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的祠祀信仰
北朝的祠祀信仰
[ 作者:蔡宗宪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9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北朝的祠祀信仰
【文章作者】蔡宗宪
【指导教师】陈弱水
【文章页数】202页
--------------------------------------------------------------------------------
【中文摘要】本篇论文系以北朝的祠祀信仰为探讨的主轴,概略将祠祀信仰分成官方祠祀与民间祠祀两个范畴来谈。由于现存的史料多以官方记载为主,为了能较清楚地掌握这时期祠祀发展的脉络,本文试将五胡时期直到隋代的重要祠祀事件编写成〈北朝官方祠祀史略〉一节。官方祠祀具有明显的教化作用,在统治者的意志与礼学的规范下,祠祀乃有「正」、「淫」之辨,但「淫祀」一词在实际使用上却有多种意涵,本文罗举诸例,逐条细说。又,政治与祠祀的关系相当密切,除了由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外,藉由祠祀而表现出的民意也造成官、民间的紧张关系,此为一种政治上的禁忌。其次,本文将《魏书》〈地形志〉与《水经注》中所载的祠庙资料加以分类、统计,估算各类祠庙所占的比例,发现人灵祠庙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山神庙,再次为其它类,水神庙则殿后,两份数据中的比例高低顺序大致相符。本文亦举尧祠、汉高祖与伍子胥三个祠为例,探讨祠庙分布的特性,发现少部分的祠庙具有跨地域性分布的情形,详细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最后,本文对祠祀信仰与佛教间的互动作一论述,探讨东汉至五胡时期,祠庙与佛寺间存在着混合、并代的现象。北魏以后,由于佛教转为较强势的宗教,有些山神被配祀于佛寺中,似乎显示出佛教将本土的山神信仰纳入本身的体系中。
【论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的界定 1
第二节 研究回顾 5
第三节 使用数据——兼论圣贤冢墓、祠庙与佛寺的史书记载 13
第二章 祠祀信仰概说 19
第一节 祠祀信仰的构成要素...........................................20
第二节 祠祀信仰的特性....................................................29
第三节 北朝官方祠祀史略................................................36
第三章 祠祀信仰与政治.........................................................51
第一节 「淫祀」的概念.....................................................52
第二节 禁断「淫祀」的相关问题....................................58
第三节 政治教化与祠祀.....................................................69
第四节 祠祀与政治禁忌.....................................................81
第四章 北朝的祠庙..................................................................87
第一节 祠庙的类型及其特性.............................................87
第二节 与祠庙相关的活动和作用....................................96
第三节 祠庙的数量及其分布............................................107
第五章 祠祀信仰与佛教间的互动.......................................119
第一节 佛寺与祠庙............................................................119
第二节 牲礼与戒杀-祠祀信仰与佛教的对立................131
第三节 包容与排斥-祠祀信仰与佛教的互待之道.......137
第六章 结论 153
附 录
附表一、五胡时期祭祀资料表.........................................163
附表二、魏晋南北朝官方山川祭祀一览表....................166
附表三、西汉至唐代诏禁淫祀表.....................................168
附表四、《魏书》〈地形志〉中所见之祠庙................170
附表五、《水经注》中所见之祠庙..................................178
附表六、《水经注》中所见的水神..................................191
征引书201
【参考文献】
传 统 文 献
十三经之部:
未名,《十三经注疏(一).周易》(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未名,《十三经注疏(二).尚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未名,《十三经注疏(五).周礼》(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未名,《十三经注疏(七、八).礼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55)。
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5)。
正史之部:
司马迁,《史记》,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1)。
班固,《汉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6)。
范晔,《后汉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1)。
陈寿,《三国志》,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78)。
房玄龄等,《晋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93)。
魏收,《魏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93)。
李百药,《北齐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93)。
令狐德棻,《周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90)。
沈约,《宋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90)。
萧子显,《南齐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3)。
魏征、姚思廉等,《梁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3)。
姚思廉等,《陈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93)。
李延寿,《北史》,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0)。
魏征等,《隋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93)。
刘昫,《旧唐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9)。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9)。
张廷玉等,《明史》,新校本,(台北:鼎文书局,1982)。
佛教典籍之部:
《大正新修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
未名,《六度集经》,(第3卷,本缘部上,152)。
未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14卷,经集部一,492)。
未名,《佛说普曜经》,(第3卷,本缘部上,186)。
未名,《悲华经》,(第3卷,本缘部上,157)。
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第9卷,法华部,262)。
慧皎,《高僧传》,(第50卷,史传部二,2059)。
道宣,《续高僧传》,(第50卷,史传部二,2060)。
赞宁,《宋高僧传》,(第50卷,史传部二,2061)。
道宣,《广弘明集》,(第52卷,史传部四,2103)。
道世,《法苑珠林》,(第53卷,事汇部上,2122)。
其它之部:
干 宝,《搜神记》(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
王 琰,《冥祥记》,收录于《鲁迅全集(八).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72)。
未 名,《列异传》,收录于《鲁迅全集(八).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吕 望,《六韬(及其它四种)》(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杜台卿,《玉烛宝典》(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陆广微,《吴地记(后集及其它一种)》(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台北:木铎出版社,1988)。
杨衒之着,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台北:正文书局,1982)。
