱点。即如组织的比较松懈,行动的比较迂缓,个人幸福的过份重视,甚至牺牲精神的缺乏,都是美中不足的表现。而社会主义过分注重组织训练,过份埋没国民个性,和重视国家民族的利益,这是否适应世界人心的要求,而获得一致的崇尚呢?是以今后世界性教育目的之建立,必须以一种慈爱、自由、平等的和平主义,作为今后世界各国教育哲学的依归。这样,在同一目标的教育训练出来的下一代,然后可以互爱互助,和平共处,而促进世界永久性的和平。
  佛陀,是人类史上第一位倡导和平主义的圣哲。他的中心思想,纯粹基于人性自由平等,慈悲博爱的道义上。所以佛教自创立迄今,始终没有野蛮的举动,没有侵略的行为,没有残酷的政策,没有毒辣的手段,更没有仇恨、斗争、不和谐、不合作的表现。有的,只是和平共处的思想,互爱互助的精神。佛陀本人,不曾运用武力去建立佛教的权威,和争取社会地位,即使是佛的弟子们,也不曾为了佛教的传播或利益,而动用武力。在悠长岁月中,不知曾经遭遇多少次外来的欺侮,和受过多少次他人的攻击,但佛弟子们,总能本乎我佛慈悲博爱的精神,以和平、容忍、自我牺牲的态度来避免正面的冲突,逃避流血的战争。所以,佛教在二千多年悠长历史中,虽然曾经有很多大德高僧们为教牺牲,但并没有危害众生的污点,不曾为了本身的利益而损害别人。
  佛之和平主义的诞生,是导源于人性平等的真理,然人性平等的真理之发现,却赖乎佛陀内在智慧的显现。知识是外来的,智慧是内发的;外来的知识实不可靠,内在的智慧,才是人类的真实知能。佛教教育,旨在启发人内在的智慧,使人藉此唯一的智慧活动,认识客观的真理;循著真理所指示,向真善美之圣境进军,期达到德、智、体、群、美、甚至知情意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生长,以建立人的真理生命。人的真理生命是物我同体、生佛一如的。佛教教育就是要传授此最上的真理生命,使人认识和平共处的可贵,进而激发其无我大悲,自他共济的精神;必要时可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所以,佛教教育所训练出来的人材,必然是和平正直、公尔忘私、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自己之害而使天下受其害,甚至可“杀己之生,为天下以成仁,可舍己之生,为天下以全其义。”所谓:“众生有病,是故我病。”同时,本乎人性自由平等之要求,尽可能去建立共有、共治、共享、共存、共荣、共同进步的和平政策;去建立自由平等、和平共处的大同世界;使社会制度充份平等,使社会呈现充满自由,人与人之间充满博爱与和谐。既不过分重视个人的自由幸福,而缺乏牺牲精神的弱点;亦没有过份重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黩武好战的毛病,然则,何来战争?故佛教以和平主义为依据的教育思想,实有助于人类建设永久和平的世界。
  五、佛学与社会教育
  学校,虽然是文明社会中特殊的教育组织,但并非唯一的教育机构;最广义的教育机构,还是整个社会。因为社会教育是全民的,终生的,生活的。既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不限于任何环境与方式。只要你不是离群独居,随时随地都有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这里所为社会教育,是指正式学校以外一切具有发展性、启导性的社会文化教育与艺术。这种普遍性的教育,是以全体市民为施教对象,包括男女老幼、贫富智愚,以及各阶层的人物。其施教的方式良多,诸如图书馆、美术馆、体育场,甚至茶楼戏院、电台等,都是传递社会教育的地方。其目的则是凭借教育力量来改进社会,提高市民文化水准,和增进市民生活情趣,收效之宏,实不亚于学校教育。
  可惜,目前社会,风气太坏,到处充斥声色犬马,犯罪诱惑,甚么色情打斗,非礼聚赌,谋杀自杀,吸毒贩毒等犯罪案件迭出不穷。特别是那些黄色文化、肉感电影,暴露性的表演,热吻的镜头,足以导人想入非非。试想,小孩子看了警匪血战,原野剑侠之类影片,竟能模仿起来,成年人看了那些肉弹大腿,黄色小说,能不怦然心动吗?所谓文明都市,到处充满诱惑性、堕落性的社会教育,在这不良风气浸淫下,能不堕落者几稀!
