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菩提与菩提心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与菩提心
  【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
  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
  (一)执着自我,
  (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
  (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
  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
  (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
  (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
  (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
  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菩提心】
  梵语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
  (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
  (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
  (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
  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
  (一)思惟诸佛,
  (二)观身之过患,
  (三)慈愍众生,
  (四)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
  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
  (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
  (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
  (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
  (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
  (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
  (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
  (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于日本净土宗,源空着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