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绘画>>正文内容

中国古代佛教版画叙要(2)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捺印说法千佛
  晚唐(公元八二七至九○七年)
  单尊纵九·五,横六·六厘米
  一九○○年发现於敦煌。英国国家图书馆藏一件,纵二七·五,横三十四厘米,三排五列存佛十三身,周围均有残缺。捺印版画就是刻一块版,然後像盖图章一样,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排列,连续返NF8B4盖印,形成众多的图像画面,一般称之为“千佛”。这幅版,画面上佛结跏趺坐於莲台上,双手於胸前结转法轮印,表示佛法的传承如法轮常转。佛身着袒右肩袈裟,头光二环,身光三环,呈二重圆相。头光上方,有宝珠顶六方垂珠饰的华盖,华盖後有菩提树枝叶。由於原版受损,左侧枝叶有残缺,仅存八丛。这幅捺印的多身说法千佛,是根据《敦煌研究》二○○五年二期所发表的英国编号为S·P·260(2)的藏品印本,用电脑合成的,以求给读者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捺印供养菩萨
  晚唐(公元八二七至九○七年)
  单尊纵四·二,横三·一厘米
  一九○○年发现於敦煌。法国国立图书馆藏两件,其中一件纵三四·七,横七六·九厘米,共印供养菩萨一○四身。英国国家图书馆藏三件,一件九十馀身,另一件十馀身,又一件四身。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两件,共三十二身。画面上,供养菩萨结跏趺坐於覆瓣莲台上,双手胸前合十,呈供养状。菩萨桃形头光,丫形双髻,肩披条帛,经由双臂腋下垂向两侧。这幅据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第一册所用图转印的图版,应为法国国立图书馆藏品编号为S·P·259的捺印供养菩萨一○四身的局部。
  捺印水月观音
  晚唐(公元八二七至九○七年)
  每尊纵七·九,横四·八厘米
  一九○○年发现於敦煌。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卷纵二三·四,横一○八·五厘米,每列三身,共约六十馀身。英国国家图书馆藏四件:一件三排八列存二十身,一件三排四列存十二身,一件纵十九·二,横二三·二,约存8身;另一件纵二八·七,横五九·二厘米,约存三十六身。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存四幅单尊,皆残,画面水月观音游戏坐於莲台上,侧身向左,右腿结跏,左腿下垂,足踩小莲台,右手自然下垂於膝前,左手曲臂上扬。天衣斜披,露左肩,颈垂缨络,头光一环,形如满月。这幅捺印的千菩萨像,身後有一枝莲花,含苞待放。这幅捺印多身水月观音效果图,是根据英国藏编号为S·P·252号的单身图,用电脑合成的。
  捺印游戏坐菩萨
  晚唐(公元八二七至九○七年)
  单尊纵六·七,横四·四厘米
  一九○○年发现於敦煌。英国国家图书馆藏一件,纵二五,横三八厘米,约存二十八身。法国国立图书馆藏五件,虽图像相同,但单尊尺寸大於英国藏本,纵七·六,横六·二厘米,应为两次刻版。五件中三十身的和十六身的各一件;九身的两件,单身的一件。画面菩萨半结跏坐於莲台上,左腿盘置莲台,右腿自然下垂,足踩莲台。左手撑盘腿的大腿上,右手自然下垂置右膝上。菩萨宝冠,NF8B1髻高耸,袒露上身右肩,颈饰项圈,臂饰钏镯,下裳宽松肥大,腰间披有条帛,动态自然生动。菩萨左右各有一朵祥云,冉冉NB044起。这幅捺印的多身效果图,是根据英国S·P·257号藏品单身图,也是用电脑合成的。
  捺印半跏坐地藏菩萨
  晚唐(公元八二七至九○七年)
  单尊纵六、横四·八厘米
  一九○○年发现於敦煌。今收藏於英国国家图书馆,全卷纵二六·一,横五八○·九厘米,共约捺印半跏坐地藏菩萨四百八十馀身,堪称巨NF9A4。每版框内,地藏菩萨半结跏坐於束腰形莲花座上,右腿盘坐,左腿自然下垂,足踩小莲台。束腰形莲花座,莲瓣上仰,但因坐姿部位受力不同,而有仰俯,座的束腰部分有透空的壶门,底座下莲瓣朝下,呈覆莲形。地藏菩萨剃NF8B1,身披袈裟,袒露右肩,右手下垂膝前,左臂曲置於膝上方,手托摩尼宝珠。头光一环,身光一环,神态庄重。这幅多身的地藏菩萨捺印版画效果图,也是根据《敦煌研究》二○○五年二期图版十九编号为S·P·260(1)的英国国家图书馆藏品中的图像,用电脑合成为多幅的。
  捺印四金刚神
  晚唐(公元八二七至九○七年)
  单幅纵十一·七,横五·八厘米
  一九○○年发现於敦煌。法国国立图书馆藏,版画印於写本敦煌佛经上,编号为P·4514·11,纵一○·二,横一一·九厘米。画面上二尊金刚,头戴宝冠,赤裸上身,腰NF8F1战裙,环鼻豹眼,肌肉暴突,身披条帛,一手举过头顶,另一手胸前握拳。两尊金刚相向而立。下部二尊金刚形象同上,胸前握拳改作手执金刚杵。金刚为护法神。法国国立图书馆另藏一件,印於布上,编号为P·4578,纵十四·二,横十一厘米,封面题“八将备边图台册”,捺印版画与上述P·4514·11同版。另外,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三件中,编号为S·P251(1)的品相良好。四金刚神用捺印法印制,线条略嫌粗细简单,但却充满了威武强悍之力。这NF8CE的图是合成的,以便使读者体会连续捺印後的效果。
  金刚经卷首祗树给孤独园说法图
  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
  版画框纵二三·七,横二八·五厘米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此卷一九○○年发现於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一九○七年为匈牙利人斯坦因劫获,现藏英国伦敦国家图书馆。经卷装,总长四八七·七厘米,用七张纸粘接而成。卷首版画左上角题“祗树给孤独园”,左侧另一框中题“长老须菩提”。画面表现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舍卫城祗树给孤独园,为弟子长老须菩提讲解金刚经,正在说法的情景。整幅画面结构严谨,主题突出,九法遒劲,已是成熟的版画作品。经文行十九字,卷末题“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NB94C为二亲敬造普施”。当为公元八六八年刻印。较欧洲最早的木刻版画《圣克利斯道夫像》早五百多年。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幅版画作品。
  无量寿陀罗尼轮
  晚唐(公元八二七至九○九年)
  纵十三·七,横十八·九厘米
  一九○○年发现於敦煌。英国国家图书馆藏一件。无量寿佛即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主尊阿弥陀佛。於方框圆光内,无量寿佛结跏趺坐於莲台上,头光一环有火NB26C纹,身光一环。佛双手於腹前结禅定印。方框外排印梵文佛经文字四层。画面左侧,竖栏内有汉文发愿文四行:“此无量寿,大誓弘广,随求心所愿,眼从佛眼,无殊,胜吉祥灌顶光,能灭恶趣,NCE25□□摩密句,置之处,龙鬼护持,法舍利之伽,他佩之者,身同诸佛。普劝四众,持带结缘,NB03C愿同登真常妙果”。阿弥陀佛与他的左右肋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被尊称为西方三圣。
  圣观自在菩萨千秋灭罪陀罗尼
  晚唐(公元八二七至九○七年)
  纵十三·八,横十七·七厘米
  1990年发现於敦煌。英国国家图书馆藏单幅一件。法国国立图书馆藏单幅的20件,三幅联印的两件。纸本墨印,右图左文。画面於圆光内,绘刻观世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结跏趺坐於莲台上,头光一环,身光三环,外有火NB26C纹。圆光外梵文三层,呈圆形排列。圆外四角有由梵文文字与莲胎组成的四尊菩萨种子。再外两层梵文组成方形。画面左侧有汉字发愿文三行:“此圣观自在菩萨千秋灭陀罗尼,有大威力,能灭重罪,转现六根,成功德体。若带持者,罪灭福生,当得作佛”。整幅外有双线边框。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即经文中最核心的部分。
  捺印西方三圣像残片
  唐五代(公元八六八至九六○年)
  残纵十七,横十六·五厘米
