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安禅师生平的几则考证
唐大安禅师生平的几则考证
1.大安的俗籍、生年
有关大安禅师的俗籍,传世的佛教僧传与灯录记载不明确,而且各持一端。总的看来,有以下三种:(1)《祖堂集》大安传载:“福州西院和尚,嗣百丈。师讳大安,福州福唐县人也。未睹行状,不知姓族。”①意即大安是福唐县(今福清市)人。(2)《宋高僧传》大安传载:“释大安,姓陈氏,闽城人也。”②意即大安为闽城(今榕城福州市)人。(3)《景德传灯录》大安传载:“福州大安禅师者,本州人也。姓陈氏……。”③《联灯会曳大安传载:“福州长庆大安禅师,本州陈氏子。”④《五灯会苑大安传载:“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郡之陈氏子。”⑤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可脂福州是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由闽州更名的。天宝元年(742)又更名长乐郡。⑥从以上所引灯录记载可脂大安伟福州”亦即“长乐郡”人。又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可脂福州自天宝年间起领有闽县、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息古田、永泰八县。⑦那么,大安究竟为何县人呢?以上所引《景德传灯录》、《联灯会曳、《五灯会苑大安传均末明确记载。福建的地方志又是如何记载的呢?先看大安住持过的福州西禅寺志。《西禅长庆寺志·禅宗志》载:“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讳大安,福州长溪陈氏子。”⑧《西禅小记·宗传》载:“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伟大安,福州长溪陈氏子”⑨。可见,《西禅长庆寺志》与《西禅小记》所载相同。必须说明的是,福州西禅长庆寺原有旧志其版片明季毁于兵火。现存最早的寺志味西禅长庆寺志》。此志是康熙年间淅西沈心斋依释法纬、释沏悟手稿订定的。而《西禅小记》则是民国时寺僧证亮、梵辉合编的。这二部寺志成书年代较晚。但二志都将大安俗籍记伟福州长媳。大安早年出家福唐县(今福清市)黄檗山寺。其寺志《黄檗山寺志·僧》则载:“懒庵禅师,师讳大安,号曰懒安,福唐陈氏子”⑩。显然《黄檗山寺志》所载大安的俗籍与前引《祖堂集》所载的一致。但必须指出,《黄檗山寺志》所载并不是抄袭《祖堂集》。理由是:其一,《祖堂集》于北宋以后即在我国佚失。本世纪初,日本学者才在南朝鲜重新发现。明末清初隐元隆琦修志时不可能见到此书;其二,静、筠二禅僧在撰《祖堂集》时未见大安行状,尚不知大安族姓为陈氏,故本传有“未见行状,不知姓族”的说明。而《黄檗山寺志》明确记载,大安是“福唐陈氏子”,虽仅数字,既点明大安的俗籍伟福唐”,又点明其族姓伟陈氏”。应该说,以上所引福建地方志的记载从根本上说,不但无助于澄清佛教灯录、僧传有关大安俗籍记载互异的困惑,反而又增添了新的问题亦即大安俗籍伟长媳一说。福州西禅寺所存的一方《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下略称《真身记》)碑则为我们提供了澄清上述疑团的第一手资料。此《真身记》碑出土于1953年,属唐代原刻,碑文基本完好。《真身记》对大安的生平与俗籍作了如下记载:“大师讳大安,则禅门大善知识,演如来最上乘。癸酉年(即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引者),降生于福州福唐县陈氏佛学之家也。”B11这就证明了《祖堂集》与《黄檗山寺志》本传记载为正确。《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联灯会曳、《五灯会苑本传以及《西禅长庆寺志》、《西禅小记》所载为非。而以往有关大安禅师的生年仅据卒年与享年推断,《真身记》对其生年则明确记载即大安生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可补佛教史籍记载之不足。
2.大安往沩山躬耕助道一事《祖堂集》大安传载:大安后“随佑禅师同创沩山,则十数年间,僧众犹小,师乃头头耕耨,处处劳形,日夜忘疲,未尝辄暇。沩山见而语曰:‘安汝少劳役!’师云:‘待和尚观五百众,安则休也。’不久之间,僧众果至五百。师乃劳心顿摆,或坐房廊,凝如株执,或入灵洞月十不归,如疾似狂”。B12意即大安协助灵佑同创沩山,到了灵佑手下聚五百众时,大安即不常在沩山。但没有提及大安最初是从何处往沩山的。《景德传灯录》大安传载:“同参佑禅师创居沩山也。师躬耕助道。”B13《宋高僧传》大安传则载:“后止沩山,礼大圆禅师(即灵佑—引者)复证前闻而为量果也。”B14显然二书都记载的十分简略,前者提及大安在沩山“躬耕助道”,后者则不提此事。而二书均不提大安从何处来沩山。《五灯会苑大安传基本上照录《景德传灯录》大安传所载。但《五灯会苑灵佑传则作如是记载:“灵佑往荒无人烟的沩山弘法,经于五七载,绝无来者。师自念言,我本住持,为利益于人,既绝往还,自善何济?即舍庵而欲他往。行至山口,见虫虎狼爆交横在路。师曰:汝等诸兽不用拦吾行路。吾若于此山有缘,汝等各自散去。吾若无缘,汝等不用动。吾从路过,一任汝吃,言讫,虫虎四散而去。师乃回庵。未及一载,安上座(即懒安也)同数僧从百丈来,辅佐于师。安曰:‘某与和尚作典座,待僧及五百人,不论时节即不造粥,便放某甲下。”B15可见,《五灯会苑灵佑传认维大安是从江西百丈山亦即百丈怀海处偕数僧同去沩山,协助灵佑,自荐作典座并相约待聚满五百众时将下沩山。显然,上述对大安往沩山躬耕助道的记载不但较详细而且绘声绘色。考《真身记》记载:大安先游五台等处,“次之京国,询道俦真,爱至长沙大沩山,谒大圆大师,渐见徒拥半千,师即高卧深岩。岩多虎狼,固而居之。”B16可见大安是外出游方从长安往湖南沩山的,待到灵佑拥徒五百时即隐去。据此,笔者认维上述所引《五灯会苑灵佑传的记载属于臆造,《祖堂集》大安传有关大安在沩山的机缘方面的记载较为可靠。《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的记载过于简略不明。大安不是从江西百丈山前往沩山,而是游方时由长安前往沩山协助灵佑。至灵佑拥徒五百众时,离沩山隐居去的。
