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观音慈林集》研究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陆春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观音慈林集》研究
  [ 作者: 陆春雄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研究所,200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观音慈林集》研究
  【英文标题】The Study on Kuan-yin Tzu-lin Chi
  【文章作者】陆春雄
  【指导教师】简宗修
  【文章页数】127页
  --------------------------------------------------------------------------------
  【中文关键词】满二求|称名|解八难|去三毒|十四无畏
  【英文关键词】creating fourteen fearlessness ; invoking the name ;
  satisfying two kinds of seeking ;
  solving eight difficulties ; deleting three basic evil afflictions
  【中文摘要】本论文研究清朝释弘赞所搜集的《观音慈林集》。其上篇为十一篇和观音有关的经典,下篇为感应篇,又分为卷中、卷下两篇,共收集自晋秦到清朝,于廿六种书传中,人民为了现实生活上的需要,或称名(称念观音圣号)或诵念《心经》、《观音经》(《普门品》),或持诵大悲咒,有关观音之感应故事一百五十四则(含印度九则)。
  而本论文分为六章,采文献分析法,首先探讨观音信仰的由来,以及观音在亚洲(世界)的广泛信仰。继而阐述观音菩萨自授记以来,即以大慈大悲尽未来际,饶益众生为其誓愿,悲愿宏深,而且缘在娑婆。观音为度化众生,普门示现,能给予人民现实之利益,称名、满二求、去三毒、解八难,所谓的十四无畏,施予众生。并以《观音慈林集》中以及《观音持验记》及其它书传之观音感应故事,以验证其慈力。并随着佛法之增进,观音感应故事之弘传,以研究其在文学上、佛学上之影响。以证明观音的“大慈为众生依归,大悲度脱众生”之普门信仰。
  【英文摘要】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Kuan-yin Tzu-lin Chi (Compassionate Grove of Kuan-yin) compiled by Hung-tsan in Ching Dynasty. One part of Kuan-yin Tzu-lin Chi includes eleven pieces of classics related to Kuan-yin, and the other part contains kan-ying (stimulus and response) tales, composed of two subsections. The latter part of Kuan-yin Tzu-lin Chi involves 154 kan-ying tales about Kuan-yin (including nine tales from India),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Ch'in Ch´in to Ching Dynasty and recorded on 26 piec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se tales, people chanted the name of Kuan-yin or recited The Heart Sutra, Kuan-yin Ching (Chapter of Universal Gateway), or The Great Compassionate Dharani to meet their practical needs in life.
  This paper includes six chapters, and the method adopted is literature analysis. First of all, the derivation of the worship in Kuan-yin and the popularity of such belief among the Asian world are discussed. Subsequently, accounts are given that from possessing the conferral by the Buddha of the prediction of the attainment of Buddhahood in the future, Kuan-yin has been kind and compassionate to the end of all time. In addition, Kuan-yin has vowed to benefit the sentient beings, be profoundly compassionate, and build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secular world. In order to save all sentient beings and manifest physically, Kuan-yin can give practical benefits to them, including invoking the name, satisfying two kinds of seeking, deleting three basic evil afflictions, solving eight difficulties, and creating fourteen fearlessness. To prove Kuan-yin’s benevolent power, the kan-ying tales from Kuan-yin Tzu-lin Chi, Kuan-yin Chi-yen Chi, and other literature are cited. Apart from tha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and the extension of kan-ying tales about Kuan-yin, research on Kuna-yin’s impact on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is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Universal Gateway belief in ‘Great kindness is to build absolute trust for all the sentient beings, and great compassion is to save them.’
