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因明>>正文内容

藏俊著《唯识比量钞》解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肖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俊著《唯识比量钞》解题
  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 肖平[[1]]
  唯识比量又称“真唯识量”,是玄奘在印度求学期间针对小乘论师般若毱多(praJA-gupta)[[2]]就大乘唯识提出挑战而立的一个比量。就此“唯识比量”,古往今来有很多的传说,对其在学理上的意义,也有很多褒贬不一的看法。不过,本文的写作目的并不是为了陈述这些争论的来龙去脉或评价其中的是非曲直,而旨在向学界介绍一部由日本僧人藏俊所撰写的以唯识比量问题为主题的著作《唯识比量钞》,概述其大致内容、研究情况以及馆藏信息等,以供国内因明及唯识学界同仁参考。
  一、版本及流通情况
  本书全称为《因明疏唯识比量钞》,书内上卷落款处则有“唯识比量问答”之标记,据此可知本书内容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的,可能是为论议[[3]]所做。作者日本兴福寺僧人藏俊(1104-1180),因其曾较长时间住在兴福寺菩提院,故另有菩提院藏俊之号。根据日本因明学研究巨擘佐伯良谦(1880-1963)介绍,“此书现流,是解释著名玄奘三藏之唯识比量之书,由二十条目构成”[[4]],但没有具体指明藏书地点。
  有关版本情况,武邑尚邦(1914-2004)在《因明学——起源与变迁》中指出,“就抄本情况,佐伯良谦师仅言现流,而未指出其藏在何处,而如今发现藏在法隆寺。此书为《唯识比量钞》菩提院抄下,亦名《唯识比量问答》下”[[5]]。菩提院即兴福寺菩提院。据此可知本书出自藏俊之笔。不过,从武邑尚邦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藏于法隆寺的版本仅有下卷。根据蜷川祥美近年来的调查,本书目前一共存有五个版本,即龙谷大学图书馆藏元文元年抄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藏元文文化四年抄本、成田佛教图书馆藏宽正七年抄本、大谷大学图书馆藏文化四年抄本、大正大学图书馆藏宽正七年抄本[[6]]。在此基础上,蜷川又根据上述五个版本着手翻刻[[7]]、日式转读以及出处调查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目前已完成前十二条目的整理工作[[8]],为我们了解本书全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条目及内容概要
  本书由上下两卷构成,上卷有十六条目,下卷有四条目,合计二十条目[[9]],卷首及卷末均有“唯识比量问答”字样,故知为一问一答形式。现根据蜷川祥美之翻刻本以及龙谷大学藏本将具体内容扼要摘录如下。
  首先是上卷。共有十六条目。
  (1)十八日无遮大会一
  本条目共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十八日的所指,即十八日指的是当月的第十八日,还是指经过了十八日?第二个问题是玄奘当时为什么要立唯识比量?就第一个问题,答者举出众多例证证明是经过十八日,而不是当月的第十八日。就第二个问题,玄奘除了在曲女城设十八日无遮大会外,后又赴钵罗耶伽国大施场设七十五日道场,目的都是为了破除小乘对大乘唯识之攻讦。
  (2)三藏比量证文二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玄奘究竟依据何种经论而立唯识比量即“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的?答者曰:根据《唯识论》第七依《华严》《深密》《楞伽》《阿毗达磨》《厚严》等六经立四量,进而通过日本学僧护命(750-834)关于四量的解释以及《大乘掌珍论》中的相关论述加以论证。
  (3)真故真性同异三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此量真故,为同清辨量真性,有不极成过耶”?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问者又接着追问,“清辨立皆空,护法立中道,真性不极成。不极成,故有为不极成,有有为法一分不极成之失”。答者则以清辨与护法各有不同传承,其真性真故所指不同作答。
  (4)真故言入不入有法四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真故言入有法以不”?针对这个提问,答者首先列举出日本南北各大派别就此问题的争论,最后则肯定了入的论点。