3.大安在沩山继主法席一事有关灵佑禅师去世后大安继主沩山法席之事。《祖堂集》大安传没有正面记载,仅载大安在沩山上堂的语录数则。《景德传灯录》大安传载:“同参灵佑禅师创居沩山也,师躬耕助道,及佑禅师归寂,众请接踵住持”B17。《联灯会曳大安传载:“后因同参佑禅师创居大沩,师往躬耕助道。佑归寂,师继踵住持。”B18这则记载与前引《景德传灯录》大安传的记载大意相同。《五灯会苑大安传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基本上照录《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大安传则不载此事。而《黄檗山寺志》、《西禅长庆寺志》、《西禅小记》的记载与上述所引《景德传灯录》的记载相同。根据上述各书记载表明:似乎灵佑去世后,大安即“接踵住持”。《真身记》则载:大安禅师“爱至长沙大沩山,谒大圆大师,渐见拥徒半千,师即高卧深岩。……武宗朝沙汰僧尼,师则独然岩隐,未二年,宣宗复天下精舍,即居道州开元寺。殿西有魅穴通于前谭,师以石□之为禅室。庚辰年(即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引者)却入大沩,接诸来学”。B19又《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三部史籍的灵佑传均载,灵佑禅师卒于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B20可见,大安禅师是在灵佑禅师去世七年后的咸通元年继主沩山法席的。此前,大安自协助灵佑开创沩山至拥徒五百众时离灵佑而去,高卧深岩,其间亦经历会昌法难。宣宗兴佛复寺后,大安居道州开元寺。显然是因灵佑去世后沩山法席久虚,沩山徒众从道州开元寺请大安回谭州沩山继席的。大安在沩山主持法席前后达6年。
4.大安离沩山返闽开山福州怡山的年代《三山志·寺观》载:候官县“西禅寺,永钦里,号怡山,一名城山,寺压其上。古号信首,即王霸所居,隋末废圮。咸通八年(867年),观察使李景温招长沙沩山僧大安来居,起废而新之”。B21《西禅长庆寺志》载:“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讳大安,……咸通八年,闽观察使李景温延住本山。”B22《西禅小记》亦称大安回闽的时间是咸通八年。B23《黄檗山寺志》不提大安何时回闽。笔者认维上述两部西禅寺志有关大安咸通八年离沩山返闽的记载是照录《三山志》的,理由是:其一,在上述两部西禅寺志成书前,传世的佛教典籍《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联灯会曳、《五灯会苑等均不载大安离沩山返闽的年代。即便是晚近重新发现的《祖堂集》亦不载此事;其二,《三山志》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宋志,亦是现存福州最早的府州志。《西禅长庆寺志》、《西禅小记》在编撰时不可能不以其记载为依据。如此就给人一种成为定论的印象:大安于咸通八年离沩山返闽。《真身记》则载:“懿宗丙戌岁(即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引者)春离沩水,秋到福州,居府西八里怡山。”B24这里的“沩水”指沩山,因沩山位于沩水之滨。显然,《真身记》关于大安离沩山回闽的记载与《三山志》所载有出入。笔者认维《真身记》是唐代原碑,而且明确记载大安是“懿宗丙戌岁春离沩水,秋到福州”。其时间的前后顺序非常清楚。所以《三山志》的上述记载为非,《真身记》的记载为正确,大安是咸通七年春离沩山返闽,同年秋抵福州重兴怡山的。
5.敕封大安所居禅宫伟延寿禅院”的年代《三山志·寺观》载,候官县“西禅寺,……号怡山,寺压其上,古号信首,……隋末废圮。咸通八年……大安来居,起废而新之,十年改名清禅,寻又改延寿”。B25这里没有明确记载改伟延寿(禅院)”的年代。《八闽通志·寺观》侯官县“怡山西禅长庆寺”条,《闽书·方域志》侯官县“怡山”条,《西禅长庆寺志》、《西禅小记》对此均无明确记载。《真身记》载:“懿宗丙戌岁春离沩水,秋到福州,居府西八里怡山,禅宫俨豁,尝有千僧,闽之大乘以此兴盛,……癸己年(即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引者)门人惠真奏其继祖之德,蒙敕封所居为延寿禅院,度三十僧。”B26引文中的“继祖”指大安禅师,因隋时怡山即有信首寺,后废。大安来怡山“起废而新之”,是为怡山中兴之祖。故亦称“继祖”。这则引文意即,咸通十四年,朝廷因怡山寺僧将大安在闽弘法的盛德上奏而敕赐怡山禅宫伟延寿禅院”。显然,《真身记》在这一方面的记载,不但前因后果清晰,而且年代亦明确。可补充《三山志》等地方志记载之不足。
