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妄同源
病妄同源
李念
我们每个人都生过病,虽然也会简单做些总结反思,但有多少人肯深刻反省生病的原因呢?形形色色的疾病使我们每个人在疾病的舞台上扮演著各类的角色,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这出生死剧看了演了这么多年,现在我们关心的是它的编剧是谁?导演、策划、制作的过程又是如何呢?最近遇到几个朋友,碰巧正在此舞台上,他们所表现的内容是这样的:其一,是司机,给上级开车,因而对上级的某些行为了解较多,后来外面有了议论,上级便认定是他漏了风,就刁难起来且调换了岗位。他本人老实懦弱,不愿也不敢去解释,就生闷气,闷出了胃溃疡。其二,是个退休干部,近来“不顺”,本和老伴长期不和,再为孩子的事著急,又连著丢了两辆自行车;买了新车回家,已经上楼到了家门口,越想越生气,带著不平和怨恨,又下楼骑上车,准备到某个部门去抱怨发泄,没骑多远,就和别人碰撞摔到,腰椎骨折。其三,一个亲属的足踝虽有陈伤,但已无大碍,却想再好些,更好些,结果活动过度,又成了新伤。其四,一个老人无子女,受伤卧床,虽受到极好的护理,仍然悲叹命苦多艰,哀怨不绝,病痛的折磨也缠绵不断,迁延下愈。表面看,这些病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外伤、精神压抑所致。深入看,是性格中的某些缺陷借著一件事、一个缘所展现出来的。就是说,幕后的策划者和我们自己有关。“戏”说到这里,倒真要反省一下生病的潜在深层因素了。
人都想过“好”日子,趋吉避凶既是本能,又被不断地粉饰上干万种合成的色彩,色调太多了,自己反而分不清了、迷乱了。结果很可悲,正是这种求好避坏的心态的不断膨胀,反而造成了人和社会的无穷的痛苦和烦恼!求什么,没有么:伯什么,来什么,有求皆苦。求,也叫执著,贪爱。“一切众生以贪爱为本十而贪爱的根则在于有顽固的分别。二一者其实互为因果)分别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只是“我的”。“我的一都可以舍弃人除了我的命,平常我们把一我”和“我的命”是等同起来看的),惟独“我”不能舍:分别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而一切人又都坚持地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自己的判别是正确的:垣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自己分别出来的好二正好,坏二正坏,而且这种心理会潜在地、随时地指导行为去实现、去证实这所谓的好与坏,目的只有一个,证明我是对的(就像我现在写文章一样)这样一来可就有苦吃了:当你要证明一个菜只有这样才好吃时,会大口咀嚼吞咽,而要证明这个菜不好吃时,可就要使劲地品味出它的不好了。我们人选择好坏就是样地执著!这样的贪!病也是这样生出来的,也是这样奸不了的。当你还有分别心,去分别舒服和痛苦,而且贪图舒服,躲避驱赶痛苦时,病就会来找你了。当你寻求好、顺、舒服和健康时(a)在外界条件不能满足你的这些欲望时,由于你很执著,意识层面就会起冲突,造成心理压力,继而生理的机能会产生紊乱失调,病就会发生或加重。甚之,由于你顽固地认为(也叫我见)得到这些就会“好”起来,得不到就会“好”不起来或是就会“坏”起来,现在得不到,就会坏,一定会坏,此时,潜意识(借用“我见七就会指使生理和这个身体,去证明、去实现外在的不足会造成自我的难受或伤害,这时病就会发生或加重了。比如开始提到的那个老人,要求亲情的关爱,虽然已得到外人非常的关心,但却顽固地认为还不够亲。不够如意,不如想像中子虚乌有的儿女那样如意,结果,偏执这种永远也达不到的如意,就变成永远不如意:水远去证明、去实现这种不如意了。再比如,感到凉(感觉就是主观感受,是不真而真的,根本是幻),“我见”会说:哎呀!受凉会感冒,应添加衣服,碰巧身边没有衣服,这可怎么办,受凉会感冒!我见就要证明受凉会感冒了。最初是为了证明“我见”是对的,通过发病或加重,最后当然地证明我见是对的,潜意识得到了自慰和平衡,而身体和表层意识可就苦了。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让你这么痛苦呢?回答很无奈:是我让我这么痛苦的!(b)当外在条件暂可满足你这些求好、求顺、求健康的欲望时,你也会执著不舍,求得更好、再好,多享受一下这个“好”,结果呢?就如多享受一下空调凉爽的结果,就是享受坏了。是谁让你坏了呢?还是我。可见我见是多么的害己害人啊!
