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菩提心的实际体悟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菩提心的实际体悟
  宋智明
  菩提心是成佛道度众生的无上道心,是依佛乘而行菩萨法门的根本。尽管依目前博地凡夫的地位而发心,但是因为所依的意境非常高远微妙,超越人世任何学术观念及修道人的一般境界,是人生宇宙中最极的理念与事境作为心之所托。所以而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广大誓愿。故此将已发真正菩提心者,称之为大心凡夫。
  在《入佛明宗》一书中,有人曾问王骧陆居士:“何以学佛必以发大心为主?”其答曰“佛说一部《华严经》,只重大心凡夫一句,盖成佛必以法器为主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可见器局要弘通,意志要刚毅,因毅则每近于偏执而不大,弘则虽广大而少规范,互相调济,方可任重而致远,曾予以死而后已为远,不知弘毅者,果是何物,虽死而不昧也。世间一切学问,除开慧明心兰事外,余均生灭不实,费却有用时光心力于无用之地,甚可惜也。金刚经以十方虚空为喻,正说一个弘字,以割截身体时,尚未忘忍辱度生之愿,是说一个毅字,是知成佛亦以弘毅为根本。”因此,学佛修法的人,应通过读诵大乘经典,观察人世间烦恼、痛苦等客观现象,思维佛法的谛理与住世的因缘,而不断开发心量,明了智慧,发起广大利乐之心。并以此为心种,生长一切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四摄、六度,万行的因花,经历长劫精进而成就无上菩提果德.
  元音老人常云;学道人心量不可狭窄,要豪放、慷慨,不要为个人考虑,应放下一切,努力修法用功,待悟入之后,保护不失,调伏习气,而后活泼妙用,广利一切众生。老人又把悟入菩提心为分三个阶段;一是彻悟自性,二是博通经教;三是圆融世谛。这是包括体相用三大的圆实妙行。因此,菩提心是光明的智灯,光打开本来照亮自己,保持不失,继而照了一切事相而回归本性,再起妙用圆照一切众生而以方便使众生心灯启开。如此光光相照,觉性常耀,人间即成佛土,万法皆显妙严。
  近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崛起的印心宗心中心密法系,以它新颖、真切、独立、简单、圆融等特色而活跃于佛教界,引领许多真修实证者去作成佛之路的跋涉,心密不属藏传佛教的法统,也与日本东密的修法有异,而是完全汉地即禅即密的心地法门,并以净土为归,而融摄一切法。因为心密以菩提心为根本而直接趋入,把不适合现代人的一切枝节去掉,以佛出世本怀,一乘妙旨作因地发行的理论指导,所以称为九乘之颠,是禅悟之门。由于脱卸了历史上宗派理法系统的沉重繁复负担以及宗派间的矛盾与执见,完全以活的教学法来引导行人修持契机之法,故而使学人以极轻松的心态趣入菩提心的真实体悟。
  有人认为心密没有菩提心,其实不然,
  因为发心有邪发心与真正发心.正真正发心
  中,也有依名相发心——根据经论名相而了
  解发心,有依仪规发心——即在授菩提心的
  仪式中而依境发心,有念诵发心—每天二
  次或六次在坛城佛前依文念诵的发心,有理
  论发心——依对菩提心的理解,深植心中,
  经常性地用理念去发心,有观想发心,依菩提心观想方式而发心。这些均是世俗菩提心的发心方法,进一步深入即是离诸分别对待后的清净菩提心——悟入本来自性的如实而知,此为胜义菩提心,在初地上以正智量而契佛慧,故是真实发心。
  心中心密法的整个过程都是启发胜义菩提心的。如入门之时即考其根器,启发大心承担,真正为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而修法。王骧陆居士在《乙亥讲演录》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故发大心为入道第一要门。志愿大,则成就必大,因果同时成就也。能承当此义,方是如来种子,生如来家,此又名本愿力。”又云:“圣人立教,以明心见性为主,欲人证到菩提,菩提无相无名,乃不可得之圆妙精明觉,心也。世人误解菩提心为善心,慈悲心,以为不作恶即是菩提心发现,实欠明显,因地未明,果地又安得而圆成乎?又菩提心假名有五:
  一、发心菩提,知迷求觉,发心起行,盲发此证到菩提心之心也。
  二、伏心菩提,知以心制心,降于其粗重积习也。然压制非究竟,心尚未空,不名菩提。
  三、明心菩提,了知如实自心之真实貌,证得其空净之根本也。
  四、出到菩提,出生死此岸,到涅盘彼岸,至此尚未离功用也。
  五、无上菩提,已入遍满圆实之境,为大成就,斯真菩提矣。
  故能理上明白自性的本来菩提圆满,佛性平等,是法身成佛也。事上修证三昧,见到实相,明心见性,是报身成佛也。若夫由理事无碍,习气除尽,神通开发,化身成佛也。”
  修法而至于三身成佛,谁说没有菩提心呢?只是心密法以无相摄有相而不执仪规,故不立外相庄严,所以著相之人不易见其真实心地的发心。如修法之前灌顶时,就告以四皈依的真实观:
  1.南无咕噜呗——皈依与自心不二的上师,皈依智慧之流;法界的光明,皈依上师显于自心的一切妙德,于是了知万法以心为本,如实知自心而为菩提之本.
