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赵州经幢的幽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刘学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赵州经幢的幽光
  执笔 本报记者:中波
  统筹 本报记者:刘学斤(2007-12-16 02:09:19)
  赵县,古名赵州。在县城中心最繁华的安济大街和石塔路交汇的十字路口,矗立着赵州陀罗尼经幢。它是我国现存最高大、最精美的古石经幢,世人称之为“华夏第一塔”。它特立独行地站在闹市,在滚滚红尘中透射出历史的幽光。
  一、政治的荫泽
  赵州陀罗尼经幢建造于北宋景祐五年即公元1038年,由礼宾副使、赵州知州王德成督办,何兴、李玉等匠人修造。这是赵州历史上唯一一处明确记载有名有姓的本州人建造的大型建筑物。元代纳新的《河朔访古记》明确写道:“赵州城中东门内,有柏林院……院西丁字街,有石浮图,俗曰大石塔,高可四五丈,制作极工,上刻古薤叶篆,亦妙,宋景祐五年,西厢人所建也。”
  陀罗尼经幢的建造,如同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样,跟世俗政权的强力支持密不可分。
  赵宋一代,诸帝治国,皆以儒家为本,辅之于佛、道二教。宋太祖赵匡胤修废寺,造佛像,刻印大藏经;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浮屠氏之教有裨政治”,在国都特设译经院,在各地修建寺院,大度僧尼;宋真宗赵恒认为“释道二门,有助世教”,著《崇释论》,倡儒佛一致之说,又著《原道论》,主张“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斯可也。唯圣人为能同之”。此后,北宋诸帝多继承祖宗成规。
  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是两宋诸帝中享国最长的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守成之君。他著《赞僧赋》曰:“夫世间最贵者,莫如舍俗出家。若得为僧,便受人天供养,作如来之弟子,为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百鹿衔花,青猿献果,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领山川,蒲团暖坐……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生成为人天之师,末后定归于圣果矣。”
  赵祯是个对佛禅有高修养的皇帝,从其对出家修行妙乐天机的体味可见一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仁宗时期,“民去为僧者众”。而且,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大夫以及达官贵人也纷纷加入参佛行列,“舍宅为寺成风”。他们与僧佛的密切关系以及对参禅生活的浓厚兴趣,无疑也会影响和助推时代风尚。史载,宋朝建国时,各地僧徒不过6万多人,而到了仁宗时期,僧民数创纪录达到40多万人,寺院近4万座。
  1038年赵州陀罗尼经幢的建造,仅仅是时代潮流中的一滴水。
  宗教有用,也终归有限———封建帝王们没有突破认识局限。就在1038年的冬天,大宋西北边境风云突变,原本臣属大宋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沿宋境陈兵10万,咄咄逼人。北宋措手不及,朝内战和两派,吵成一团,仁宗也举棋不定,莫衷一是。北宋陷入外患的困扰与焦虑之中。
  二、时间的焦虑
  除了对战争焦虑,人们对时间的焦虑也是显而易见的。
  幢,本意是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丝帛制成的长筒圆形伞状物上写经,叫经幢。可是,绢或帛是速朽的,用于书写皆不易保存。君不见,在考古中绝难发现比较完整的绢或帛。要想保持耐久,怎么办?
  时间是可怕的,时间的流逝是永不复返、斩钉截铁、令人心悸的。时间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把有变成无,新的变成旧的,珍贵的变成朽坏的。面对疾驰的时光,古今中外,感慨伤怀者多矣!人类为了挽留时间,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
  为了保持耐久,人们尝试着将经文刻于石柱上,叫石经幢。相对于绢或帛,刻在石头上的经文或咒语的确会保留得更长久一些。今天,蔚为大观的泰山经石峪、北京房山云居石经,和赵州陀罗尼经幢一样,都体现了古人的良苦用心。
  我国石柱刻经始于六朝,而石柱刻陀罗尼经文则始于唐初。当时佛教密宗盛行,僧民信徒认为咒语———陀罗尼包含深奥的经义,倘若有人书写或反复诵念即会解脱罪孽,得到极乐。密宗认为,陀罗尼经幢具有无限法力,可以镇魔驱邪、护佑太平。为使陀罗尼经永存,善男信女们便将它刻于上有顶下有座的八棱锥形石柱上,这就是当初较为简单的经幢。到了宋代,经幢发展达到高峰,数量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考究,逐渐演变成集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纪念性石雕建筑。赵州陀罗尼经幢就是这样一个突出典型。
  坚硬的石头是值得人类信赖的。出自太行山的石料,在一望无垠的平原古城赵州屡屡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奇迹:1400年前,世界上第一座跨度最大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建成;1200多年前,赵州桥的“姊妹桥”永通桥建成;900多年前,陀罗尼经幢又落成了……
  三、“幸存者”
  然而,即便是石头,也是靠不住的。
  1983年8月27日傍晚,赵县阴云密布,雷雨交加,突然一声巨响,一个闪电从天而降,正好落在城内十字路口,陀罗尼经幢被击毁。上部的石雕宝盖被劈开,碎成50余块。
  相对于自然灾害而言,战争造成的灾难更加刻骨铭心。
  历史上,中国南北的大通道不在现在的京广铁路上,而是在京广线的东面,由北向南,穿赵县而过。赵县可谓这条路线上的重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时期,赵州落入金国之手。金国末年,元兵南侵,每一次的往来驰突,赵州人民就会惨遭杀戮,白骨遍野。
  战争带给一部分人的是荣耀与勋章,而带给绝大多数人的却是无情的扼杀,是卑微如蝼蚁的人生。人犹如此,文物何堪?在战争中,无数鲜活的生命充当了祭品,无数文明的产物消失了光辉。
  陀罗尼经幢现今所在的位置,是历史上赵州城内的名刹开元寺的旧址。根据考证,唐宋时期,开元寺皆为一郡之主寺,有“官寺”之称,位置就在现今的石塔村一带。经幢仅仅是开元寺内的建筑之一。
  史载,元、金、南宋三路兵马在赵州的争夺战不下数十次,赵州城遭受浩劫,“户不满百”,“民居官寺,百不存一”,开元寺几乎被夷为平地,陀罗尼经幢是开元寺唯一存世的地面建筑物。关于战争,人们时常感慨: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陀罗尼经幢如果有情,是否会发出同样的唏嘘?
