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六祖得名小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普 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宗六祖得名小考
  西北大学文学院宗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普 慧
  六祖“惠(慧)能”是中国禅宗史上的一位具有创宗立户、开天辟地影响的人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对于这样一位杰出人士,历代文献对其名字的写法却极不一致,或写作“惠能”,或写作“慧能”。这二者究竟有无区别,“惠”与“慧”是古文字上的通假字呢,还是各有别的意思?这是一个禅学研究所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20世纪以来,在汗牛充栋的禅学研究论著中,唯有杜继文、魏道儒的《中国禅宗通史》一书注意到了六祖的得名问题:“《六祖大师缘起外记》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均署名法海,事实是一个原本。……《妙记》作‘惠能’,《略序》作‘慧能’;在解释其所以如此命名时,前者谓:‘惠者,以法惠济众生’;后者谓:‘慧者,以法慧施众生’。惠、慧二字,古文可以通用,但佛教在使用上有别:‘惠’是‘施’义;‘慧’则是‘智’。以‘法”惠济众生’,属六度中的布施;以‘法”慧施众生’,则是六度中的般若。”[1]该书虽然指出了六祖名字不同的含义,但却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判断:即人们在写作“惠(慧)能”的名字时到底该写哪一个?是可以随意而写呢,还是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对这个问题仍然具有探讨的价值。
  对于古代文献中有出人问题的记载,在学术研究中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首先考虑与该问题在时间上最为接近的著述的记载。这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方法,其可靠性较大,容易接近事实的原貌。二是重视后代的记述。后学的时间虽然拉开了,但所见文献记述更多,其记述也有可能接近事实真相。本文在方法论上兼取二者,力争从文献上对六祖的名字作一番耙梳,提出一个较为稳妥的意见。
  禅宗六祖(638—713)生活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至唐玄宗开元元年,这一段正是唐朝的极盛时期。然而,六祖基本上生活在南方地区,在文化发达的北方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六祖圆寂后,其弟子神会的北上,才扩大了六祖的知名度。根据现存文献看,唐五代时期记载六祖的材料我们将其分为五类:第一类《全唐文》收录的有关六祖的碑铭,如盛唐著名文人王维(701—761)所撰的第一碑,中唐著名文人柳宗元(773—819)和刘禹锡(772—842)所撰的第二、三碑;第二类是《唐文粹》所载的几篇文章提到六祖的名字;第三类是敦煌所藏的一些文献中涉及到六祖的名字;第四类是唐五代时期中国僧人和域外僧人的著述中提到的六祖之名;第五类材料是正史中提到六祖的名字。这五类材料从时间上看,距六祖最近的当是王维所撰的碑铭。可是,王维在撰碑铭之前,对六祖虽有耳闻,但对其思想却几乎不甚-了解。[2]王维所撰的《能禅师碑并序》碑铭对六祖的名字只提“能”而忽略了“惠(慧)”,同时对其本贯也未提及[3],说明王维对“惠(慧)能”的情况并不熟悉。[4]柳宗元和刘禹锡身处中唐,又在南方,对“惠(慧)能”情况应该有较为详细的了解,但二人所撰之《碑》,以所赐谥号“大鉴”而代“惠(慧)能”,亦未提及六祖的名字。[5]
  第二类材料中,据《唐文粹》载,独孤及(725—777)、权德舆(759—818)、贾觫(?—835)三人的文章提到六祖的名字:
  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弘忍,忍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传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惠者。[6]
  大寂禅师传佛语心法始自达摩,至于惠能。能化行于南,服流于天下。……向使师与孔圣同时,其颜生闵损之列欤;释尊在代,其大惠纲明之伦欤;至若从师受具之次第,宰官大臣之尊信,诞生入灭之感异,今皆不书。[7]
  菩提达摩始来中土,代袭为祖,派别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与荆州神秀分南北之号。[8]
