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法师净土思想探微
昙鸾法师净土思想探微
——依《往生论注》为主线
序 言
《往生论》是印度世亲论师依据净土根本经典《无量寿经》撰写的一部宗经论。其结构合
理,说理透彻,详尽叙述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并以五念门做为往生之法。元魏时代,
由菩提流支在洛阳译出。不久,昙鸾法师为其做注,世称《往生论注》。作者在注中对原
论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阐发,并且有些地方还做了充分的发挥,更提出了一些重要观
点,如“二力二道、他力本愿、信愿持名”等。不仅开中国净土思想之先河,更影响到之
后一千多年净土宗的发展。尤其道绰、善导等大德在继承其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净土思
想的成型。印光法师有赞:“昙鸾法师之《往生论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
、起人正信,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
本文从昙鸾法师生平修学经历、选择净土的动机、主要思想及其后世影响几个方面予以论
述。希望透过这些层面,能够了解佛法的时空适应,让我们了解昙鸾法师做为一代大德审
时度世、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在此基础上,做为净土行人,体察祖师济世度生之悲愿,
深入理解、刻苦勤行其教诲,以信愿行为资粮,抵达西方宝所,如此方不辜负大师一片苦
心。
一、昙鸾法师选择净土法门的背景
1、昙鸾法师生平
昙鸾法师(476-542),雁门人,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和东魏。童真出家,精研
龙树《四论》之学,颇有心得。应病停止注经,感叹人生无常,欲求仙疗病后再弘扬佛教
。南下晤梁武帝,甚得亲睐,并介绍与陶宏景,得受《仙经》十卷。返回洛阳,遇见菩提
流支三藏,向他询问佛法中是否有长生之术胜过仙经。流支告诉他长生不死唯有佛法,又
将《观无量寿经》交给他,希望他依经修学。自此,昙鸾法师专修净土、领众念佛、自行
化他、影响广大。临终高声唱佛,西向而终。
2、昙鸾法师选择净土的背景
(1)社会政治因素
昙鸾法师所处的南北朝,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他所在的北魏常年战乱不息、赋
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487年大旱,孝文帝让大批贫民外出求食。
长期的社会问题激起民众的不满,直接导致北魏末年各地抗争频繁。仅从昙鸾法师出家至
圆寂的五十多年中,正史记载的反抗斗争就近百次。
(2)佛教内部因素
A、末法思想出现
国运不兴,人民受殃,佛教的命运也遭受到影响。北魏建国初期,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
政府曾扶持佛教、建寺造像,化导民俗。北魏世祖太武帝原先支持佛教,后因怀疑沙门参
与叛国,又听信司徒崔浩谤佛言论,转而信奉天师道。446年,下诏废佛、焚毁寺院、诛
杀沙门,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遭受的第一次法难。《高僧传﹒昙始》记述了太武灭佛的惨
状:“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先令罢道。其有逃窜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枭斩
。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法流东土,刚刚起步,就遇灭顶之灾。法难之后,末法思想在
佛教徒中盛行,体现在对《仁王经》、《像法决疑经》等经典的特别重视与关注。
B、注重实践
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学者重视义学,提倡讲诵佛典,于是形成专攻某部经论的学派
。如成实﹑涅槃﹑毗昙﹑三论等。各学派形成与发展体现了南方佛教尚辨析﹑重义理的特
点。北方佛教,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相对于南方佛教而言,形成重实践,轻义学的
特色。又以禅学特别兴盛,不务玄谈。如以僧稠为代表的四念处禅法以及菩提达摩的大乘
壁观禅法等。这种注重实践的特质,有利于促进佛教在民间扩大影响,广泛为普通僧侣及
民众所接受。而民众信仰的兴盛反过来又促进了侧重实践的这一特点。后来,民众性极强
的净土教在北方的风行,以及昙鸾大师的大力宣扬净土与此不无联系。
C﹑弥勒净土思想的衰弱
弥勒净土思想的急剧萎缩,也为弥陀净土思想在北方迅速传播提供了良机。自道安
大师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以来,弥勒净土信仰在社会上就大为流行。南朝义学大师支道林曾
撰写《弥勒赞》,赞叹弥勒菩萨的功德。北方在太武灭佛之后,北魏文成帝下诏恢复佛教
。总体上说,弥勒上生信仰成为北魏中期佛教主流,这集中反映在那时的佛教造像之中。
在当时修建的敦煌云冈龙门等佛教石窟中,普遍开凿的是高脚弥勒像,还凿有弥勒龛。当
时,造像之中,以弥勒像为最多,释迦观音像次之、弥陀像较少,并且时代也较晚,值得
提出的是当时一般信众对于净土思想并不了解,弥陀信仰多于弥勒下生信仰混同,也为后
来弥勒信仰衰退,民众归投弥陀信仰留下了空间。
利用弥勒下生信仰造反,是导致弥勒信仰危机的直接因素。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
,冀州僧人法庆领导五万余人谋反,他自称“大乘”,并提出“新佛出世”的口号,一时
之间发展迅速,危及到国家政权,北魏出动十万军队才把这场起义镇压下去。可时隔两年
,“大乘”余党复相聚集,并且攻入瀛州,最终被剌史宇文福镇压。由于一再发生弥勒教
徒造反事件,统治者对弥勒信仰的支持转移至弥陀净土。
D、修学方法的简便易行及超越特性
