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劫不复”与“劫后余生”——从佛经的“劫”谈起
“万劫不复”与“劫后余生”——从佛经的“劫”谈起
高婉瑜
淡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提要
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词汇输入(lexical importation)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中古时期佛教传人中国,造成汉语各层面的变化,时间词“劫”的产生就是一个例子。 “劫”本来有“抢夺”、“威逼”之义,佛经用“劫”翻译kalpa,表“大时” ,后来,“劫”又产生“灾难”义。
本文除了描述借词“劫”的意义和功能、以及“劫”在近现代汉语的使用情形,本文还指出“劫”(指劫)内部的演变,是透过逻辑蕴含、语义感染而产生的。
关键词:语言接触 语义变迁 逻辑蕴含 感染 借词 佛经 劫
前言
“劫”是一个上古就有的词汇,随著佛教传人中国, “劫”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产生前所未见的新义位。首先,先来看看当今词典的解释,分别是《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劫”当成同形字来处理, “劫”有“抢劫”和“威逼,胁迫”义; “劫”有“灾难”义,末注明劫波之省,梵kalpa。列举的条目共11条,只有2条属“劫”,即“劫难”和“劫数”。《现汉》收录的“劫” ,是现代常见的意义,因此,它的“劫”只标志为“灾难” 。
《汉语大词典》上的纪录是:
劫,……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
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剑。劫的时间长短,佛经有各种不同的
说法。……到“坏劫”时,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世界归于毁
灭,后人借指天灾人祸。
以上的说明点出“劫”表示时间和“天灾人祸”之义。接下来,再看看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的解释:
劫,(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
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 《智度论》三十八曰:
“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 “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
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 “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
也。”《慧苑音义》上曰: “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
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
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谓
之时,咸住坏空谓之劫。”--g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
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
五者年。”《智度论》三十八日:“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
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
小劫。”
上文指出“劫”是大时,有两种情形:器世间和岁数劫,都用来计量。
本文认同《现汉》对“劫”的处理方式,将两个“劫”视为同形,经过我们的查证,十三经、诸子书、《史记》、《论衡》所出现的“劫”都当动词使用,表“威胁”或广抢劫” ,推测上古阶段的“劫”属《现汉》的“劫”,甚至晚到《世说新语》 ,出现过18次的“劫” ,亦不出“劫”的范围o 《现汉》所收的“劫” ,在参考另两本词典的记载后,本文认为表“大时”义的“劫”可以纳入“劫” ,这个义位跟佛教有密切关系,是东汉以后才出现的词。