  (5)极成之言简法五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疏》云极成之言简诸小乘后身菩萨染污诸色,一切佛身有漏诸色,亦简诸十方佛及佛无漏色,若立为唯识有自他,所别不极成失”。答者从比量的分类和比量与极成的关系等加以论证。
  (6)极成色体六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有法所言极成色者,其体何物”?答者举出四种说法,即“本质影像色”“唯影像色”“本质色”“眼所行共许色”,并指出“前三不正,第四为正”。接着问者又就“色体”的具体分类及其相关问题继续提出问题,答者则旁征博引,其中包括日本古代因明论师行贺(729-803)、善珠(723-794)等的相关论述一一作答。
  (7)违宗过七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言违宗者自教相违,如胜论师立声常也。有法举菩萨染污色,佛身有漏色,立唯识之时,岂有违宗耶。其心不明,何可通耶”?答者首先举出菩提院先德空晴(876-957)曾经提出此立量因“立敌不共许”而有违宗之过的说法,接着列举出《大疏》就违宗的定义,以及《富贵上纲》中的相应解释,最后告诉问者可根据以上两者思量其意。
  (8)自许之言八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共比置自许其义,然既共比量何云自许。若言自许,岂共比耶”?接着举出新罗顺憬(生没年不详)的“相违决定因言自许故,即是自因故”加以旁证。答者则以“凡约自许而有两种。一共许自许,如本量自许言也。二自许自许,如相违决定自许也”作答。接下来就此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论证。
  (9)自许所以九
  本条目是就以上所提出的“自许”问题所作的进一步问答,其中援引了元晓(617-686)、文轨(生没年不详)、窥基(632-682)以及日本古代因明论师的相关论述,内容十分丰富。
  (10)有法差别十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较为复杂,但核心是围绕唯识比量中有法之“极成色”是否存在“有法差别”之过的提问。答者则列举诸家学说加以论证。根据蜷川的分析[[10]],关于唯识比量是否存在有法差别的问题,并不见于善珠的《明灯抄》和《分量决》,大概是答者藏俊自己设定的问题。
  (11)定离眼识色十一
  本条目是围绕“定离眼识色”所进行的一连串的问答。如第一问为“付有法差别定离眼识,色体何物耶”,回答是“此有多义,一云即义相违,非有其体;二云敌者所立,离识色;三云彼同分眼根;四云五三所摄色;五云第六所变色;六云第八所变本质色;七云不指其体,是离眼识之色”。根据蜷川的分析[[11]],本章内容均不见于善珠《明灯抄》或《分量决》,是答者藏俊汇集了当时流传下来的七种学说,其中包括园明(生没年不详)的《唐诀》和道邑(生没年不详)的《邑记》,然这些书籍均已失传,故由此可以看出本书的价值所在。
  (12)所别差别他不极成十二
  本条目的问题很长,但核心内容是询问唯识比量中是否存在所别差别他不极成的问题。答者则列举出南大寺道远(生没年不详)、善珠《明灯抄》、藏俊自说以及子岛真兴(935-1004)等四种学说加以回答。根据蜷川的分析[[12]],与《因明大疏抄》相比,《唯识比量钞》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藏俊将自身的学说与善珠等并列在一起,说明此刻的藏俊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与解释因明问题的倾向。
  (13)有法自相十三
  本条目提出的是此立量是否存在有法自相相违的问题。答者回答“此有二义。一云有,二云无”。问者接着问,“若言有者,何如?如《疏》中不说耶。恐有此失者,应成失因。若言无者,药师寺隆光律师作有法自相相违云:真故极成色,应非极成色。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然疏文略,故不说”。答者回答“依二义,各述其意。先初义意,如隆光述,然非似因。谓虽有法自相相违,然准差别相违对不定失。此因亦有不定过云。……”总之,答者藏俊坚决否认此量中存在自相相违。
  (14)非真不定十四
  如题目所示,本条目是就非真不定问题所展开的问答。问曰:“非真不定者,大乘所作不定失欤?设许尔者,小乘者有法差别相违,应真能破能违之因,无不定故。若非大乘所付,不定之失者,谁人所作,何不定耶?”答者则列举五种学说加以论证:“此有五义,云明诠僧都云:非针不定,意云大乘所作不定非真不定耶?既立真不定,故小乘有法差别相违,非真能破也。……”。
