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音道场的建寺传奇初探
台湾观音道场的建寺传奇初探
(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阚正宗
一.前言
台湾是闽粤移民之地,沿习著汉民族的风俗传统,宗教是其中的一环。而华人世界“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宗教礼拜,不仅没有在惊险的移民过程中弱化,反而在面对不可知未来的情况中愈加强化。其中表现在信仰层面的是各式各样的神祇崇拜,但在看似庞杂的体系中有两种崇拜对象被突显出来,一是妈祖的崇拜,一是观音的崇拜。
在清代台湾的佛教寺庙,直接以观音寺、观音宫、观音亭、观音堂、观音庙等为寺名(不含斋堂),在全部九十五座中占有六十五座,[1]如果把其他已经判明供奉观音的寺庙也算进去,则寺庙数增加到七十一座以上。[2]比例之重可想而知。不过,虽然名为佛教的寺庙,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观音道场都比较倾向于民间信仰的层次,而民间信仰的寺庙就较具有传奇色彩。而在诸多的传奇中有几种传说是通用于台湾南北,其中有观音香符(香火)建寺传说、水流观音建寺传说、白衣大士示现建寺传说等等,不一而足。
二.观音香符(香火)建寺传说
1.台北艋舺龙山寺
在几种观音的建寺传说中,以观音香符(香火)建寺传说为最普遍。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某人将随身携带的观音香符(香火)挂在树上忘记带走,夜里附近居民因看到树中发出亮光,走近一看,发现是一只写有“观音佛祖”的香符(香火),后里民因而建寺。台北艋舺的龙山寺的创建本身就有这种传说:
相传二百余年前,有泉籍船员某,要到景尾方面采藤,途次在本寺所在地附近休息,因为要出恭,脱下胸前的香火,挂在竹枝上,启程时没有带走。当时本寺一带是一个旷地,有一株榕树和一片的竹林。夜间附近住民,瞧著竹林里,青光闪闪,异而近前查验,发见有一香火,上书“龙山寺观音佛祖”,遂奉祀之。后来,颇有灵验,信者激增,始鸠资建庙崇祀之。[3]
另外,根据官方的文献《淡水厅志》的记载:
(龙山寺)在艋舺街,泉州安海分派,乾隆三年建,嘉庆二十年地震,仅存佛座,杨士朝、黄朝阳等捐建,士朝子孙助续成之,同治六年郊商重修。[4]
〈艋舺龙山寺全志〉则说,本寺系由三邑(泉州府晋江、南安、惠安)人士,奉素所信仰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龙山寺的观音佛祖分灵,来此建寺奉祀的。[5]前述的传说没有确切的年代,只说在二百余年前,另有传说是在雍正年间(1723-1735):
据传在雍正年间,有个移民不知什么缘故,把他所佩带的观音菩萨香火,挂在现在艋舺龙山寺前东边的大榕树上而去。后来风传那树下在夜里,往往发出光芒,大家都觉得奇怪,以为是菩萨的显圣,有事都到那里祈祷,因为有求必应,很是灵验,大家益加信仰,况兼当时因开辟未久--仅二三十年间--台北市内尚无一所信仰中心的庙宇,使地方人士的精神有所寄托,所以乾隆初年,就有人提倡在该地点兴建寺宇,到安海龙山寺挂香,正式奉祀观音佛像。以便居民礼拜。[6]
传说与前述大同小异,但已经很巧妙地与龙山寺在乾隆二年(1738)的正式创建结合在一起了。在台北与艋舺龙山寺同样是由泉州晋江府安海龙山寺分香而来的,还有林口的观音寺[7]与淡水的龙山寺,其中淡水龙山寺与艋舺龙山寺建寺来源属同一时期,且为同一地区之移民,同一寺院之分灵。[8]
2.台中清水紫云岩
根据〈清水紫云岩志〉的记载:
