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与生命的对话
关于道与生命的对话
关于道与生命的对话
道?生命
是名
大海中,一条小鱼对大鱼说:“我常常听别人说到大海,可大海在什么地方呢?”大鱼告诉小鱼说:“你就是大海,我也是大海,我们都生活在大海之中,我们都属于大海。”
《易经》云“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切生灵及宇宙物质世界、思想精神世界,万事万物都属于道之中。“道不远人”,而人们妄以为离开自己另外有个道,向外求道,这就是“人自远于道”。
人们渴望深入地认识自己,认识万事万物。 我们以及我们所在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呢?求道的人们常思考这类问题,有些参禅者更是长年地专心思考。
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们研究这个问题的通常的途径——依靠认识作用。
通常人们认为认识是由能认识的主体在对被认识的客体进行见、听、触等感知和思考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 这种看法离不开主观与客观,认为存在能感知的心(主体)与所感知的对象(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相对独立的。
假如把一切都用能感知的心和所感知的事物来划分。那么——
我们对任何对象的感知,都必然从能感知的心开始,否则谁来感知?可见有所感知的对象的同时,必然就有一个能感知的心。
没有能感知的心,有没有事物呢?如果有,必然离不开知道“有”的能感知的心;如果没有,也必然离不开知道“没有”的能感知的心。可见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
没有所感知的对象,有没有能感知的心呢?但在哪里会没有所感知的对象呢?在太空中吗?太空无形无象,但这个无形无象也是感知到的。或许“没有所感知的对象”只是思维里的一个假设,但思维假设本身就是所感知的对象,要不怎么知道是思维假设?可见这个问题也是不成立的。
没有人能把能感知的心与所感知的对象分得开。分不开的东西就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体的。能感知的心与所感知的事物是一体的,能感知的心就是所感知的事物,所感知的事物就是能感知的心,都是自己。这样,一切事物(包括物质与思想等一切)都可以说唯是一个能感知的心了。譬如做梦,梦中的事事物物都是梦所显现,离开梦,就没有这些事事物物,离开这些事事物物就没有梦。
这个心又是什么呢?一切都是心,心就是绝对的主体。心是不能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认识的,甚至是不能想象的。
既然“心”不可认知,万事万物又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是心,我是心,众生是心,物质世界是心,思想精神是心,一切无不是心。万事万物都是心,都是绝对的主体,都是不能作为客体的,万事万物是不能用对立的方式来认知的。但“认知”的本身就离不开能认知和所认知的主客对立。因此万事万物是不可认知,是不能想象的。
但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心与万事万物都是可以认知的。现在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六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 通常所说的认识是怎样的
通常认识是指能认识的主体对所认识的对象(客体)的认识,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观思考等过程形成对客体的认识得到的内容(观念)。
二.实际上认识是怎样的
所谓的“主体”、“客体”、“认识过程”、“认识得到的内容”都唯是心。“主体”是它,“客体”是它,“认识过程”是它,“认识得到的内容”是它,纯粹是心唱独角戏(观众也还是它)。
三.“认识”的作用和意义
既然“认识”根本不是“主体”对“客体”通过“认识过程”形成的认识,因此 “认识”根本没有立脚处,根本不具有认识的作用,“认识得到的内容”根本不具有实际意义。
但 “‘认识’根本不具有认识的作用,‘认识得到的内容’根本不具有实际意义”本身正是一种认识形成的观念,正是“认识得到的内容”,这个观念本身是否有实际意义?若有,就自己否定了自己,自相矛盾。若没有,就是自己证明了自己,也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还是自相矛盾。
四.对万事万物的“认识”
万事万物唯是“心”,这是对万事万物进行“认识”而得到的“认识到的内容”。
但所谓的“认识”根本不具有认识的作用,“认识得到的内容”根本不具有实际意义。
五.对心的“认识”
一切唯是心。
若“认识”有实际意义的话,那么是心自己认识自己。而这种没有主客对立的自己认识自己是“心”唱独角戏(戏,演什么象什么),是没有立脚处,作用和意义的。
既然“认识”没有实际意义,那么对心的“认识”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切唯是心”(是本文的依据或说立足点)是对心认识得到的内容,是没有实际的戏论。既然“一切唯是心”是没有实际的戏论,又怎么能作为依据呢?以此为依据的认识、思维、言说又怎么能成立呢?
