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缘人物三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韦彦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缘人物三则
  《中华成代佛缘人物传》样稿选刊
  韦彦铎
  萧衍(梁武帝)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父萧顺之,为齐高帝族弟。萧衍初仕齐为雍州刺史,都督军事,镇襄阳。永元二年(500),其兄萧懿被东昏侯萧宝卷杀害,中兴元年(501),萧衍兵围建康。城中禁卫军杀萧宝卷,迎萧衍。衍自为大司马、录尚书事。翌年称皇帝,改国号梁。
  萧衍慈孝仁恕。既即位,感先人早逝,每叹“虽有四海之尊,无以得申罔极。”作《孝思赋》寄意。建大爱敬寺(钟山)、智度寺(青溪)、至敬殿(宫内)、七庙室(景阳台),每展拜涕泗滂沱。普通元年(520),萧衍与太子、公卿、道俗4万8千人,在等觉殿依惠约法师受菩萨戒,大赦天下。诏中有云:“受持正法,在予不疑。欲以亿兆苍生,同资福庆,凡天下罪无轻重,咸赦除之。”
  萧衍修持精进,备极虔诚。天监三年(504),率道俗二万余人,升重云殿,作《发愿文》:“弟子在昔荒迷,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今舍旧习,归凭正觉。愿使未来生世,童真出家,广度众生,共取成佛。宁可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陟大乘因,永离邪见。”其《三教诗》,述少年、中年、晚年学道转变,说明是比较抉择结果: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践言贵去伐,为善在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遗阴德,显证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日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方昭明。不毁惟平等,至理归无生……
  天监十二年(513),作《断酒肉文》,集沙门于佛前立誓,永断酒肉。又集僧尼1448人于华林殿,请法云法师讲《涅檠经》中食肉断大慈悲种子意义,萧衍与众席地同听。自受戒后,蔬食断欲,寝居殿所,净如沙门。天监中下诏“太医不得以生类合药,织官文锦不得为仙人鸟兽之形,裁剪有乖仁恕”,“郊庙牲栓皆代以面,宗庙用蔬果。”蜀地献芋翡,鲜美如肉味,为防心离过,亦敕禁止。晚年有《净业赋》,自述修持心德,序言云:“朕不啖鱼肉,不与嫔妃同处,四十余年矣。既不食众生,无复杀害障;既不御内,无复欲恶障。除此二障,意识稍明,乃作净业赋。”64岁以后,3·次舍身同泰寺,均被赎回。
  萧衍尊崇宿德。有宝志禅师,显异行,人惊为神。齐武帝萧赜指其惑众而投狱,宝志在狱中预事仍准确不误。人梁,萧衍礼请住兴皇、净名两寺,崇敬备至。嘉其佛理,不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下诏“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大通元年(527),菩提达摩抵南海,广州刺史萧昂延至馆,以表奏闻。萧衍迎至建业,求教真功德、圣谛第一义等佛理。两人对答,开中土禅宗纪元,从此一千七百年公案,于此发端。后达摩渡江至魏,居嵩山少林寺。大同元年(535)示寂。萧衍闻讯,赐宝帛,召宗子、诸王等以祭礼供养。还亲撰碑铭,立石于钟山:
  楞伽山顶生宝月,中有金人披缕褐。形同大地体如空,心若琉璃色如雪。非磨非莹恒净明,披云卷雾心且彻。芬陀利花用严身,随缘触物常欢悦。不有不无非去来,多闻辩才无法说。实哉空哉离生有,大之小之众缘绝。刹那而登妙觉心,跃鳞慧海超先哲。理应法水永长流,何期暂涌还复竭。骊龙珠内落心灯,白毫慧刃当锋缺。生途忽焉慧眼闭,禅河驻流法梁折。无去无来无是非,彼此形骸心碎裂。往焉去焉皆归寂,寂内何曾存哽咽。命之执手以传灯,生死去来如电掣。若能至诚心不疑,劫火焚烧然斯不灭。一真之法尽可有,未寤迷徒兹是谒。又有傅大士,悲心救世,精通佛理。萧衍召人宫内,为众演扬妙法,宣讲《金刚经》。
  萧衍好学,手不释卷,烛光常至五更。于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等均称妙。精乐律,曾制准音器4具,笛12支,长短不一,以应十二律。著述后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虽信佛而注意儒业,大修文教,设谤木,断贡献,甚有可观。凡《礼祀》、《周书》、《左传》、《论语》、《孝经》及诸子,往哲未详,亲为训释。国学之外别置五馆博士,诏天下立孔庙。时萧统(昭明太子)、沈约、刘勰等,均学兼儒释。
  中大同二年(547),东魏大将侯景降梁。太清二年(548),东魏略江淮以北二十三州,侯景叛梁,率军南下,渡采石,围台城。翌年,台城陷,萧衍卒。在位48年,谥武,庙号高祖。
  自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其先居太原,后迁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青年时家境贫困,故民间疾苦,多所了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考试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人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凡十上奏,持论强鲠。有凶手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请求严缉而得罪权贵,遂贬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时调苏州刺史。朋党事兴,耻缘党人升擢,移病分司东都,以太子少傅进冯翊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政仕。文章精切,尤工诗,平易近人,老妪都解。鸡林行贾以其作品售国相,率篇值一金。与元稹酬咏,人称“元白”,与刘禹锡齐名,又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行世。