  --------------------------------------------------------------------------------
  【文章目次】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观音信仰 3
  第一节 宗教信仰 3
  一、神话到信仰 3
  二、信仰的唯心论 5
  第二节 观音信仰之由来 7
  一、观音菩萨之由来 7
  二、观音的泛亚洲信仰 9
  第三章 《观音慈林集》之意涵 11
  第一节 《观音慈林集》的体例 11
  第二节 《观音慈林集》综述 13
  一、菩萨之悲愿 20
  二、观音菩萨之弘慈 28
  第三节 《观音慈林集》之感应故事 29
  一、观音感应故事 50
  二、《慈林集》感应故事之叙写模式、分类 51
  三、《慈林集》感应故事叙事特色 61
  第四章 十四无畏、卅二应身与灵应故事 68
  第一节 十四无畏与感应故事 70
  一、第一无畏 72
  二、第二无畏 80
  三、第三无畏 80
  四、第四无畏 81
  五、第五到第八种无畏 82
  六、第九无畏、十无畏、十一无畏 84
  七、第十二无畏、十三无畏 87
  八、第十四无畏 88
  第二节 卅二应化身与灵应故事 91
  第五章 《观音慈林集》感应故事之佛学文学价值 96
  第一节 佛学价值 96
  一、阐明因果之实例: 97
  二、是佛教慈悲的象征 98
  三、诵念观音,称名思想的弘扬 100
  四、大悲咒之盛行 101
  五、观音造像之弘传 102
  六、女性观音的发展 103
  第二节 文学价值 104
  一、古小说之滥觞 105
  二、奠定佛教感应故事之模式 105
  三、可促进宝卷、传奇的发展 106
  四、境界的扩大 107
  五、空有思想的影响 108
  第三节 观世音菩萨法门 110
  一、圆通及其它法门 110
  二、观音圆行 114
  第六章 结 论 117
  一、慈愍众生的本愿思想 117
  二、等观以慈,利益安乐众生 118
  三、为成熟众生,说各种咒法 119
  四、不可思议的灵感事迹 119
  五、对文学作品之影响 120
  参考文献 122
  一、《大藏经》、《续藏经》、佛经 122
  二、经论 124
  三、专书 124
  四、论文、期刊 126
  表一:《观音慈林集》(卷中)感应故事分析表30
  表二:《观音慈林集》(卷下)感应故事分析表39
  表三:卅二身比较表92
  --------------------------------------------------------------------------------
  【参考文献】
  一、《大藏经》、《卍藏经》、佛经
  《十一面神咒心经》,《大正藏》(20册),(1071)。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1卷)》,《大正藏》(20册),(1065)。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6)》,《大正藏》(19册),(945)。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32册),(1666)。
  《大乘庄严论》,《大正藏》(31册),(1604)。
  《大唐西域记》,《大正藏》(51册),(2087)。
  《大悲心陀罗尼经(全一卷)》,《大正藏》(20册),(1062)。
  《仁王般若经》,《大正藏》(8册),(245)。
  《心地观经》,《大正藏》(3册),(159)。
  《比丘尼传(4卷)》,《大正藏》(50册),(2063)。
  《央掘摩罗经(卷1)》,《大正藏》(2册),(120)。
  《弘明集(卷11)》,《大正藏》(52册),(2102)。
  《安般守意经》,《大正藏》(15册),(602)。
  《佛祖统记(卷10、13、14、27、28、33、36、39、42、45、46、48)》,《大正藏》(49册)。
  《佛祖统记》,《大正藏》(49册),(2035)。
  《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12册),(360)。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262)。
  《宋高僧传》,《大正藏》(50册),(2061)。
  《往生集(卷3)》,《大正藏》(51册),(2072)。
  《法苑珠林》,《大正藏》(53册),(2122)。
  《法华文句》,《大正藏》(34册),(1718)。
  《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正藏》(16册),(665)。
  《金刚经》,《大正藏》(8册),(236)。
  《阿弥陀经》,《大正藏》(12册),(366)。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2)》,《大正藏》(24册),(1451)。
  《高僧法显传》,《大正藏》(51册),(2086)。
  《高僧法显传》,《大正藏》(51册),(2086)。
  《高僧传》,《大正藏》(50册),(2059)。
  《梁高僧传(卷9)》《大正藏》(50册),(2059)。
  《悲华经》,《大正藏》(3册),(157)。
  《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13册),(360)。
  《华严经(卷40)》,《大正藏》(10册),(293)。
  《楞严经(卷6)》,《大正藏》(19册),(945)。
  《楞严经(卷7)》,《大正藏》(19册),(945)。
  《广弘明集(卷26)》,《大正藏》(52册),(2103)。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咒经》,《大正藏》(20册),(1043)。
  《杂阿含经(卷15)》,《大正藏》(2册),(101)。
  《释氏稽古略》,《大正藏》(49册),(2037)。
  《释氏稽古略续(卷1、2)》,《大正藏》(49册),(2038)。