  此件原藏旅顺博物馆,1959年调拨给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NB03C收藏。日本町田版画美术馆2000年举办的《中国古代版画展》图录75页参考图版,曾收入此件。据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先生信中说:“在旅顺博物馆,得见新疆出土之唐五代贤劫千佛残片近百片,其中有朱印。”故知此件应为日本人在新疆所得,收藏於旅顺的。残片上共保留捺印版画七版,但大都残存局部,只一版较完整。画面无边框,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居中,结跏趺坐於大莲花中,双手作说法印,胸前有“”字。二肋侍观音与大势至菩萨站於两旁的莲花上,顶有华盖。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也藏有与此版相同的捺印西方三圣,编号为дx2877,共存捺印8版,完整者也仅有捺印两版。
  捺印千佛坐像残片
  唐·五代(公元八六八至九六○年)
  残·纵十一厘米,横十五厘米
  此像发现於新疆库车县东北约七公里的明田阿达古城2号调查点。曾发表於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57~1958)图版四六,文物编号(2)2133。纸呈杏黄色。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印佛像排列位置比较随意,不大工整。捺印佛像是一种小型的版画,属於图章与版画之间的过渡形式。它的雕版比较小,有的还有把柄,印NF9A4方法近似於盖图章,用手捺印,简便易行。佛教认为印制佛像是修功德的一种方法,因此胜行,始於唐末,而胜行於五代,今仍遗存较多,在敦煌、吐鲁番、新疆各地及中亚其他地区都有发现。
  捺印西方三圣像
  唐五代(公元八六八至九六○年)
  残纵二七,横三三厘米,每版六厘米
  1965年发现於敦煌莫高窟122窟前。纸质墨印,有捺印的一佛二菩萨像上下四排,每排三版,共捺印十二版,但有残缺。每版画面正中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结跏趺坐於大莲花内,双手作说法印,身光椭圆形二环,头光圆形,上有华盖。佛左为观世音菩萨,佛右为大势至菩萨,均立於莲花上,头光呈桃形。此件版画略有漫漶,线条不甚清晰。在整幅捺印版画的背面,有墨绘坐佛一尊,高13厘米,NB03C敷有淡彩。原件现藏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号为K122:16。与此同版的捺印西方三圣像版画,法国国立图书馆亦有四件,其中两件较大,一件捺印194版,一件捺印136版;另两件较小,一捺印8版,一捺印6版。英国国立图书馆亦藏有两件,日本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附图一三五e,曾发表过其中的一件。
  捺印千佛坐像
  唐·五代(公元八六八至九六○年)
  残,纵三八厘米,横二二厘米
  此像见於瀚海2002年春拍品第1127号,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清末时散出之物,阿英旧藏。佛结跏趺坐於大莲花中,双手作入定印。细作比较,似非只用同一块版印成。
  版画技术的发明,特别适用於印NF9A4千佛像的需要。只要一块小板,刻一尊佛像,或刻一佛二菩萨像,在这块小雕版上,刷上墨色,然後捺在手中,像盖图章那样,就可以印成佛像了。印时可作二方连续,如用於佛名经,上印佛像,像下书写佛名。也可作四方连续,用於印千佛像。一次印NF9A4的张数自然可多可少。刻印佛像,被佛教认为是修功德的一种方法,因捺印方便简单,故当时颇为流行。
  捺印菩萨像
  唐·五代(公元八六八至九六○年)
  纵一○·六,横一三·四厘米
  原件藏日本龙谷大学,为日人在新疆吐峪沟一带所得。版画为用同一版捺印两次NB03C联而成。菩萨头戴宝冠,NF8B1髻呈银杏叶形张开,中奉化佛,两旁装饰物与宝冠NF8B1箍相联,NF8B1中分长披双肩,颈上戴缨络形项圈,裸上身,臂钏腕镯,裙衣褶纹透体,左手上张,右手置膝前,半跏踏下坐於由仰莲与覆莲组成的须弥座上。菩萨头光二环身光二环,呈二重圆相。背景左右各一花蕾双叶折枝。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8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版画展》图录唐五代版画图版1曾印行发表。
  捺印墨色善跏倚坐千佛图卷
  敦煌归义军时期(公元八四八至一○○一年)
  每版纵五·二,横三·六厘米
  原出敦煌,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BDO9520。卷轴装,全卷纵二七·八,横八○八·九厘米,首尾残缺,纸色灰白,背後抄有诗歌、契约等文献。捺印佛像排列呈四方连续,横五行,每版横竖均无空间间隔。佛神态庄严端祥,正面善跏倚坐於四方宝台上,左右垂帔纹表明,後有靠背。佛内著僧祗支,外著通肩袈裟,右手似结说法印,左手似结与愿印,但手的形象又似表示衣纹。佛两腿自然下垂,足踩莲花。头光左右各有一朵五瓣小花。据邰惠莉“敦煌版画叙录”,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与此同版的善跏倚坐千佛印本三幅,分别捺印有佛55身、32身、12身。英国国家图书馆藏一幅捺印有佛8身。
  捺印朱色千佛图卷
  五代·敦煌归义军时期(公元八四八至一○○一年)
  纵二八,横长一二五厘米
  出自敦煌,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卷轴装,首尾残缺,纸色黄褐。佛像呈四方连续排列,横排八行。总高二八厘米,因知每版高约三·五厘米。每尊佛像的形象线条都非常简单。半圆形NF8B1髻,内有肩衣斜坡,外衣对襟直垂,结跏趺坐於莲花座上,莲座只用七个花瓣表示,头光身光呈二重圆相。其中个别图样,因盖印时手不稳而出现有双线情况。朱印千佛像多为刻版後初印,所印不多,後才改为墨印。朱印千佛像,俄国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彼得格勒分所也收藏一件,编号为дx-439号。
  大圣毗沙门天王像
  五代後晋开运四年(公元九四七年)
  版画框纵四二,横二八·六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纸本墨印单幅木刻版画。上部约三分之二为图,左上角题“大圣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又称北方多闻天王,唐玄宗因梦毗沙门天退西藩,而奉为军神。画面中央天王立像,相貌威严,头光火NB26C炽盛,顶有华盖,著唐式明光甲,挎弯刀,左手托舍利宝塔,右手执戟NF922,戟饰旗NBB5C,足踩药叉女。其女双手托天王双足。天王右侧为吉祥天女,托盘供奉。左侧二人,前者为那吒,戴虎头帽,手提金鼠,後者为婆薮仙,右手托一孩童。下方发愿文题记十五行,题“大晋开运四年”及“弟子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传谯郡曹元忠请匠人雕印此版,惟愿国泰人安,社稷恒昌,道路和平,益天安乐”。法国国立图书馆共有此版画十三件,其中一件上图残,另一件存图无文。英国国家图书馆亦收藏印本两件。国内未见收藏。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
  五代後晋开运四年(公元九四七年)
  纸横二三·七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因常观察世人,凡听到称念他的名号或听到痛苦,便去垂救,故名“观世音”。大慈大悲是指观世音有伟大的慈心与悲心。给众生幸福叫慈,拔众生苦难叫悲。纸面上方正中长方形栏内,为观世音菩萨正面立像。观音头戴化佛宝冠。有头光、华盖、颈饰缨络,臂饰钏镯,条帛飘动。观音右手执净瓶,左手执莲花。双足立於莲花上。像右侧榜题“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左侧榜题“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曹元忠造”。图下竖排发愿文题记13行,题有“大晋四年丁未岁七月十五日记”。又题小字“匠人雷延美”,当为刻工或掌管雕版印刷的小吏。此版画上海博物馆藏一幅、英国国家图书馆藏5幅、法国国家图书馆藏8幅、法国集美博物馆藏1幅。