  白居易居官时,已留心佛法。元和四年(809),唐宪宗诏兴善惟宽禅师至阙,时任职侍郎,因得亲近,咨询法要。尝致书济法师,探索经义,并就疑难问题,有所叩问。又求心法于东都凝禅师。师赐以“八言”,因作《八渐偈》,自浅至深,加以阐述。
  白居易出为杭州刺史时,听说鸟窠和尚有道,即命驾寻见。鸟窠和尚居止长松之上,松荫檠屈如盖, 白居易说:“禅师住处甚危险!”师对:“太守危险尤是!”白疑惑:“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指问:“薪火相交,炽浪不停,得非险乎!”白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至此作礼。后又以偈问:“特人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扣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师亦作偈答:“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祗此浮生是梦中。”白居易钦叹不已,从此常问道法。
  白居易到知天命之年,所作诗文,于教理有很深造诣。大和三年(829),苏州重玄寺刊石壁经成,他为之撰碑,略曰:
  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以了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于《法华经》;证无生忍,造成不二门,住不思议解脱,莫极于《维摩经》;摄四生九类入无余涅桨,实无得度者,莫先于《金刚经》;坏罪集福,净一切恶,莫急于尊胜《陀罗尼经》;应念随愿往生,莫急于《弥陀经》;用正见观真相,莫出于《普贤行法经》;诠自性,认本觉,莫深于《实相法密经》;空法尘,依佛智,莫过于《般若心经》。是八种经,具十二部三乘之要旨,万佛之秘藏尽矣!
  诸佛以苦为师,白居易因苦人道,他的诗《自觉》说:
  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几许平生欢, 、无限骨肉恩,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悲来四肢缓,泣尽双眸昏,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回念发宏愿,愿此现在身,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不将恩爱子,更种忧悲根。白居易自贬谪之后,意志逐渐消沉,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转为高人隐士的恬静生活。他在《池上篇》序中说:“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曲未竟,而乐天陶然石上矣。”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早年讽喻诗相比,反映了他纯真自然、不苟同流合污的一面。可他自省平生耽乐文字,放言绮语,往往有之,惧结来业,愿以文字因缘回向实地,希于来世赞叹皈乘,劝转法轮,于是作六偈唱于佛前。
  其一赞佛:“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堂堂巍巍,为天人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
  其二赞法:“过现当来,千万亿佛,皆因法成,法从经出,是大法轮,是大宝藏,故我合掌,至心回向。”
  其三赞僧:“缘觉声闻,诸大沙门,漏尽果满,众中之尊,假和合力,求无上道,故我稽首,和南僧宝。”
  其四赞众生:“毛道凡夫,火宅众生,胎卵湿化,一切有情,善根苟种,其果终成,我不轻汝,汝无自轻。”
  其五赞悔:“无始劫来,所作诸罪,若轻若重,无大无小,我求其相,中间内外,了不可得,是名‘阡悔。’’
  其六赞发愿:“烦恼愿去,涅檠愿住,十地愿登,四生愿度,佛出世时,愿我得亲,最先劝请,请转法轮,佛灭度时,愿我得值,最后供养,受菩提记。”
  大和(827—835)中,白居易在东都长寿寺受八戒,与僧俗140人画弥勒上生图,共发愿生兜率内院。晚岁得风痹疾,舍钱3万,命工画西方极乐世界,高9尺,广1丈3尺。阿弥陀佛居中,观音、势至胁侍左右,百万人天恭敬围绕。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庄严,具如经说。画成,又发愿言,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部便见西方。大白毫光应念来感,青莲上品随意往生。以偈赞之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白居易晚年虔诚礼佛不辍,与僧如满结香火社,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殁前遗嘱敛衣一袭,送车一乘,无用卤簿葬,无以血肉祭,无请太常谥,无建神道碑。可葬香山如满禅师塔侧。家人尊其嘱。白居易无子,以从孙嗣。天子悲悼,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宋仁宗嘉枯三年(1058),上书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三年(1070)拜相。积极推行新法,保守派不容,甚至如慈圣光献太后及韩琦、富弼等老臣亦固执反对,新法屡遭阻碍,曾两次居相又罢。熙宁九年(1076),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卒谥文。