相传康熙元年壬寅(西元1662年,民前250年),有一位瓦匠,其姓名不详,自唐山福建泉州来台,因故欲由神冈赴某地办事,途经牛骂头山麓紫云岩之现址,憩息于大榕树下进食,适因内急,为免污秽随身携带之佛祖香火,遂将香火悬于树梢,迨动身离去时竟遗忘该物。事后之某夜,树上忽然祥光四射,附近居民大为惊奇。翌晨民众前往探视,除于树梢发现一只观音佛祖香火外,别无他物。至夜晚又见祥光灿烂通天,如斯数回,观者莫不啧啧称奇。居民不约而同争先膜拜,乃至有求必应,瞬息间传遍遐迩。其后参拜者日增…………翌日民众发现一妇人乘白马,气势非凡,始悟为观世音佛祖之显灵,于是信徒更伙,庙宇终于完成。[9]…………
紫云岩的所在地台中清水,昔称鳌头,俗称牛骂头,以供奉观音闻名全省。乾隆十五年(1750)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南山崇福寺海伦禅师来台驻锡,才将寺院扩大整建,[10]唯目前的紫云岩是1980年重建落成后的样貌。
而早年名为观音亭的清水紫云岩,在官方的《彰化县志》记载:“(观音亭)在牛骂头街,里人捐建。”[11]仅寥寥数语。
3.南投竹山重兴岩
创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的竹山重兴岩,也有类似的记载。
(重兴岩)奉祀观音佛祖,后殿奉祀千手千眼佛祖,乃由先民昭安引自大陆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香火一包,昭安因在客人坑开垦,将香火挂于树上,忘记带回,诓夜间皆发出万道毫光,经发现后,查察证实乃是该香火所发,遂请回照安寮庄奉祀,嗣佛祖选择原随带人昭安为武乩生,但村民认无神像之威风,然垦(恳)求佛祖指示雕塑佛像,嗣不可思议之余,佛祖乃遽而指点择日以锣鼓阵至斗六门板桥头等待老者从南海普陀山紫竹林携带佛像出现,此像即吾之佛像也。果然灵验,大家非常欢喜,即迎接回鲤鱼头堡供奉,乃现今金面大佛祖之由来。[12]
重兴岩的建寺传说与前述不同的是,其香火袋是“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颇有观音信仰正统之意,且连原携带人名都有。当然,后来所奉祀的观音,也是强调由南海普陀山取回,不过有扶乩等行为,很明显的是民间信仰层次,唯寺庙登记是佛教。
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普陀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素以观音道场而闻名,而普陀山的紫竹林更可说是其中的代表。紫竹林位于普陀山东南、梅檀岭下。山中岩石呈紫红色,剖视可见柏树叶、竹叶状花纹,因称紫竹石。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途中在此遇风受阻,建“不肯去观音院”于紫竹林中。[13]
4.南投中寮文山宫
中寮文山宫主祀为观音,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在寺庙登记上为道教。[14]而文山宫的缘起则要追溯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文山宫起源于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年间有位草屯北投埔人黄复山及李明德两人来到本地,开土垦荒耕作,并为保身安拜随身携来观音佛祖及祖师公公香火,在此地的一株大老樟树下搭建草寮居住并安置二尊神香火,朝夕敬奉礼拜,后来收拾回归故里北投堡时却忘记带回香火,乃然安置草寮内,由于夜间草寮内常发出光芒,庄民趋前察看方知二尊神香火出消息传,庄民见迹围集会商后就地建庙奉拜……。[15]
文山宫先是在光绪元年(1875)改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第三次整修改建,1967年进行第四次改建,就是今天所见的样貌。比较奇特的是,当初除了观音的香符外,还有“祖师公公”,但却未提示是出自哪一道场的香火。
5.高雄凤山龙山寺
