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邓州佛教
漫谈邓州佛教
作者:高书桃
历史文化名城邓州
邓州,地处我国中原地区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长安、洛阳、邓襄佛文化的金三角,也是南北佛文化的交融地。邓州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6000多年。公元前2l世纪,夏朝仲康封其子于邓地,始有邓国。历经商、周,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设城邑为“穰”。公元583年,隋文帝将原置于穰县的荆州改为邓州;公元619年,唐高祖时,称南阳郡为邓州,史称邓州南阳郡。东汉初年佛教传入邓州,唐宋时期邓卅佛教文化盛行。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建福胜寺塔。1992年,福胜寺塔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经中央电视台播出消息后轰动海内外。邓州历史上名人辈出,有医圣张仲景,南北朝佛门高士、山水画家宗炳,政治家宗懔,唐宋忠烈名将张巡、王坚,明代五朝贤相李贤,雍正皇帝师彭始抟等。邓州现辖28个乡镇办,578个行政村,人口153万,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1988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历史文化名城,198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
邓州,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邓州。东晋南北朝时,佛文化在邓襄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出现了龙惠寺、白马寺(千金寺)、莲花寺、龙巢寺、中兴寺(灵泉寺)、弥陀寺等知名寺院。隋仁寿二年(602年),邓州建大兴国寺与舍利塔(今夏集乡高梁店存有方形塔座遗址)。唐朝初年,建福胜寺(原名
龙兴寺)。开元年间,建开元寺(今市机械厂处)。天宝年间,自在禅师在邓州建宝泉寺。宋天圣十年(1032年)建邓州龙兴寺塔(明代改为福胜寺塔)。元末寺毁于兵乱,塔至今仍存。北宋佛教盛行,邓州境内修塔建寺蔚然成风,仅以福胜寺为例,规模宏大,高僧百人,当时的佛事活动波及数百里外的许州(今许昌)、阳翟 (今禹州)等地。到民国初期,除城区16座寺址外,另有佛寺如白马寺、红崖寺、清凉寺、宝泉寺、金佛寺、观音寺、圣泉寺、佛惠寺、龙泉寺、弥陀寺、接引寺、清禅寺等诸多寺庵遗址。
据史料记载,汉魏晋战乱和北魏太武帝灭佛,使北方僧侣前后数次南渡,汇集于邓襄、建康、庐山,释慧远随释道安先后三次南到邓州;唐宋时,杜甫、韩愈、王维、韩湘子、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也多次云游邓州;宋代冀国公高怀德、宰相赵普、张知白,寇准、谢绛、范仲淹也曾知政邓州。历代帝王重视佛教,许多高僧大德还被授以官爵,名赫当世。福胜寺主持慧谈被赐紫袈裟(相当于三品之职)。而且,由于邓州北连宛洛、南接荆襄,临古都长安、洛阳,又处开封(宋都)至西南地区,是连接南北、东西的重要通道,而被誉为中原明珠,从而为佛教在邓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隋唐时代,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繁荣,统治阶层大都把佛教当作“坐政太平”的思想工具而大加提倡,许多佛教宗派在这里迅速传播发展,形成南北佛教的大融合,使长安、洛阳佛教在邓州南阳郡盛极一时,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出现了几位在佛教史上占有相当位置的名僧,如邓州南阳龙兴寺的神会禅师、邓州南阳香严寺的慧忠国师、邓州南阳丹霞寺的天然禅师等等。传入中原的佛教,经过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隋唐之际达到鼎盛,形成了中国佛教独有的理论体系和诸多宗派。当时的宗派有净土宗、禅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天台宗等,但以禅、净两宗影响最大。由于佛教的核心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能够比较圆融地回答人们对自然和人生许多无法理解的问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利于继承和培养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传统美德,从而使佛教深深地植根于辽阔的中原大地沃土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1987年10月,中国佛协在郑州召开第二届代表会议,重新制定了佛协章程。其宗旨为: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佛教徒,提供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由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沟通、了解和合作,实现和谐世界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蜚声海内外的邓州福胜寺塔
福胜寺和福胜寺塔,位于邓州市城区,据考证,福胜寺(龙兴寺)兴建于唐朝初年。当时寺的规模很大,南至现在城南边缘,西至土城河,北到团结路,东至古城路。塔建于寺的后院,塔周围紫竹成林,佛教谓之“竹林禅院”、“紫竹林院”。院中有竹洞和幽静的禅房。韩愈曾到这个寺院,触景生情,写过一首《竹洞诗》:
“竹洞何年有,僧言自我开,
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
福胜寺塔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塔原为十三级,后为七级,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高39.28米,给人以庄严、肃穆、神圣之感。河南民间有“邓州有个塔,离天一丈八”的民谚。塔下4.5米处有地宫,宫室内有金棺、银椁及佛牙、舍利子等28件稀世珍宝,蜚声海内外。银椁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34厘米,安放在带围栏,的弥座椁座上。椁的前方,竖立两银檐柱,其上承托仿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皆雕刻精细。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为钱形纹饰,前方透雕双凤戏牡丹。银椁两侧鎏满龙兴寺、开元寺的施主姓名和梵语,椁内设置金棺一口,琉璃舍利瓶,鎏金双龙银壶,以及紫红色琉璃葫芦各一件。金棺放置在银椁的前方,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3厘米,棺内放置佛顶骨一件,银盒一个,盒内珍藏佛牙一颗。金棺外表布满饰纹,前档有仿木建筑,其下有护法神两尊。后档刻有铭文,记载了布施金棺的施主和匠人姓名。”1951年,河南省政府拨出专款对该塔进行加固;1988年,省政府再次拨款对该塔进行修葺。在此发现的地宫及金棺、银椁,是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世界难得的佛教文物极品,对研究古代的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建筑史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介绍:高书桃,女,河南邓州人,大专文化。南阳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陈列馆创作员。诗歌散文等在省、市地方报刊上发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