6.勒赐大安“延圣大师”之号的年代《祖堂集》、《景德传灯录》、《联灯会曳、《五灯会苑的大安传均不载朝廷赐大安“延圣大师”之号。《宋高僧传》大安传载:“咸通十四年,诏宣号延圣大师,赐紫袈裟一副。”B27《三山志·寺观》侯官县“西禅寺”条载:“(咸通)十四年,赐紫方袍,号延圣大师”。B28二者所载一致。《西禅长庆寺志》、《西禅小记》所载与上述同。B29而《真身记》则载:“癸已年,门人惠真奏其继祖之德,蒙敕封所居为延寿禅院,……丙申年(即僖宗乾符三年,公年876年—引者)又闻天,蒙赐紫衣,号延圣大师”。B30可见,朝延赐大安紫衣与延圣大师之号的时间是在敕赐,“延寿禅院”的咸通十四年之三年,亦即乾符三年,也是因寺僧大安的门徒惠真上奏朝延而获得恩赐的。显然,上述《宋高僧传》、《三山志》的记载有误。
7.大安归寂的时间、地点《祖堂集》大安传载:大安“至中和之年癸卯岁十月二十一日顺化。”B31《景德传灯录》大安传载:大安于“唐中和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归黄檗寺示疾而终”。B32《宋高僧传》大安传载:大安于“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中折。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丈室。”B33《西禅小记·宗传》懒安传载:大安于“中和二年秋,归黄檗山示疾,所止法堂巨梁中折,三年癸卯十二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丈室。”B34《五灯会苑大安传载:大安于“唐中和三年归黄檗示寂。”B35《黄檗山寺志·僧》懒安传所载与此同。B36《西禅长庆寺志·宗传》懒安传载:大安于“中和三年秋归黄檗山示寂。”B37上述诸种记载中,除《五灯会苑与《黄檗山寺志》所载大安归寂时间作“中和三年”,不涉及具体的季节、月、日不必讨论外,尚有四种不同记载。但这四种记载的共同点即归寂年代都作“中和三年”,所不同的是季节与月日。《祖堂集》作“十月十一日”,《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均作“十月二十二日”,《西禅小记》作“十二月二十二日”,而《西禅长庆寺志》则作“秋(季)”。在关于归寂地点方面:《祖堂集》无片言只字记载,《景德传灯录》、《五灯会苑、《黄檗山寺志》、《西禅长庆寺志》均作归寂于黄檗山寺,而《宋高僧传》、《西禅小记》则作“坐化于怡山丈室”并都载大安归寂前一年已“示疾”。所不同的是《宋高僧传》载“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梁中折”。据此判断,大安“示疾”不在怡山,但《宋高僧传》未明确记载“示疾”地点,《西禅小记》则载“中和二年秋归黄檗山示疾,所止法堂巨梁中折”。意即大安是归早年披剃地福唐(今福清市)黄檗山“示疾”的。显然,上述关于大安归寂的时间、地点的记载存在歧见。那么,孰是孰非呢?《真身记》载,大安于“中和三年癸卯秋,游黄檗旧地,才出山,法堂巨梁告折,警象若是。师则不语而回延寿。于十月二十二日申时于方丈中垂足叠掌坐化于床。”B38意即大安是中和三年秋游福唐黄檗山后,返回闽城福州,而于当年十月二十二日申时坐化于怡山丈室的。据此,笔者认维《景德传灯录》、《宋高僧传》所载的坐化时间为正确,而《祖堂集》、《五灯会苑、《黄檗山寺志》、《西禅长庆寺志》、《西禅小记》所载坐化时间缺乏准确性。而就坐化的地点而言,《景德传灯录》、《五灯会苑、《黄檗山寺志》、《西禅长庆寺志》所载为非,《宋高僧传》、《西禅小记》有关大安坐化于怡山丈室的记载为正确。但《宋高僧传》所载大安于“中和二年示疾”。《西禅小记》所载大安于“中和二年秋归黄檗示疾”。则是臆造的。
8.大安在闽弘法的年数《祖堂集》大安传载:“师垂化闽城二十载”。B39《景德传灯录》大安传载:“师大化闽城二十余载”。B40笔者认维这些记载不可靠,前文考证已揭示,大安是咸通七年秋自沩山返回闽城福州重新怡山,弘扬禅宗,至中和三年十月坐化。依此算来,大安在闽城怡山弘化不是“二十载”,更不是“二十余载”,而是“十七载”。
注释
①(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七,《福州西院和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版。②(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唐福州怡山院大安传》,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上册,第281页。③(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九,《福州大安禅师》。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74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④(宋)悟明:《联灯会曳卷七,《福州长庆大安禅师》。《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九套。⑤(宋)普济:《五灯会苑卷第四,《长庆大安禅师》。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上册第191页。⑥(宋)欧阳修宋祁:《唐书》卷四十一,《地理五》“福州长乐郡”条。《二十四史》(缩印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册,第292页。⑦(后晋)刘等:《旧唐书》卷四十,《地理三》“福州中都督府”条。《二十四史》(缩印本),中华书局第10册,第421页。⑧(清)释法纬:《西禅长庆寺志》卷之二,《禅宗志·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嘉庆五年刊本。⑨(民国)证亮,、梵辉:《西禅小记》卷三,《宗传·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民国31年福州怡山西禅寺刊本。