  2.南无布达雅——皈依与佛果地不二的自性本觉,皈依觉性而不迷理、违事,皈依觉性而除一切恶习惯;皈依觉性故行一切善法而不著:皈依觉性故虽入空而不住于空;因为自觉故,而更觉悟一切众生使其发菩提之心。
  3.南无达尔玛雅——皈依与自心不二的一切法;皈依菩提心法而乘于大道,皈依因缘、果、法之真实规律而善加利用,皈依法尔如是之法而朗智不昧,皈依一切众生法即佛法即心法而圆融一体。如是皈依故,一切世法出世法皆是菩提的道上的妙用。
  4.南无僧嘎雅——皈依与自心不二的净德,六根净、六境净,六识也净,净于我执,净于法执,净于空执,以净圆圆自心,于是皈依于和合而心无所归,皈依于随顺而心无可随。
  心密行人依四皈依无观之妙观而入于平常之修养,再以愿力而加深菩提心的显发,然后在修法结印时,以第一菩提心印而广开心量,即三密加持而密开觉心;第二菩提心成就印而了业相澄心地,即借此印消除宿世业障,使心地清凉。第三为正授菩提心印,正得菩提大心而普利众生。第四印开菩提之智,第五印转一切魔而不退菩提,第六印成就一切菩提事业。如此行法,全是菩提心的实际修持,现依心中心密咒密持心中,不持而持,能所皆空,从心咒不二而至于根尘脱落,胜义菩提心即由此而开矣,谁说心密没有菩提心呢?
  因为心密以禅为体故,非常重视座下的观修。认为上座修法是辅,是修持的准备,下座练心才是正修。因此要求在行住坐卧中时时观照自心,不随念转,不被境迁,处处调伏习气,开发慈悲利乐的精神,又不受爱见所染,以无住心平直而行。故真修心密行人,不求名利地位,不著五欲享受,直以菩萨之行而处身建德,圆融各宗,弘通诸法,广益有情不拘一格,于是由粗至细,由外到内,乃至于打破一切二边之执,而融入内外不二、动静不二,日夜不二、善恶不二,修与不修不二,生佛不二等不二妙境,于是法不可得,境不可得,心不可得,智不可得,一切于自心中皆不可得故,圆明普照,妙用无边。如此菩提正智之行法,谁又能说心密法没有菩提心呢。
  末法时代修法的人,不可把佛法搞得太复杂,心与境应当相融而一致,不能入妄求而难以实证。因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必须有实际的体悟,日日有不同的进步,不光是念诵,祈祷而巳,在信上应依理境而不依执于人:在解上应透彻而圆融,在行上应专一法深入而不杂:在悟上应融摄佛智而不立知见。菩提心是佛法之本,但要真正体悟还得从实际中不断地行将去,方有觉行圆满的时节。
  至于菩提心的实际印证,绝对是自心智慧显用,如座中的空明觉心,定慧交资,三昧正定,无念实相的印证,座下破无明,除习气,不二般若之圆智等的印证,乃至于任运行于人事、物境、慈悲游戏,无著法行的印证,直向于菩萨地上的级级升进,从而开显本具的六度、十度而圆证佛果。
  其中实际的印证、关键在于心有否染著?觉性是否被迷?是否带烦恼心而行法,微细的心垢是否渐消而净化,如是等等全在行菩提正智的方便起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