  《唐文粹》为北宋初文人姚铉所编,上距六祖的时间较近。所录三篇碑文都将六祖写为“惠能”。“惠”与“慧”为通假字。古人常把“慧”写作“惠”,如《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汉书》卷六三《昌邑哀王髆传附刘贺》:“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等。上引三篇把六祖写作“惠能”,不一定就与“慧能”有别。如独孤及写的“得自在惠者”的“惠”字,即通“慧”字;又权德舆《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碑铭并序》:“用此定惠,发其明诚”[9],则明显地是通“慧”字的例证。然,《全唐文》除了上引三篇外,还收录了唐中宗李显的《召曹溪惠能人京御札》(卷一七)、韦处厚《兴福寺内道场供奉大德大义禅师碑铭》(卷七一五)、法海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卷九一五)三篇,也将六祖的名字写为“惠能”。但是,与《唐文粹》不同的是,《全唐文》有了“惠”与“慧”的区别,在写到六祖名字时仍用“惠能”,在用到智慧的意思时,则用“慧”。如独孤及的《舒州山谷寺三祖镜智禅师碑》(卷三九O)就将《唐文粹》中的“得自在惠者”改为“得自在慧者”。法海的《坛经略序》在记述六祖正式授大戒时有“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摩,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多三藏为证戒”。“慧静律师”的“慧”,以区别于“惠”;又《全唐文》用“定慧”来写作佛教“三学”中的后二学,说明其编纂者的意见十分清楚。不过,《全唐文》由董诰等编成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其底本虽用《唐文》并采辑《唐文粹》、《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但在一些文字的编订上,显然是做了改定的。由此可见,《全唐文》的编订者对六祖名字为“惠能”的认同。
  第三类材料中,又分为两组:一是敦煌发现的6种写本《坛经》,一是敦煌发现的与六祖有关的材料。敦煌发现的6种《坛经》写本今天分藏在不同的图书馆或博物馆,被定为:1.国家图书馆藏第79号卷子残叶,2.国家图书馆藏冈字48号卷子,3.伦敦大英图书馆藏斯坦因(Stein,以下简称S.)5475号册子,4.敦煌博物馆藏077号册子,5.旅顺博物馆藏残片,6.西夏文残片。据学者研究,这些抄本、写本写定的时间不一,国图第79号为盛唐时代抄本,国图冈第48号在唐代晚期,敦博第077号可能是五代时期,英图S.第5475号也在五代时期,旅博本抄写年代为五代“显德伍(六)年己未岁”(959)。然而,这些本子“从整体而论,应该都是属于一个系统的本子,来源是一致的”。[10]敦煌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六祖的名字上(所记载的)全部使用了“惠能”。与《唐文粹》情况相同的是,敦煌本没有区分“惠”与“慧”两个字,在使用“定慧”术语时,仍然写作“定惠”。这说明敦煌本的抄写者们没有“慧”字的概念,因此,我们还不能依据敦煌本来确定六祖的名字就为“惠能”而排斥“慧能”的写法。在敦煌文献中,除了《坛经》抄写本外,还有其他材料提及六祖,如编号为S.516和P.2125(法国著名东方学家伯希和Pelliot,简称P.)、P.3717的《历代法宝记》均将六祖写为“惠能”[11]。在其他行文之处,则是以“惠”代“慧”,如:“念不起是戒门,念不起是定门,念不起[是]惠(慧)门,无念即是戒定惠(慧)具足。”[12]大英博物馆藏敦煌写本、编号为S.2054的净觉《楞伽师资记》提到六祖之名:“潞州法如、韶州惠能、扬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13]但该书同时有“自体有大智惠光明义”[14]句。敦煌佛教文献的其他篇章里,以?惠”代“慧”的现象比较普遍,如编号为S.276背的《付法传抄》说“迦叶,智惠渊广”[15];编号为S.543背的《戒忏文》有“普为我等一切众生,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福德智惠,神通相好”[16]等等。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敦煌佛教文献中不分“惠”与“慧”,甚或是完全以“惠”代“慧”呢?经过翻检,我们发现敦煌佛教文献中并不是全都以“惠”代“慧”,有少量的佛教文献区别了二字。如:编号为S.263的《无相礼》就有“真如法身佛,菩萨五地,智慧充满”[17];编号为S.264背的《付法传》说龙树菩萨的大弟子“迦那提婆”是“智慧深远,机名(明)内发”[18];编号为S.462的御制的《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有“破烦恼之贼,讵藉干戈;坏生死之军,唯凭慧力”。[19]敦煌佛教文献写定的时间极难判断,根据其文本的内容以及书写的情况,上述所引佛教文献大致在唐五代时期。在大致相同的时期,敦煌佛教文献总的来说已经有了“惠”与“慧”二字分用,但是因为个人书写的问题,则出现了“惠”、“慧”不分,以“惠”代‘‘慧’’的现象。
