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观略述
五停心观略述
觉圆
五停心观是佛教修学中的一个重要法门,如《教观纲宗》云:“五停心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嗔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修习五种观法而使五种过失停下来,破除五种障碍。又名五不善恶法、五度观门、五念、五观、五度门等。从慧来说叫五停心,从定方面来说名五门禅,定和慧在修学中各有其要性。如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大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定慧二者互资,调整平衡,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心即能停,名五停心。又如《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然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末世众生烦恼炽盛,修行艰难若无方便则永处轮回,永无出离三界之期,而此五停心对恶世众生修学尤为对症。因许多典籍所列各有简繁,为了便于学修,而略成此篇,供参阅修习,同圆种智,以下详列观法以治烦恼。
壹、多贪众生不净观,如《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系缚”。修不净观既可破除男女间贪爱执著。观境界不干净相而停止贪欲的妄心,有三种发相。A、外贪,当人发心习定时,贪欲心升起,男爱女,女爱男,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用九想治,1、胀想,假观前面有可爱男女美色,忽然死亡胖胀,没有以前可爱之相而息贪心。2、坏想,死尸被风吹日晒变大,心、肝、肺、脾、肾五脏坏烂,尸水流出来,臭气熏天而息贪心。3、血涂漫想。死尸烂裂化脓,从头到脚,又脏又丑,无一处干净而息贪心。4、脓烂想,尸体经过长期风吹暴晒,身上两眼、两耳、两鼻、口和大小便道蛆从里面爬出来,气味越来越臭而灭贪心。5、青淤想,死尸脓血水份流走,皮肉变成青、黄、淤、黑、赤、黯等五颜六色,皮肤有许多斑点出现,不可一睹而心自息。6、啖想,死尸被蛆、鸟、野兽来吃,全身皮肉残缺不全,恐怖难看而息心。7、散想,死尸被野兽吃了肉。拖得满地骨头,风吹日晒雨淋筋骨分离,头和脚各在一处全无人相而息贪心。8、骨想。尸体肥肉、肠子被动物吃光,只剩下骨头一具,以前柔软细滑不复原相而心息。9、烧想,一推白骨放在柴草上火一烧,臭烟冲天,骨髓流出来火势更旺,火灭后骨灰同泥土一样,风一吹散灭不存,妄心自除。很笨的人要在死尸边把相记住后慢慢修习,观想熟炼而破贪心。B、内外贪,对自己和别人身体而起贪爱,依《法界次第初门》卷中用八背舍治。1、内有色相外观色,不灭除自己身体,也不灭身外其它相,内心观其相不干净而息贪心。2、内无色相外观色,没有我这个躯壳,但还有其它外相存在,都是不净而除贪心。3、净背舍身作证,观外相不干净而于定中练八色光明,清净无染犹如月光和种种宝物所发之光,而心不贪着享受三禅遍身之乐。4、虚空处被舍,灭除根本、四禅色和三禅背舍乐,四胜处及八一切处中色,心依无边虚空而入一向不回定,5、识处被舍,舍了前面定而依识入定,观察此定也不真实而舍了深入一向不回定。6、无所有处被舍,舍识处定依无所有入定,此定是依阴入界还是虚狂不真,觉了不贪而入一向不回定,7、非有想非无想被舍,舍无所有处定而进入非有想非无想定,观察也是依阴入界仍不真实而入一向不回定。8、灭受想背舍,灭除五阴中受、想心所妄心,讨厌散乱心而入定休息。C、遍一切处贪,贪著一切五尘外境衣食住行等,依《法界次第初门》用八胜处治,1、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观心脆弱,要假五尘而系心修观都是不净而除贪心。2、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观心纯熟,对五尘境不论好丑都是不净,其心不动而除贪。3、内无色相外观色,内相已离,而心有少许外相,无好丑分别其心不著。4、内无色相外观色多,内色相已灭,不论外色有许多一点不贪。5、青胜处,观青色照五尘所发之光比背舍鲜明,能多能少,转变自在,对青色光不生贪爱,6、黄胜处、7、赤胜处、8、白胜处同青胜处不生贪染心。
贰、多嗔众生慈悲观,与自心相违的情景恨心难平,如《童蒙止观》中佛答释提婆那云;“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慈悲观可以灭嗔。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用三法来治,A、非理嗔,修定时由宿业平白无故突然生起嗔心来观十方五道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知识等,应该给他们快乐,怎么能恼害,而生恭敬爱护心来除灭,B、顺理嗔,别人确实来扰乱自己,而起报复念头,观法缘慈想五阴四大之虚假不实。如《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不见人我是非,住于法乐之中,其心自息。C、诤论嗔,执著自己所为对,他人言论为错,互相辩论互不服输而起杀心,修无缘大慈,观一切法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于一切法不忆不念,为什么争吵而起恶念,平等大慈,给予无私之快乐,舍离嗔心。