北方佛教具有注重实践的特点,信仰者绝大多数是普通信徒、僧侣,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
不高。导致了需要一种直截了当,方便易行,具有普通民众性的修行法门。
北朝民间佛教信仰表现是义邑的形成和流行,其主要成员由民间信徒和僧侣,以村族为主
体的民间佛教团体。他们每月举行两次斋会,以五戒为标准,相互督察,日常诵习《提谓
波利经》,主要内容是守五戒、持斋修行和提倡善恶因果,投生天、人善道,作为信徒的
追求。尽管如此,相对于净土经典揭示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种种清净庄严。他方彼佛的本
誓愿力,以及持名信愿,即得往生之便利,且一旦往生彼国,即永无堕落烦忧,究竟安乐
的保证,对于普通信徒看来,具有强烈的震撼性与向往性。这也间接促使了净土思想在民
间迅速传播。
(3)、个人修学实践因素
除了上述社会政治,佛教状况两个因素之外,我们以为其最直接,本质的原因还是来源于
昙鸾法师个人修学实践的经历。昙鸾法师早年接触佛教后,专修《四论》,有感于《大集
经》文义晦涩,故着手做注。最初体现出他的大乘利他精神,这点必须高度重视。而且这
种精神,伴随着他一生。从寻求长生不老寻访仙药,与菩提流支三藏的问答,接受《观经
》以至特倡他力本愿,信愿持名,以及五逆十恶之人往生等。从另一方面看,昙鸾法师本
人作为佛教徒,想要利益众生,还承担了自身迅速成佛的使命,可正如他本人在《往生论
注》中所说,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太难。相反,以信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
易行道则容易。不仅易行而且更可以迅速圆满佛果。这一切都以阿弥陀如来的大愿为增上
缘。也就是说,一旦往生西方净土,在弥陀本愿的加持下,可以最快速度成办生死大事,
究竟成佛。这种法门,在一个悲心深重,慈悲济世的修行人看来,无异久旱之甘霖。所以
,他在阅读了《观经》及《往生论》之后,立即坚定不移地将心安住在净土法门上。
此外,昙鸾法师选择净土法门,也来自于他一生之中对印度龙树菩萨的景仰崇敬。他终生
服膺龙树之空宗思想,以龙树为根本老师,即便修学净土之后,也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
,这点在《往生论注》里充分体现出来。文章在论及体相之时,完全引用般若的空有中道
观来诠释,他还大量引用龙树《大智度论》做为譬喻,阐明文义。龙树菩萨以初地菩萨的
身份往生净土,大为激发他求生净土的好乐。他在《赞阿弥陀佛偈》中,这样赞叹“本师
龙树摩诃萨,诞形像始理颓纲,关闭邪扇开正辙,是阎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欢喜地,归
阿弥陀生极乐。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又, “南无慈悲龙树尊,至心归命头面礼
,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总之,因自身修学的宗趣为内因,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佛教状况为外因,净土法门中阿
弥陀佛的他力本愿为强缘,最终导致了昙鸾法师选择净土法门作为自利利他,度众成佛的
方法。
二、《往生论注》的“二力二道”﹑“他力本愿”及“信愿持名”说
中国净土宗始自慧远大师创于庐山,并以他与123同仁发愿往生净土做为象征性的标志。
远公及莲社成员修习观想念佛,以期现身见佛往生净土。这种观想念佛也是一种念佛禅,
对于修学人的根机有较高的要求,并且要求持戒、修定、观想,精勤用功才能获得念佛三
昧。当然,这种方法非常殊胜,且高妙无比。又经一代大师远公的提倡,如是吸引了一批
僧俗二众的精英,如慧永、刘遗民、宗炳等人的参与,起到了为净土宗开创门户的作用。
远公圆寂后,其门人在南方各地宣扬净土,并且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可是,在与其他学派
及思想比较起来,其修学方法的高峻与无法普及性便凸显出来。于是显得曲高和寡,少人
问津。导致净土思想发展缓慢,这种情况持续了百余年,直到昙鸾法师出现,在其大力阐
扬,并开创性发挥之后,净土法门才逐渐在社会上推广开来。
他在修学净土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并集中反映在《往生论注》之中。本文
限于篇幅,仅介绍其中几个重要观点。即“二力二道”,“他力本愿”以及“信愿持名”
说。
1.“二力二道”说
所谓二力,即指自力、他力,二道则是难行道与易行道。昙鸾依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
》的相关文字而发展出成佛的两类的方法。他指出,“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
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易行道者
,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
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在昙鸾眼中,当时社会已经是五浊恶世,众生烦恼厚重,又无佛住世教化群蒙,所以想得
到不退转的果位非常困难。为了凸显难行,他还略举五例以为证明。“一者外道相善,乱
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五种难是自力,无他力持。”这五点中,既有教外附佛外道及邪见,又有教内二乘种性
,可最大的障碍还是仅凭自身的力量,得不到佛力的加持。于是修行起来,就好比“陆路
,步行则苦”。这就是自力难行道。
相反,还有一种易行道。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因缘,发愿往生净土,凭借佛的大誓愿力
,一定能够往生。并且,由于佛力的功德,往生之后即刻进入大乘正定之聚,也就是阿毗
跋致。所以这种修行譬如“水路,乘般则乐。”此即他力易行道。
昙鸾大师的“二力二道”说,究其内涵,实为净土宗的判教理论。此前,中国佛教已出现