  捺印一佛二菩萨像残片
  晚唐至宋(公元八六八至一二八○年)
  纵二八·五厘米,横二○·五厘米
  1981年发现於新疆柏孜克里千佛洞对面,现藏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所,编号80TBI:785。发掘报告见《文物》1985年8期。此件纸质,残损较严重,但仍可看出,每版纵、横均约为9厘米,方形。画面中间为坐佛,两旁站立的肋侍菩萨双手合什,侧身恭立向佛。版画曾用红、土黄、赭石等色手绘渲染,NB03C以赭石色粗线条将各幅画面分开。从残片中可以看出上下为三排,每排三幅,但未有一版是完整的。所刻图像与该千佛洞55窟顶部所绘千佛颇为相似,时代应为晚唐,也有人认为可能至宋代。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一菩萨一弟子像。
  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
  五代(公元九○七至九六○年)
  纵三○·三,两版横二三·七厘米
  1900年敦煌发现,後为法人伯希和劫去,现藏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町田版画馆1988年《中国古代版画展》图录以参考图版收图。原画一版联印,两幅图画NB03C排,右边手写:“上报四恩三友及法界众生”。每幅上下双线框内饰以不同的缠枝花饰,左右以三股杵变形的花叶纹做框边装饰。画面右侧长栏内榜题“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大字及“清净心每早念一千口”小字。右侧宽栏内刻观世音菩萨,半侧身立於六面束腰莲台上,左手持杨柳枝,右手提净瓶,整体形象完全是一座敦煌唐代彩塑观音像的线描写生,可以看出版画与雕塑相互借鉴的关NF8F0,NB03C由质朴渐趋工丽,越来越成熟。除此幅外,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同一编号的两幅,纵三○,横九·六厘米。英国国家图书馆也收藏有用同版所印的一幅。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五代(公元九○七至九六○年)
  框纵二六·八,横一五·八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为郑振铎旧藏,《中国印本书籍展览会目录》著录,图曾发表於《中国版刻图录》。北京大学及上海博物馆亦有收藏。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十件。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六件。俄国藏本多残本。画面主尊文殊师头戴宝冠,身着天衣,手持如意。狮足踩莲花,转头直视左前方。驭者戴风帽,穿袍服,足蹬长靴。供养童子。半裸上身,与驭者相向而立。左右榜题“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普劝志心供养受持”。下栏发愿文13行。首题“此五台山中文殊师利大圣真仪”,结合敦煌壁画题记及《广清凉传》记载,证明曹元忠的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到内地五台山参拜後,带回来的五台山新样,据以刻成版画,说明当时敦煌与内地的密切联NF8F1,以及版画与壁画之间的借鉴关NF8F0。
  大圣普贤菩萨普劝至诚供养
  五代(公元九○七至九六○年)
  框纵二○·六,横十三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现藏英国国家图书馆。独幅版画。纸面纵二五·一,横十三·五厘米。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两肋士,在佛左右协助弘法。文殊骑狮,普贤骑象。画面上普贤菩萨舒右腿半跏安坐象舆莲座上,右手置胸前呈执戟状,左手曲臂托三钴杵。左侧有一供养无女双手合什,右侧有半裸的驯象奴。右栏榜题“大圣普贤菩萨”,左栏榜题“普劝至心供养”,表达了普贤十大行愿的中心思想。图下竖栏十一行发愿文,题有“弟子归义军节度押衙杨洞芊敬发诚志,雕此真容,三十二相俱全,八十之仪显赫,伏愿三边无事,四塞一家,高峰常保於平安,海内咸称於无事……社稷恒昌,万人乐业,是芊心愿也。”《云仙散录》引《僧园逸录》曾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於四方,每岁五驮无馀”。此幅当与玄奘所印普贤像,有一定的传承关NF8F0。
  四十八愿阿弥陀佛
  五代(公元九○七至九六○年)
  纵三○·五,横十九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後为斯坦因所劫,英国国家图书馆藏。独幅,上图下文,上方图像题“四十八愿阿弥陀佛”、“普劝供养受持”。阿弥陀佛,根据译义又称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他以四十八大愿救济普度众生,而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NB03C成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尊,被净土宗奉为教主。平时人们常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读作“na mo”,是归依的意思。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右肋侍,共同被尊为“西方三圣”。画面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於大莲花内,偏袒右肩,双手於腹前结禅定印,头光身光炽盛。下栏题记十三行,可知念佛修行求生西方净土的礼佛仪轨。此图法国国家图书馆也藏有两件,另外还有一件,与“文殊师利菩萨”同印一纸。俄藏编号为TK288的一件,上部画面有残缺。
  圣观自在菩萨
  五代北宋(公元九○七至一一二七年)
  纵二六·二,横一八·二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上海博物馆藏,编号3296。独幅,天地头裱有宝蓝色四瓣锦文图案。上图下文,图经手绘敷红绿黄三彩,左右榜题“圣观自在菩萨”、“普施受持供养”。彩版曾发表於1987年香港《敦煌吐鲁番文物》展览图录及2000年北京《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展览图录。观自在是观世音的别名,言其上求佛果、下化众生,都能通达无碍,得到大自在。圣是正的意思,证正道名为圣。画面於NB044云承托的大圆轮中,观音结跏趺坐於莲台上,头戴化佛宝冠,双手曲置胸前执莲花。线条清晰,格调典雅。下栏发愿文14行,可知礼佛及念诵真言仪轨,以求除罪灭灾、延寿增福,随愿皆得,生极乐世界。与此同版的,法国国立图书馆藏四件,其中一件印双图;英国国立图书馆藏四件。英法藏本均未敷彩。
  大圣地藏菩萨
  五代(公元九○七至九六○年)
  纵四二·七,横二九·六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後为伯希和所劫,今藏法国国立图书馆。曾发表於日本町田版画馆2000年《中国古代版画展》图录。独幅,上下原裱有钱纹印花纸,上图下文,画面在祥云承托的圆光内,地藏菩萨头戴宝冠,结跏趺坐於大莲花座内,左手托如意宝珠,右手结施无畏印,身後头光一环,身光四环,光NB26C炽盛。左右榜题“大圣地藏菩萨”“普劝供养受持”。佛教认为,在释迦牟尼灭度以後弥勒未生之前,由地藏菩萨担任普救重生的重任,他常住地狱,拔除痛苦,以有“地狱未空,誓不成愿”的大愿而著称。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因而得名。图内栏内文字10行,题“地藏略仪”,可知礼地藏时仪轨及真言,以求除灾延寿护身,往生无量寿安乐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曼荼罗
  五代(公元九○七至九六○年)