  第四类材料中,中国僧人和域外高僧的著述提到六祖之名或对“惠”、“慧”二字的运用。如,高丽版大藏经留存下来的五代时期的僧人撰述《祖堂集》,称六祖的名字为“惠能”,但大陆出版的几种《祖堂集》,有的则将六祖名字校改为“慧能”,不知依据为何?又如,对“惠”、“慧”二字,唐法林的《一切经音义》卷一OO著录新罗僧人慧(惠)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时,在目录中写作“慧超”,而在书中却写作“惠超”[20]。在撰者不明的《曹溪大师别传》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传》前有:“唐韶州曹溪宝林山国宁寺六祖慧能大师传法宗旨,并高宗大帝敕书兼赐物改寺额,及大师印可门人,并灭度六种瑞相,及智华三藏悬记等传。”[21]而正文则称六祖为:“惠能大师,俗姓卢氏,新州人也。”[22]另外,日本人唐求法高僧撰述的资料,如,圆仁的《人唐求法圣教目录》中著录《曹溪山第六祖惠能大师说见性顿教直了成佛决定无疑法宝记檀经一卷》[23]。上述例证,说明“惠”、“慧”二字在唐五代时期有过通用的现象。
  第五类材料见于正史。如,引日唐书》卷一九一《神秀传》:“初,神秀同学僧慧能者,新州人也,与神秀行业相埒。弘忍卒后,慧能住韶州广果寺。韶州山中,旧多虎豹,一朝尽去,远近惊叹,咸归伏焉。神秀尝奏则天,请追慧能赴都。慧能固辞。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慧能谓使者曰:‘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绿,亦不可违也。’竟不度岭而死。天下乃散,传其道谓:神秀为北宗,慧能为南宗。”[24]《旧唐书》为后晋刘晌监修,张昭远、贾纬撰,修于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940—945)。目前所能见到的《旧唐书》本为《四库全书》本。而《四库》修于清乾隆朝,编修者对六祖的名字是否作过正字或校改,尚不可知。
  综合以上五种材料,我们认为,唐五代时期有关六祖名字的文献以及使用“惠”、“慧”二字的情况,有几个特点:第一,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惠”、“慧”二字分用的现象,表明二者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二,虽然“惠”、“慧”二字在个别文献中有所区分,但就整体而言,以“惠”代“慧”的现象非常普遍。第三,六祖的名字几乎多为“惠能”,仅有《曹溪大师别传》的《传》前一处和引日唐书》用了“慧能”。第四,上述所引用到的材料,只有敦煌文献和高丽版《祖堂集》以及日僧圆仁的记述最为可靠,其他材料虽为唐五代时期的,但大都经过后人重新编纂整理,可信程度远不及之。因此,人们在提到六祖名字之时,应以敦煌文献为准。第五,如果第四点能为人们接受的话,那么,六祖名字的本来用意就只是“六度”(Sad—paramita)中的“布施”(dana)而非“般若”(prajna)了。
  二
  唐五代时期“惠”、“慧”二字的通用[25]现象到了宋代已大大改变。反映在六祖的名字上,则改变了唐五代时期将六祖写作“惠能”的情况,而大量地将六祖写作“惠能”。如,北宋僧人赞宁(919—1001)的《宋高僧传》[26]就首先呈现出这样的情况:卷四《印宗传》:“(印宗)复于番禺遇慧能禅师。问答之间,深诣玄理。”(第82页)卷八《弘忍传》:“初忍于咸享初,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慧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第172页)卷八《慧能传》则无论传主题名和内容,均称“慧能”:“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本世居范阳。”(第173页)卷八《神会传》:“(神会)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乃漃善财南方参问,裂裳裹足,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第179页)《宋高僧传》提到六祖名字凡6次,5次写作“慧能”,1次写作“惠能”。那么,赞宁是否也像唐五代时期的文献抄写者通用“惠”、“慧”二字呢?翻检《宋高僧传》,我们发现,赞宁对“惠”、“慧”二字的语义十分清楚,从不以“惠”代“慧”:如,该用“慧”的时候,卷3《般若斫迦传》将西域人般若斫迦(Prajna Cakra)翻译成“智慧轮”;并谓般若斫迦“出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以总持助成,速疾之要,无以超越。”(第52页)卷四《圆测传》谓圆测“自幼明敏,慧解纵横。”(第69页)卷四《慧沼传》谓慧沼“少而警慧,始预青衿,依于庠序,诵习该通。”(第73页)又如,该用“惠”字的时候,卷二三《息尘传》说观音菩萨“或施牢狱人食,或赈惠贫乏,或捐幡盖于净明、金藏二塔。”(第592页)卷二七《法藏传》说宝台寺法藏“厥性方正,好行惠物。”(第688页)赞宁是一位著名的学问僧,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他将六祖的名字明确为“慧能”,似不是一般性的正字问题,而是有一定用意的。