了判教,如涅槃学者提出顿﹑渐二教。南北朝时期,判教更为丰富。此时,昙鸾大师以敏
锐地洞察力,及自身修学的实际经验,依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有关思想破天荒提出了
“二力二道”的判教体系。不仅开创了中国净土宗的新纪元,更为净土与各宗派的校量中
,显示出独具特色,超出一筹的魅力,影响了净土宗一千多年的发展。
2.“他力本愿”说
昙鸾法师认为,众生往生净土,以及净土菩萨﹑天人能够修学向上,其根本皆缘自阿弥陀
如来本愿力,即便《往生论》中介绍的依五念门修行,自利利他成就,可以速得佛果,可
追究其本源,还是依赖阿弥陀如来愿力为增上缘,此即“他力本愿”说。
《往生论》中云:“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昙鸾解释
为:“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立,力以就愿。愿不徒
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由于法藏菩萨因地于世自王在佛前,称性发下四
十八大愿。今成佛已十劫,故因必有果,即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之力。力是从愿感得,愿
是力的基础,所以愿、力二者皆不虚幻,都为真实。本愿就是他力,也即本愿力。二者相
等同,没有差异。
为了证明往生成佛皆依他力本愿,他又说:“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文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
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
,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力故,住正定聚
。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
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
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
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
然乎!”
昙鸾举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的重要三愿,住正定聚愿﹑十念往生愿﹑一生补处愿,最终
得出依佛愿力作增上缘可以往生净土。依佛愿力可得阿毗跋致,依佛愿力决定一生成佛的
结论。
十方诸佛未成佛之前,在因地都曾发下大愿。如释迦牟尼佛曾发下五百大愿,药师如来的
十二大愿。当然,成佛之后,因地之愿也自然转化为果地之德,以此功德化导有缘众生。
虽然佛佛道同,可是由于愿力的差异,表现在果地上也千差万别。如有的佛国土,“但以
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又闻佛
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阿弥陀佛因地曾发愿,他成佛之后,
凡遇见他的人都能快速获得无上大宝,所以称赞其本愿力究竟不可思议。
昙鸾法师认为极乐国土具足十种不可思议庄严功德力,总摄为二种力,“一者,业力,谓
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业力,来自
于本愿,体现在极乐众生能感受到的他力,佛法力上即是善住持力。由上述本愿他力就能
显示三种真实: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昙鸾法师还举例说明了自力与他力的差异。他说:“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
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为自力。又如劣
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他力。”他以此喻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二力之间的差异及优劣。
昙鸾揭示出了净土宗“他力本愿”理论,将众生得以往生及迅速成佛的直接原因,归结为
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这一理论为民众皈依佛门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力,也有力地鼓舞了
普通信众往生成佛的信心与愿望,更对净土思想在民间广泛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3.“信愿持名”说
昙鸾提出“二力二道”及“他力本愿”说的根本目的,在于劝导众生修学净土,依弥陀本
愿往生成佛。那么往生的方法,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
世亲《往生论》中提出修五念门行成就可以往生,分别为礼拜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
回向门。客观地说,对于一般信徒来讲,修行五念门还是具有很大难度。单就观察一门,
就会使许多人,手足无措。昙鸾法师为了化解这一问题,所以在对五念门的解释中,确立
了以信愿持名为往生正因。
他在礼拜门中说:“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
可净土法门中的礼拜却有所不同,礼拜是为了往生,所以“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
如来也。”
对赞叹门,他认为:“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无碍光如来是阿弥陀如来
的别号之一,取其光明遍照十方无有障碍之意。此如来名号,能够破除众生一切无明,能
满足众生一切志愿。所以,众生称佛名即如实修行,可与佛光明智慧相应。但同时他又指