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的凤山龙山寺,原名叫作观音寺,根据《凤山采风录》的记载:
额龙山寺,在大东门内,屋十二间,乾隆三十年居民建,嘉庆十二年陈可寄董修,道光十五年张源裕重修,同治十年隆益号再修,庙租十九石,清溪林成功助田十六甲,六庄盐州捐渡头一所,年纳银十六元。[16]
凤山龙山寺的传说,和前述的寺庙也是大同小异,不同的是在其香火分香的所在地。
约于三百年前,有一位甫自福建来台人氏,随身带来观音菩萨香火,届时寺址有一个古井,井旁有石榴树乙株,在井汲水止喝(渴)休息,因有急事他往,把香火忘了挂在石榴树上回去,菩萨灵现,香火每夜发光,被人发现香火写著「鞍海佛祖”,从此把石榴树雕为观音佛像,建寺供奉[17]…………。
而所谓的“鞍海佛祖”可能就是“安海佛祖”,正如前述,艋舺龙山寺、林口龙山寺、淡水龙山寺,都是属于福建晋江安海龙山寺的分香,凤山龙山寺可能也不例外,因为其建寺传说和福建晋江安海的龙山寺极为相似(后述)。
6.苗栗通宵慈云寺
慈云寺旧称“五里牌观音亭”[18],根据《新竹市志初稿》记载:“(慈云寺)在苗栗照四牌四方右,距竹城南六十五里,石洞天开,内祀观音菩萨,创始不知何年,光绪二十二年住持罗成捐修。”[19]
相传道光十五年(1835),有一人随身供奉一尊观音佛祖,自大陆来台,途经五里牌(羊寮仔),避雨大树下,待雨歇天晴,其人离去,竟将神像遗忘在树上。每至夜,悬挂神像的大树必放光芒,灿烂夺目,附近居民好奇,相邀往探,始发现树上有尊观音神像。尔后居民每逢灾变,必至神像处求卜,有求必应,灵验异常。……卒于现址建寺,作为地方居民的信仰中心。[20]
通宵慈云寺的建寺传说,已从香符(香火)悬挂树上,而转变为将佛像放置树上,这点比较值得注意。
7..小结
艋舺的龙山寺与凤山的龙山寺都属于福建晋江安海的龙山寺分香,是不是其建寺的传说都来自于原乡呢?惊讶的发现竟然是如此,以下就是安海龙山寺的历史及其传说:
(安海龙山寺)初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在晋江市安海镇。隋皇泰年间(618-619)修建,明天启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山门、华表、殿堂门、钟鼓楼。世传原佛像处有一巨樟,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乃斫作法鼓、寺门、千手佛,今俱存。[21]…………
台湾这些观音道场的传说,香火遗留处夜发祥光是第一,夜发祥光处有竹林、榕树、樟木、石榴树等是第二,灵验异常、有求必应是第三,至于把树砍下制成佛像,法器者,仅有凤山的龙山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唯一提到樟树的是文山宫,他们也把大老樟作了利用:“乃因当时缺乏物质并就该株老樟树砍制建材造建屋版,供奉二尊神香火让庄民早晚祀拜”。[22]
台湾是一个盛产榕树及竹子的地方,榕树闽南话叫“青仔丛”,以台湾特有的树种取代不多见的樟树是可以理解的。
三.水流观音的建寺传说
所谓的“水流观音”,是指该寺的创建与一尊飘流而来的观音传说有关,这种建寺传奇亦贯穿台湾南北,并非孤例。当然观音的材质或有不同,但传说颇有类似之处,其根源为何值得进一步探讨。
1.台南市清水寺
创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清水寺,传为蒋公子所创的七寺八庙之一,[23]除了以观音为主供之外,还供奉清水祖师。其“水流观音”的传说是这样的:
相传古时未建寺以前,面前三流水叉口,忽有一次遇洪水之时,流来一块柴木,经久搁盘旋不去,里民觉为奇观,即拾起雕刻金身供奉,即今之镇殿佛祖是也,故从前又称“水流观音”[24]………。
清水寺在乾隆年间由任台湾知府的蒋公子倡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十六年(1791)重修,乾隆五十六年并增筑后殿,1915年与1946年再度重修。严格来讲,清水寺亦偏于民间信仰色彩。