如果分析“劫”包含的义素,当“抢劫”义的“劫”可记作[+施力于他人,+强烈,+所有权转移) ,当“威胁”义的“劫’剑记作[+施力于他人,+强烈,一所有权转移] ,两个“劫:”细微的差别在于物体的所有权是否发生转移。当“大时”义的“劫”可记作[+时段,+大量) ,当“灾难”义的“劫”可记作[+不幸,+重大) ,从两者的义素来看,我们怀疑“灾难”义和“大时”义的“劫”是有关联的,这点在本文第三节将会讨论。
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劫” ,观察“劫”在佛经(《大正藏》)的表现,它对后世汉语的影响,以及“劫”内部的语义变迁问题。与本文相关的主题,有梁晓虹的{现代汉语中源于佛教的时间词) ,梁谈到现代汉语中的时间词,有些源自于佛教,例如过去、现在、未来,表“极微”者如:刹那、念、瞬、弹指、须臾。然而,限于题目的设定,梁没有讨论表大时的“劫” ,这是本文可以努力的地方。
二、佛经记载的“劫”
根据我们的检索,佛经里有许许多多的“劫” ,有“劫,” ,也有“劫” ,由“劫”可当作单音节词使用,也可构成双音节词,如“劫夺”、“劫掠”、“劫断”、“偷劫”、“劫除剑、“劫烧”等等。基本上,佛经的“劫”在意义上和语法功能上,和中国传统文献没有太大的不同,比较特殊的是表广大时”的广劫” ,是佛教传人以前,未见于中土文献。
佛经的广劫”指广大时”之义,译自梵语kalpa,kalpa是两音节,广劫”是节缩过的借词。 “劫”本身就表大时,前面常常有数词,例如:
1、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
劫。(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
2、五百之众。行作沙门。普受道化。进获神通·奉四等心慈悲喜
护。九十一劫。不归恶趣。(西晋·竺法护译,《生经》)
3、佛之功德。不可称限。从无数百千亿劫。积累功德。自致得佛
。(西晋·竺法护译,《生经》)
4、佛光明照国中。及焰照他方佛国常大明。终无有冥时。其国无
有一日二日……无有一劫十劫百劫千劫。无万劫百万劫。无千万
劫百亿万劫。(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
经》)
5.譬如过去有佛名须扇多,为欲度菩萨故,化作佛而自灭度。是
化佛住半劫作佛事,授应菩萨行者记已灭度o(后秦·鸠摩罗什
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劫”是一段很长的时间,难以用人类的寿命比拟,或用具体的数字量化表达。它表示的是“时段”概念,时间的起点和终点都不确定,是模糊的量(fuzzy)。尽管如此, “劫”和“年剑、广月”一样,前面都可以加数词,如半、一、十、九十一、百、千、万,或者是数词相叠一起修饰,如百千、百千亿。数词本身的量概念,带有“加强”或“削弱”功能,因为“劫”本来就是不确定的时间量,加上了“九十一”、“百千”等数词,更无法计算历时多久的时间。例5谈到佛住世时间仅有“半劫”就灭度了,“半”带有一种削弱的语气,表示没有很久的时间。
“劫”除了用数词修饰外,还有其他的表示法,如“大劫”、“中劫”、“小劫”、“增劫” 、 “减劫” ,这5个词是相关的。 “大劫”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解释为“成住坏空”四期唯一周,经过八十增减的数量。“成住坏空”是“四中劫” ,又称“四劫” 。 “小劫” ,丁福保则解释为一增一减为一小劫。这里分别谈到rI曾”和“减”,指的是“曾劫”和“减劫”,依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曾劫”指住劫中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至人寿八万四干岁之间。“减劫”则相反,人寿由八万四千岁起,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只有十岁。“曾”指增加人寿,“减”是减去人寿。综合来说, 广大劫”是“小劫”的八十倍长的时间,是四个“中劫”长的时间。
“劫”还可透过表极大的形容词修饰,如“无始劫”、“无边劫”、“无量劫”、“累劫”、“阿僧只劫”、“无央数劫” ,这些词都指多到不可计量。前3词是近义词,“累劫”的“累”是累积之义。“阿僧只劫”是借词,asalnkhyeyakalpa的音译,如果用义译,则是“无央数劫”,“阿僧只”表数之极。在佛经里,菩萨要成佛需要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三大阿僧只劫相当于三大劫。
有些采用音译法的借词,乍看像专有名词,其实是数词,例如“那由他劫”和“俱胝劫”。“那由他劫”,译自nayuta,相当于亿数。“俱胝劫”,译自koti,义译为亿。