叁、多散众生数息观,如经云:“佛说甘露门,名阿那般那,于诸法门外,第一安隐道。” 阿那般那印度语译为现代汉语即数息对治散乱而入禅定。又如《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云:“佛何以叫人数息,其中二因缘是用避乱意和得泥洹道。”因为数息而使心沉寂不再攀缘,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用三种数息治散乱。A、明利心数息,心中明白。但妄念纷飞,把心用在记出入数,呼出记数和吸入记数,从一到十中间不能间断,也不数了超出十,超出十就散了,只记其中吸入和呼出单数,双记则容易生病。用数息其心跳动自然放慢,密密绵长,数息是治乱良药。B、半明半昏数息,心不太明了也不很昏暗,应该随息自然出入,心系于息的出入上,随其粗细不去强制调整,久了自然变成不粗不细状态,能破觉观,心静明了,知息出入、长和短,数息能不昏增明以破昏沉。C、昏沉心中数息,应观息,息从什么地方来,中间经过哪里,入到什么地方,出也一样,推寻其根源而无分散,入时不见积聚,也不见定相,明心观照,心眼自然开发破除昏沉。数出息身不急不胀,数入息其心内敛而不攀缘,心乱动和高血压系于丹田或脚掌,心昏沉系于头顶。
肆、愚痴众生因缘观,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因缘观可治愚痴,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对治有三。A、计断常,观三世十二因缘,过去一念无明、行二支因,感得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果报,以爱、取、有现在,三支因,感得未来、生死二支果,不断不常,如经偈说我真佛法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善恶亦不失,如果能善观十二因缘,不执断常,邪见心自然熄灭。B、计有无,观果报十二因缘,观察现在歌罗逻时,有命、暖、识三事都是无明,而因为妄动有行、识名色、六入、触、爱取有十支为因,感得生老死的果报,以及五阴、十二入、十八界都是从因缘而生,但缘生而没有自性,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如果知道非空、非有,就不会执著空有二见其病自除。C、计世性,观一念十二因缘,深入观察一念心生起,当下无有二念就具足十二因缘,不从一生十二,也不从十二还一,说一是十二或十二是一是指一念心中就具足。没有增减可言,而一没有定性,没有定性,世性也就不可能得到,故能破除世性妄执。
伍、多障众生念佛观,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相好庄严和不思议功德灭除多障。在修定时种种妄想境界逼迫于人不得安宁依《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内有三种对治。A、昏沉暗蔽,观佛有三十二相,无比庄严,随便选其中一相或肉髻相,合眼而修,如不成功应找一尊真的佛像在对面而系心取相久久自然纯熟,心眼开明而破昏沉贪睡。B、恶念思维障,无昏睡但恶的念头升起来,想做种种坏事,观圆满报身佛,庄严无比,种种威德,成就无量无边福智,佛心慈悲普遍一切,这样念时善心就升起,恒常保持,恶念自亡,在念念中灭一切的障碍。C、境界逼迫障,见到种种可恶恐怖假相来恼害而害怕,观法身佛遍一切处,无处不在,法性平等没有增减,那里有逼迫之相?了知一切境界虚幻不实而不动念,幻相自然而谢,法性本来湛寂无生亦无灭,恒常如是都是一合相,念佛万德圆融,功德难测众罪自然消灭。
综上所列观法,为对治妄心所起烦恼,荡其执著。随一观以治一病或一病遍历五观或一观遍治众病,使烦恼停止而不再迁流。法本无生亦无灭,因妄故有生有灭,须假观心以除。以能观之心对所观之境,了其虚幻不实,回光返照,能观之心和所观之境浑然一体,心境圆融不二,既是一合相,故佛法不可思议,众生法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如《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五停心籍修观来停息妄心而契诸法实相。
参考书目:《教观纲宗》、《法华经》、《楞严经》、《童蒙止观》、《中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法界次第初门》、《圆觉经》、《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华严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