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的净土思想
昙鸾的净土思想
郭征宇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 430072)
摘 要:昙鸾的净土理论是以秽净二土相待的世界现为出发点的。他指出现实世界污秽不净、苦难无边,是秽土;自此向西过十万亿佛刹土,还存在一个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那里清净安乐、充满了美好和幸福。他极力倡导人们信仰阿弥陀佛,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称念其名,往生西方净土,这是易行道;以其他任何方法修行都是难行道,不可能疾速成佛。
关键词:昙鸾;净土;思想
中图分类号:B9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05)02—0016—06
昙鸾(476—542),北朝佛教高僧,中国佛教净土理论的奠基人,日本人尊其为净土宗初祖。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佛教,于后汉时传人中国,但一直影响不大。北魏时期,昙鸾根据中国的实际,把印度净土思想加以重新解释和发挥,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净土理论。他的净土理论是以秽、净二土相待的世界观为出发点的。他指出现实世界污秽不净、苦难无边,是秽土;自此向西过十万亿佛刹土,还存在一个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那里清净安乐、充满了美好和幸福。他极力倡导人们信仰阿弥陀佛,凭借弥陀愿力,称念其名号,往生西方净土,称这是易行道;他又认为依靠任何其他方法修行都是难行道,不可能疾速成佛。唐代的道绰大师、善导大师继承和发展了昙鸾的净土理论并加以大力弘扬,才使净土思想在中国形成佛教宗派,中国佛教在唐宋以后,可以说是禅宗与净土宗的天下,明清以来,净土宗更是淬广泛,“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形成了佛门即净土,净土即佛门的局面,净土宗传入日本后,形成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等教派。
净土宗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原因是多方面的,昙鸾的净土理论对其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今天研究昙鸾的净土理论,对把握净土宗以及佛教发展的规律,使其同中国的社会主义相适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以秽、净两土相等的世界观为出发点,树立信仰的对象和目的。
昙鸾的净土理论是以秽、净二土相待的世界观为出发点的。他认为有两个世界存在,一个世俗世界,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一)世俗世界,俗称秽土,它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活动于其间的生灵,称有情界;一部分是生灵生活的客观环境,称器世间。
有情世间,就是有情,也可以理解为生灵,是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形式
产生的,他们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等四食为营养来支持生命。昙鸾认为有情苦乐万般都是由于业力造成的。有情最大的特点是,精神在他们身上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从而使他们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即造业。由于造下了各种各样的业,必然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这就形成了“业力”,即一种由因趣果的力量。这种力量牵引有情趣于六种生存形态: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等,佛教称此为六趣。业力是根据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因果律来牵引有情,使有情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往来于六趣之中,所以佛学上又把“六趣”称为“六道”。有情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六道中生生死死轮回不已,苦不堪言,这称为六道轮回。
器世间是有情居住的客观环境,是物质的世界。因为有情住在其中,犹如将物置于器皿中,故称为器世间。佛教是以世界的概念来表示时间和空间的。世为迁流之义,谓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之迁行,双有破坏、覆真之义;界是分别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的国土; 间为间隔之义,世之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故称世间。
我们可以从直竖和环周两个方位来论述世间。就直竖讲,一个“世界”(大千系世界)有二十八层天,如是上下各有此世界。就环周来讲,一个“大千系世界”为若干个小世界所集成,如是环周各有无量“大千系世界”。
有情的各类,依精神状态为三界。他们所居住的处所,也分为三界。从低向高有:欲界,共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此三界为六道凡夫所居,生死流转,秽恶充满。《妙法莲华经》喻之为“火宅”,即为不安稳处。
(二)西方极乐世界,也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它是离开世俗世界、无生灭变化的世界,位居众生所处世界的西方,相距十万亿佛土。极乐净土,草木茂盛,空气清新,梵殿宝塔,肃穆庄严,环境优美,清静幽雅。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在众生中说法。他光明无量,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众生遇斯光明者,三垢消灭,身心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人死后,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能享受到诸多快乐和好处,如身上会有佛的三十二相,庄严美妙;又具有神通法力,无所不能;心境清凉舒畅,欢悦安稳;极乐世界彻底摆脱了人世间的一切烦恼与痛苦,是众生渴望的理想境界。
从昙鸾秽净两土相对的世界观出发,人们会产生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愿望,树立起对阿弥陀佛的信仰,反追求往生西方净土作为最终目的。
二、以二道二力说和持名念佛说为依据,指明往生的道路与方法。