  《释门正统(卷8)》,《卍续藏》(130册)。
  《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正藏》(34册),(1718)。
  《续高僧传》,《大正藏》(50册),(2060)。
  《观自在菩萨随心咒经》,《大正藏》(20册),(1103)。
  《观音义疏二卷》,《大正藏》(34册),(1728)。
  《观无量寿经》,《大正藏》(12册),(365)。
  《入法界品》,《华严经》,《大正藏》(9册),(278)。
  《四天王品》,《金光明经(卷2),《大正藏》(16册),(663)。
  《妙音菩萨品(卷7)》,《妙法莲华经》,《大正藏》(9册),(262)。
  《见闻利益品》,《地藏菩萨本愿经(12)》,《大正藏》(13册),(412)。
  《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大正藏》(20册),(1043)。
  《普通真言藏品》,《大正藏》(18册),(848)。
  《慈济篇》,《广弘明集(卷26)》,《大正藏》(52册),(2103)。
  《劝学品(8)》,《摩诃般若波罗密经(3)》,《大正藏》(8册),(223)
  《释出品大慈大悲义(42)》,《大智度论(卷27)》,《大正藏》(25册),(1509)
  《赞观音菩萨诵》,《大正藏》(20册),(1052)。
  玄奘着:《大唐西域记》,《大正藏》(51册),(2087)。
  佛陀称赞观音之偈言,《大正藏》(20册),(1043)。
  周克复:《观音持验记(2卷)》,《卍续藏》(134册),1659年。
  龙树着,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87)》《大正藏》(25册),(1509)。
  释弘赞:《观音慈林集(3卷)》,《卍续藏》(149册)。
  二、经论
  丁福保:《佛学指南》,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4年12月,初版。
  太虚大师:《法华经教释》,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0年2月,五版。
  印顺:《妙云集上编之七》,《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1980年5月,2版。
  江味农:《金刚经讲义》,高雄:人生书局,1977年2月。
  河村孝照:《法华经概说》,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9年2月,一版。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台北:老古文化事业,1994年5月,三刷。
  斌宗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台北:薪传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圆瑛法师:《大乘纪信论讲义》,高市:净宗学会,1993年11月。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台北:法鼓山农禅寺,1998年3月,18版。
  释贤顿:《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台北:净土善心会,2003年。
  三、专书
  《中国佛教之旅(第七册)》,台北:锦绣出版社,1999年7月。
  《古小说钩沈》,山东:齐鲁书社,1996年5月。
  《观世音菩萨灵感近闻录》,台北:佛恩杂志社印经共修会,2002年。
  方立天:《佛教哲学》,台北:洪叶文化事业,1999年4月,初版二刷。
  方立天:《略论中国佛教的特质》,《佛教与中国文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8年。
  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9年11月,一版。
  台静农:《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弘学:《净土探微》,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9月,一版。
  玄奘着,陈飞凡译:《新译大唐西域记》,台北:三民书局,1998年11月。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台南:净宗学会,1998年5月。
  佛斯特:《小说面面观》,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11月,新版二刷。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台北:华正书局,1993年10月。
  孟瑶(杨宗珍):《中国小说史(第一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10月,再版。
  法显著,吴玉贵译:《佛国记》,台北:文化事业,1997年6月,初版二刷。
  南怀瑾:《观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法门》,台北:老古出版社,1988年12月,六版。
  后藤大用:《观世音菩萨本事》,台北:天华出版社,1987年7月,再版。
  洪迈撰,严一萍辑:《观音医臂》,《夷坚志(卷2)》,台北:艺文印书馆。
  洪迈撰,严一萍辑:《李八得药》,《夷坚志(卷10)》,台北:艺文印书馆。
  唐释道宣,巩本栋译:《广弘明集》,台北:佛光文化事业,1998年2月,初版。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一版。
  孙昌武:《文坛佛影》,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9月,一版。
  孙昌武点校:《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11月,一版。