  自赞宁在《宋高僧传》中把六祖名字确定为“慧能”之后,宋代大量的禅宗文献普遍将六祖名字写作“慧能”:延寿《宗镜录》卷九七:“第六祖慧能大师。”[28]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者蕲州黄梅人也,姓周氏。……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旧本误作鄿字)州来参谒师。”[29]《景德传灯录》把六祖名字写作“慧能”凡8处,其中卷三2处、卷五4处、卷九1处、卷二九1处。善卿《祖庭事苑》提到六祖有2处,卷五:“慧能居于双峰曹侯溪,神秀栖于江陵当阳山。同传五祖之法,盛行天下,并德行相高。于是道兴南北:能为南宗,秀为北宗。以居处称之也。”[30]卷八:“此谶六祖也。奉物何曾奉,言勤又不勤,师名慧能也。”[31]法应《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有2处:其中卷七:“六祖慧能大师。本姓卢。家贫卖薪养母。因往五祖求法。”[32]宗呆(1089—1163)《正法眼藏》1处,卷四:“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33]宝昙(1129—1197)《大光明藏》卷一:“六祖慧能大鉴禅师。”[34]《大光明藏》提到“慧能”凡5处,卷一4处、卷二1处。普济(1179—1253)《五灯会元》凡6处,其中卷一《弘忍大满禅师》:“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咽卷一《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六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第53页)绍昙《五家正宗赞》卷一:“师讳慧能,新州人,俗姓卢。”[35]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慧能尊者,姓卢氏。其先本籍范阳。父行熟,武德中谪官新州。乃生能,遂为新兴人也。”[36]《传法正宗记》提到“慧能”凡12处,其中卷六11处、卷九1处。契嵩《传法正宗定祖图》卷一:“第三十三祖慧能,新州新兴人,姓卢氏。”[37]除了中国僧人的著述外,宋代日僧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九:“三十三祖慧能禅师”[38]。两宋如此多的佛教文献将六祖之名写作“慧能”,与唐五代的情况大相异趣。是这些学问僧人对六祖之名的正字问题呢,还是真的有意改六祖之名为“慧能”,以实现其“六度”中的“布施”转而为“般若”?我们仅凭以上文献的梳理还难以得出结论。
  在南宋的僧人著述中,并不是全部都将六祖之名写作“慧能”,也有将六祖之名写作“惠能”的,有的甚至在同一种文献中同时出现“惠能”与“慧能”的情况:如,志盘《佛祖统纪》提到“慧能”凡8处,其中卷二九3处、卷三九2处、卷四02处、卷五三1处,如卷二九:“六祖慧能,新州卢氏。”[39]卷五三则有2处写作“惠能”:“五祖弘忍见行者惠能壁间书偈,夜召能告之曰:佛以正法眼藏辗转传授。吾今授汝,并所传袈裟,用以表信”;“智光律师,于广州与行者惠能授满分戒。”[40]又如,李遵勖《天圣广灯录》卷一的目录中将六祖名字2处写作“惠能”,而在卷七则有3处写作“惠能”:“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庐名惠能,自新州来参谒(弘忍)”;“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师者”;“师曰:我即惠能也。”[41]再如,悟明《联灯会要》写“慧能”凡5处(均见目录),写作“惠能”凡3处:“(弘忍)得法之后,居破头山。有居士卢惠能来参”;“六祖惠能大师,辛州卢氏子”;“六祖惠能禅师法嗣”。[42]这种情况说明这些文献的作者并未在意六祖之名的用字问题,更没有想到六祖之名与“六度”的“布施”或“般若”之间的关系。
  与两宋情况不同的是,金元时期的佛教文献在提到六祖之名时,则多写作“惠能”,而且区分了“惠”、“慧”二字的不同用法。金代志明撰、元德谏注的《禅苑蒙求瑶林》卷二有2处:“惠能大师俗姓卢氏”;“五祖大满禅师因有一居士姓卢名惠能,自蕲州来参”;“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43]元代念常(1282—1341)《佛祖历代通载》有8处把六祖之名写作“惠能”,其中卷一1处,卷十二二2处,卷十三2处,卷十四2处,卷十六1处:如,卷十六:“此土弘忍大师有二弟子:一名惠能,受衣法居岭南;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得法虽一时,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非禅宗本有南北之号也。帝曰:‘何名戒、定、慧?’对曰:‘防非止恶名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名定;心境俱空,照鉴无惑为慧。”’[44]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有56处写作“惠能”,如“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45]而使用“慧”字则多达76处(包括德异序等),如“坛经曰:‘定慧为本者,趣道之始也。定也者,静也;慧也者,明也。”’[46]元马端临(12547—1323)《文献通考》卷二二六:“《六祖解金刚经》一卷。黾氏曰:唐僧惠能《注金刚经》凡六译其文,大集既同,时小异耳。而世多行姚秦鸠摩罗什本。”[47]《文献通考》同样区分了“惠”、“慧”二字。