秽、净两土对照,使人厌秽欣净。然而通往西方净土的佛法有无量门,那一门才是简便易行,可以迅速到达呢?昙鸾指出:“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都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行道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意义: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乖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乖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路跋致。譬如水路,乖则乐。”
这段话中,求阿毗跋致即是求正定聚,即是成菩萨以至成佛。昙鸾认为,修习大乖佛教靠的是他力(佛力),有佛力加被,很容易往生净土,获得阿毗跋致,这叫易行道这就是昙鸾的二道(难行、易行)二力(自力、他力)说。
如何才能得到佛力的加被,借助佛力往生极乐世界呢?昙鸾找到了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持名念佛。它就是以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修持方法。一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
称念“阿弥陀佛”四个字的名号就能往生净土?昙鸾说:
“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罗蜜及陀罗尼章名、禁咒音辞等是也。如《标肿辞》‘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亦如行师对陈(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又若转筋者,以木瓜对炎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五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比喻已彰于前,重引。”
文中的“名即法者”,是指某些特殊的语言文字就是咒。昙鸾认为,佛菩萨的名号、般若波罗蜜、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都是咒。他坚信阿弥陀佛之名号“能破作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他还说“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昙鸾在论及下品下生者乘十念往生时说: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所往和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三、以本愿说和众生信愿说为动力,论证往生成佛的可行性。
念“阿弥陀佛”四字名号,即能往生净土,这真是不可思议。究其原因,昙鸾说“凡是生彼净土入彼菩萨人无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本愿,在空间上为前方、东方之义;在时间上以前、往昔之义。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力,即阿弥陀如来在过去未成年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所产生之力。《无量寿经》卷上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其中第十一愿、十八愿、二十十愿分别为:
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空间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止正真之道,超出常论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昙鸾以这三愿为例,认为缘佛力,便住正定聚;缘佛愿力,十念便可往生;缘佛愿力,便必至“一生补处”以至成佛。所以,佛愿力是往生净土的增上缘(能对其他事物的生长起帮助作用的条件),并非徒设,不容怀疑。他认为,“本愿”与“力”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东西,称之为本愿力。本愿力是一种愿望,是精神现象。力是物质现象。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心的变现,由心产生的愿望也会变为物质之力。昙鸾认为本愿与力的关系是:“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
昙鸾认为,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功德,含藏接引众生的大悲本愿,这种大悲愿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倡导他力本愿,但他同时也强调“信心成就”,即淳心、一心、相续心。“他力本愿”是就信仰对象而言的,“信心成就”则是就信仰的主体而言的。他倡导信仰对象的佛力加被,他也十分重视信仰主体的愿力。他说:“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净土。”他认为众生愿生净土,其愿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口念佛名,众生之愿力即与佛之愿力沟通,感应道交,合而为一,才能往生西方净土。
四、以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为手段,促进宗教体验与宗都感情。
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美好,但他真的存在吗?昙鸾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是通过引导信众进行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众而使信众产生神秘的宗教体验和感情,使信众在观念中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从而自动消除这一疑虑。
念佛是佛教传统的修行方法。念佛的“念”,又作“忆”,是对所缘明白记忆而不使忘失的精神作用。释迦牟尼佛灭后,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使弟子们深深怀念,有的怀念佛的音容笑貌,有的思念他的教义教法,有的不免呼唤佛的名号,从中获得了精神慰藉,振奋起光大佛法的雄心,坚定了谋求解脱的意志。这些忆念的方法逐步形成了念佛三昧。
念佛三味一般分为三种,一是称名念佛,但这和昙鸾提倡的名号,不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二是观想念佛,就是静坐入定,观想佛的种种美妙;三是实相念佛,就是洞观佛的法身“非有非无中道实相”之理。
昙鸾极力倡导称名念佛,但同时他也主张以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作为称名念佛的补充。