  纵四五·六,横三一·八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印本书籍展览会》展品第25号,著录为“千目千臂观音像”。独幅,立长方形。阴刻金刚杵变形图案边饰。画面中间NF546下,刻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冠,结跏趺坐於莲台上,圆光炽盛,菩萨左下方残缺,右边12大手各持法器、宝物、莲花。菩萨上方正中,有一佛与二弟子说法及十方佛乘云而降等。观音四周为诸尊菩萨,呈四重环形排列,但完整的环形坐次,只有两重。下方两角有天王、伎乐等。观音修正圆通无上道,故能现象多妙容,千手千眼为菩萨普渡众生时,有无碍之大用。由佛、菩萨各就其位组成的坛场,佛教称“曼荼罗。两侧边饰下端,分别刻“弟子道照”、“雕刻印施”。画面阴刻与阳刻巧妙配合,使整体形象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此图法图集美博物馆,亦收藏一幅。
  捺印西方净土变相
  唐五代(公元九至十世纪)
  尺寸未详,框高约十二厘米
  1900年发现於敦煌,後被法人伯希和劫去,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博物馆和集美美术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也有收藏。图曾见於日本1996年《丝绸之路大美术展》图录。宿白《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转印此图。此幅画面较小,应是肖形印、捺印千佛向版画的过渡。其构图颇受敦煌壁画的影响。阿弥陀佛及左右肋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均坐於束腰形高莲花座上,十菩萨分坐周围,前方左右有天女与童子。背景富丽,有大殿、楼台、菩提树、宝幢、石灯,空中天人骑兽乘云而降前来赴会,天乐不鼓而自鸣。佛前有围栏的水池,莲胎中迎来了化作童子而来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众生。“变相”即由经文变化为图画的意思。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是佛教认为死後往生的最美好的理想世界。
  敷彩梵文圆形陀罗尼经咒
  唐·五代(公元九至十世纪)
  直径二六厘米
  1976年江苏省镇江市小太古山新火车站工地出土。现藏镇江市博物馆,总号13504,分号a1322。曾发表於《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9期图版叁·12,时代定为唐,但也有可能是五代时期刊印。版画纸质,图圆形,中间为菩萨像,手执法器,像外为梵文陀罗尼经咒,自内而外顺时针方向盘绕,共十五圈。经咒外环形排列佛像、法器等三十二尊图形,形态各NB13A。外缘双线边界。原为木刻雕版墨印,後经敷彩。中国素有天圆地方之说,此图圆形,似应为欲界天上六重天第二层之忉利天,三十二个图形,分别代表忉利天的三十二天城。
  梵文圆形陀罗尼经咒
  唐·五代(公元九至十世纪)
  直径约二三·五厘米
  此为上海博古斋2000年秋拍品第10号。另见上海书店2001年12月出版的姜寻编《中国拍卖古籍文献目录》书中彩版。此件独幅单页,麻纸墨印,有折痕磨损及残缺,图圆形已变形为椭圆形,有铜绣痕,亦应为随身携带死後入葬的。画面与镇江小太古山新火车站出土的敷彩梵文圆形陀罗尼经咒颇为相似。拍品出现於上海,故亦应为南方所出。中央菩萨六臂,手各执法器,坐於莲花中,旁有“菩提性”三字。梵文经咒环绕共十六圈。外边线内亦有三十二尊图形,亦应为忉利天三十二天城。菩提性即通达道义、开悟真理的灵性。
  大随求陀罗尼经咒
  五代後唐天成二年(公元九二七年)
  纵二九·五厘米,横三八厘米
  1985年洛阳史家湾出土,现藏洛阳文物工作队。丝麻纸,独幅。画面中央圆光内的大随求菩萨,为观世音之变身别名,以随众生之求而施予故名。圆光外圆形与方形环境两组梵文经咒,其间四角饰飞天。外框栏中四角饰天王,四方正中坐佛,左右为菩萨种子,其间饰金刚杵。经咒左侧为汉文题记,称“此随求陀罗尼,过去九十九亿诸佛同共宣说”,题“岁在丙戌未明之月初有八日,报国寺僧知益发愿印施。布衣石弘展雕字。”最後有墨书“天成二年正月八日徐殷弟子依佛记”。此件字体隽秀,行格疏朗,用线纤细流畅,形态优美,刀法圆润有力,印刷清晰,纪年明确,颇为难得。
  一佛一菩萨一弟子捺印版画
  晚唐至宋(公元八六八至一二八○年)
  残存纵十六厘米,横二六·五厘米
  1981年发现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对面。现藏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所,编号80TBI:788。发掘报告见《文物》1985年8期。同时出土的文书有汉文、回鹘文、粟特文、西夏文、婆罗米文。此幅黑白图版见61页图17。又彩色图版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肆·西北卷上》214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版画每版纵五厘米,横四·二厘米。中间是坐佛,佛著圆领通肩大衣,手持一锡杖状的法器,有头光呈滴露形,顶有华盖如伞状,盖顶有莲瓣形及珠NB26C形装饰,伞股下端垂珠。右跪戴花冠菩萨,左跪穿袈娑弟子,有头光,跪坐莲花座上,合什向佛。画面存上下三层,左右六行,十四组画面。
  吴越丙辰本宝箧印经
  後周显德三年(公元九五六年)
  尺寸不详
  吴越国是五代时期建立的割据小朝廷,水利发达,农业繁荣,以杭州为首府偏安一方。从钱NEC4B到钱弘NBE21三代国王都崇奉佛教。钱弘NBE21更建塔造寺,广印经咒,普施天下。1917年浙江湖州天宁寺施工时,在石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的象鼻中发现《宝箧印经》两三卷,卷首题有“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钱弘NBE21印宝箧印经八万四千卷在宝塔内供养,显德三年丙辰岁记”文字四行。扉画双线边栏,绘刻吴越国王礼佛等三组画面,构图简洁。版画後为经文,共三百四十三行,每行八九字不等,首题经名“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据李际宁《佛经版本》一书称,原件可能流入美国。又1917年安徽无为中学在宋代舍利塔下砖墓小木棺内。发现有同样的经卷,印於罕见的木纹纸上,现藏安徽省博物馆。〖LM〗元
  蒙元刊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
  大蒙古国定宗贵由二年(公元一二四七年)
  经纵十九·四,折横一○·四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见2001年版《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多元文化与艺术》图Ⅰ-20。是西夏商僧白智光於西夏惠宗在位时,依据义净所译的汉文译本,翻译成西夏文的,全书十卷十册,刻印於大蒙古国定宗贵由二年(南宋理宗淳NB073七年,公元1247年),时西夏已亡国二十年。台北故宫仅藏卷七和卷九两册,经摺装,每折面半开六行,行十六字。前有扉画四折面、像记三折面,後为本文。此为卷七,内容包括无染著陀罗尼品第十三、如意宝珠品第十四、大辩才天女品第十五,叙述诸天所说护世、增财、益辩、除灾诸陀罗尼,属全经的流通部分。版画画面,左右各以释迦、八臂观音为中心,组成即可分又可合的两幅画面,画中共有西夏文榜题十四处。此本印NF9A4时间较《河西字大藏经》雕印完毕时间,要早五十九年。
  佛说法图与孟速思回鹘家族供养像
  蒙古忽必烈时期(公元一二六○~至一二六七年)
  纵三○·五厘米
  德国第三次探险队1905~7年在新疆吐鲁番发现。图见德国黑森州首府威尔巴登出版的汉学文集《Tractata Altaica》(1976年)安·冯·加拜因“关於中国维吾尔人版刻资料》附图。说法图题“佛为天曹地府说法之处”,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扉画。附孟速思回鹘家族供养像一幅,包括其家属共四十七人。孟速思为别矢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兰)人,曾为拖雷後人管理份地租赋,後依附於忽必烈。公元1260年忽必烈主持佛道两教论战,以藏族萨迦派八思巴为首的佛教一方护胜,孟速思作为证义(评判)出席。後忽必烈两次有意任命孟速思为丞相,但都被他坚辞不就。後逝世於大元帝国立国前。版画应刻於燕京,後带回新疆。材料公NB02E後,德国的赫·弗兰克、彼·齐玛、日本的北村·高、中国的贾应逸、史金波·雅森·吾守尔、杨富学等,先後作了研究考证和介绍。
