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敦煌本《坛经》录校三题(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方广锠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敦煌本《坛经》录校三题(二)
  四、如何正确对待敦煌本《坛经》中的经论引用现象
  《坛经》多处引用经论以证成己说。但如何正确认识与录校敦煌本《坛经》中的经论引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下面举“我本源自性清净”与“戒本源自性清净”这一例子说明:
  敦煌本《坛经》两处引用《菩萨戒经》,情况如下:
  斯本:
  菩萨戒云本源白/姓清净(第31页)
  菩萨戒经云我本愿自姓清净(第38页)
  敦博本:
  菩萨戒云本原自性清净(第75页)
  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第83页)
  所谓《菩萨戒》或《菩萨戒经》,亦即《梵网经》。这段话,《梵网经》原文作“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①]。因此,杨曾文本把这两处都录校为: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第22页、第35页)
  杨曾文本出校记说明校改的理由:
  “按,此处之《菩萨戒经》即中国内地通行的大乘戒律《梵网经》。其卷下有曰:‘……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是谓大乘戒源自法身佛(或谓报身佛)的‘心地中’,它也就是‘佛性种子’、‘一切佛本源’。因此,此句校为‘戒,本源自性清净’为宜。因为‘戒’前已省去‘一切众生’,故校为‘戒,本源自性清净’亦可。如校为‘我本源自性清净’,不仅违背经文,也不通。大小乘皆把‘我’看作是五蕴的和合,属无常法,把执著‘我’的见解称‘有身见’或‘我见’,主张断除。实际上,各本《坛经》的“我本源自性清净”中的‘我’字,都是误写和误传。”(杨曾文本,第23页)
  情况是否如杨曾文本所批评的,敦煌本,乃至各种版本《坛经》中的“我本源自性清净”,都是“戒,本源自性清净”的“误写和误传”呢?
  探讨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先仔细考察《坛经》原文。在此把两段含有《梵网经》引文的《坛经》文字具录如下。为避文繁,所引文字为我重新录校,校记一概从略。
  第一段:
  此法门中,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去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有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曰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外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自性清净。”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通篇讲禅定。如何实现“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落脚点是“本性不乱”。而本性不乱的前提,在于“本性自净”。因此,这一段文字中所引《梵网经》之“本源自性清净”,虽然没有主词,但显然这个主词祗能是“我”,不能是“戒”。此段《梵网经》及下段《梵网经》引文都与《维摩诘经》的“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一起引用,也说明这里论述的不是什么戒律,而是自性本我。
  第二段:
  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惠性故,故然能建立。我若无智人,一切万法本亦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故,智为大人。问迷人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心开,
  与大智人无别。故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通篇的主题,是万法本从人兴,万法尽在自心。要求行者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因此,无论《梵网经》原文如何,这里的引文,祗能是“我本源自性清净”,绝不可能是“戒,本源自性清净”。
  在此需要探讨《坛经》中“我”的用法。杨曾文本指出:“大小乘皆把‘我’看作是五蕴的和合,属无常法,把执著‘我’的见解称‘有身见’或‘我见’,主张断除。”这是录校者把“我”改为“戒”的主要理由之一。那么,敦煌本《坛经》是否符合上述情况呢?
  敦煌本《坛经》出现“我”的用例甚多。除了作为人称代词使用外,尚有如下用例:
  1、不断胜负,却生法我,不离四相。
  2、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
  3、人我即是须弥,邪心即是海水,……无人我,须弥自倒;除邪心,海水竭。
  4、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5、如来入涅槃,法教流东土。共传无住,即我心无住。
  五个用例中,前三个用例属于佛教批评的人我见或法我见。后两个用例显然与前不同,指内在的心性、自性。惠能一贯强调迷误的关键在于自心。自心不悟,佛是众生;一念若悟,众生是佛。所以要求行者“于自心顿悟真如本性”。这里的“自心”,就是“我心”。
  我们再仔细考察上述第二段末尾的这几句:
  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惠能在此要求行者于自心顿悟真如本性,那么逻辑的问题是:为什么能够从自心顿悟真如本性呢?惠能在此引用经证说明:“我本源自性清净”,这就是“自心顿悟真如本性”的依据。有了这一依据,自然可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同样的例子还有敦煌本《坛经》引用《维摩诘经》时的“直心”与“真心”。限于篇幅,此处从略。
  总之,古人引用文献,往往有为我所用的倾向,不像现代人那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古代僧人引用佛经,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肃、严谨;那些创宗立说的大家,尤其如此,如智顗之解释“悉檀”,完全是为我所用。我们整理古代文献,一定不能用今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
  五、结语
  上面从三个方面对敦煌本《坛经》录校,提出若干思考。应该指出,正因为有了诸多录校者辛勤的劳动,才使得敦煌本《坛经》的性质越来越为人们了解,录校中的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做学问也如积薪,必须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本文对前贤录校颇多讨论,这些讨论并非是对前贤的批评,恰恰相反,笔者满怀感激之情。正因为有了前贤的工作,才会有笔者今天的讨论。希望这一讨论能够促使敦煌本《坛经》的录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6年12月17日于通州皇木厂
  2007年3月2日修订
  --------------------------------------------------------------------------------
  [①] 《大正藏》,第24卷第1003页下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