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竟无思想中的几个论题
欧阳竟无思想中的几个论题
(中山大学哲学系 教授 龚隽)
提 要
欧阳竟无在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的学术思想一直没有为中国思想史研究所充分重视,西方世界有关中国近代佛教史的研究也多把重点放在太虚,而几乎没有对欧阳竟无的思想进行深入和系统的讨论。这里并不是全面介绍欧阳的佛学思想,而是选择他思想系统中若干为学界所忽略,而又对理解欧阳思想非常重要的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为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方法论的视角分析欧阳竟无佛学研究方式。本文认为,欧阳的佛学研究方式非常复杂,他基本把中国传统儒学中的解经学方法——包括所谓汉学和宋学——应用于他对佛教经典的讨论上,不过,他对传统儒家经学方法的援用,包含了对西方19世纪以来古典佛学研究方法的回应,因而也必须放在中国近代以来现代性问题的脉络了中才可以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一方面是汉学和宋学方法的紧张,另一方面是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紧张,这多重复杂和张力关系都表现在欧阳佛学研究方法中,因此也使他的佛学研究方法充满了矛盾和双重性格。还要特别注意欧阳在佛学研究上,如何处理语言与文本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欧阳佛学思想中有关哲学的讨论,特别是他如何借助于唯识学的概念来建立他的佛教形上学系统。在这一部分,分别讨论欧阳佛学系统中的形而上学构架和他对如来藏和阿赖耶识两个关键概念的解释。欧阳以中国近代佛教思想史上特殊的“心性本寂”与“心性本觉”两个观念,来区分佛教思想史上瑜伽唯识学与如来藏学的不同,而认为只有“心性本寂”才是佛教形上学的正统。他根据这一观念,提出了所谓“正智缘起”以及正智、真如和杂染三层构架的形上学结构,并以此来批判近代中国新儒家,特别是熊十力,对唯识学形而上学所进行的儒家化的改造。从欧阳竟无有关“心性本寂”与“心性本觉”分判,以及他与熊十力之间关于唯识问题的讨论,都表现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对“正统性”追求。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日本佛学近来提出的“批判佛教”思想,很多观念早在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思想中就已经提出,特别是他们都对本土化佛教思想进行了批判,但是欧阳与“批判佛教”之间还存在很多不同,因此本文还简要比较了欧阳竟无与“批判佛教”思想之间的异同。第三部分讨论欧阳竟无对儒佛关系的判释,他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有意识地区分中国本土化佛教传统所谓“三教不二”的观念。这首先表现为欧阳反对把道教纳入到他讨论的范围之内,而只讨论儒家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其次,他也有意识反对传统中国佛教用佛教儒家概念去互相“格义”的方法,而主张以儒解儒,以佛释佛。根据这一原则,他分别从儒佛两家的形上学,工夫论和境界论等方面,说明了儒佛之间的关系。他对儒佛关系的讨论,有表示出了反本土化的倾向。第四部分比较了欧阳竟无与太虚为代表的“人间佛教” 在佛教与政治关系上的不同观念。太虚一系一直试图以佛教论述去与中国现实政治关联起来,而欧阳坚持佛教的出世立场,坚决反对把佛教与政治议题结合到一起来进行讨论,更批判直接参与的政治行动。有意味的是,他与太虚“人间佛教”在政治理想上的不同,也正是他们在佛学上分别坚持中国传统的如来藏路线(太虚)和反本土化路线(欧阳)的具体表现。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