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一元多重心物观(18)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杏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元多重心物观《十八》
  李杏邨
  第三章 非心非物实相观
  ㈡破除“有”见“无”见的迷执
  “(僧)问:曰‘狗于还有佛性也无?’师(赵州)曰:‘无’。(僧)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曰:‘既有,为什么入这皮里来?’师曰:‘知而故犯。’”(指月录卷十一)
  这个公案旨在破除“有”见“无’见的迷执,使学人摆脱名言思辩的比量心理活动,然后单刀直入,由现量的直觉、超觉进入正觉。同一问题的答案互相矛盾,有时答“有”,有时答“无”。禅门宗匠应机说法,本无成规可循。有时扬眉瞬目,有时擎拳竖指,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双夺”,有时“人境双不 十这就是时下所谓机会教育。这个公案如果从名言思辩的比量理路来解释,亦能自圆其说。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为业识所蔽,佛性不显故曰“无”,“为伊有业识在”,“皮袋”又名臭皮囊,佛家称为“业报身一,六道众生一念不觉,迷失本性,起惑造业,流转生死,但业由心生,离心无业,故曰:“知而故犯。”
  此一公案解释不一,聚讼纷纭。但是,一切公案都要“离心意识参”才有人道的份儿,此则公案亦无例外。后世学人如果以“思而知,虑而解”的比量理路来揭示此一公案的谜底,无异舍本逐末,得筌忘鱼,有失赵州从讫的本意。
  豢临济四夺又名四料拣,就是针对根器不同的学人采用不
  同的教授法。
  “至晚小参(临济)曰:‘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
  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克符向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
  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符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
  师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符曰:‘如何是人境俱夺?’
  师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符曰:气如何是人境俱不夺?’
  师曰:‘王登宝殿,野老呕歌。’(指月录卷十四)符于言下领旨。”
  这里所谓“人”代表主体,包括本体、真空或人我之见等
  。所谓“境”代表客体,包括圣谛的妙有境界和俗谛的现象境界等。
  “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鬟白如丝。”代表真空不空,
  应物赋形,如旭日东升,云霞幻彩,大地回春,花明柳媚,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客体的“境”已经炽然出现了,但是主体的“人”已经落空了,因为发白面皱的婴儿已经不是婴儿了。这就是“夺人不夺境”。
  “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代表主体的帝王
  君临万象,四海清平,四夷臣服,烽烟不起。这就是夺境不夺人,因为客体的“境”在四海清平、烽烟不起的状况下,已经不发生作用了。
  “井汾绝信,独处一方。,一代表主体的王令不行,地方如
  并州、汾州各自为政。主客之间,不通消息,“人”“境一双泽。这就是“人”“境”两俱夺。“王登实殿,野老诬歌。”代表主体的帝王,垂拱而治,野老歌功颂德,饱享承平之乐。主客分立,共存共荣。这就是“人境俱不夺” 。
  临济四夺的教授法,究竟以何种根器的学人为对象?在指
  月录里也有交待。
  “师(临济)示众曰:‘如诸方学人来山侩此间,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人)。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侩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大德到这里,学人著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过了也。学人若眼定动,即没交涉……”(指月录卷十四附注)*带附注:“全体作用”即体用兼备,真空妙有融汇一体,互相呼应。这种纯经验境界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除非直下荐取(单刀直入)不能收功,扬眉瞬目,巳时过境迁,成为剩法,更达论情想拟议了。
  ㈢破除“身见”的迷执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廷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常游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曰:
  三日清闻白在仙,