  袁了凡:《了凡四训》,台南:净宗学会,1999年1月。
  张澄基:《佛学今诠》,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年10月,七版。
  望月信亨作,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4月,三版。
  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6月,一版。
  梯利:《西洋哲学史》,台北:商务书局,1987年2月,一版八刷。
  莎莉.哈维.芮根斯:《玄奘丝路行》,台北:智库出版社,1997年12月,一版。
  莫佩娴:《观世音菩萨法门》,台南:法轮印书社,1994年12月。
  陈士强:《佛典精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汤用彤:《校点高僧传》,台北:佛光文化事业,2001年4月,初版。
  汤用彤:《理学、佛学、印度学》,台北:佛光文化事业,2001年4月,初版。
  煮云法师,李明宪:《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观音灵感录(第三篇)》,高雄:人生书局,1997年7月,初版。
  程刚:《佛教入门》,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
  圣严法师:《西藏佛教史》,台北:法鼓山农禅寺,1997年11月,初版。
  廖阅鹏:《净土圣贤》,台北:圆神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慧广法师:《佛法知见》,台北:圆明出版社,1992年5月,一版二刷。
  蔡文华:《命运的开创与超越》,台北:板桥如来印经会,1993年11月,初版。
  卫姆塞特 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8月,再版。
  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沈》,山东:齐鲁书舍,1997年11月,一版。
  晓云法师:《观音圆行》,台北:原泉出版社,1997年1月,一版。
  萧平实:《念佛三昧修行次第》,台北:正智出版社,2001年3月,序文。
  萧剑英:《西游记与玄奘》《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页287。
  蓝吉富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三)》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年1月。
  颜素慧编:《观音小百科》(台北:城邦文化事业,2002年11月),初版。
  魏磊:《净土信仰持名念佛与断恶修善》,台北:圆明出版社,1997年9月,一版。
  鎌田茂雄译:《八宗纲要》,高雄:佛光文化事业,1986年3月,再版。
  罗锦堂导读:《阿弥陀经》,香港:博益出版社,1996年5月。
  释法藏:《天台宗入门》。高雄:谛听文化事业,1999年6月,初版。
  顾希佳:《观音别传》,板桥:可筑书坊,1993年4月,二刷。
  四、论文、期刊
  于君方:《白衣、鱼篮、南海观音的传奇》,《香光庄严》,嘉义:香光尼众佛学院,89年3月,61期。
  于君方:《大悲咒与大悲观音》,《香光庄严季刊》,台湾嘉义:香光尼众佛学院,1999年,60期。
  于君方:《伪经与观音信仰》,《中华佛学学报》,台湾:中华佛学学报,1995年,第8期。
  于君方:《观音在亚洲》,《香光庄严季刊》,台湾嘉义:香光尼众佛学院,1999年9月,第59期。
  巴宙:《观音菩萨与亚洲佛教》,《中华佛学学报》,台湾:中华佛学学报,1987年,第1期。
  片谷景子:《冥报记研究》,台北:台大中文所硕士论文,1981年6月。
  朱封鳌:《观世音信仰在民间的民俗化和艺术化》,《香港佛教》,香港:香港佛教文化学会,1990年2月,第489期。
  佐伯富:《近世中国的观音信仰》,《圆光佛学学报》,台湾桃园: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李利安:《中国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宗教哲学》,台北新店:中华民国宗教哲学研究社,1998年,第1卷第1期。
  李屏生:《魏晋时代的佛学发展》,《佛教世界》,台北:佛教世界杂志社,1986年,第128期。
  林淑媛:《慈航普渡--观音感应故事叙事模式及其宗教涵义》,台湾:中央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2000年
  林淑满:《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中国佛教》台北:中国佛教会,2002年,26卷第6期。
  孙修身:《四川地区文殊菩萨信仰述论》,《敦煌研究》中国甘肃:敦煌研究院,1997年,第4期。
  曹仕邦:《近世中国的观音信仰》,《圆光佛学学报》,台湾桃园:圆光佛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曹仕邦:《浅论华夏妇女的观世音信仰》,《中华佛学学报》,台湾:中华佛学学报,2002年,第十五期。
  郭佑孟:《大悲观音信仰在中国》,《觉风季刊》,新竹: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年,第30期。
  萧剑英:《西游记与玄奘》,《佛教与中国文学》,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12月,初版。
  释宗谦:《观音之探究》,《妙林》,高雄:元亨寺妙林月刊杂志社,1989年,第6卷第12期。
  释惟觉:《如何对贪瞋痴》,《中台山》,台湾南投:中台禅寺文教中心,2003年,第57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