昙鸾的观相念佛是以《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作为观想内容的,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佛观、佛身观、世音观、大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品生观、下品生观。通过观想,信众会在定中产生神秘的幻觉体验,仿佛亲眼看到西方世界的美好和阿弥陀佛及观音世音、大势至菩萨,从而打消对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存在的疑问,产生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对佛、菩萨的无限崇敬,增强往生的信心。
昙鸾的实相念佛观是以世亲《往生论》概括总结的二种清净二十九种庄严成就为内容的。昙鸾采用广略相入法,将器世间十七种清净庄严成就、众生世间十二种清净庄严成就就共二十九句略入一法句,即“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昙鸾指出“如是者,如前后广略,皆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也,知真实法身,则起实归依也”。昙鸾所说是对广略相入实相念佛法目的的最好阐释,通过实相念佛,信众不仅能在定中领略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产生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和对佛菩萨的敬仰,更能领悟佛教 的真理----实相,确信西方世界真实不虚,从而认识到众生世间一切皆为虚妄,这样就会产生自度人的大慈悲心,产生对佛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真正归依。
昙鸾的观想念佛是形象思维,实相念佛是理性思维,对普通人来说都是难做到的。因此昙鸾积极的倡导持名念佛,把观想念佛和实相佛只做为持名念佛的一种补充,借以促进众生的宗教体验和宗教感情。
五、以九品往生说为理论依据,构建最广泛的信仰主体。
任何一种宗教都具有扩张性,有一定数量的信众和群众基础是宗教存在的必要条件。要不断扩大信仰队伍,就要有一套吸引信众的理论、办法和措施。昙鸾在《往生论注》中对九品往生说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为中国净土宗扩大信仰队伍奠定了理论基础。
昙鸾说:“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佛告阿难,十方恒河沙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按此而言,一切凡夫皆得往生。又如《观无量寿经》,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者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帮,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苦不能念者,尖乐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一死之罪。命中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口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在此论述中,昙鸾把往生极乐世界的低线降到了最低点,只要不诽谤正法,一切凡夫皆可往生,就连做五逆十恶之人也可往生,这样,昙鸾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净土信仰的主体,使净土信仰在民众中具有了最广泛的基础。
六、以信心唯上说为标准,规定信仰实践的首要条件和要求。
净土信仰对信心的要求极其严格,信心是念佛往生的决定性条件。《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虽有优劣,但都是信阿弥陀佛、信西方净土,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观无量寿经》中有九品往生,但这九品的区分是以信的程度为依据的。《无量寿经》中强调诽谤正法的人就是对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不信的人。
昙鸾认为阿弥陀佛代表永恒的真理,光明无量,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称念佛之无量真实功德,就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
昙鸾认为,念佛名号应对佛名具有的真实功德深具信心,即信仰之真实功德,由这种信仰而称念,这叫“与名义相应”。如果称念佛名之信仰,那就不能往生西方净土。
昙鸾对信心提出三条要求:
第一, 淳心。即真心,真心诚意,信心便不会“若存若亡”。
第二, 一心。即专心,专心一意,便不会三心二意,有而无定。
第三, 相续心。即恒心,持名有恒,念念相续,便不会让杂念插入。
信心要真,要专,要恒,具有这样的信心去称名念佛,才是与名义相应,和能往生净土。
昙鸾的净土信仰理论最具宗教性,称名念佛以求往生,归根到底是个信的问题。因此,
昙鸾把信心做为净土信仰实践的首要备件再三强调。要求淳心、一心、相续心。反对不淳、不一、不恒。
七、以回向利他为最高价值观,在往生过程中改造现实世界。
回向是昙鸾净土思想的落脚点,也是昙鸾净土利他思想的集中体现。
昙鸾在{往生论注}中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回向问题。他说:“回向有两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海。是故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他谆谆告诫人们,把通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修行所得的功德回向施给一切众生,同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极乐世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报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国。”
他所说的两种回向,一种是在住生西文净土过程中的回向,即把自已修行所积功德全都归功于一切众生,同一切众生一起发愿往生净土;一种是成佛成菩萨后,再重返人间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不管是在往生追求的过程中,还是重返人间,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救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享乐。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昙鸾净土思想关注的对象始终是现实人间,他所提倡的一切是彻头彻尾的利他主义。这是昙鸾净土理论体系的落脚点,是其精髓所在。
对如何实施回向,昙鸾指出三点;发无上菩提心,离菩提障,顺菩提门。
什么是无上菩提心?昙鸾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住持乐者,谓彼安乐净土,为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之所住持,受乐无间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