如卷十二:“朝廷惠泽虽优,豪势侵陵罔暇”;卷二二六:“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进勇猛喻錾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烦恼矿;烦恼矿中,有佛性宝;佛性宝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凿破人我山,见烦恼矿,以觉悟火,烹炼见自金刚佛性,了然明净。是故以金刚为喻,因以为名也。”[48]从上引文献看,其撰述者既区分了“惠”、“慧”二字的不同用法,又未受到两宋大量的佛教文献将六祖之名写为“慧能”的影响,坚持以唐代文献的通行写法,说明他们对六祖之名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当然,在元代佛教文献中,觉岸(1286—?)的《释氏稽古略》有4处将六祖之名写作“慧能”,卷一1处,卷三3处。如:“六祖慧能大士尊者,俗姓卢氏,名能。”[49]从总的材料来看,金元时期的文献在提到六祖之名时,倾向于写作“惠能”。这与唐代接上了轨。
  三
  元代以后至明清及当代,题写六祖之名的文献不计其数。统而观之,基本沿袭唐宋元的称谓写法,并无创意,也无深究。其实,关于六祖的名字是有一段得名由来的。这在唐及其以后的佛教文献中是有一些记载的。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蹈。母李氏,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黎明,有二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50]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蹈,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母李氏,先梦庭前白华竞发,白鹤双飞,异香满室,觉而有娠。遂洁诚斋戒,怀妊六年,师乃生焉。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也。时毫光腾空,香气芳馥。黎明,有二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51]
  六祖惠能大师姓卢氏,父行蹈。母李氏,感异梦,觉而异香满室,因有娠。六年乃生,毫光腾空。黎明有僧来,语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惠能。”父曰:“何谓也?”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语毕,不知所之。[52]
  惠能,姓卢氏,南海新州人。母李,梦庭前白花竞发,白鹤双飞,异香满室,觉而有娠,怀妊六年。贞观戊戌二月八日,示生,毫光腾空,香气芬馥。黎明有二僧,谒能父曰:“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不知所之[53]。
  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师姓卢氏,父行蹈。母李氏,感异梦,觉而异香满室,因有娠,六年乃生,毫光腾空。黎明有僧,来语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惠能。”父曰:“何谓也?”僧曰:“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语毕,不知所之。[54]
  上引5条材料中,第1条注明为六祖弟子法海所作,第2条为法海等人所集。而印顺认为:“《略序》所说,与《坛经》每每不合,决非《坛经》记录者法海所作。这是与法海的《法塔记》、《别传》,为同一系的作品。”[55]因此,印顺经过考证,认定《略序》的作者法海不是六祖弟子法海,而是润州鹤林寺法海,乃鹤林玄素(668—752)弟子。其根据是《全唐文》编者附记说“法海出家鹤林寺,为六祖弟子。”印顺的考证似乎并不严密:其一,仅据《全唐文》编者的附记,就断言《略序》的作者法海不是六祖弟子,好像有些武断。《全唐文》编者为清代人,会不会他们把鹤林法海与六祖弟子法海混为一谈。如果分开来考虑,那么就存在两个法海都有可能成为《略序》的作者。其二,仔细品读《略序》,难以看出有多少与《坛经》的不合之处。《略序》不过1110字,主要是记述六祖得名、得法并在曹溪传法的活动以及宝林寺的环境等。如果说以与《坛经》不合为根据,断定《略序》作者不是六祖弟子,同样也有些武断。据上所述,今天所见的《坛经》版本大致有4个系统:1.唐敦煌本;2.北宋惠昕本;3.北宋契嵩本;4.元宗宝本。4个版本间就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何以能据《略序》“每每不合”《坛经》(是哪一版本)就得出其作者不是六祖弟子。诚然,即使《略序》作者法海确如印/顷所说非六祖弟子,那么他也还是生活于与六祖同期稍晚的人(约卒于780年),他对六祖得名的记载,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岭南来的禅僧处听到六祖得名的来源;另一是他自己的杜撰。不管这两种情况哪一个是准确的,题写六祖的名字“惠能”则是一致的,这正好与敦煌佛教文献以及唐代其他文献提到六祖之名相互印证。