出,“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
故也。云何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也就是说明众
生称彼名号之时,必须相信名号即是实相,具足一切功德。否则就得不到感应。
其次,必须对名号的功德,具有坚定的信心,否则就会就会出现三种不相应的情况。“一
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
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
得决定信故心不淳。”如果不能坚信名号含摄一切功德,可以给予众生一切究竟安乐,必
定会产生怀疑、夹杂、间断三种情况。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循环的关系,所以
念佛人首先必须建立信心,这样修行才能名实相应,所以世亲论主在《往生论》一开始就
提到一心归命。
在本段中,昙鸾法师着重指出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具足了佛法身的一切功德,表现在外
化上,即能予以众生拔苦予乐的功效,满足众生往生成佛的愿望。在重视持名的基础上,
他又提出,必须首先对名号产生坚信,信心持名才能获得感应,以信为先导,辅以持名。
这一观点,是他深入经义后做出的精辟阐释。
昙鸾法师解释作愿门时,指出奢摩他有三义:其中之一为“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
国,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他将一心专念,解作一心持名,体现了
他在念佛方法中突出持名一法。
在观察门中,昙鸾法师认为观西方十七种依正庄严成就,能产生真实的信心,必定得生彼
安乐佛土。,他对他力本愿信仰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第五门回向门。昙鸾法师指出有二种回向:往向回向与还向回向。他认为回向是菩提心的
体现,而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发愿与诸有情共生净土。这种独辟蹊径的解释,彰显出对西方
净土强烈地欣愿之心。
昙鸾法师对五愿门创造性的阐述,使得原本注重观修的法门,转向于侧重信愿持名。这在
《往生论注》里还有更多论及之处。
对于何等众生可以往生净土,他依据《无量寿经》和《观经》,提出“下品凡夫,但令不
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并以十念相续做为往生之因。有人认为五逆十恶业为
重,下下品十念为轻。所以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应该随罪业牵引,堕落在地狱﹑系缚于三界
之内。他回答,力量轻重得从在心﹑在缘﹑在决定三方面来比较,而不在时间长短。何谓
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
实一虚,岂得相比。”又何谓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最后,
“何谓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心间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
是名决定。”从上三点可看出,昙鸾认为五逆十恶之人能够十念往生,关键来自其对阿弥
陀佛愿力的无上信心,来自对极乐世界坚定不移﹑决定愿生的向往,来自如来名号中含摄
究竟圆满的无量功德。至此,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方法初步产生。此一方法是昙鸾首倡,
也是他顺应时节因缘,观机逗教的方便,对于弘扬净土法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千载之后
,依旧为净土学人奉为修学指南。而昙鸾法师本人,也是身体力行,念兹在兹。他日常领
众念佛,临终令弟子们高声唱佛名号,面西合掌往生。
三﹑昙鸾法师净土思想的后世影响
昙鸾法师净土思想,仅从“二力二道”﹑“他力本愿”和“信愿持名”三方面看来,不仅
仅促进了后期净土思想的形成,并且对日本净土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稍举一二
,略加说明。
道绰﹑善导二位法师是继昙鸾之后专修专弘净土的巨匠,中国净土思想完善成型在善导手
上完成。我们观察二人思想的核心部分,大都缘自昙鸾法师。道绰法师依据《大集月藏经
》将佛法判为圣净二门,主张时教相应,劝人往生净土,此说明显受到昙鸾“二力二道”
说的启发。之后,善导法师判佛法为声闻菩萨二藏与渐顿二教。指出净土为顿教摄,菩萨
藏收,其实也还是源于他力易行道观点,与昙鸾道绰二位法师一脉相承。
“信愿持名”在昙鸾法师哪里仅仅是个开端,到了道绰法师手中得到巩固。他首先引用昙
鸾法师所举比喻说明名号的不可思议。随后以教赴时机论证称名念佛为正学,即主要的修
学方法,突出持名念佛,这是对昙鸾法师思想的发展。
不久,善导法师又进一步提出往生正因——“三心”与“二行二业”说。以至诚心﹑深心
﹑回向发愿心为前提,以念弥陀名号为正行,以持名念佛为正业。中国净土宗信愿持名的
特色,最终确立。而其理论之源,依旧还是昙鸾法师的思想。
总 结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昙鸾大师为净土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积极努力,贡献巨
大,实应列入净土宗祖师之中。可是,由于因缘限制,包含他重要思想的《往生论注》在
唐末之后在中土佚失,直到近代才从东瀛请回。客观上造成人们无法了解他的净土思想,
所以长期以来未能受到重视。今天,法师的著述得以重现,也是我等净土行人与他因缘甚
深的缘故。所以,我们唯有尊其教诲,信愿持名,愿与一切众生同生净土,才能报答其深
恩于万一。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