  伎乐天与三世佛
  元(公元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
  每折纵四四、横二七厘米
  图见日本平凡社1977年版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西传》第一册155页黑白版(薮内清·石林正子译NB159)。原件现藏德国柏林菲尔民族学博物馆。但原经卷经文名称尚不清楚。自右至左第一折面为伎乐天在NB044云中莲花座上吹奏,上方各种乐器及天雨花飘落,法音缭绕。与之形成繁简疏密的是另外三折。第二折面绘刻释迦牟尼及二弟子阿难和迦叶。第三折面为无量寿佛。即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手置莲台以示接引,左右为文殊、普贤、观音一、地藏四大菩萨。第四折面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他手拿药丸持盛有甘露的钵,以免除疾病之苦,左右为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画面须弥座装饰豪华繁缛,有流瀑式标识,头光背光後有靠背,上方无华盖,菩萨宝冠尖顶,装饰风格与元刻《碛砂藏》版画极为近似,刊刻时间卡特书中称宋代,实应为元代所刻。
  普宁藏本不空NFDA1索神态真言经卷十二
  元至元十四至二十七年(一二七七至一二九○)
  框纵二五·一厘米,折横十一·一厘米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存卷十二、十三两册,千字纹编号“贞二”,经摺装,经纵二八·九厘米。普宁藏全称《杭州馀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由该寺住持道安及其弟子如一,如志等主持完成,全藏总计558画,1422部,6017卷,是一部得到政府支持的私刻大藏。卷十二卷首版画五折面,释迦牟尼佛坐在低矮的金刚座上,双手做转法轮印,供桌低矮,头光近圆形,背光椭圆扇形,靠背左右各有凤鸟衔珠,靠背後有菩提树。佛左右,前後两排,近佛後排右阿难,左迦叶,八菩萨左右各四,分坐於低矮的覆瓣莲座上,尖顶髻束金冠,披条帛,形象极为优美。画面两侧为二天王,一执剑及宝珠一执伞,头外有光NB26C炽盛,背景云外波纹状光芒放射。地面有八宝。画面富丽自然,堪称佳作。明洪武刊《七佛所说神咒经》卷首版画,NF8F0据此翻刻。
  普宁藏本不空NFDA1索心咒王经卷首版画
  元至元十四至二十七年(一二七七至一二九○)
  框纵二四·四厘米,折横十一·一厘米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千字文编号“男二”。经摺装。经纵二八·九厘米。卷首版画两折面。画面右侧释迦牟尼七分脸向左,服饰华丽,前有供桌,头光身光外环联珠纹,内有孤线形光芒。佛左右有阿难、迦叶、四菩萨、四弟子、梵王、天龙八部等。佛前有跪拜弟子。画面左侧有帝王、皇子、三从宫、皇后、二女宫、文人与处士夫妇,最前有二僧人,合什跪拜,靠前者榜题“总统永福大师”,此人便是1277年奉元世祖诏宣授为江南释教都总统的杨琏真佳。经末木记题“河西李立义光明禅师惠月NF8E5体已时印造一十二大藏经……”;另有莲荷书牌木记,为西夏文四行。此本应为西夏遗民李惠月施刻编入普宁藏。据李际宁先生《佛经版本》称,另有李慧月施刻普宁藏本《不空NFDA1索陀罗尼经》、《一切经音义》、《舍利弗阿毗昙论》,卷首版画与此幅相同。
  佛果圜悟禅师语录版画
  元大德二年(公元一二九八年)
  纵二一·六厘米,横一四·二厘米
  日本神田喜一郎旧藏,现藏大谷大学。克勤著,绍隆编,普南刊行。插图一幅为我国最早的肖像版画。画面正中主像题“佛果圜悟禅师顶相”。圜悟名克勤,字无著,宋蜀地彭州人,从师法演,後为成都昭觉寺住持,先後居灵泉院、长沙道林寺、金陵蒋山、汴京万寿寺、镇江金山寺、晚年归昭觉寺,七十三岁圆寂,曾刻大藏经一部。徽宗赐紫及“佛果”号,高宗赐“圜悟”号。版画中圜悟右侧题“虎丘隆禅师”的绍隆,汇圜悟一生著述编成此书。後绍隆被尊为禅宗虎丘派之祖。左侧题“径山杲禅师”,为浙江馀姚僧人宗杲,其法系称“大慧派”。画面形象是根据具体人物绘刻的,很有个性特徵。
  西夏文大藏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版画
  元大德六年(公元一三○二年)
  框纵二七厘米,折横十三厘米
  一九一七年发现於宁夏灵武。为北京图书馆1929年入藏的一百多种西夏文佛经的一种。有千字文编号,应属西夏文河西字大藏经。两部混杂存六十三本,实有经文五十二卷。西夏仁宗时校。木活字本。卷第三十一、四十五、七十一,卷首有版画,画面NB02C五折面,为佛讲经图。其构图方式与形象表现,使我们很容易联想起《八十七神仙卷》和《永乐宫壁画》,可以证明当时版画和卷轴画,特别是壁画,都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关NF8F0。据他经中管主八愿文说,於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大藏经三千六百二十馀卷……至大德六年完备。……施於宁夏、永昌等路寺院。民国间有该经第四十一卷影印本,卷首版画为石印赝品。
  西夏文慈悲道场忏法
  元大德六年(公元一三○二年)
  框纵二六·九厘米,横五一·五厘米
  一九一七年发现於宁夏灵武,北京图书馆1929年入藏。慈悲道场忏法为南朝梁武帝创NF9A4,又称《梁皇宝忏》,述梁武帝妃郄氏,其牲酷NF549,化为巨蛇,求帝使离苦,帝阅大藏,NF9A4慈悲道场,请僧忏罪,郄氏寻化为天人。慈悲道场忏法有北宋太平兴国间刻汉字文本传世。西夏惠宗时,曾将宋汉文本翻译成西夏文刻印行世,元大德间宣授松江府僧录管主八在印造河西字大藏的同时,印造此《慈悲道场忏法》。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十卷本缺第二、七两卷,经摺装。这NF8CE选印的是第九卷版画“忏法本事图”,有刻工题名“俞声刊”。本事图後有佛名图,意在“一心归命三世诸佛”。继而为经文。
  大悲经忏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纵二二厘米
  此为嘉德2004年秋拍品第2549号,纸质轴装两件套。有“丁巳”虚云木刻隶书题记。从题记文字中NB327解到:①此为元大德年间刻印,②由大石庵住持慈悲大师募刻,③由建阳刻工刘氏务本书堂刊行,④版存慈悲大师住持的大石庵,⑤经卷印好後藏於祝圣寺,此时离比丘虚云写隶书题记的时间丁巳年已相去一段时间,如是元延NB073四年丁巳,则已相去十年以上,如是明洪武十年丁巳。则已相去七十年以上,将此经裱成轴装手卷,当在虚云刻题记的同时。《大悲经忏》全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又简称《大悲咒》,全篇都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是观世音以大悲心及大菩提心,为普渡众生成佛成圣的重要口诀。上图为释迦牟尼佛与弟子阿难、迦叶;下图为观世音菩萨闻此咒後,身生千手千眼的情景。
  碛砂藏版画万寿殿勘经图
  元大德十年(公元一三○二年)
  纵二四·七厘米,横四○·四厘米
  此图原为《普宁藏》本《解脱道论》卷一扉画,藏山西省图书馆,扉画左侧原题“千缘大藏经板白云宗主慧照大师南山大普宁寺住持沙门道安。功德主檐八师父金刚上师慈愿弘深普皈摄化”。後此图改用於《碛砂藏》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十三卷首,郑振铎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画面原题字改为“都功德主江淮诸路释教都总管永福大师杨琏真佳”。此人是大元帝国掌管江南宗教事务的官员。画面中的大万寿寺在杭州,是当时江南校刻佛经的中心。《碛砂藏》因刻於平江府碛砂延圣院而得名,是南宋始刻元代完成明代仍有补刻的一部民间私刻大藏经,但其版画多刻於元代。《碛砂藏》初发现於陕西开元、卧龙雨寺,有影印本。後太原崇善寺又有发现。北京柏林寺发现的现藏国家图书馆。美国普林顿大学也有收藏。其馀为零本。
  碛砂藏版画释迦牟尼说法图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框纵二一·二厘米,折横十一·一厘米