2.台南六甲龙湖岩
六甲的龙湖岩的创建是较具信史的寺庙,但其中仍免不了有些传说。据传明末清兵入关,郑氏击退荷兰人退守台湾。永历十九年(1665),郑成功参将陈永华驻军于赤山庄附近时常听到寺中的晨钟暮鼓,一日,寻声来到寺前,见两个和尚于寺中诵经,忽然心有所悟。勘察附近地理知道此处叫做“龙虾公出港”穴地,最适合开辟为佛境寺庙,因命驻军披荆斩棘,开坛建寺。在兴工时挖出菩萨圣像一尊和石香炉,三月寺成,命名为赤山龙湖岩。并从福建延请高僧参彻禅师于寺中驻锡,是为龙湖岩第一代祖师。[25]建寺除了与郑成功参军陈永华有关之外,最重要的是寺内亦有一尊水流观音。
大约在清康熙元年(1662),那时台湾南部发生水灾,在永康州仔尾(现称安平支流),大水中漂流有一块青砥石,外形恰似一尊观音菩萨像,据传这块石像是从南海普陀山漂流到此。[26]
石像能从南海普陀山漂流到此,实在不可思议,但这则传说已在当地流传了三百多年之久。
3.台中市松竹寺
建寺年代不详的松竹寺也有一尊水流观音,故事是这么说的:
咸丰元年台中北屯庄闹水灾,有一座佛像流到小水沟里,被一个叫戴胚的拾起准备当柴烧,结果佛像水火灾后仍然无恙,居民大感惊奇,便将此佛像供在附近的一棵大榕树下,并尊为“水流观音妈”。[27]
咸丰元年乃是1851年。故事还没有结束,传后来某日有一位妇人难产,请了一位产婆顺利接生男孩。产妇询问产婆住处,答曰三份埔松竹寺。满月后妇人带麻油鸡和油饭去谢产婆,找来找去都找不到松竹寺,后来发现水流观音处有松又有竹,原来好心的产婆就是观音的化身。事情传出后,大家都当此尊观音为“送子观音”,因此在祭品中常可见麻油鸡与油饭。[28]
4.桃园龟山回龙寺
清道光年间建寺的龟山回龙寺供奉一尊石观音,传为新庄张某于塔寮坑工作时所发现,奉献给贤固法师而为创建之始。迨至1925年由义妙、素净二位尼师的合力重建下,取名为回龙寺。[29]不过,其另外还有水流观音的传说。
从前在树林有一条溪,每到雨季溪水暴涨,会冲刷两岸的泥沙,村民为防止意外,用竹笼子装著各式大大小小石头,沿岸布设防止泥沙流失,其中有一块石头,放进去竹笼又流出来,一连数天如此,村民认为这块石头具有灵性,于是找人把它雕成佛像,供奉在这里……。[30]
现在回龙寺的大殿上还供奉著这尊水流观音,造型十分朴拙。
5.桃园观音甘泉寺
观音乡的甘泉寺早年名叫“石观音寺”,寺中所供奉的观音传奇不断。根据其寺中的碑记说:
溯自咸丰八年(西元1858年)戌午三岁,大溪唇地方滂沱大雨倾盆,而至池塘崩溃冲开荒地一丈余深,顿变溪流另成一小泽滚滚激流,现出神秘境遇。翌日,农历四月二十二日风停雨霁,一切令人有新奇的感觉,适有黄等由耕耘之归途在此潭中发现一尊天然石像,惊奇之下,遂拾起在近旁结草庵以奉祀因貌似观音故称石观音。[31]……
后贡生黄云中募建,咸丰十年(1860)十月竣工,取名为“福龙山寺”,光绪二十二年(1896)增建完成。传有汪番者,一日夜过石像显迹处,见毫光灼灼,一股清泉潺潺而流,水质甘甜,病者求饮胜饮金丹,而择吉日开挖水井,并更名为“甘泉寺”。[32]
6.宜兰慈云寺
宜兰的慈云寺据其“慈云寺史迹”碑记说,其供奉的观音“系来自唐山,清乾隆五十年开建于噶玛兰(现在宜兰)下渡头之沙埔,因洪水为患遂迁移现址(新张段二二0地号)重建。”[33]慈云寺早年叫木佛寺,其水流观音的传奇是少数见于官方正式文献的。
(木佛寺)在厅治北门外下渡头三里。乃未开兰之先,有得木头于海上者,见其不雕之质,宛象观音,归而奉之,颇著灵验,因而得名。道光九年,里人募建一椽,李祺生序之,有“质木不雕,莫究牟尼麦化。来从彼岸,宛同初祖浮芦”之句。[34]
“慈云寺史迹”碑说该寺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比吴沙入兰开垦早十年,而道光九年(1829)里人募建,算是较具信史的。
7.宜兰罗东慈惠寺
同样是位于宜兰地区属罗东镇的慈惠寺,所供奉的也是水流观音,只是年代比较晚。