佛经里有3个“~劫”可看作专有名词,即“庄严劫”、“贤劫”、“星宿劫”。根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的记载,这3段时间相对于过去、现在、未来。 “庄严劫”是过去劫,因为千佛出世庄严其劫,故名庄严劫。“贤劫”是现在劫,音译是波陀劫(bhadra kalpa),现在劫中有干佛出世,故称贤劫。“星宿劫”是过去劫,干佛出世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这3个词都是义译词,从佛出世之殊胜来命名。
佛经有一批“—劫”看起来像是表“灾难”义:
6.人寿至十岁时。有三小劫。一者刀剑劫。二者谷贵劫。三者疾
疫劫。(隋·吉藏撰,《弥勒经游意》)
广又复当得五种希有之法。何等为五……三者身中离诸灾难。所
谓若毒若刀若火若水若饮伏咸光若吞嗽怖畏。四者若值刀兵劫
时。疾疫劫时。饥馑劫时。火灾劫时。水灾劫时。风灾劫时
。渴乏劫时。灾热劫时。夜叉鸡时。现生阎浮提中者。即得天
界中生受诸快乐。所受妙乐如金刚嬉戏。(宋·法护等译,《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8、十类劫者。一日月等劫。二增减劫。三二十劫。四四十劫。五
六十劫。六八十劫。谓火灾劫。七水灾劫。八风灾劫。九阿僧
只劫。十贤劫也。(唐·智度述,《天台法华疏义缆》)
9.兵病饥馑说名中劫过者。三种中劫过。谓刀兵病疫饥馑。刀兵
劫者。谓乃至人寿十岁时。贪鹿恶境界。行诸邪法各住害心。
手执草木皆成刀剑。更相杀害。如是经七日。刀兵中劫过。
(刘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毗昙心论》);
10、人寿十岁时。当有七日刀兵劫。彼若捉草。即化成刀。若捉樵
木。亦化成刀。彼以此刀各各相杀。彼于七日刀兵劫。过七日
便止。(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上述的“劫”和人为灾祸或自然灾祸搭配。乍看之下,很容易以为这些“劫”都是现在所认知的“灾难” ,可是,从语境来考虑,这些“劫”仍然表示时间,例6、7、8、9可以作为佐证。例6说“刀剑劫”、“谷贵劫”、“疾疫劫”是住劫中减劫之末的三小劫,指的是时间概念。例7该段经文在叙述五种希有之法,第三种谈到种种灾难,直接写出“灾难”一词,然后举一些人为或自然灾难。第四种谈到种种“劫”,显然这些的“劫”不是指灾难,否则和第三希有重复了。例8的“火灾劫”、“水灾劫”、“风灾劫”和“八十劫”、“阿僧只劫”、“贤劫剑等并举,可见“火灾劫”、“水灾劫”、“风灾劫”应是指某段时间。例9直接将“刀兵劫”当成“中劫”之一,可见“刀兵劫”也是表某段时间。
比较特别的是例10, “七日刀兵劫”的“劫”似乎指“劫难” ,七日才是刀兵劫经历的时间,这种单音节“劫”表“灾难”的例子很少,我们不敢据此例便推定例6—9的“劫”都表示“灾难”。
三、语义变迁的推测
前言里,把表“大时”的“劫”记作[+时段,+数量大1 , “灾难”义的“劫剑记作[+不幸,+重大)。我们怀疑这两个“劫”可归为“劫” ,换言之,我们认为表广大时”的“劫”和“灾难”的“劫” ,具有历时的演变关系,产生顺序是: “劫”(大时)—)“劫”(灾难)。佛经的“劫”多数是表广大时” 。所以, “灾难”是较晚才形成的意义。
如前所述, “劫”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这段时间当中,事物不断经历成、住、坏、空的循环,在“坏劫”阶段,会经历水、火、风三灾。佛经里对“劫”的概念总是强调无法计算的长时间,因此,常常出现“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无量百千万亿阿僧只劫”等重复叠加形容词或数词的语句。世界的生灭需要四中劫的时间(一大劫) 。然而,佛教讲的四中劫(成住坏空)是世界形成的过程,并没有强调灾难的意义,四劫中,具体谈到各种灾难的仅“坏劫”、“住劫”。
根据我们的查核,佛经如果出现单一的“劫” ,几乎都指广大时” ,当“大时”的“劫”是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如失译《大方广佛报恩经》 : “白净王种豪尊第一。从劫初已来嫡嫡相承作转轮王。近来二世不作转轮王。虽不作转轮王。而作阎浮提王。”唐代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恒河沙等诸菩萨,入佛甘露智慧门,历劫得道慈氏尊。”表,大时”的“劫”不但是语素义,也是词义。