  对于“幸存者”,人们是呵护有加的。陀罗尼经幢自建成之后,有过几次修缮。元延祐三年即公元1316年,有了第一次维修;明隆庆五年即公元1571年,又进行了一次修缮……
  1966年3月发生的邢台大地震,将陀罗尼经幢的铜制宝珠塔刹震歪,后于1973年予以扶正。
  1984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并拨款4万元对1983年雷击造成的损毁进行修缮,粘接了被击落的石块,复制安装了部分残缺石雕构件,对整座经幢涂刷了防风化化学物品,并安装了避雷设备。
  199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5万元修建经幢幢基排水设施,清理了基座周围的淤土,增加了石雕护栏。1999年,政府结合开辟石塔广场,拨款在原护栏外加置了一周石护栏以拓展空间……
  人们今天见到的陀罗尼经幢,不知道积淀了多少风吹雨打,多少宠辱灾难,又凝铸了多少人的心血。
  四、标志性建筑
  赵县文保所原所长张焕瑞先生介绍说,赵州陀罗尼经幢自1038年落成,至元天历三年即公元1330年柏林寺建成真际禅师宝塔的近300年间,一直是赵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标志性建筑。即使有了柏林寺塔以后的600多年间,陀罗尼经幢也是与之东西并峙的高大建筑。因其形状似塔,当地人俗称其为“石塔”。大约在明代,人们概括确定“赵州十景”,“勒经石塔”即为十景之一。明人陆健曾赋诗一首,赞叹石塔的巍然壮观:“碧幢孤映日,玉勒每栖云。浩劫悲无象,空王羡有文。狻猊危并峙,峦岫晓群分。几欲登高处,苍茫揽紫氛。”
  今天,无论是从建筑角度看,还是从艺术角度看,陀罗尼经幢都是经得起打量的。
  陀罗尼经幢坐北朝南,通高16.44米,由幢座、幢身和幢顶宝珠三部分组成,为八棱多层形式。最下面是一层正方形束腰式台基,基础坚实,稳定牢固;束腰刻有莲花、石柱、金刚力士和“妇人掩门”等雕像,姿态各异,生动自然。
  台基上是平面八角形须弥座,分为两层,第一层束腰部每面雕三尊坐莲菩萨,第二层束腰部雕刻形似庙宇殿堂的房屋,还有仙山、宝塔、长廊、佛像等;第二层须弥座上面刻盘龙,并峭立八座须弥山峰,峰峦中雕有庙宇、宝塔、人物、禽兽等,俨然仙境。
  须弥山之上,为经幢主体幢身,分为六节,均为八棱形,从下到上,层层相托,渐行渐小。第一节正面篆刻“奉为大地水陆苍生敬造佛顶尊胜陀罗尼幢”18个大字,其他七面和二、三节幢身上刻楷书经文,行笔遒劲,潇洒流利,结构严整。四、五节幢身上满刻观音、飞天等图案。第六节幢身上面为一八角亭,其上安置的桃形铜制火焰宝珠塔刹,直刺苍穹。幢身各节之间均置有八棱形华盖和其他装饰物,雕有华美精细的璎珞垂幔,有栩栩如生、雄健有力的神像神狮,有“太子游四门”、“佛祖修道”等启人心智的佛教故事……
  赵州陀罗尼经幢,高峻秀逸,造型别致,布局工整,比例匀称,是公认的石雕艺术杰作。一般说来,纪念性建筑是要创造崇高感的,要借助垂直向上的线条达到目的。通观陀罗尼经幢,在向上的过程中,却很难找到一根贯通的垂直线,一层层构件形成的水平线主宰着视觉,水平线打断了垂直线,这正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纪念性建筑的共性:对崇高感的要求是次要的,最紧要的是秩序。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封建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来就是重视现实而功利的生活,对死者的纪念和超度也都是为了生者的秩序,为了社会的秩序。佛教从汉朝传入中国以后,就这样本土化地改造着自己。
  在陀罗尼经幢身上,可看到,佛教的历史贯穿着封建统治者构筑社会秩序的梦想,佛教建筑贯穿着统治者对于秩序的寄托———这,姑且算作一种引申。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赵州历史文化精粹,赵县县政协编著2002年版;宋史本纪,高纪春校勘,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北宋宗教政策研究,郭学勤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与古人对话与现实对接,本栏目欢迎批评、建议和参与。3种方式可与我们联系:
  ①电话:(0311)88631333-5719;②电子信箱:jianggudi@sina.com或jianggudi@sohu.com;③寄信:(050013)石家庄市裕华东路86号燕赵都市报《燕赵风物》专栏刘学斤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