光绪十六年(明治23,1890)七月一日有一尊观音佛像,漂流到阿束社(现罗东街北门圳),经住民卓火全发现拾得,即用二00圆建立一草庙安奉。迨明治二十八年(1895)四月十五日,该民再发起得热心人士之赞助款六00圆,将草庙改建为一瓦顶庙。[35]
8.小结
水流观音的建寺传奇也是贯穿台湾南北,其材质有木头、有石块,漂流来处有的未明所以,有的遥指“唐山”,促成水流观音的有大洪水,也有溪流氾滥,这些都是水流观音的特征。当然“灵验显著”是必须的,来自于民间的传说其性格就是民间式的,虽然供奉的是佛教的观音,却与纯佛教道场有很大的差异。唐山原乡的观音道场是否也有水流观音的传说,颇值得去探讨。
四.其他建寺传奇
香符建寺传说与水流观音传说,是台湾某些知名观音道场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一些观音道场其他的建寺传奇,也颇值得关注。
1.原汉冲突下的观音信仰
台湾由于是大陆闽、粤移民的天下,移民人口未进入台湾之前,全岛都分布著不同程度、不同族裔的原住民,闽、粤移民为了开垦侵入原住民的土地而发生冲突是屡见不鲜。移民为了祈求开垦顺利或在冲突中能免于灾难,时有以观音信仰来化解危机的动作。
桃园大溪的龙山寺就是原汉冲突下,祈求观音保护而建寺的寺庙之一。原来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有黄姓兄弟三人在今大溪乌涂窟开垦,当时乌涂窟仍有原住民出草掠杀,黄姓兄弟乃前往艋舺龙山寺祈求观音指点迷津。当晚夜宿寺中,梦见菩指示:“无庙不成庄,东边缚一虎,南方筑一城,青番自平矣!”[36]建寺之后果然有谢虎及黄阿城来投靠,并分别派遣镇守东边及南边。
另一个原汉冲突的典型例子,是在今台东市东禅寺的原所在地。据东禅寺的“永平开山历纪碑志”的记载:“………光绪十三年张公月楼统领镇海后军驻扎后山(今之东台),平抚土番,军营座落宝桑旧地(今之东台镇),戊子年六月大庄番变,六百余里八十余社番齐集埤南围攻孤营。水源被夺掘井无泉,军民恐慌彷徨无计。张公自幼虔诚信佛,即焚香祷告观音解救厄难,军中信奉圣母者皆同祈祷,祷毕,用飞掷皿器祈求显示灵异,若飞皿落地不破,则军营固保掘井有泉。果然飞皿堕地无损,继在皿器著地处掘井成泉。军心大振,坚守待援历时十七日,粮食尽绝。叛番更纵火焚营………。张公乃率众当天誓愿祷告观音与圣母曰:倘蒙显灵庇佑解救厄难平治后山,决建寺宇,前殿祀圣母,后殿祀观音,以答洪恩。愿毕,虔诚默念观音圣号,顷刻,风静火熄,来援救兵亦不久乘轮抵达,破敌解围,荡平叛乱,光绪十四年于祷愿显灵处(即本寺现址)建天后宫,前祀圣母,后奉观音,以遂誓愿。………”[37]
东禅寺与台东市天后宫都有相同的记载,只是寺分两地,原址为何?两寺记载略有出入。
相信原汉冲突而建的寺庙当不只于此,闽、粤移民尚未来台之前,毕竟全台皆有原住民,有开发就必有冲突,而原汉冲突下所建的观音道场(或妈祖道场)是建寺的缘起之一。
2.观音显灵传说
桃园龟山寿山岩位于桃园县北方,是纵贯公路台北通桃园的必经之地。所在地岭顶村旧名龟仑岭,在山下建寺故名寿山岩,俗称岭顶庙。不过寿山岩的前身是“三草庵”[38],其创建的传说:
缘由乾隆七年(1742),有一沙弥顺寂(俗名邓定国),乃粤东嘉县人,自南海普陀山潮音寺携观音佛祖正二妈神像乙尊,转由潮州渡海来台。当时由沪尾港上陆,绕观音山麓,经坪顶南下,至现庙地前古榕树下,时日已衔山,乃在附近村民汪斗家寄宿。第二天清晨启程就道,步行不久,突觉腹痛难忍,只得重回古榕树下偃卧,蒙眬间梦见观音大士现身寮前,惊醒后腹痛顿愈,明白大士欲在此地安身,遂以佛像置诸榕树下,未几闻风前来参拜者,络绎不绝。后有村人张衍刚(一说张衍捷)就商于顺寂,结一草房,移像其中,朝夕膜拜,不久奉者甚众,遐迩咸闻。[39]
观音显灵有很多方式,托梦是其中之一,最有名的托梦传说是台北的剑潭古寺,根据该寺碑记的记载,僧人荣华路经原剑潭寺址,遇到一蛇挡路,遂以卜筮占吉凶,大吉,遂在此兴建道场。后有白衣大士托梦指示,将有八只舟楫从上海经过基隆,可以筹募基金。果然灵验,剑潭寺遂成。[40]另外像前面提到的台中松竹寺就有传说观音化身产婆,而台中清水的紫云岩则有观音骑白马示现的传说。