佛经中,有可能表“灾难”义的“劫” ,通常以复音节形式出现,如末·智严共宝云译《大方等大集经》 : “设劫灾起舍命余生。”还有,劫灾~”,如唐代善无畏译《大昆卢遮那经广大仪轨》 : “犹如劫灾火,故名大火轮。”唐代善无畏共一行译《大昆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 ,哈字劫灾焰,黑色在风轮。”这些词汇几乎分布于唐代密教经典,可见这类的“劫”比较晚起,是语素义,为数也不多, “劫灾”、“劫灾火”、“劫灾焰”在《大正藏》中,仅出现31次。
另外,还有“—灾劫” ,如例7的“水灾劫”、“火灾劫”、“风灾劫”,如失译《大乘悲分陀利经》 : “其有佛土为灾劫所坏。”唐·玄奘译《大宝积经》 : “于赡部洲诸灾劫起。所谓若刀兵劫。若饥馑劫。若疾病劫。若火劫。若水劫。若风劫。若渴劫。若热光劫。若药叉劫。”这段文字里“灾劫”、“火劫”、“水劫”等共现,“火劫”、“水劫”表“火灾”、“水灾”意,“灾劫”和“X劫”是近似的,“灾劫剑就是“灾难”,“劫”也是“灾难”。
事实上,佛经表灾难时,常用的表示法不是“—劫”,而是“灾—”,如“灾难”、“灾祸”等。譬如,隋代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种种王法系缚鞭挞牢狱应死。无量灾难悲忧煎迫身心受苦。此等众生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苦恼。”如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 : “风雨随时,无诸灾祸。”
此处有一个疑虑, “劫灾—”结构的“劫”确有“灾难”义吗?除了上面举出的“劫灾”、“劫灾火”、“劫灾焰”之外,我们以现在常见的词“劫难”、“劫数”为词条,检查《大正藏》里的用法,发现“劫难”十分常见,但不是一个词,而是不同语法层次的结构,如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 : “生时德如海,大神妙说是。无数劫难闻,往奉仁中尊。”“无数劫难闻”的断句是“无数劫/难闻” ,“劫”和“难”不是一个单位(词)。“劫数”亦十分常见,也不是词,而是短语,表示“劫的数量”。如后秦·僧肇述《长阿含经,序》 : “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
佛经保存了“劫灾—”及“—灾劫”,若只依据前者,我们不敢说“劫”一定有“灾难剑义,如果加上了后者的证据,可证明“劫”带有“灾难”义,因此,我们认为佛经的“劫”已经有“灾难”义,但是,还不如表“大时”的“劫”那么普遍。
那么, “劫”是如何产生“灾难当义?我们认为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推论。
内在因素指的是“劫剑本身的“语意剑问题。四中劫的“坏劫”谈世界毁坏的过程,世界遭遇许多的灾变,然后破坏殆尽。成住坏空是宇宙事物不变的道理,佛经认为有无数劫、无始劫,换言之,无数的成住坏空不断循环。从语意来看, 广大时”的“劫”和“灾难”的“劫”具有逻辑蕴含(或语意蕴含,entailment)关系,例如:
11.世间有无数劫。
12.世间有无数的灾难。
这两句的真值概念为:上面的表格,以文字叙述是:假如“无数劫”的命题为真,“无数的灾难”必为真,所以,“无数劫”蕴含了无数的灾难。假如“无数的灾难”为假,“无数劫”必为假,所以,“无数的灾难”不蕴含“无数劫”。因此,,大时当的“劫”蕴含了“灾难”的“劫”。
外在因素指的是“语素和语素的搭配关系” 。美国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提过透过相互感染(contamination),词形彼此间会有相似的情况。⑧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藉此概念说明词义的演变,他指出本来不同意义的一些词因为经常组合在一起,结果组合中的某个词感染了它邻近的词,使得邻近的词语也获得了与它相同的意义。我们认为“劫”之所以有“灾难”义,是因为它经常和“灾”搭配, “灾”是古汉语表祸患的词,是常见的基本义,加上“灾—”在佛经中为数众多,基本义和高频率的支持下, “灾”的意义感染了“劫” ,使得“劫”产生了新意义。换句话说,一开始的情形是“劫(表大时)灾” ,属主从式短语,受到“灾”的词义感染,渐渐产生“灾难”的意思,变成“劫(表灾难)灾” ,凝固为并列式复合词。就语法功能来论, “大时”的“劫”可以单独成词, 广灾难”的“劫”则不行。
至于“劫”何时产生“灾难”义?因为“劫灾—”、“灾劫~”的数量不多,但大多出现在唐代佛经,因此,至少可知表“灾难”的“劫”在唐代形成的机率较高。
四、“劫”在近现代的表现
