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孝亲观浅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永能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孝亲观浅谈
  永能
  古人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实际上我们佛教也是讲孝道的,孝,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孝敬父母及长辈,广义来讲有整个国家和一切众生之恩,这也就是佛教称之为报四重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我们的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曾教诫弟子们说:“要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这种“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思想一直是我们佛教徒日乘生活中的基本准则,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有些人对佛教的孝亲观不甚了解,致使产生很多误导,因此笔者不揣简陋,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予以说明,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一、世出世间的孝均以报父母恩为基础。
  父母恩重如山,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恩重如山。我们从刚刚落地开始,父母就对我们进行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当我们生病时,第一个守在病床边的是母亲。记得有一次,我感冒发高烧时,母亲练夜背着我冒着风雨走着去离我们家有五里路的医院,还一直守在病床边,安慰我照顾我,恨不得把我身上的病转移到她的身上,代我受苦。这种无私的爱让我刻骨铭心!母亲十月怀胎,以白血喂养直至会吃饭,以及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奔波劳累等等,这些恩德,真的是重如泰山啊!世尊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十月怀胎,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病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留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把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犒劳,忽寒忽热,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因此作为一个佛教徒,绝对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应该予以加倍还报,故佛在此经中又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破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父母,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同样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也云:“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是故汝等勤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可现在社会某些做儿女的,渐渐长大了,要忙自己的事业,与父母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对父母的恩德也渐渐疏忽了,更有甚者不但未思报恩,反而做出领父母操心、对父母不孝的事情,真是可悲啊!
  从以上可知,不管是世间的孝,还是佛教的孝,都是以对父母的孝为基础,但是二者内涵有很大的不同,分述如下。
  二、世间人讲的孝
  世间所讲的孝一般是指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这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这只是中孝,如果更进一不,“老吾老以及人之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就是世间的大孝了。但是这种大孝也还在人天善道中打转,并不能出离三界。
  这这里世间人所谓的孝只要能做到前两种,就已经是世间人所谓的孝子了。人贵为万物之灵,不能忘记父母从前哺育襁褓的恩泽,今日一切成就,皆由从前抚育而来,子女爱亲,非但要从物质上给予回报,而且最主要在存有谦恭和睦的心态,让父母顺心,适意弥补他们为子女承受的辛劳伤病。故《论语》中孔子曾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页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孝养父母,仅仅给他们吃饱穿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狗对马,也都能做到饲养它,如果对父母不能从内心发出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世间人的行孝,在《弟子规、入则孝》中有这样的教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承顺,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造,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新必伤,亲所好,为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如果世间人能按这样去做,也可以说是达到世间人所说的孝了。
  三、出世间孝方为究竟之孝
  我们出家人虽已脱离世俗之家,很少过问世事,以了脱生死为志,但是也不忘行孝道,实际上出家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最大的孝行,如经云:“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然而出家人的孝亲,其发心更为广大,不仅勤供三宝、仰尊佛教、深心体行,不使佛子久溺三界,而且发菩提心,视法界众生皆为自己的父母,而不论其是长是幼,是人是畜。如是不仅自度,亦誓愿度无量众生。因此,出家之行,尽孝而已。不仅尽孝于自己的父母,亦尽孝于一切众生,不仅尽孝于现在,亦尽孝于过去,乃至未来无边际劫诸受苦众生,誓愿度脱。如是发心岂是世间之孝所可比拟!
  佛典之中,佛及弟子们的孝行很多,如在《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中记载:“尔时世尊在灵鹫山,以天眼遥见父王病卧著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终。告难陀曰:‘父王净饭,是我昔父,今得重病,宜当往见。’难陀受教,唯然,合宜往诣,报育养恩……尔时,世尊念当来世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为不孝之孝。为是当来众生之故,设礼法故,如来躬自欲担于父王之棺,即时三千大千世界震动,一切诸山岖峨没,如水上船。”在《五分律》卷二十二记载:有一位罗汉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为他父母贫穷,想以自己的衣食供养父母,但是又不敢,于是请示佛陀,佛陀因此因缘集合比丘弟子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由此诸多例子中可见,能说我们佛教是不行孝的吗?
  在《增一阿含》云:“尔时,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父母,如是,诸比丘,当如是学。”此文包含二层意思:首先,佛要求出家人必须供养父母;其次,佛把父母的地位提高到一生补处菩萨同等的高度,强调孝顺父母可得到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同样的福报,乃至证得涅槃。《贤愚经》中,佛更进一不地告诉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还有大目犍连为救度堕于恶道之中的母亲,而求佛开启了《盂兰盆经》,如果没有大目犍连的这份孝心的话,那么就世上就没有这部佛门中的孝经了。出家人岂属不孝?
  四、结示
  从上可知父母恩重,并非衣食等供养所能报答的,唯有让他们了脱生死才是真正的大孝,这种大孝正是我们出家人所能做的事情,莲池大师在《淄门崇行录》中曾经说过:“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保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前面所说和莲池大师之意大致相同:入世之孝有养亲、尊亲、显亲三个不同的层次,侍养父母,及时供给父母衣食或是恭敬服从父母,即常说的“崇养”、“孝敬”乃至以德报父母恩,显亲扬名在世人看来是人生最大的孝,但在佛教中看来,这种孝仍旧是不彻底的,因为未出六道轮回之故。佛教世间和出世间孝,即要以佛法报父母恩,以佛法开导父母,令父母接受佛法而一起修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孝。从这可以看出,出家才是最圆满究竟的行孝!。
  从今天社会所看,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们身体上的病也增多了,并且精神方面更是无以寄托,作为子女若能让父母接触佛法,得到究竟的解脱,这才是彻底的解决之道。在佛法中,生命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只有拔出父母生死之苦,才是彻底的尽孝。最好者莫过于成佛,所以唯有令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佛,这才算是彻底的报恩尽孝。普愿一切有情,皆共成佛道!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