  《碛砂藏》千字文编号始“天”终“烦”字,共591函、1532部、6362卷。经摺装,每版30行,每折6行,行17字。共有版画九种,除经首“万寿殿勘经图”为中原汉族佛画风格外,其馀八种画面,均为藏传佛教萨迦派艺术风格。每帙首册卷首皆有版画一幅,八种版画式样轮番依次重NF8B4使用。这些版画都是在元大德间,由宣授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管主八主持下,在杭州大万寿寺完成的。此图NB12B自碛砂藏本《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上,千字文编号“乃”字,周叔NB82A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佛坐於垂帘瀑的金刚宝座,靠背上饰有兽王、大鹏、牡羊、象王等装饰。头光、身光及靠背皆为椭圆扇形。画面下角题有“陈NB044画”、“袁玉刊”。版画风格与宋代绝然不同。
  碛砂藏版画释迦牟尼佛与八思巴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框纵二一·一厘米,折横十一·一厘米
  此图NB12B自碛砂藏本《大威德陀罗尼经》卷第十八,千字文编号“恃八”,郑振铎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碛砂藏》轮番使用的八种版画中的第二幅。坐在金刚座上的释氏,正在为坐在法轮座上的八思巴讲经说法。八思巴本名罗古罗斯监藏,公元1239年生於西藏萨迦,八思巴是圣者的意思,是对他的尊称。自公元1073年昆氏家族建萨迦寺後,逐渐形成教派。至萨迦四祖班智达与蒙古皇子阔端凉州会谈後,建立了西藏和蒙古王室的政治关NF8F0。八思巴是班智达的继承人,他的学识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公元1260年八思巴二十二岁时被忽必烈尊为国师,以後又尊为帝师、大宝法王,管理西藏的政教事务,NB03C以藏文字母为基础,创NF9A4了蒙古新字,为元代的大统一作出了贡献。这幅版画的完成於八思巴逝世後二十年。
  碛砂藏版画佛为大白伞盖佛母讲经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尺寸未详
  此图是《碛砂藏》轮番使用的八种版画中的第三种,首见於千字文编号为“玄一”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十一。坐在金刚座上的释迦牟尼佛,正在为大白伞盖佛母讲经。大白伞盖佛母,菩萨名,佛母者其含义为诸佛之母,事见元代译自西藏喇嘛教本的《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藏传佛教认为,此大白伞盖佛母,有大威力,能放光明,以白伞盖为其三昧耶形,即通过白伞盖的外部形象,表述其覆盖一切众生的誓愿。伞为轮宝,转而降伏四方,伞盖白色,有以白净大慈悲遍覆法界的含义,故名。佛母上方有小白伞盖三尊,下方有护法神四尊。画面右下角有“陈NB044画”题记。本町田展出之龙谷大学藏本称“陈宁刊”。
  碛砂藏版画释迦牟尼说法图
  元大德间(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框纵二一·一厘米,折横十一·一厘米
  此图NB12B自碛砂藏本《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下,千字文编号“乃”字,周叔NB82A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碛砂藏轮番使用的八种版画中的第四种。画面内容与第一种版画基本相同,也是坐在有金刚标识宝座上的释迦牟尼佛在讲经。但宝座前有戴通天冠的宋代皇帝供养像,相对应的是身穿袈裟的皇后。为了突出宝座上的金刚杵标识,竟将佛前供桌移到左侧斜放。同时也突出了皇帝供养的形象,以表示对汉人的尊重,达到使观者心归蒙元的目的。同时画面也是汉、藏文化交流融合的例证。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284页称,陕西藏本《碛砂藏》,有一幅版画图右下角有“杨德春”三字,左下角有“杭州众安桥北杨家印行”十字。当指与此幅相同的画面,而此处画面的左右下角仅存墨钉未见刻字。还有题“杨信真”者应属杨家经坊的重刊版。
  碛砂藏版画释迦牟尼为萨迦班智达说法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框纵二四·五厘米
  此图NB12B自碛砂藏本《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三经同卷》,千字文编号“画二”,原件现藏北京首都图书馆,是《碛砂藏》轮番使用的八种版画中的第五种。画面中坐在金刚座上的释迦牟尼佛,正在向坐在法轮座上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四祖班智达·贡噶坚赞讲经说法。公元1073年昆氏家族在今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仲曲河北岸建萨迦寺,後逐渐形成教派。公元1240年蒙古军进入西藏後,窝阔台的皇子阔瑞接受了大将多达那波的建议,邀请学富五明的萨迦派四祖班智达前往蒙古传教。後又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与班智达议定了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班智达NB03C写信劝说西藏各教派及地方政权归顺蒙古大汗,为蒙藏团结及大元帝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碛砂藏版画释迦牟尼佛与文殊师利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尺寸未详
  此图是《碛砂藏》轮番使用的八种版画中的第六种。首见於千字文编号为“宙一”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十一。两栏。右侧三折为释迦牟尼正坐讲经,佛前有汉装宋代皇帝皇后形象。左侧一折为文殊师利画像。大乘佛教中以文殊菩萨为智慧第一,胁侍释迦时司智,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诸佛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画面上菩萨四臂。一手举剑,象徵着以佛智之利剑斩惑除障,斩却众生一切烦恼。一手两指衔捺一绳,代表佛经梵箧,象徵佛智。两手执弓箭,象徵佛智能有的放矢百发百中。文殊一折有“雍廷礼李氏施财”及“孙NB073刊”题记。佛与文殊两幅画面NB03C列,为的是突出佛的智慧主题。
  碛砂藏版画释迦牟尼佛与观世音菩萨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尺寸未详
  此图是《碛砂藏》轮番使用的八种版画中的第七种。首见於千字文编号为“洪一”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六十一。坐在金刚座上的释迦牟尼佛正在为坐於莲花座上的观世音菩萨讲经说法。以突出给众生乐、拔众生苦、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主题。元代西藏与南亚印度、尼泊尔佛教之间文化艺术交流密切。忽必烈称帝,封八思巴为国师後,在八思巴的建议下,蒙元王朝曾邀请尼泊尔国派年青的阿尼哥率领二十四位艺术家来中国,先後在西藏修建金塔,在北京建妙庆寺白塔。阿尼哥不仅是建筑家,同时也是雕塑家和肖像画家,他们带来的尼泊尔艺术,自然对西藏萨迦派艺术,其中包括《碛砂藏》版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碛砂藏版画释迦为文殊师利说药师经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
  框纵二一·一,折横十一·一厘米
  此图NB12B自碛砂藏本《大般涅NB231经》卷十七,千字文编号“壹七”,郑振铎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碛砂藏轮番使用的八种版画中的第八种。这幅看来一般的佛说法图,却有其特殊的内涵。佛左有标识三足鸟的日光菩萨,佛右有标识玉兔桂树的月光菩萨,此二尊是东方药师琉璃光佛的左右肋侍,下方左右有药师佛的十二神将及药师八大菩萨。所以画面表现的应是释迦牟尼佛为文殊师利说《药师NF72B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的场面。众生苦难中,疾病的苦难从来都是重要的内容,药师发十二大愿,是大医王,能使众生摆脱疾病之苦。版画作者意在突出佛教救众生疾病之苦的主题。画面左右下角刊“陈NB044画”、“陈宁刊”。郑振铎藏本卷首画,佛右腋处有“子”字,而嘉德2002年春拍品第1399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首同一画面版画则无此这,原因尚不明NB327。