  (15)不言眼所不摄有不定法自相十五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元兴寺丰明德《唐决》云:言初三摄,不言所不摄时有二过,此如何耶”?即是就唯识比量中是否存在不定和法自相相违之过所提出的疑问。答者则列举出六种学说加以论述。这六种学说即古德《私记》[[13]]、《音石大师传》[[14]]、《专寺戒灯传》、三松寺真惠律师(797-870)、专寺春德律师(?-870)以及药师寺隆光律师(812-890)之学说,具体内容在此省略。
  (16)相违决定十六
  本条目是在上一条目之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所谓相违决定即指相违决定不定,是因明三十三过中六种不定之一。问曰:“由此复有决定相违。为异法自相相违,别有相违决定欤?设许自尔者,其作法如何?加之相违决定更立别因,不牒本因。纵置眼所不摄,言何可简之耶?”答者则举出《元兴寺南院传》、古德《私记》、善珠及明诠(789-868)的相关学说加以论证。值得注意的是,此条目末尾有“如见《胜军比量问答抄》”的字样,说明当时《胜军比量问答抄》一书还在流通。
  以下为下卷,共有四条目。
  (17)二过三过诤十七
  本条目的问题是,“眼所不摄言简几过耶?”答曰:“《疏》云:其眼所不摄言,亦简不定及法自相决定相违。谓若不言眼所不摄,但言初三摄,故作不定言。作法自相相违害。由此复有决定相违。为简此三过,故言眼所不摄故。……”
  (18)犹如眼识十八
  如题目所示,此条目是围绕作为喻支之“犹如眼识”所进行的问答。问者的问题很长,大意是以眼识作宗之眼识的比喻犹如“以灯比灯”、“以牛喻牛”,故非成比喻。答者则以“眼识已有别体,非以自性,则喻自性”等作答。
  (19)相违决定十九
  新罗顺憬曾作相违决定云:“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识不离故。犹如眼根”,问者的问题是,此立量是否真的出自新罗顺憬。答者指出,就此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顺憬所作,二是原本为元晓(716-686)所作。然而由于顺憬未通此义,故其于“乾封年中潜于大唐,令决其疑”。
  (20)违决二十
  本条目提出的问题是,“顺憬违决为真伪似。若言真者,所违量可疑。因若言似者,有何过耶?”答者则引用善珠《明灯抄》中的相关内容简出六过,并就六过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
  在陈述完以上二十条目之后,论者又特别举出两个针对唯识比量说而做的比量,即道证师相违决定和真胜师相违决定。
  道证师相违决定如下:
  真故极成色,定离于眼识。宗
  初三中眼识及通分眼识所不摄故。因
  如彼同分眼根。喻
  真胜师相违决定如下:
  真故极成色,定离眼识。宗
  是所缘故。因
  如声尘等。喻
  根据以上举出的两条针对唯识比量而作的比量来推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有关唯识比量问题的讨论相当普遍。
  四、价值解析
  纵观日本因明学研究的历史,初期是以注释玄奘译《因明入正理论》尤其是慈恩窥基所著《因明入正理论疏》为线索而展开[[15]],其中以善珠(723-797)的《因明论明灯抄》十二卷[[16]]和本文作者藏俊的《因明大疏抄》四十一卷最为著名。从体裁上看,善珠《因明论明灯抄》是针对《因明入正理论疏》所作的逐条解释,藏俊《因明大疏抄》则是以问题为线索展开的论述。检视藏俊其他著作,如《唯识论菩提院钞》和《变旧钞》等,采取的也是同样的体裁[[17]]。就时代背景而论,即从九世纪开始,日本的因明研究开始逐渐朝课题化方向发展,其中就九句因、因三相、相违因等问题的研究尤为突出[[18]]。进入十世纪以后,日本佛教以法相宗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股论议(或论议)的风潮,内容主要取自《成唯识论》和《因明入正理论疏》中的相关问题,形式则以一问一答为主,一般应用于僧人修学、法会以及僧位晋升考试等方面。为此而撰写的著述如上述藏俊的《变旧钞》、良算(-1202-)的《成唯识论同学钞》等,而本书《唯识比量钞》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贯通唯识与因明之硕学藏俊以“唯识比量”为主题而撰写的一部问答集。因此,对本书的发现和挖掘,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唯识比量”问题的认识,同时,对于我们了解日本因明学研究的课题化以及论议制度的演变过程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结语
