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菩萨本愿研究
文殊师利菩萨本愿研究
黄靖芠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199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文殊师利菩萨本愿研究
【英文标题】Manjusri buddha real desire research
【文章作者】黄靖芠
【指导教师】林朝成
【文章页数】280页
--------------------------------------------------------------------------------
【中文关键词】文殊师利|菩萨|本愿|自行愿|利他愿|净土
【中文摘要】文殊师利菩萨是大乘初期著名的菩萨,佛教界以“大智”表彰其特德,且文殊本愿在学术界的重要性是仅次于释尊、弥勒、阿、弥陀本愿的,但前贤论述未详备,故本论文以文殊本愿为主轴,且以“文殊师利”法门的经典为范围,主要在细评文殊的自利方面的自行愿及利他方面的成熟众生、庄严国土愿;其次,也以经部的分类为架构,来重新整理文殊的本生,并试图对文殊在各经部的风貌作一探讨;又在进入文殊本愿前,也对文殊的发菩提心义作一探讨,并说明本愿在体用上的意义;末尾再对文殊在中国的信仰及其影响作一番说明。
本论文各章的要点及重要研究心得如下:
第一章“绪论”,在研究范围上,依印顺法师所搜集大乘初期“文殊法门”的经典为基础,再搜罗后来涉及文殊的要典,并制作表解以利参照。第二章“文殊菩萨探究”,对文殊的名义、本生事迹及形象作整理,从中可看出文殊是“信智一如”,且重如首楞严三昧不思议菩萨“慈悲”的方便大行。即文殊之“智”是以“般若法门”般若空慧的观照为基础,而文殊之“信”进一步主要表现于“华严法门”中,而“方等部”的文殊则是“智”、“悲”并济的;而文殊的发菩提心义,承续其般若空慧下第一义谛的说法,是重在发胜义菩提心的,其以蕴处界观的方式,表明发菩提心必须是无发而发、不执于心的发心。第三章谈文殊自觉的自行愿,归纳出三要点,即一、发菩提心,确立愿成佛的信念,普圆一切有情,而慈悲心是是策励菩萨精进不断的最佳动力;二、调伏自己的无明习气及烦恼,因障碍重,故先忏悔(事忏、实相忏)业障以清净三业;三、因资粮缺,故要广集福德、功德,可由行六度下手,前五度(福)可得圆满的报身,般若(智)可得智能的圆满,而其中供养布施、随喜功德及普皆回向可较快速且省力地累积资粮。第四章谈文殊觉他的利他愿,一是成熟众生愿,即护持正法以利益众生,先劝发众生决定菩提心,令忏悔业障以清净三业,再教其行六度、四无量心,尤其文殊所教导众生的<净行品>,重智慧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对境起净念,时时增长自他的菩提善根,以此觉照的基础,即能速速圆满普贤行愿而速证佛果;二、净佛国愿,说明净土的清净功德、物质环境、众生、修行环境。又说明文殊的三世净土,最后细析文殊利他本愿的意义,可知净土的成立是基于菩萨与众生心净的相应原则,净土也是最佳“同事”的修行环境,而文殊创建净土的气魄颇值得效法,因其未来净土在眷属素质及果德上皆超越阿及弥陀两大净土。五章“文殊菩萨之信仰及其影响”,着重文殊在中国的影响方面,由行赞、文殊灵感事迹及五台山道场的变迁等作一番证明及考察,最后提出三种文殊修证的法门,即耳根圆通法、慈心三昧法、观佛三昧法,也说明信仰文殊的功德利益。第六章“结论”,总结回顾各章的要点,提出研究的心得;并说明本文的局限性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论文开头附上文殊圣像,以利文殊形象的认识;末尾附上文殊本愿、诸经对照表及文殊图像说明,以资参考对照。
--------------------------------------------------------------------------------
【论文目次】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
第三节 本文的范围与限制
第二章 文殊菩萨探究
第一节 文殊本生
一、文殊名义
二、文殊重要本生事迹
三、文殊形象
第二节 文殊的发菩提心义
一、菩提心
二、发菩提心因缘
三、受持菩提心
第三节 本愿在体用上的意义
一、愿之体─愿的本质
二、愿之用─愿的功德
第三章 文殊自行愿
第一节 发菩提愿
一、证得菩提
二、于清净世界成佛三、不愿速成菩提
四、愿女转男身速证菩提
五、精进求菩提
六、不堕二乘
七、法身遍一切处
第二节 自利清净愿
一、忏悔业障
二、清净三业
第三节 集聚资粮愿
一、常见佛闻法
二、供养(布施)一切众生
三、随喜功德
四、广发大愿
五、回向增长无尽
六、得智慧善巧方便
第四节 文殊自行愿的意义
一、愿力与菩提佛果的关系
二、愿力与清净三业的关系
三、愿力与积聚资粮的关系
第四章 文殊利他愿
第一节 成熟众生愿
一、劝发决定菩提之心
二、令忏悔业障
三、令修六度
四、令恒住正念──发四无量心
五、护持正法
六、圆满普贤行
第二节 净佛国土愿
一、净土的清净功德
二、净土的物质环境
三、净土的众生
四、净土的修行环境
