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一宁出使东瀛与宗泐取经西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宁出使东瀛与宗泐取经西天
  浩淼的大海上,迎着暴风雨,一条木船不屈的行驶向东瀛。船头上站立着一位披着袈裟的和尚,巨浪于头上呼啸而过,水花在脚下飞溅流淌。带着使命,心中充满希冀,深邃的目光透露出坚毅与刚强。 船终于慢慢地靠岸了,当迈步进城的时候,和尚的心情便变得暗淡了,脚步明显地拖着几分沉重。这是元朝大德三年(1299)的时候,和尚即为代表元朝廷出使日本的使臣一山一宁。
  元初,忽必烈曾一度用兵日本,虽远征失败,但仍抱臣服日本之心。随着战争硝烟的慢慢散去,转而采用怀柔的政策,知日本“倾向佛乘,欲聘有衲子,劝诱以为附庸”。至元二十年(1283)年,礼请普陀山观音寺住持愚溪如智和王君治奉诏赴日,途中为恶劣的天气所阻未成。翌年,又委派如智与王积翁东渡为使。但仅达对马岛,王积翁即被船员所杀,如智只好一人回国,出使之事又一次半途而废。一山一宁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作为正式的元朝使节,携同弟子石梁仁恭和曾游化过日本的杭州径山寺禅僧西涧子昙,义无反顾的踏上赴日之路的。 一山一宁(1247~1317),俗姓胡,“一山”是号,临海城西白毛村人。自幼出家,先于邑之浮山鸿福寺师事无等慧融,学临济宗大慧法系禅法。又入四明普光寺,从神悟处谦习《法华经》,受天台教义。因嫌“义学之支离”,继上天童寺、阿育王寺就简翁居敬、环溪惟一、藏叟善珍、东叟元恺、寂窗有照、横川如珙等禅师参禅。最后往普陀山,得法于顽极行弥。嗣虎丘法系中的曹源派之法。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出主昌国祖印寺。至元三十一年(1294),由愚溪如智举荐为普陀寺的住持,以学识通达,清谨自持,为道俗所尊仰。大德二年(1298),元政府拟再派名僧为使,赴日以“通二国之好”。第一次出使未果的愚溪如智,以已年事已高,力保一宁担任使者。于是元成宗敕宣慰使阿达剌等五十余人至普陀寺,宣读宣慰使手书及僧录司官书。赐一宁金襕袈裟及“妙慈弘济大师”称号,命充“江浙释教总统”,又出使日本。
  作为使者的一山一宁,刚踏上日本九州博多的土地,即为当时镰仓幕府的执权北条贞时软禁于伊豆国(今静冈县)的修禅寺。日本朝野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规劝贞时:“沙门者,福田也……在元国,元之福也,在我邦,我之福也”。贞时原本就崇奉禅宗,一宁则是著名的禅师,因而也就顺应众议改变决定,任一宁为建长寺住持,三年后迁于圆觉寺,在职二年,又回建长寺,后曾一度出主净智寺。关于一宁的日本之行,虎关师练在日本德治三年(1307)时有这样一段记载:“伏念堂上和尚(一宁)往己亥岁,自大元国来我和域,象驾侨寓于京师,京之士庶奔波瞻礼,腾沓系途,惟恐其后。公卿大臣未必悉倾于禅学,逮闻师之西来,皆曰大元名衲过于都下,我辈盍一偷眼其德貌乎!花轩玉骢,嘶惊輶驰,尽出于城郊,见者如堵,京洛一时之壮观也”。一宁博学多才,精通诸子百家之学,又工书法,交游十分广泛。日本正和二年,也就是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后宇多法皇下诏关东,邀请一宁入京主持南禅寺,亲询法要。自此,一宁的禅法大行,朝廷官员、贵族及僧俗信徒等,纷纷前来参禅问道。后以老病,屡请退隐,乃潜遁越州。法皇特下书,慰谕使归。不久,一宁日本之行的脚步终于尽步──文保元年(1317),年已七十一岁的一宁遗书于后宇多法皇,留下了“横行一世,佛祖钦气,箭既离弦,虚空落地”的偈语,泊然而化。一宁死后,后宇多法皇赐谥“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之号,简称“一山国师”。又敕将其塔建于龟山上皇庙侧,并亲撰“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像赞,以示怀念之情。
