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佛学思想与幸福人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追求幸福的生活,但是真正能获得者却并太多,其间的的原因很多,深究根源,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值得我们重视,这个原因就是人们虽然有追求幸福人生的良好目标,可是缺乏正确、科学、理性的指导思想,缺乏行之有效地的方法、手段。作为一种具有博大精深思想的理论体系,佛教给予渴望寻求幸福的人们,提供了指路的明灯,准备了度过烦恼大海的舟楫。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佛法中有关获取幸福人生的理论与方法,知行合一,大愿大行,从而实现自利利他、圆满喜乐的快乐人生。
佛法十分重视教导信众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圆成健全的人格,净化内在的世界。这不仅对信众个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议也有不容忽视的辅助作用。 大体说来,社会的道德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要为道德确立坚固的基础:二是要揭示出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三是要提高公众的道德自觉意识。对于这三个方面,佛教都有自己非常圆满、非常独到的理论建构,这些理论建构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佛法 教人“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清净身口意(三业)”。这四句话比较全面地概括出了佛教关于人生修养的基本思想;信仰佛法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保证,勤修戒定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息灭贪嗔痴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清净身口意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当中既有丰富的道德理论内容,同时又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修养内容、修养目标 ,可操作性极强,是一种极具建设性、实践性的个人修养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可供当前致力于社会道德建设者参考的独特理论。
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谈到人间佛教时指出:“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我们提倡人间佛教,不论是“净化自己”,还是“利益人群”,都必须以戒为基础,以戒为师。《菩萨璎珞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佛陀的教诲清楚地告诉我们:戒律的存亡,实为佛教法身慧命之所系。所谓戒律就是佛教从自利利他、善待一切出发,制定的修养品德、砥砺操行的准则规范。虽然一般的佛法修学者难以完全遵守所有的戒律,但戒律的精神却是可以做到认真贯彻执行的。戒律所具有的稳定社会与家庭、净化人心、提升人格的功能,特别值得我们在当前社会道德建设与和谐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佛教劝导人们奉行五戒十善,认为这是人伦的基本素养。五戒:就是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不偷盗(不偷窃属于别人的东西)、不邪淫(不乱搞男女关系)、不妄语(不说假话)、不饮酒(不酗酒闹事)。这些戒条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十善:第一是身的动作,犯的恶业有三种:一、杀生,就是自出生以来,直接间接杀的生物。二、偷盗, 是捡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三、邪淫,就是不合理的行淫 。 若能不犯这三种恶业,才能称是身善。
第二是口的动作,犯的恶业有四种:一、妄语,就是欺骗人不实的话。二、两舌,就是对甲乙两方挑拨是非。三、恶口,就是骂人的秽语,及粗暴伤人的话。四、绮语,就是演说淫秽的话。 若能不犯这四种恶业,才能称是口善。
第三是意的动作,犯的恶业有三种:一、贪,就是贪爱五欲,迷恋不舍。二、嗔,就是稍不随意便生怨恨。三、痴,就是迷惑颠倒,不信因果。 若能不犯这三种恶业,才能称是意善。
五戒十善有消极和积极二面。身业方面,不仅不杀、不盗、不淫,进而能护生、布施,即获身业清净。口业方面, ,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进而能以诚实语、 质直语、柔软语,待人接物,规过劝善,即获口业清净。意业方面, 不贪、不瞋、不痴,进而广行布施,慈悲济世, 即获意业清净。如果有的人认为这些理论太精细、复杂, 可以用佛教对此高度浓缩的几句纲领性的语言,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将佛法修学的要领全盘托出,当面相呈,如果大家信的及,行的切,那么,相信必然能从中获得幸福人生的不竭源泉。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 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具体来说,就是:1.‘布施摄’就是以物质、才能等来帮助别人,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作贡献;2.‘爱语摄’就是和颜悦色对待别人,使别人生欢喜心而受感化;3.‘利行摄’就是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处处代别人著想,热心服务社会,维护社会公德;4.‘同事摄’就是与大家同甘共苦,祥和团结,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如果我们依教奉行,以“戒”生活, 以“慈”待人,以“忍”处事 ,就能获得和谐、喜乐的幸福人生,共同建立和谐发展、人人共享的文明社会。
儒家的仁爱,墨子的兼爱,与耶稣的博爱 ,都是人类的珍贵的思想,而佛教本乎理性平等 、悲智双运的慈悲博爱,是无条件的,无止境的爱一切人,爱一切生物,是人们 获取幸福、喜乐人生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富足文明社会的重要辅助力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