  以上从版本流传、内容概述以及价值解析三个方面就日本僧人藏俊所著《唯识比量钞》做了扼要的介绍和相关事项的解释。从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日本学者从法隆寺的佐伯良谦开始至龙谷大学的蜷川祥美,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将《唯识比量钞》的大致面貌展示给世人。鉴于国内学界近年来就玄奘所立“唯识比量”(真唯识量)问题有较多的争论,故特撰写此篇解题,一方面由于《唯识比量钞》中含有许多与现代学者所议论之问题相类似的内容,所以希望能够为现代学者提供议论内容上的参照,另一方也希望通过本篇论文的介绍让国内学界进一步了解在此问题上古代及现代日本学界的关注程度及相应的研究成果。对于笔者来说,接下来的任务恐怕是要将藏俊《唯识比量钞》的全文从抄本转变成适合于现代中国人阅读习惯的校刊本,不过这项任务责任重大,是否能够做到,还要看今后的机缘。
  参考文献
  佐伯良谦:《因明作法的变迁与著述》,法隆寺刊行,1969年3月。
  武邑尚邦:《因明学——起源与变迁》,法藏馆,1986年12月。
  蜷川祥美:《〈唯识比量钞〉之研究》,《佛教学研究》第51号,龙谷佛教学会编,1995年。
  蜷川祥美:《〈唯识比量钞〉之研究(二)》,《佛教学研究》第56号,龙谷佛教学会编,2002年。
  蜷川祥美:《关于藏俊的因明思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9卷第1号(2000)。
  蜷川祥美:《关于〈唯识比量钞〉的一个考察》,《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4卷第2号(1996)。
  [[1]] 作者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现接受日本沼田研究奖学金资助于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根据龙谷大学沼田研究奖学金的相关规定,任研究员期间所完成的研究成果均须归属龙谷大学,故本文单位署名为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特此说明。
  [[2]] 梵文名称为作者根据佛经音译中的梵转汉规则复原,意思是通过智慧所获得的(智获),仅供参考。
  [[3]] 论议也叫论义,佛教僧侣就教义进行问答的一种形式。中世纪以后,日本佛教以法相宗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论议体制,即僧人在修学、研究过程中多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内容以法相唯识和因明为主,兼涉其他。除此之外,论议也被应用于法会以及僧位进阶考试,是僧人晋升职位的重要途径。为了准备法会论议或考试,学僧们便根据不同主题着手编辑各类问答题集,本书大概也属于这类问答题集中的一种。
  [[4]] 佐伯良谦:《因明作法的变迁与著述》,法隆寺刊行,1969年3月,p148。
  [[5]] 武邑尚邦:《因明学——起源与变迁》,法藏馆,1986年12月,p116。
  [[6]] 蜷川祥美:《〈唯识比量钞〉之研究》,《佛教学研究》第51号,龙谷佛教学会编,1995年,p37-38。
  [[7]] 将抄本文献转换成印刷文字的一种学术成果,与校刊略微不同的是,它要求尽量保持原本的风貌,一般不加标点。
  [[8]] 已完成部分分别刊载于龙谷佛教学会编《佛教学研究》第51号(1995)和第56号(2002)。
  [[9]]龙谷大学藏本为二十一个条目。佐伯良谦和蜷川祥美均言二十条目,盖由于第二十一条内只有道证师相违决定和真胜师相违决定之两个相违决定,在内容上也附属于前面第二十条,没有单独算上一条,今从之。
  [[10]]蜷川祥美:《〈唯识比量钞〉之研究(二)》,《佛教学研究》第56号,龙谷佛教学会编,2002年,p203。
  [[11]] 同上,p210。
  [[12]] 同上,p217。
  [[13]] 盖指护命(750-834)之《唯识比量私抄》,此书现已失传,其中内容在藏俊《因明大疏抄》中有多处引用。
  [[14]] 石音明诠(789-868)的传记。
  [[15]] 武邑尚邦:《因明学——起源与变迁》,法藏馆,1986年12月,p77。
  [[16]] 亦有六卷本。
  [[17]] 蜷川祥美:《关于藏俊的因明思想》,《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9卷第1号(2000)。
  [[18]] 参照武邑尚邦:《因明学——起源与变迁》,法藏馆,1986年12月,p78。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