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笑佛——仰望卢舍那丈八佛石雕头像
中国第一笑佛——仰望卢舍那丈八佛石雕头像
作者:张 健
北朝时期佛造像有一个重要印记,就是微笑。佛脸上扬起的笑,有浅浅的笑,神秘的笑,俏皮的笑,宁静的笑,若有所思的笑,不可言喻的笑等等,不一而足,全都收藏在佛造像的神韵之中。
什么样的微笑可以让人百看不厌?是孩子纯真的笑颜,是长者慈蔼的面容,或是陌生人友好的善意?当你面对诸城北朝卢舍那丈八佛石雕头像,将会找到对微笑近乎最完美的诠释。
1979年秋,在诸城城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出土了一尊卢舍那丈八佛头像,现陈列于诸城市博物馆。该像雕造于北魏晚期至东魏初年,圆雕,石灰岩质,高132厘米,宽78厘米,厚79厘米,重约2吨余。据推算,全身完整达六米高。迄今发现的北朝时期这样大体量的石雕丈八佛头像在全国实属罕见。然而,更令人称奇的不仅是他的体量之伟大,其微笑之神秘更是让人百看不厌,堪称中国第一笑佛。
此尊佛头像,头顶高肉髻残缺,头面饰有细密规整的螺髻,发际线呈垂弧状,额际宽平,面相方圆清秀,五官宽大,嘴角上扬含笑,眉毛舒展外扬,丹凤眼和顺亮丽,鼻梁平挺,鼻尖略残,人中深凹,双耳垂阔。完全符合佛像“唇厚、鼻隆、颐丰、挺然有丈夫相”的造型审美标准。特别是下颌正中处的“心”形吉祥痣更增添了大佛像的神秘色彩。
该尊佛头像最震撼人心的是那神秘莫测的微笑神韵。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整个头像的面部造型颇费心机,首先脸形呈方中带圆的“甲”字型,眉骨线定在整个头部中间二分之一处,运用了绘画造型中孩童脸形的五官定位,这样从整体上决定了面相的端庄而清秀。人的面部表情变化主要体现在口角、眼角与眉宇间,这尊造像大胆运用了舒展外扬的弧线,眉与眼几乎充满了脸际,使整个面部都洋溢着笑意,甚至连螺髻也没放过。眉毛的上弧下弯与嘴唇的下弧上扬相互呼应,形成了佛像微笑的主体变化,俗话说喜上眉梢,佛像在眉梢的处理上非常细微,两眉梢舒展弯曲、虚实有度,几乎与眼角相接,使得眼眉之间、眉宇之间浑然一体,笑姿横溢。眼睛的刻画更为精彩,上眼睑、下眼睑、眼裂、眼白、黑眼珠一一俱全,雕刻细腻入微,富有弹性,特别是凹刻的黑眼珠深邃莫测,像两扇心灵的窗户增添了佛像微笑的神彩。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眉头和鼻翼的处理,一般人在笑时眉头是松弛的,只有思考问题时才会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而该佛像似乎有意在强调眉头间的表情变化和鼻翼的表情变化,这使得佛像的微笑更加丰富了,也更加神秘化了,仿佛在微笑中思考,在思想中微笑。当你目视他的微笑时,你会从佛的微笑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你会抛弃世间一切杂念,好像佛对你、对世间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善与恶仿佛都能被他宽阔的微笑所包容,此时此刻你的心灵已赤裸裸的暴露无遗,难怪有人说:佛的笑意愈看愈深,看久了,最终会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一种延展与佛像对望的感动。诚如中央美院金维诺教授指出的:北朝时期的佛像造像风格,是一种兼具优美的外形与人物内心的表现,特别是“在宁静的含笑中,体现形象的内心美。”
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袁运生先生在欣赏这尊大佛头像时,席地而坐,全神贯注,久久凝视,感慨万千:“这是我所见到的笑得最美的佛像。”“如果我们再把维纳斯、蒙娜丽莎当做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品,并以这样的审美视觉来审视我们的文化,来教育我们的学生,那就完全失败了。中国美术不能失去自己的根,这些蕴含着中国哲学审美、挥洒着精湛的艺术光芒的东方石刻佛像生动极了,太精美了。”
面对此尊北魏丈八佛头像,人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保持了千年的微笑的大佛头,如此祥和,难道佛的生前是个极其优雅的女人?你看她(他),弯弯秀丽的眉毛,和顺的丹凤眼,饱满微翘的嘴唇,面部没有一点赘肉,却丰满适度,而摄人心魄的是两边翘起的嘴角,把一种让人想安静,又想亲近的微笑凝固成了永恒。这就是中国第一笑佛———诸城北朝卢舍那丈八佛石雕头像的神采风韵。□
(作者分别系山东省诸城市博物馆馆长、副馆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