在《坛经》的诸多版本中,据说,还有一种据受法于六祖的慧忠(?—775)所见的曹溪古本。但其早已失佚,对六祖之名的记载如何,已是不可能知晓的事了。上引第3、4、5条材料,完全从第2条材料而来,其中的主要证据就是六祖母亲的“六年”怀胎。而第2条材料,丁福保认为《外纪》系后人据《略序》增删而成,“其所增之事实,间有穿凿附会之处”。[56]综合考察上引5条材料,就六祖得名之由来,仍颇有疑团:一、六祖——生下来就有异僧来为之取名,颇有戏剧性。由此可以看出《略序》的作者不过是想藉此来神化六祖以及六祖与佛教之深厚因缘。二、用“上…下…”来取名字,显然不是宋以前的事,遍查僧传,未见有以“上…下…”来取名的。显然,用“—卜…下…”来取名字,则是南宋以后的事了。因此,《略序》虽为唐代僧人所作,但以“—上…下…”取名,并将六祖之名释义为“惠者,以法惠施(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显然是南宋以后的人之窜人,甚或有可能就是宗宝本人之所为。不过,无论南宋以后人们如何理解六祖之名的含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六祖之名的最早用字就是“惠能”。
  在中国历史上,人名的用字和读音,还有——个地方性的特点。在考察六祖得名的众多材料中,我们不能忽略广东当地是如何记载六祖之名的。
  唐惠能,姓卢。初范阳人,父行蹈,武德三年,官新州。母李氏,感异梦,怀孕六年。生能时,有二僧来谒,因定名惠能。[57]
  《广东通志》为清雍正七年(1729)由郝玉麟主持编修的,虽远离六祖千年,但因是方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人们对六祖之名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禅宗六祖之名的本来用字即为“惠能”。其时并不存在什么释义问题,不过是取名而已。二、宋代赞宁等将六祖之名改用“慧能”,暗含有“六度”中的“般若”之意。三、元宗宝等再度恢复六祖之名为“惠能”,并勾画了“以法惠施(济)众生”,旨在强调“六度”中的“布施”。四、宋元僧人们在六祖之名用字上做文章,可以看出在大乘佛教队伍中思想旨趣是存在一定差别的。由此四点,我们认为,当前运用六祖之名,极有必要统一用字,即为六祖正名,应当恢复其本来用字,即“惠能”。

  [1]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2] 普慧:《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对惠能禅的总结和推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印4年第1期,第61页。
  [3]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第3册,中华书局,1997年,第807—8d4页。
  [4]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碑铭》没有提慧能的生卒年龄,可能是出于王维写碑铭的惯例;但不提出身籍贯,却不那么简单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5] 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并序》,《全唐文》卷587;刘禹锡:《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并序》,《全唐文》卷610。刘禹锡认为柳宗元所撰之碑为第一碑,自己所撰之碑为第二碑。为论述方便,我们称王维所撰之碑为第一碑,柳宗元所撰之碑为第二碑,刘禹锡所撰之碑为第三碑。
  [6] 独孤及:《舒州山谷寺三祖镜智禅师碑》,《唐文粹》卷63。
  [7] 权德舆:《唐故章敬寺百岩禅师碑铭并序》,《唐文粹》卷以。
  [8] 贾棘:《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并序》,《唐文粹》卷64。
  [9] 权德舆:《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碑铭并序》,《唐文粹》卷64。
  [10] 周绍良:《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整理说明》,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3页。目前所见国内整理研究敦煌写本《坛经》的论著还有: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杨曾文:《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李申、方广铝:《敦煌坛经合校简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等。
  [11] 《历代法宝记》:“忍大师当在黄梅冯茂山日,广开法门,接引群品。……忽有新州人,俗姓卢,名惠能,年廿二,礼拜忍大师。”(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82页)
  [12] 《历代法宝记》,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87页。