  普宁藏《大集譬喻经》扉画
  元(公元一二七七至一二九○年)经纵二十四,折横十一·三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图见2001年版《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多元文化与艺术》图Ⅲ-6。《大集譬喻经》二卷,隋NE254那崛多译,内容为舍利弗以诸譬喻说菩萨与二乘智慧功德之差别。以藏经纸墨印,经文书体为修长欧体,每折面半开六行,行十七字,千字文编号“发一”,版画三折面,题“教主释迦牟尼说经处”。又太原崇善寺藏碛砂藏《大宝集经》九十一卷扉画,与此图完全相同,只是龙牌内的题字不同,《普宁藏》本题“皇帝万岁万万岁”,《碛碑藏》本题“皇图永固,佛日长明”。画面即有汉地画法,也有藏传佛教的东印度风貌,同时也有西夏的遗风。《普宁藏》刻於公元1277~1290年,应为先刻,《碛砂藏》版画刻於元大德间(公元1297~1307年),应为延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藏北京大悲寺旧藏本《碛砂藏》亦有此图。
  西夏文悲华经版画讲经图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一三○七年)
  尺寸未详
  此版画一幅多用,可见於西夏文《悲华经》、《阿毗达摩顺正理论》、《经律NB13A相》等,版画均相同。这NF8CE选印的取自《悲华经》卷第九,1917年发现於宁夏灵武,1929年入藏北京图书馆。山西太原崇善寺有碛砂藏本《悲华经》亦用此图。西夏文本据汉文本图翻刻,但细部有所改动,如十位菩萨头光外环用联珠纹为汉文本所未有,讲经图後有龙牌祝赞四折面,第四折面龙牌内左右两行西夏文小字,译成汉文是“奉敕大德十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印大藏经五十部流行”,是元成宗铁木耳祝寿时印行的。当不属於大德六年僧录司管主八在杭州新雕补版後所印的三十部河西字大藏。龙牌後为韦驮护法像,像後为经文。版画充分体现了多民族以及中外文化的融合。
  回鹘文八阳神咒经版画
  元大德(公元一二九七至一三○七年)版画纵二四·五厘米,横二○·五厘米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黄文弼先生在新疆吐鲁番NB12B集,报告见《吐鲁番考古记》。经冯家NB044先生考证,为回鹘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回鹘文即古维吾尔文。原件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此经所说的是人们分别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主见、灵性等八识,而认识、理解、明白大乘佛法的道理。共发现三件:第一件为朱印“如来说法图”一幅,对折两折面。第二件为墨印本,版画仅存九分之一,其馀为残存的回鹘文佛经经文二十五行。墨印的九分之一版画与朱印的版画为同版所印,朱者先印、墨者後印。第三件为该经经文残片。在朱墨两种版画印本的右下角,有“陈宁刊”题记。
  西夏文添品妙法莲华经版画
  元武宗仁宗时(公元一三○八至一三二○年)
  框纵二○·七厘米,横四五·二厘米
  1917年发现於宁夏灵武。1929年入藏於北京图书馆。仅存卷二。封面有西夏文题签,译成汉文为“妙法华净经契增品”,NB03C有西夏文千字文编号。卷首有版画一幅,四折面。次为龙牌,其中西夏文字译成汉文有“仪天兴圣慈仁昭仪寿元皇太后御印”,此称谓应指元武宗仁宗之母,故此经应为武宗海山或仁宗拔力八达时所刻。其时,距杭州路大万寿寺僧录司管主八雕《河西字大藏》完成的时间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时隔不久,故亦应属於《河西字大藏》。经文每折六行,行十六字。版画画面除佛讲经场面外,背景为经变故事,内容涉及卷一、二、三、五,而非仅为卷二内容,故应是各卷前都能使用的同一幅画面。此图最先发表於史金波、白滨、吴峰云编著《西夏文物》。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卷首版画(残)
  元延NB073三年(公元一三一六年)版画纵二二厘米,横四四厘米
  1986年北京禄米仓智化寺佛脏内发现,一卷,卷轴装,外包蓝色粗纸书衣,题写金色字经名,卷高三三厘米,展开後全经长约六一○厘米,经已NF8E7脆,书版及版画有残损多处,但全卷完整。卷首竖刻书牌,发愿文有曰:“〖FK(〗皇〖FK)〗〖FK(〗帝〖FK)〗〖FK(〗爱〖FK)〗育黎拔力八达刊印三乘圣教经律论三十三大藏……大元延NB073丙辰三月□日”。NFDA4《千字文》中有“爱育黎首”的句子,黎是黑色,黎首指头戴黑色巾帽的老百姓。因知此为自称爱育黎民百姓的皇帝元仁宗拔力八达所刊印,时在公元1316年,刊印地点当在元大都,内容包括三乘圣教经律论三十三大藏。此经千字文编号为“积”,与《弘法藏》同经编号“恶”字不同,当不属於《弘法藏》。而是属於元代官刻的另一部大藏经。版画NF8F0据《普宁藏》本《不空NFDA1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二》翻刻,但去掉了二天王及地面装饰,使画面显得更加集中。
  莲华面经版画
  元延NB073三年(公元一三一六年)
  版画纵二二厘米,横四四厘米
  日本黑田源次藏,曾发表於1932年《支那古版画图录》及1943年《满蒙之喇嘛教美术》。此本经名下题小字“大乘修多罗藏”,千字文编号为“墨”字。同样的版画画面,还见於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的元版《妙吉祥平等瑜珈秘密观身成佛仪轨》卷首,千字文编号为“映”字,图见於1959年日本《弘文庄待贾古书目》等33号。但只要将这两幅相同的画面,再和北京智化寺发现的《大金色孔雀王咒经》版画画面加以比较,便会很容易地发现原来这三处的版画是用同一块雕版印出来的。因此可以判断,它们都是属於元代仁宗自称爱育黎民百姓的拔力八达於延NB073三年刻印的三乘圣教经律论三十三大藏中的一种。
  大字妙法莲华经版画
  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
  框纵三一·三厘米,横六一·二厘米
  周叔NB82A先生旧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经摺装,七卷七册,均硬皮裱锦。每卷卷首各有版画一幅。经文字大如钱,每折四行,行十二字。卷二末有至顺二年嘉兴路顾逢祥施刻题记。卷四有同年杨元坦印经题记。卷一卷六有至正间姚陈道荣印经木记。这NF8CE选印的是卷五扉页版画,它不像早期讲经说法图那样,把露台场面搞得那样宏大与神秘,而是根本不要露台,佛只是坐在一朵大莲花内,显得形象更加平易近人。背景中的经变故事画,情节和人物环境的描绘,也更加精确细NF9A3,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重视。版画与南宋庆元间同经刻本颇为近似,唯画面左下角的供养人像,却是典型的元代装束。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版画
  元至元二年(公元一三三六年)
  尺寸未详
  云南图书馆藏。该馆在清理佛经时,发现元代顺宗太皇太后卜答失里时,由专司太后事务的徽政院主持刻印官刻大藏经三十二卷。据其千字文编号,知此部大藏经,至少有六百五十一函,六千五百一十卷,是规模仅次於《赵城金藏》的一部官刻大藏经。其中七种佛经有卷首版画,是用同一画稿做底本,由彭斯立、彭斯高、周仁、于寿、陈宁等分别刻版完成的,而其中以陈宁刻的《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版画刻的最好。版画六折面,右起为塔图,左侧五折为讲经图。版画後有至元二年发愿文。另有同藏《佛说大随求大明王陀罗尼经》,版画三折面,署名“攸州(今湖南东部)潭清叟刀(雕)”画面与以上七种扉画不同。
  元官藏大方广佛华严经版画