葛 洪,《神仙传》,钦定四库全书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刘向着,王叔岷校笺,《列仙传校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5)。
刘义庆,《幽明录》,收入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1).汉魏笔记小说》(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欧阳询,《艺文类聚》(台北:新兴书局,1973)。
应劭着,王利器注,《风俗通义校注》(台北:汉京文化事业公司,1983)。
颜之推,《还冤记》,收入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1).汉魏笔记小说》(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郦道元,《水经注》(台北:世界书局,1988)。
中、日文著作
小川贳,〈浮屠祠和祠堂〉,《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 2,1971. 3。
中岛成明,〈支那古代洪水传说成立〉,《支那学》,10: 3,1942. 9。
井上以智为,〈北岳恒山北岳庙〉(上、下),《历史と地理》,14: 6、15: 2,1924. 12。
井上以智为,〈北岳恒山祭祀〉(一、二),《历史と地理》,15: 4、15: 6,1925. 4、6。
王孝廉,〈黄河之水——河神的原像及信仰传承〉,《汉学研究》,8: 1,1990. 6。
王国良,《颜之推冤魂志研究》(下篇:辑佚校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王贵民,《中国礼俗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加藤常贤,〈巫祝考〉,《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东京:明德出版社,1980)。
田村专之助,〈灵星〉,《东洋史会纪要》(三),(东京:东洋史会,1938)。
朱祖延,《北魏佚书考》(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江上波夫,〈匈奴的祭祀〉,《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九、民族.交通)》(北京:中华书局,1993)。
米文平,〈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文物》,1981: 2。
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1987)。
李明正、张杰主编,《泰山研究论丛》(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
李贞德,〈汉唐之间求子医方试探--兼论妇科滥觞与性别论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8: 2,1997。
李丰楙,〈宋朝水神许逊传说之研究〉,《汉学研究》,8: 1,1990. 6。
周一良,〈能仁与仁祠〉,《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林 尹,《周礼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
林富士,〈中国六朝时期的巫觋与医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 1,1999. 3。
林富士,〈六朝时期民社会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学》,7: 4,1996. 12。
林富士,《汉代的巫者》(台北:稻乡出版社,1999)。
板野长八,《中国古代人间观展开》(东京:岩波书店,1976)。
金子修一,〈关于魏晋到隋唐郊祀、宗庙制度〉,《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长部和雄,〈支那生祠小考〉,《东洋史研究》,9: 4,1945. 11。
姜亮夫,〈示社形义说〉,《古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
洪德先,〈俎豆馨香-历代的祭祀〉,《中国文化新论(宗教礼俗篇).敬天与亲人》(台北:联经,1993)。
狩野直喜,〈说巫补遗〉,《支那学文薮》(京都:弘文堂书房,1927)。
狩野直喜,〈续说巫补遗〉,《支那学文薮》(京都:弘文堂书房,1927)。
凌纯声,〈中国古代社之源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7,1965。
凌纯声,〈中国祖庙的起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7,1959。
凌纯声,〈秦汉时代之畤〉,《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8,1964。
唐长孺,〈魏晋期间北方天师道的传播〉,《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台北,1982)。
宫川尚志,〈六朝时代巫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乐寺书店,1977)。
宫川尚志,〈水经注见祠庙〉,《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乐寺书店,1977)。
宫川尚志,〈项羽神研究〉,《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乐寺书店,1977)。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二),(台北:学生书局,1993)。
栗原圭介,《礼记宗教思想研究》(东京:明德印刷出版社,1969)。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郝春文,〈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历史研究》,1992: 2。
酒井忠夫,〈泰山信仰研究〉,《史潮》,7: 2,1937。
康 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
陈戍国,《魏晋南北朝礼制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陈国符,〈(附录四)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9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台北:里仁书局,1982)。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台北:里仁书局,1994)。
劳 干,〈汉代社祀的源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1943。
森鹿三,〈支那古代于山岳信仰〉,《历史地理》,28: 6,1931。
森鹿三,〈晋.赵北方进展と山川の祭祀〉,《东洋史研究》,1: 1,1935.10。
渡边义浩,《后汉国家支配と儒教》(东京:雄山阁,1995)。
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
冯佐哲、李富华着,《中国民间宗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香港:龙门书店,1968),据民国23年(1934)排印本影印。
新美宽,〈夷伯庙〉,《支那学》,10: 4,1942. 12。
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宁 可,〈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5: 1。
宁 可,〈汉代的社〉,《文史》,9,1980。
洼德忠,《道教和中国社会》(东京:平凡社,1948)。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1995)。
刘淑芬,〈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新史学》,5: 4,1994. 12。
刘增贵,〈天堂与地狱:汉代的泰山信仰〉,《大陆杂志》,94: 5,1997. 5。
刘晔原、郑惠坚着,《中国古代祭祀》(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
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8: 2,1997. 6。
赖雅静,〈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死后世界〉(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钱 穆,《秦汉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5)。
瞿兑之,〈社〉,《中国上古史论文集》(台北:华世出版社,1979)。
颜尚文,〈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分布〉,《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3,1985。
鎌田茂雄着,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
顾炎武,《原抄本顾亭林日知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Rudolf Herzer)着,福井重雅译,〈淫祀及淫祠考察〉,《汉魏文化》,4,1963. 10。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