  [13] 《大正新修大藏经》,日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第85册,第1289页中。以下凡引《大正新修大藏经》一律简称《大下藏》。
  [14] 《大正藏》第85册,第1283页上。
  [15]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16页。
  [16]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1页。
  [17] 同上,第376页。
  [18]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4页。
  [19]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47页。
  [20] 《大正藏》第54册,第925页下—926页下。
  [21] 《卍新纂续藏经》,日本株式会社国书刊行会,第86册,第49页中。以下凡引《卍新纂续藏经》一律简称为《卍续藏》。
  [22] 《杜续藏》第86册,第49页中。
  [23] 《大正藏》第55册,第1083页中。
  [24]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
  [25] 上古和中古时期的“惠”、“慧”二字相通,主要是指以“惠”代“慧”,而绝不会出现以“慧”代“惠”的情况。
  [26] 赞宁:《宋高僧传》,范祥雍据宋本碛砂版《大藏经》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以下引该书语句,随文注出页码,不再另行加注。
  [27] 《大正藏》第48册,第940页上。延寿(904—975)为五代吴越国人,编《宗镜录》约成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书成之后,为吴越王收藏,并未流通。至宋神宗赵顼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之后又出现新刻的改订本,显得芜杂紊乱。到了明末刻‘方册藏’时,智旭(蒲益)发现改订本不妥当,又予以删订,略为清晰。《宗镜录》中提到“慧能”仅有1处,该录木刻本又远晚于赞宁的《宋高僧传》,会不会存在《宗镜录》受《宋高僧传》影响的可能性呢?
  [28] 《大正藏》第51册,第222页下。《大正藏》所收之《景德传灯录》,为元延佑三年(1316)重刻本。
  [29] 《卍续藏》第64册,第383页下。
  [30] 《卍续藏》第64册,第427页上。
  [31] 《卍续藏》第65册,第512页下。
  [32] 《卍续藏》第67册,第600页中。
  [33] 《卍续藏》第79册,第675页中。
  [34] 普济《五灯会元》,苏渊雷据景宋宝佑本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51页。
  [35] 《卍续藏》第78册,第576页下。
  [36] 《大正藏》第51册,第747页上。
  [37] 《大正藏》第51册,第772页上。
  [38] 《卍续藏》第78册,第816页下。
  [39] 《大正藏》第49册,第292页上。
  [40] 《大正藏》第49册,第466iKT、第467页中。
  [41] 《卍续藏》第78册,第420页上、第鸲5页上、第鸲5页下、第446页上。
  [42] 《卍续藏》第79册,第24页中、第24页中、第296页中。
  [43] 《卍续藏》第87册,第64页上、第71页下、第64页中。
  [44] 《大正藏》第46册,第639页上。
  [45] 《大正藏》第48册,第347页下。
  [46] 《大正藏》第48册,第346页上。
  [47]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48]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
  [49] 《大正藏》第49册,第824页—亡。
  [50] 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全唐文》卷915;又见宗宝本《坛经》附录(《大正藏》第48册,第362页中)
  [51] 法海等:《六祖大师缘起外纪》,《普慧藏》第14函,四经同本;又见《大正藏》第48册,第362页中。
  [52] 圆悟(1566—1642)《辟妄救略说》,《卍续藏》第65册,第132页中。完全相同的文字又见明瞿汝稷《指月录》卷4,《卍续藏》第83册,第442页上。
  [53] 朱时恩:《佛祖纲目》卷29,《卍续藏》第85册,第6隔页上。
  [54] 弘储表:《南岳单传记》卷1,《卍续藏》第86册,第23页下。
  [55] 印顺:《中国禅宗史》,上海书店,1992年,第267页。
  [56] 丁福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笺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题注》。
  [57] 《广东通志》卷56,《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