六. 对认识、思维、言说的“认识”
认识、思维、言说都是主体通过某些过程对客体(对象)形成某种观念。但所谓的“主体”、“客体”、“过程”、“观念”都唯是一心。认识、思维、言说都是没有立脚处,没有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
既然认识、思维、言说都是没有立脚处,没有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那么还怎么能立论?这篇文章还怎么写得下去?但为了完成这篇文章,姑且妄言之,权当梦中说梦。
由上文可见,“能感知的心”与万事万物都并非象通常“认识”到的那样,以为真有个实际的“能感知的心”与实际的万事万物。“认识”没有立脚处, “心”无立脚处,万事万物俱无立脚处。在这里,一切心物、有无、生灭、垢净、凡圣等等都无立脚处,权且称之为“本来无一物”(此“本来无一物”本来亦无立脚处。 “无立脚处”亦无立脚处)。
此“本来无一物”并非是断灭空,我们自身(包括我们的身体、思想和活动)以及我们所在的物质世界都是它的作用。“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就是一切心物的真相,称之为“道”、“体”、“本来面目”、“自性”等等。“道”实相无相,不生不灭。有诗描叙“道”为:“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七处征心不得,佛指示“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佛指的就是自性,可惜阿难尊者当时没有悟会。 禅宗六祖听五祖讲《金刚经》而彻悟自性,称其“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至此,可谓“见道”或 “见性”。
释迦牟尼佛在悟道后说“一切众生都本具道,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这个道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既然不可以思议,又如何能让众生听得明白呢?还是算了吧,没有必要进行宣说。”佛明确地指出了在描叙“道”时思想和言说的局限性。基于主客对立的思想和言说是无法触及到本体的“道”的。
但佛还是应帝释等人天的请求说法了,说法四十九年,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
佛说法都是为了对治人们对表象的妄执,是为了启发人们去明见自性,而权巧设立,不是实法也没有实法。自性本体中,佛法亦无立脚处,一切思想言说都无立脚处。自性本来无名无字,禅宗大德们在传承“吾法妙难思”的“涅磐妙心”时,“说个佛字,拖泥带水;说个禅字,满面羞愧”,是深怕学人被言说、名词和表象所迷惑啊!
但很多学习者不得要领,昨天以为有个真实的自我而沉迷于贪嗔痴,今天又死抱着佛法执以为实;昨天执有今天执空,或执即空即有,或执非空非有等等。从虚理到虚理,从表象到表象,换汤不换药,在妄执的迷梦中闹腾不休,终是“梦中说梦两重虚”。
据传说,佛有过一次不立言说的“说法”:大梵天王供上一朵莲花,请求佛说法。佛拿起莲花看着大众,默不作声。大众茫然不解,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宣布迦叶尊者已悟会了正法。在这一拈一笑中,什么断妄执,什么“人无我”、“法无我”,什么万法唯心,什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什么涅磐、什么自性……这些无量妙义插得进去吗?说法者不说,受法者不受,以心印心,直截了当。三藏十二部经是画龙,拈花微笑是点睛,经这一拈一笑,龙破壁而飞,使佛教不拘于虚理,直接展现了自然、真实的面目。
“你的主人公(生命)在哪里?”,“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师们常用这样的问题来考问参学者。自性本来无滞,若妄执,心就陷入了物我、生死、垢净、苦乐、凡圣、迷悟等矛盾的一潭死水之中。悟道就是要明见自性,由表象而识取本体,从这一潭死水中腾空飞起,显现自己本自不生亦不死的生命。
道、生命,名异而实一也,其实也就是我们自己。原来道就是我们自己鲜活的生命,所以说道不在远,悟道是多么地平实。
原创,请净明山人和明眼人指教.
——————————————————————————————
“道与生命”是人生至高的命题,触之者失身丧命,背之者迷走异乡。展开的论述都将收摄在各人的心里,化作一缕清香,印合在虚空之中。个中无言,谁复知者?
净明山人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