高雄内门乡的紫竹寺有观音飞炉的传说,相传在清顺治年间,有郭姓人家带有观音佛像由大陆来台定居在紫竹寺现址东南,一日突然灵光乍现,菩萨香炉自郭家飞于寺址丛林中,几度请回又飞回,村民公议请郭家献佛像建寺。[41]
观音著白衣示现的传说比较普遍,云林斗六的湖山寺的建寺就是如此。相传话说康熙六年(1667,或说康熙六十年),有林克明者来湖山岩处开垦,一日忽见一白衣女子在溪边浣衣,正惊讶之余,白衣女子突然消失,一连几天如此。林某认为是观音示现,于是便在菩萨现身处建一小岩,壁上题写“南无观音佛祖”朝夕礼拜,这就是后来的湖山岩。[42]在苗栗三义的观音寺也有观音示现的传说。在百年前有三位白衣女子飘来今观音寺所在地的龙凤山,见者以为此三尊乃南海观音菩萨显灵,旋奉三座香炉于崖前,加上传闻山泉可治百病,而成一处胜地。[43]
3.石观音的传说
台湾观音信仰中还有一种所谓的“石观音”信仰,前述的龙湖岩、回龙寺、甘泉寺严格来讲都算是,只是他们的水流观音色彩更为浓烈。“石观音”的信仰在台湾南北也可见到。一般有石观音的道场有一些就会以“石观音寺”为寺名,例如苗栗通宵的紫云寺俗名就叫作“石观音寺”。[44]根据紫云寺的沿革记载,原是牧童放牧寻找水源,发现一池清水,喝之可治肚痛,擦之伤口可愈。地方人士前来探查,伐除四周杂草,在池后岩下发现三尊天然石像,认为是观音显灵。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寺,传为苗栗县第一座寺院。[45]屏东车城的青龙寺也是石观音的信仰,传说约距今七、八十年前青龙寺现址,每日朝夕可听到钟鼓声,有人前去查看发现一尊石观音佛像,乃建茅屋供奉,1949年建寺。[46]另外,在苗栗县头屋乡也有一座石观音寺。传清光绪八年(1882)有罗普云居士者来此,发现山下天然石洞状似龙形,龙口流出泉水来,乃在洞口奉祀石刻观音一尊,因传泉水可治百病,远近纷纷前来拜求,故而建寺名叫“石观音寺”。[47]
当然观音显灵的传说是多样的,譬如有的道场是有观音显灵治病,有些是显灵化解兵变、灾变,也有些甚至是“不肯去观音”,示现要留在当地,不一而足,而以上是比较有代表性。至于那些未见传说的观音道场,更多是先民从大陆祖籍地带来供奉而创建的,不过要重申的是,台湾的观音道场普遍都倾向于民间信仰色彩,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各地的龙山寺。
五.结论
台湾观音道场的创建传奇是多样的,但是基本上有一个特征,就是要求保护色彩浓厚,很强调其灵异传奇,特别是与〈普门品〉里所突显的观音“救苦救难”的形象吻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观音是道道地地的佛教信仰,传到中国之后,某个程度也转为道教甚至是民间信仰色彩,而其礼拜的仪式也自然不会是佛教式的。日本据台期间就曾对观音道场的现状研究发现:
观音佛祖庙虽奉祀佛教理想佛的观世音菩萨,但本岛少数的旧惯寺院若除掉斋堂外,全都具有道教色彩,被称为观音妈,视其为道教的神仙,以纯乎中国式的仪式奉祀之,于佛像咫尺之前,屠猪杀鸡作为供牲,完全失去佛教本来的意义。然而观音的信仰甚为兴盛,主祀观音的寺庙虽比妈祖庙少二十二座,即居(本岛)三0四座中的第四位,但在一般家庭里观音像的安置与家庭成员亲密这一点上,有遥遥领先妈祖之感。[48]
现在来回顾日人所作的研究,其实情况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
无论如何,我们发现到观音香符(香火)的建寺传奇,几乎可以断定是来自福建晋江安海龙山寺这个信仰原乡,至于其他的建寺传奇,是不也有类似的情况,颇值得进一步去探讨。我们坚信每一种传说必有一个源头,否则不可能许多传说会那么类似,找到了传说的源头也等于找到了先民信仰的、心灵的原乡。