  王安石喜与僧人游处,并不耻请教。丁母忧时,读书山中,与蒋山元禅师来往,曾问旨意。元评安石其人:“公受气刚大,世缘深。以刚大气遭深世缘,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世之用。舍不能必,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又多怒,而学问尚理,于道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视名利如脱发,甘淡泊如头陀,此为近道,且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安石受教而刚介之性未改,终厉行新法与元老大臣冲突,未施其政治抱负。又与吴山净端禅师善,读净端偈赞道:“有本者如是。”净端见新法受阻,表示同情,作偈劝慰:“南无观世音,说出种种法,众生业海深,所以难救拔,古今沉没者,声声怨菩萨。”
  王安石在朝,有时与同僚谈论三教九流。一日语方平:“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或有之,而非醇儒。”方平认为有人,安石追问,方子举出马祖一、汾阳无业、雪峰存、岩头爹、丹霞然、云门偃,等等。安石未解其意,方平明白地说:“儒门谈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安石叹服。
  神宗欲成盖世之功,环顾朝臣,习故守常,遇安石如鱼得水。计议新法或及佛教,熙宁八年(1075),某日奏事罢,神宗与安石论道。神宗问:“佛教于中国有补乎?”安石回答:“君子小人,皆知畏而从善,岂小补哉!”安石见多识广,认为佛教事关治国。 ·
  王安石在宦海浮沉中,已埋退隐山林之志。拜相时,贺客盈门,而他安然默坐,忽题诗于壁:“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元宵赐宴相国寺,共观俳优,座客甚欢,他却作偈:“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
  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罢相,退居江宁,读经自遣,“漫读毗耶数卷书”(《北窗》)。读经有得,或作颂赞:“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元丰五年(1082),佛印了元禅师住金山,安石与之相晤,以双林傅大士像请作赞。佛印挥笔直书:“道冠儒眼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兜率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安石虽被调侃,仍服佛印词理精到,他写小行书《弥勒发愿偈》数百字酬佛印。黄山谷作跋,刊石于云居。沙门克文亦常与论道,安石问:“经曰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而圭峰以证为具,谓译者之讹,如何?”克文答:“圆觉如可改,维摩亦可改也。维摩岂不云:‘亦不灭受而取证’。夫不灭受蕴而取证者,与皆证圆觉之意同,盖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如来根本大志。圭峰之言非是。”安石佩服,称赞累日。
  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重病,愈后对佛法更有信心,又为儿子王雾建造功德,与弟王安礼共奏:“伏以肇置仁祠,永延睿算,归诚导善,开迹胜缘。文公长老,独受正传,历排戏论,求心之所祈响,发趣之所归宗。俯惟慈哀,勉狗勤企。谨疏。”即舍宅为寺,延请克文开山住持,神宗赐额“报宁寺”。
  王安石有女,具文才,归吴安持。她怀念家山,以诗寄文:“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忆我忆家。极目江山千里垠,依然和泪看黄花。”安石接诗,勉励女儿学佛,以《楞严新释》寄去,附诗道:“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安石通晓《楞严》,自疏其义,略诸师之详,详诸师之略,精深佛学者能窥其妙。
  王安石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作风格高峻。有些作品涉及佛理,背尘合觉,意境深邃。其《游洛迦山》:“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光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乘吏役,暂此佛尘埃。”又调寄“望江南”,《皈依三宝赞》:
  皈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皈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皈依佛,弹指越三祗。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
  报宁寺离白下7里,离钟山亦7里,正处两地之半,俗呼半山寺。这里偏僻,安石居所仅避风雨,不设垣墙,望之如旅舍,称半山园,自称半山老人。他很爱这里的自然环境:“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将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水自空流山自闲。”他在此度过生命的最后10年,逝后葬半山寺侧。
  (作者韦彦铎:1927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天台教育志》副主编,本所特约研究员。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