第三节 文殊的净土
一、过去净土
二、现在净(化)土
三、未来清净无垢宝真净土
第四节 文殊利他本愿的意义
一、愿力与成熟众生的关系
二、愿力与庄严佛土的关系
第五章 文殊菩萨之信仰及其影响
第一节 行赞中的文殊崇拜
一、佛典中的赞诵
二、晋代以至宋前僧俗的赞诵
三、宋元僧俗的赞诵
四、明代僧俗的赞诵
五、清代以后及其它的赞诵
第二节 中国历来的文殊灵感事迹
一、文殊化身
二、文殊威德
三、五台山的灵应
第三节 文殊信仰在五台山道场的变迁
一、佛寺兴衰
二、宗派演变
三、文学遗产
第四节 信仰文殊的功德利益
一、文殊智慧及其愿行广大无边
二、文殊修证之法门
三、文殊教授之法门及其威德
四、忆念文殊之方法及其功德利益
五、修持文殊行愿的功德利益
第六章 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附录一:文殊本愿
附录二:诸经本愿对照表
附录三:文殊图像说明
表格一:“文殊法门”教典表解
表格二:文殊自行愿表
表格三:文殊利他──成熟众生愿表
表格四:<净行品>分类表(以四无量心来作分类基准)
表格五:文殊利他──净佛国土愿表
表格六:文殊赞表
表格七:文殊灵感事迹表
表格八:五台山赞文表
表格九:敦煌文殊信仰愿文表
--------------------------------------------------------------------------------
【参考文献】
一、工具类(含录音带)
会性法师《大藏会阅》台北:天华1979
吴汝钧 《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1992.7,1994.5二刷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1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台北:佛教书局(录)
二、书籍类
(一)中文经典部
以《大正藏》、《续藏》、《佛教大藏经》的经典为据,参考经典包涵第一章绪论时搜列的“文殊法门”的经典外,但于此不再重述,此外尚有如下经典:
唐 不空译普贤菩萨行愿赞大正10.880
龙树菩萨造,后秦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25.57
天亲菩萨造,元魏 菩提流支译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大正26.328
天亲菩萨造,后魏 菩提流支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大正26.337
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30.279
唐 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正35.503
宋 释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大正51.826
唐 玄奘译,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大正51.867
唐 慧祥撰古清凉传大正51.1092
宋 延一重编广清凉传大正51.1101
宋 张商英述续清凉传大正51.1127
唐 道宣编广弘明集大正52.97
明 朱棣(明成祖)序赞诗歌部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文殊赞佛藏83.6
(二)日文论著
1.专书
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东京:平乐寺1959.3
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成立过程》京都市:百华苑1974.7
平川彰等编《大乘佛教何》东京:讲座大乘佛教1981.12
平川彰《初期大乘法华思想 大乘佛教兴起文殊菩萨》东京:春秋社1989.1
平川彰《大乘佛教教理教团》东京:春秋社1989.6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研究(Ⅰ)》东京:春秋社1989.11
田上太秀《菩提心研究》东京:东京书籍1990.9
日本佛教学会编《佛教净土思想》东京:日本佛教学会1997.10
2.期刊
平川彰<大乘佛教兴起文殊菩萨>《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8卷2号1970
高崎直道<大乘经典发达史>《大乘佛教何》东京:讲座大乘佛教1981.12
尾慈觉<业说本愿思想>《佛教的净土思想》东京:日本佛教学会编1997.10
宇治谷佑显<悲华经净土>《佛教的净土思想》东京:日本佛教学会编1997.10
(三)中文论著
1.专书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1974.3
印顺法师《学佛三要》台北:正闻1971.10,1994.12重版
张曼涛主编《净土思想论集(一)》台北:大乘文化1978.12