⑩(明)隐寓(清)性幽:《黄檗山寺志》卷三,《僧·懒安禅师》。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福清县宗教局整理, 福建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下称点校本),第31页。B11《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石碑拓本影印件,见梵辉:《西禅古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B12(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七,《福州西院和尚》。B13(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九,《福州大安禅师》。B14(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唐福州怡山院大安传》。范祥渊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上册,第282页。B15(宋)普济:《五灯会苑卷第九,《沩山灵佑禅师》。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中册,第521页。B16《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石碑拓本影印件,见梵辉:《西禅古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B17(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九,《福州大安禅师》。B18(宋)悟明:《联灯会曳卷七,《福州长庆大安禅师》。B19《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拓本影印件。见梵辉《西禅古寺》第15页。B20(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六,《沩山和尚》;(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一,《唐大沩山灵佑传》上册,第264页;(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九,《谭州沩山灵佑禅师》。B21(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三十四,《寺观类二·僧寺》侯官县“西禅寺”条。B22(清)释法纬:《西禅长庆寺志》卷之二,《禅宗志·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B23(民国)证亮、梵辉:《西禅小记》卷三,《宗传·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B24《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石碑拓本影印件,见梵辉:《西禅古寺》第15页。B25(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三十四,《寺观类二·僧寺》侯官县“西禅寺”条。B26《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石碑拓本影印件,见梵辉:《西禅古寺》第15页。B27(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唐福州怡山院大安传》,上册第282页。B28(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三十四,《寺观类二·僧寺》侯官县“西禅寺”条。B29(清)释法纬:《西禅长庆寺志》卷之二,《禅宗志》;(民国)证亮、梵辉:《西禅小记》卷三《宗传》。B30《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石碑看起来本影印件,见梵辉:《西禅古寺》第15页。B31(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七,《福州西院和尚》。B32(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九,《福州大安禅师》。B33(宋)赞宁:《宋高僧传》卷第十二,《唐福州怡山院大安传》,上册,第282页。B34(民国)证亮、梵辉:《西禅小记》卷三,《宗传·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B35(宋)普济:《五灯会苑卷第四,《长庆大安禅师》。上册,第192页。B36(明)隐寓(清)性幽:《黄檗山寺志》卷三,《僧懒安禅师》点校本,第31页。B37(清)释法纬:《西禅长庆寺志》卷之二,《禅宗志·第一代开山懒安禅师》。B38《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石碑拓本影印件。见梵辉:《西禅古寺》第15页。B39(南唐)静、筠:《祖堂集》卷第十七,《福州西院和尚》。B40(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九,《福州大安禅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