  元(公元一三三○至一三三六年)
  尺寸未详
  周叔NB82A先生旧藏,钤周暹印。1999年嘉德秋拍古籍第380号。元官藏1981年在云南博物馆被发现,仅存32卷。由元文宗皇后(顺帝时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发起雕造,徽政院主持其事。天NF8CF三年开雕,至元二年完成。收录佛典6500馀卷,分作651函。经摺装。版式是所有汉文大藏经中最大的,每版经文42行,折为7折面,每折6行,行17字。此本版式与上述元官藏完全相同,千字文编号为“羌”字,故应与云南博物馆所藏三十二卷同属元官藏。版画五折面,龙牌一折面,画面共有佛、佛弟子、菩萨、天王、僧众、梵王、天龙八部、帝后、侍从等46身,形象精美,气势博大,又能刻划入微。
  小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版画
  元(公元一二六○至一三六八年)
  纵三五厘米,横三九·六厘米
  原件收藏处不明,此为笔者所得之NF8B4印件放大修版後达到现在的效果。经傅熹年先生的帮助,知公元1929年3月其祖父傅增湘在琉璃厂邃雅斋见过此原件,订为元代所刊,NB03C在1993年中华书局版《藏园订补邵亭知见传本书目》中予以著录。版画位於卷首,两折面,画面中部折缝间残损,场面十分宏大,可看出古代壁画对版画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栏杆环绕的露台上,毗卢遮那佛(释迦法身)正坐在莲台上讲经,左右有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天王,前有菩萨跪拜,下层露台有诸王诸神。背景有宫殿及菩提树。用头光、云气、烈焰的空白烘托出诸尊的形象。画面如此NF8B4杂却极生动,可说是佛教版画的顶尖之作。经文每版八十行,行七十字,行格之密,无NE222此矣。
  朱墨套印金刚经注
  元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年)
  纵二七·三厘米,横十二·五厘米
  原藏南京现藏台北中央图书馆。经摺装。卷前说法图、卷中无闻和尚思聪NB159经图及韦驮像都主要印以朱色,NB159经图仅上方松树及题字“无闻老和尚NB159经处产灵芝”是用黑色,其馀朱色。每个画面是由一块版按不同部位分NF8ED朱墨两色印成的。经文卷首题“汝水香山无闻思聪NB159解”,经文末题“至元六年岁在庚辰解制日寓中兴路”,参照刘觉广跋文,知应为元惠宗至元六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刊,虽晚於辽代漏版套印《南无释迦牟尼佛》像,但却是我国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木刻雕版彩色套印版画。此欧洲於公元1457年刻印的第一本彩色套印《梅因兹圣诗》早一百一十七年。比日本印於宽和四年的最早套色版画《尘劫记》早二百八十七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版画
  元至正六年(公元一三四六年)
  纵二三·五厘米,横四四·五厘米
  此幅见於周芜先生编《中国版画史图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37页。原件收藏处待查。版画四折面,前三折为佛说法图,构图严谨,善於运用疏密黑白对比,使画面层次明确,主次分明。画面右下角有刻工“那□刀(雕)”题名。後一折面,远景在群上环绕中,寺庙建筑祥云缭绕佛光闪耀,山前为刻经奉佛的供养者全家九人,皆席地跪坐,都穿着典型的元代蒙古族服装,有的戴圆顶NB14A鹰冠,有的戴钹形笠帽,冠帽下耳後垂鬟NF8B1,穿小袖右衽长袍,其中六人袍外着宽袖口的半臂。每个礼佛的人都有题名,如“善人都剌失”、“菊花”、“太平奴”等。
  佛说目连救母经
  元至正六年(公元一三四五年)
  尺寸未详
  原於大元帝国建国前二十年的蒙古宪宗蒙哥元年(公元1251年)浙东道庆元路刊。但原本已佚,现仅存日本南北朝时代贞和二年(公元1345年,元至正六年)的NF8B4刻本,日本京都金山寺藏。图见1987年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馆开馆纪念展《名作中所见到的日本版画——从源流到锦绘的出现》展览图录334页图400。目莲救母故事,最早见於西晋三藏竺法护译《盂兰盆经》,後有敦煌唐写本《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缘起》卷子,元末有《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明万NF8CF有郑元珍《目连救劝善戏文》,清代有张照《劝善金科》,现代有戏剧《宝连灯》等,均据《盂兰盆经》改编。但目连救母图像当以此本最早。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插图版画
  元(公元一二七一至一三六八年)
  元杭州路众安桥北沈家经铺刊本,原件现藏北京首都图书馆,是目前所知此经最早版本的插图版画。唐玄奘译。佛教中,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国之教主,未成佛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众所求皆得,能救众生之病源,治无名之痼疾,故又有大医王佛或医王善逝等尊称。版画插图所绘即十二大愿,文前图版对照,十二种插图中,以圆光表现东方琉璃国,从透明中净现出药师琉璃光如来端坐在各式殿堂中的各种形态。画面下方绘诸有情众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所求皆得的种种情节。版画中还单独表现了药师琉璃光如来左右二肋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的单独全身画像。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版画
  元刻明初印(公元一三三一至一三九八年)
  纵二八厘米,横二三厘米
  此为墨印敷彩本,图见1995年岭南美术出版社《观音百图》16页。收藏者不明。据该图说明下所附按语称,此图与明洪武二十八年应天府沙福智刊本观音普门品卷首之图完全相同,故亦定为明代南京所刻。然经核对,此本与沙福智本画面却完全根本不同,故定为明代南京所刻实不足信。近见1997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三十二应相》,底本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康熙三十五年重刻康熙十九年陈延龄等捐资刊刻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版画与《观间百图》相关的图像结构却完全相同,而宗教文化出版社说明中引用了陈延龄的跋语,称其祖本为元至顺二年江西先月NB158居士丁觉进重刻NF9A6印本。故《观音百图》所印四图,实应与元至顺二年NF9A6印本有关。笔者认为此即用NF9A6印本的原雕版,改为墨印而成,NF9A6印在前,墨印在後。故应订为元刻明初印本。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插图
  元後期(公元一三二八至一三六八年)
  此幅纵二八厘米,横三二·八厘米
  日本秃氏NB073祥旧藏,现藏日本龙谷大学。1998年町田《中国古代版画展》曾展出。以《观音经为题材的图画,曾见於敦煌45窟壁画。版画自南宋始所刻颇多。此本经末有“京都致和街内清平桥经坊陆家新刊印行”题记。“致和”是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的年号(公元1328年),致和街的地名命名,当在此时或稍後,因而推断此本为元代时中国人陆姓在日本京都所刻。此幅的内容是经文中所说的“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画面中观世音菩萨伸出长长的右臂抚摸着受害者,给观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周心慧《中国古代佛教版画集》(一)收有此本的“云雷鼓掣电、降雹澎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一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