--------------------------------------------------------------------------------
[1] 〈清代台湾之寺庙〉(三),刘枝万,《台北文献》第六期,1963年12月30日,页48-61。
[2] 同注1。
[3] 〈艋舺寺庙记〉,李根源,《台北文献》第一期第二卷,1953年4月15日,页41。
[4] 同注1,页60。
[5] 同注3。
[6] 〈艋舺与龙山寺〉,黄启明,同注3,页47。
[7] 〈观音寺〉,《台湾佛寺导游一》,菩提长青出版社,1992年4月4版,页184。
[8] 〈龙山寺〉,同注7,页206。
[9] 〈清水紫云岩志〉,《台湾佛寺导游六》,菩提长青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二刷,页37。
[10] 同注9。
[11] 同注1,页58。
[12] 〈重兴岩〉,《南投县寺庙名录》,南投县政府民政局,1997年10月,页155-156。
[13] 〈紫竹林〉,《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三版,页314。
[14] 〈文山宫〉,同注12,页287-288。
[15] 同注14。
[16] 同注1,页55。
[17] 〈龙山寺〉,《台湾佛教大观》,张文进,正觉出版社,1957年9月15日,页172。
[18] 〈慈云寺〉,《台湾佛寺导游四》,菩提长青出版社,1993年5月,页55。
[19] 同注1,页58-59。
[20] 同注18。
[21] 〈龙山寺〉,同注13,页430。
[22] 同注13。
[23] 〈清水寺〉,《台湾省台南县市寺庙大观》,沈瑞庆,兴台文化出版社,1963年11月,页59。
[24] 同注23。
[25] 〈龙湖岩〉,《台湾佛寺导游九》,菩提长青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页215-216。
[26] 同注25,页218。
[27] 〈观世音菩萨〉,《台湾民俗大观四》,大威出版社,1975年3月20日,页83。
[28] 同注27。
[29] 〈回龙寺〉,《台湾佛寺导游三》,菩提长青出版社,1992年7月三版,页44。
[30] 同注29。
[31] 〈甘泉寺〉,同注29,页50。
[32] 同注31,页51。
[33] 〈慈云寺史迹〉,载《宜兰文献杂志》第49期,2001年1月,页5。
[34] 《噶玛兰厅志?卷五?风俗?寺观》,陈淑均著、李祺生续纂,成文出版社,1983(1852)年,页219。
[35] 《罗东乡土资料》,罗东公学校著、林清池译、李英茂审,定宜兰县立文化中心,1999年,页58。
[36] 〈龙山寺〉,同注18,页20。
[37] 〈东禅寺〉,《台东县寺庙专辑》,台东县立文化中心,1996年5月,页21-22。
[38] 〈三级古迹寿山岩的史迹研究〉,卓克华,《台北文献》直字100期,1992年6月,页31。
[39] 同注21,页31-32。
[40] 〈剑潭古寺〉,同注7,页49-50。
[41] 〈紫竹寺〉,同注17,页168-169。
[42] 〈湖山岩〉,《台湾佛寺导游七,》菩提长青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页39。
[43] 〈观音寺〉,同注18,页73-74。
[44] 〈紫云寺〉,同注18,页61。
[45] 同注44,页61-62。
[46] 〈青龙寺〉,同注17,页154。
[47] 〈石观音寺〉,《台湾佛教寺院庵堂总录》,朱其昌,佛光出版社,1977年4月,页304。
[48] 《日本统治时代????寺庙整理问题》,宫本延人,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年4月,页249。(本文原为日文笔者中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