  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云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龙(黄龙禅师)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曰:‘座旁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米三粒栗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个守尸鬼。’吕曰:‘争奈囊有长生不死药。’龙曰:气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钊胁之。剑不能人,遂再拜求指归,龙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灵,如何是一粒栗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曰:
  “弃却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恋汞中金。
  白从一见黄龙后,
  始凳从前错用心。”龙嘱令加护。”(指月录卷廿二)
  吕祖洞宾,丹道有成,出神入化,无论在丹经道藏或民俗故事中都有记载。他的丹道成就究竟达到了何种层次,丹经虽无可考,却在吕祖诗集里有所交代:
  怀火龙真人及云房(钟离权)先生
  “昔年曾遇火龙君,一剑相传伴此身。
  天地山河同结撰,星辰日月任停轮。
  须知本性绵多劫,空想留形历万春。
  昨夜钟离传一语,六天宫殿欲成尘。”
  “六天宫殿欲成尘”无非表明他的定功已经超越了六欲天的欲界定,接近四空天的空定。四空定在唯识学里又名减尽定或灭受想定。此定成时,丹道修士已经跨越神仙的阶梯,进入“炼神还虚”的天仙境界。但是灭受想定在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中,仅仅脱落了受蕴和想蕴,色蕴、行蕴、识蕴宛然俱在。五蕴未空,身见未泯,难入真空,八万劫后,空定消失,流入诸趣,生死流转,与常人无异。一切神通妙用,皆成画饼,所以黄龙禅师应机施教,打破他的身见迷执,使他回小向大,由顽空证人真空,因此提醒他是“守尸鬼”“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祖言下顿悟,称谢而去。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无非指明丹道修士进入超觉便能脱落时空之量,所以有“袖里乾坤,壶中日月一之说,首楞严经说:“性德圆成,法界量减”,宇宙万物汇归自性,无时空之量,无凡圣之分,无人我之限,一花一天国,一尘一大干,一瞬万劫,万劫一瞬,佛是过量人,不为时空所限,不为数量所拘。
  “无边身菩萨以竹杖量世耸顶,丈六了,又六丈,量到梵
  天,不见世尊顶,乃掷下竹杖,合掌说偈曰:
  气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然。
  若有能量者,穷劫不得尽。’
  华严论说:‘未离兜率,
  已降王宫。
  未出母胎,
  度生已毕。’(指月录卷一)
  佛菩萨证性返真,觉性圆满,汇天地为已有,融万古于一心,不但能脱落时空,并且能变现时空运旋时空,故首楞严经说:‘于一毫端尽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样才能显示他的大机大用。黄龙禅师说:三粒栗中藏世界既不问,如何是半升铛中煮山川?’因为前者仅指法界量灭,后者却显大机大用。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赵州)曰:‘庭前柏树子。’(又)问曰:气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气庭前柏树子。’”(指月录卷十一)
  这个公案聚讼纷纭,解说不一。有的说是打破凡情圣境,有的说是统一凡情圣境,后者的说法似乎比较可靠。庭前柏树子是最平凡不过的东西,却为圣境的表征,因为宇宙万象,尘尘刹刹,皆为妙明真心所显现。语云:“山河舆大地,奔露法王身。一“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即空即有,即圣即凡,平常心就是大道心,如能见色不惑,闻声不迷,了解超越,自能触境成机,见物知心,随缘悟人,这就是“处处逢归路,头颈逢故乡。”何处不是菩提?何处不是道场?凡圣双泯,心物统一,且能见道。如心为道,则物为境,心境一如,物我不分,见心如见境,见境如见心·。白云守端禅师说…“满目春山水绿,更录何地可忘栈?”也就是从平凡的事物里体认大道,所以赵州说:“我不将境示人。”那就是说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二一位一体,何有区分?
  但是从凡情体认圣境的心路历程,不是比量的思惟比拟,检选取舍,因为本源真性孤立绝缘,不沾不滞,一经思量拟议,便失本真成为法尘心垢,落入相对世界。禅家说:“截断凡圣门户,直示弥勒眼睛。一直下承当,当体即真,何假修证?这种见道的机运,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不容伫思。说得更清楚一点,见道的捷径是离言说相,和心缘相的真接觉观,觉无所觉,观无所观,能觉所觉,能观所观,两俱消失,真性现前。描述这种见道的机运,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不容言说拟议。明眼人当机立,直下荐取,如苍鹰博冤,一击而中。愚昧的人不知狡冤已去,时过境迁,仍在研读前人公案言句,依他作解,炒人冷饭。正如无知猎犬仍在枯木桩旁,追寻兔迹,望风捕影,愚不可及,故韩大伯说:
  “一晃横身当道,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椿旧处寻。”(待续) (摘自《慧炬》29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