  一宁访日,阐明朝廷修复中日睦邻友好本意,结束了当时中日之间的战争状态。他留居日本近二十年,为日本佛教界造就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人才。木宫泰彦评论说:“……固高僧也。来日之后,在镰仓、京都张法筵,前后凡二十年。上下之尊信极笃,所住之处,缙绅士庶之随喜者,门庭如市。其及于日本精神界之影响极著。弘安以来,几乎继绝之中国留学,所以能再盛者,全由一宁刺戟而成”。一宁在日所传禅学法系,为古代日本禅宗二十四个流派之一,号“一山派”。主要弟子有龙山德见、雪村友梅、无著良缘、无相良真、无惑良钦、蒿山居中、东林友丘等。其中雪村友梅最为出名,门下约占一山派的八成。雪村友梅等人及他们的门徒雪溪支山、太清宗渭和太白真玄、万里集九、季琼真蕊等都是室町时期五山禅林中的活跃人物。这些人中有许多曾入元寻师求法,礼拜祖庭。归国后各化一方,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国十四年(1925),我国太虚法师、道阶法师、王一亭居士等二十二人,于日本参加东亚佛教大会之时,并为一山一宁建立了纪念碑。 岁月悠悠,光阴如箭。距一宁出使日本不到八十年,又有另一位佛子毅然的踏上了西行的征程。涉流沙,翻葱岭,历尽千辛万苦,取经佛国。当明洪武十五年(1382),这位白发苍髯名叫宗泐的老僧人,头戴竹笠,脚穿芒鞋。伴随着袈裟带起的劲风,由西天向我们走来时,迷惘了一阵的天空变得特别的晴朗。宗泐(1318~1391),字季潭,别号全室,俗姓周,临海人。其父母早亡,寄食邻里。八岁时趋临海天宁寺(即今龙兴寺)出家,十四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师从大訢笑隐,大訢试以《心经》,宗泐出口成诵,遂为之授具足戒。此后居净慈数载,其间“博咨经典,精求义蕴,律论梵藏,备尽厥旨”。大訢累主名刹大寺,宗泐均追随左右。大訢死后,遂回归故里,隐居云岭、紫箨岭和天宁寺诸处,道法益盛,声名日隆。元末,应杭州僧众坚请,出主中天竺万寿永祚寺。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征江南有道僧人,应召称旨,住天界寺。五年(1372),朝廷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受命升座说法。九年(1376)春,明太祖命“育发以官之”,宗泐表示不愿为官,希望终老释门。太祖从之,御制《免官说》以赐。后同杭州演福教寺住持、天台宗高僧如玘注释《心经》、《金刚经》、《楞枷经》等,颁行全国。
  洪武十年(1377),在高僧觉原慧昙未能完成西行的情况下,宗泐应命出使西域,“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经时五年,“往返十有四万余程”,一路备历艰辛险阻。途中创作的《陇头水》一诗,充分流露出离情别意之苦,乡井思绪之慨:“陇树苍苍陇阪长,征人陇上回望乡。停车立马不能去,况复陇水惊断肠。谁言此水源无极,尽是征人流泪织。拔剑砍断令不流,莫教惹连征人愁。水声不断愁还起,泪下还滴东流水。封书和泪付东流,为我殷勤达乡里”。洪武十五年(1382)终于取得了《庄严宝王》、《文殊》、《真空名义》等经。同时携回了洪武三年(1370)出使西域,而卒于斯里兰卡的僧人──同为台州一脉的觉原慧昙的遗衣。归国后乃授僧录右善世,仍住天界寺。又奉诏作《赞佛乐章》八曲,分别为善世曲、昭信曲、近慈曲、法喜曲、禅悦曲、遍应曲、妙济曲和善成曲等。并经常出入内庭开怀论道,与明太祖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朱元璋的赐诗中,有“泐翁此去问谁禅,朝夕常思在月前”之句。宗泐则以“奉诏归来第一禅,礼官引拜玉阶前。恩光更觉今朝重,圣量都忘旧日愆。凤阁钟声催晓旭,龙池柳色弄晴烟。有怀报效暂无地,智水频浇道种田”回应。因参与朝政较多,为权臣所忌,时释智聪由胡惟庸案获罪,而牵连宗泐。有司奏拟极刑,太祖下旨免死,遂离开天界寺,退居安徽凤阳槎椰峰。其间一度住持水西寺,朱元璋亲书“寂寞观明月,逍遥对白云(宗泐诗句),汝其行哉”法书相赠。旋回台州,出主黄岩觉慈寺。十九年(1386),复又诏住天界寺。时人誉之“于内圣外王之略,无不毕备”。不久,退居江浦石佛寺。二十四年(1391)卒于寺,享年七十四岁。学士宋濂赞其像曰,“笑隐(大訢)之子,晦机(元熙)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 宗泐谈吐风雅,精通诸子百家,善诗,工书。洪武九年(1376),太祖临天界寺,赞赏其博学通儒,呼为“泐秀才”。其诗风骨高骞,圆融渊湛,“所为文词,禅机渊味,发人幽省”,为虞集、黄缙、张翥等名家所推重,被誉为“博远古雅,当代宏秀之宗”。尤擅隶书,笔法以古拙见功夫。所著有《全室外集》九卷,《续集》一卷,《四库全书》收录。钱谦益认为,《全室外集》中,“以钦和御制诗为首”。此外,《千倾堂书目》尚载其有《西游集》一卷,“盖奉使求经时道路往还所作,见闻既异,其记载必有可观”。《明诗别裁集》录其诗二首,即《夏夜与钱子贞集西斋赋诗叙别》和《听泉轩为藏无尽作》。 岁月无情,送走了多少人的大好年华。当站在历史的思绪面前,遥想一山东渡,多少的日本生民为之折腰,他至今带着中日友好的使命,长守在日本皇陵的兆域之中;宗泐的“西天取经”,虽非首创,亦乃壮举,我们又怎能不为他们的辉煌骄傲和自豪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