张曼涛主编《大乘佛教之发展》台北:大乘文化1979.5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1981.5初版
张澄基《佛学今诠》台北:慧炬1983.4初版
郑金德《现代佛学原理》台北:东大1986.1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台北县:华宇1988.2
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1988.4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1989
印顺法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亦收录于《华雨集(四)》)台北:正闻1989.8(1993.4)
印顺法师《华雨集(二)》台北:正闻1993.4
郑丽玉《认知心理学》台北:五南1993.4
(美)里奇拉克着,许泽民等译《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贵阳:贵州人民1994.4
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美国:法印寺1994.12
印顺法师《净土与禅 净土新论》台北:正闻1995.5修订
法鼓文化主编《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台北:法鼓文化1998.12
慧门居士编《四大菩萨圣德丛书(2)─大智文殊菩萨圣德丛编》台北:弥勒1980.5
李博永《文殊大士灵感录》台中:佛教文化流通社1986..6
陈扬炯《文殊菩萨》太原:山西高校1994.10
蓝吉富编《文殊菩萨圣德新编》台北:迦陵1995
洪缘音《菩萨的净土 文殊净土》(亦见于《文殊净土》)台北:全佛1995.5初版(1996)
洪缘音《莲华藏净土与极乐世界》台北:全佛1995.5
全佛编辑部《文殊菩萨经典》台北:全佛1995.12
释智谕《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释义》台北县:西莲净苑1987.9
张世宗讲释《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台北:法尔1992.7
继梦法师《华严经净行品剖裂玄义疏》新店市:圆明1993.1
释如石《菩提道灯抉微》台北:法鼓文化1997.6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福智之声1998.8
唐 玄奘、辩机着,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2
张曼涛主编《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书店1987.10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台北:桂冠1990.6
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山西:山西人民1991.5
黄征、吴伟校注《敦煌愿文集》湖南:岳麓书社1995.11
明 镇澄撰,印光修订《四大名山志 清凉山志》台南:和裕1993.8
2.硕士论文
释依淳《本生经的起源及其开展》文化印研所硕士论文(高雄:佛光)1985.6(1987.5)
吴灿明《净土思想之研究》文化印研所硕士论文1986.6
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文化印研所硕士论文(高雄:佛光)1987.5(1989.7)李明芳《大乘佛教伦理思想研究》文化印研所硕士论文(高雄:佛光)1987.5
昆达拉《中国大乘阿弥陀净土思想研究》台大哲研所硕士论文1992赵立真《敦煌赞文研究》中央中文所硕士论文1993.5
3.期刊
杨政河<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华冈佛学学报》第4期1980.10
陈玉蛟<“发心”在汉藏佛学中之意义及其在宗教实践上之心理功能>《中华佛学学报》第3期1990.4
郑学礼<佛教诸种道德之现代诠释>《东方宗教研究》第1期,亦收录于傅伟勋主编之《从传统到现代》1990
静谷正雄着,依观译<弥勒、观音、文殊之登场(下)>《福田》第118期1996.4
释如石<《入菩萨行》初品补注>《中华佛学学报》第10期1997
释惠敏<“心净则佛土净”之考察>《中华佛学学报》第10期,亦见于《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1997,
杨曾文<人间净土思想与不二法门>《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台北:法鼓文化,1998.12)1997.7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