梁晓虹说,佛经的时间词过去、现在、未来、刹那、念、瞬、弹指、须臾,纷纷进入汉语系统,并且沿用迄今。接下来,我们想了解表“大时”和“灾难”的“劫”(即劫’),在近、现代汉语流传的状况。我们以《世说新语》 、唐诗为范围,调查“大时”的“劫”的表现,结果《世说新语》的“劫”都是“劫:” ,反观唐诗,则有不少的例子,如:
13、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李
白,(相和歌辞·短歌行))
14、入禅从鸽速,说法有龙听。劫累终期灭,尘躬且未宁o(宋之
间,(游云门寺))
15、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王昌龄,{香积寺礼拜万回平等二圣
僧塔))
16、我念过去微尘劫,与子禅门同正法。(张说,(送考功武员外学
士使嵩山署舍利塔))
唐代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劫”出现5次,2次是“劫:”,3次是时间词“劫” ,如: “星宿劫第二佛全身宝塔一千三百级,文殊菩萨将此塔来,收入此窟。”这个例子沿用佛经词汇“星宿劫” 。
在末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出现1次表“大时”的“劫”,即“一念凡心如不悟,千生万劫落阿鼻”。《朱子语类》有不少的“劫”,大多是“劫” ,时间词“劫”如: “释氏之说固不足据,然其书说尽百千万劫,其事情亦只如此而已。”明初的《朴通事谚解》出现2次“劫”,分别是“劫’”和奕棋术语。清代《醒世姻缘传》的“劫”不表时间,变成表“灾难” ,如: “但神仙又有五百年一劫哩,毕竟要过了这一劫,神仙才是神仙。”“麻中桂买许些地土,成了个富翁,后来遭水劫的时候,也同那几家良善之人不到冲没,想必因那一点不忍负丁利国的善心所致。”《镜花缘》的“劫”不表时间,当“灾难”的也只有一次,如:,当日无故受他讥讽,以为被谪历受劫磨,可消此忿。”
根据上面的语料,显示了唐代到清代当中,表“大时”的“劫”曾进入汉语词汇系统,而且都是佛经中出现过的词,也就是说,中土文献仅是沿用佛经的词汇,没有发挥派生能力,后来就消失不用了,取代的是表“灾难”的“劫”。不过,表“灾难”的“劫”在佛经里也没有很强的派生能力,在中古文献里出现的比例亦远不如“劫:”。
总结上述,“劫”的派生能力不高。两种“劫”的结局是,“大时”的“劫”出现的频率一直偏低,最后就消失了, “灾难”的“劫”虽然存活较久,但也不是很普遍。整体来说, “劫”的派生能力不如,劫”。值得注意的现象还有第35—36页谈到佛经的“劫难”没有凝固为词,在现代,它成为词了,指广灾难” ,没有“大时”的意思。
就熟语层面来看,与“劫”有关的有“劫后余生”、“劫后余烬”、“在劫难逃”、“昆池劫灰”、“桃花劫”、“万劫不复”。“劫后余生”和“劫后余烬”的“劫”指灾厄、灾难,比喻灾难后所残存下来的人物或景象。“在劫难逃”的“劫”为劫灾之义,指注定要遭受灾祸,难以幸免。“昆池劫灰” , “昆池”指昆明池, “劫灰”本指劫火后的灰烬,现比喻为灾难后的遗迹。“桃花劫” ,指因男女关系而起的灾难。 “万劫不复”的“劫”有长时间之意,由此可知,熟语的“劫剑多数为“灾难”义,仅有一例“万劫不复”保存了广大时”义。我们将现代所用的,劫”当成是一种古语的残留,仅出现于少数书面语言中。
最后,我们再透过资料库,看看现在“劫”的使用状况。以中央研究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为范畴,该语料库总字数794985l字,总词数4892324个。我们放宽所有的条件,取样范围是全部的语料(包含报纸、杂志、学术期刊、教科书、一般图书等等) 、结果“劫”只出现40次,排除作品名“美之劫”2次,有8次当“劫夺”(即劫:),30次当“劫难”(即劫) 。
再以2006年4月1日至5月15日,为期一个多月的《中国时报》 、《工商时报》作调查范围,结果“一劫”出现了38次。“抢劫”出现66次,后者出现约是前者的1.74倍,“抢劫”出现的比例较高,相信和治安不佳有关,但是,另一个侧面也透露了当“抢劫”义的“劫”在今天是较常用的意义。
五、结语
我们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劫”的划分, “劫”分为“劫”和“劫:” ,其中, “劫”指的是“灾难”。根据佛经语料,本文把梵语借词表“大时”的“劫” ,归入了“劫” ,从逻辑蕴含和搭配关系判断,本文推论出表“大时”的“劫”是表“灾难”的“劫”的来源, “灾难”的“劫”产生的时代可能是唐代。
就数量上来讲,佛经里表“大时”的“劫”多于“灾难”的“劫”。就语法功能来讲,表“大时”的“劫”可独立当词,“灾难”的“劫”只是语素义。在近现代的中土文献里,两个“劫”的能产力偏低,通常运用于书面语当中,可视为是古语的残留。
摘自《普门学报》44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