  本来电影艺术,确是社会教育最好的工具,果能用以提倡道德,移风易俗,或拍些针对时弊,发人深省之教育电影,指出做人方针,人生哲理,委实是最有效的社会教育。无奈一些影片,粗制滥造,甚至有些片商,为了迎合低级趣味,竟然摄制些肉感、色情、恐怖、打斗等神怪或裸体电影,内容淫亵,埋没德性,给予观众极坏影响。至于所谓文化艺术,在贩卖色情的魔掌设计下,外表强装成端庄严丽,但骨子里都充满肮脏的东西。人们明知伪托,但也只好心照不宣,甚至为了极视听之乐,不少人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从恶如崩的心理倾向原理下,怎不形成诲淫诲盗的社会风气?再加上其他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结果,形成今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青年堕落,道德沦亡的社会现象。然法律之于此,仅能治患于已然,未能防患于未然,实在教人担心。
  我以为:如果要改良今日社会的风气,挽救人心的堕落,非推行佛的道德教育,发扬佛学的真理文化,以重整道德不可。因为佛教是东方真理文化的主流,是道德教育的高层代表。它那重视道德的观念,严正因果的法则,以及慈悲博爱的精神,舍己益群的悲愿,足以起世道之衰微,足以促进人性的觉悟,挽救人心的堕落。果能传播佛之真理及德教于社会,何止可以使罪恶者善化,悔过者新生,堕落者上升,沉迷者觉悟,苦恼者得救,患难者得助;更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转戾气为吉祥,使苦难者变为快乐,受热恼者得到清凉,以实现人间净土,促进世界大同。可见佛真理的文化,以及道德的教育,实有助于人类精神文明,社会净化,可以说是强而有力的社会教育!
  今天,我们面对著的,是极端苦闷的时代,极其复杂凌乱的世纪,人性毁灭,已经进入最严重阶段,道德沦亡,已经面临破产,人与人之间,充满自私、嫉妒、憎恨、与仇视;社会上呈现一片残忍、阴险、混乱与罪恶的境象,而年青的一代,正走向罪恶的边缘。假如我们是有热有光、有责任心、正义感的时代青年,就应该以行动来纪念佛陀。不特要发扬光大佛的真理文化,致力于培养人性灵的艺术创作(包括佛教音乐戏剧电影在内),还要推进佛的道德教育,协助当地政府,推行平民教育。因为教育,毕竟是培养儿童基本道德生活习惯的基石,不管是家庭、学校、与社会,那一方面的教育,都是同样的重要。儿童如果缺乏家教、失去学校教育,再加上社会不良之诱惑,便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思想的正常,而倾向犯罪与堕落。
  香港佛教青年会的成立,纯以发扬佛的真理及文化教育事业,以扶植青年,改良社会风气,救助贫苦失学儿童为宗旨。故于成立之初,除每月定期在大会堂公开布教,阐扬佛学真理,使佛教深入社会,净化人心外;即接办佛教大华学校,实施佛教德智并重的教育,务使莘莘学子,智德并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下一代。无奈校舍有限,未能广容失学儿童,以尽义务教育的本愿。本会同人引以为憾外,特于今秋备函向教育当局,申请津贴校舍,扩充班额。幸蒙当局已核准葵涌新区,第三十八,三十九座八楼全层,为本会兴办政府津贴学校之用,现在已展开招生工作。惟开办之始,在在需材要财。深望在座各位及文教先进,社会贤达,鼎力支持,给与本会人力物力的援助,并给予本人各方面的指导与鼓励,俾校务得以顺利推进,是则岂独是本人之幸,亦是该区贫苦儿童之福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