我见就是我们的思想念头。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每一个念头都会以一个具体的微细的波或是粒子流传达出来,而且不受时空的障碍,并推论与此同时,就在同时,在所谓的无限远的宇宙的另一端也产生一个与之相应的波动,由于人是受时空障碍的,所以一时感受不到它的作用的显现,而随著感受中的时空迁移,它就会显露出来!不可思议吗?其实这正是我国传统哲学所讲的阴阳相生的道理。阴阳是一体同时生出来的,相感而生,相互激发而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谓的好坏、是非、痛苦与快乐、疾病与健康,是同时生出来的,手心和手背是同时出生的。好是坏的起点,苦是乐的肇始,疾病也是健康的开端。但是作为人,已有了固定分别思维方式的人,很难去同时体认它们,更难于去运用它们。太极生两仪(阴阳),只要生出个太极,就有阴阳两面的作用,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人的每一个思想念头,就是一个太极,也有正反两面的作用。比如说,当你认为一个菜的味道好时,就在同时,已暗中树立生出了一种叫不好的味道,剩下的只是时空转换问题,到了遇到不好味道那一刻,会起烦恼。仔细反省,只算这辈子的生活经验,我们已树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好,想避开那么多那么多的坏,而这是不可能的。你在执著一个好时,坏已经等在那儿了,其实不用等,伯奸失去的不安感已在起作用了。阴阳是互相激发同时而生的。你想别生病,当下就是想生病的事;你想病快点好,当下就在提醒暗示自己病现在好下了:你若想,等到那样就好了,其实就是在加强你现在很不好的感受:想病怎么痛苦和盼病快点好没什么两样,因为你的注意力、生命的能量放到了病上,也可说是“病心不死一呀!由此看来,我们的起心动念太重要了,想想并非没事,执著地想,事情还会大起来。对于偏执心较重的人,这种对立的作用较为明显,一般人也时刻在这种状态中,只不过平时不显著。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执著的那一面,五见(边见、邪见、身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有不同的侧重。只要碰触到偏执重的那一面我见,就会激惹起阴阳的作用,陷入病态的对立的相互作用中。比如身见重的人,只要一提到与身体感受有关的问题,就会激惹起他求乐受避苦受的那一念,这时苦乐的作用便同时生出了。说到根,烦恼病苦还是分别妄想偏执来的,病妄同源,妄念一生,且带著分别和偏执(取舍)病因也就同时生出了。
病因有了,它是怎样发展而来或迁延不愈的呢?佛说一切法是“业感缘起”。病也不例外,可说是我们的业力藉缘变出来的。业力是什么?就是观念中顽固的分别偏执的那股惯性力。缘是什么?就是一个个外境,一件件事。病就是心念与外境不断地相互感招,辗转相生而成。从开始举的那几个病例看出,缘会的过程就是发病的过程,每一个缘是业力感招来的,也可说是性格当中的缺陷感招来的。在一个个缘的凑合中,在任何一个环节补充、转变这个缺陷就可阻断下一个缘,结果就变了。而实际上,我们却念念相续不觉,不停地在做激发感招的活动,致使病的发生或迁延。比如有些人病得时间长了,病“怕”了。这时“怕”就成了相续心,念念不离“怕”,怕加重、怕难受、怕麻烦,甚至怕去医院、怕治疗失败、怕……如前所说,念头是有作用力的,它有激发、感招的作用,念什么,就生什么,念生则生,念死则死,念冶则冶,念热则热,念苦则苦,念乐则乐,念病则病,念离则离……念“怕”也会感招出新的病缘,念头的缠绵也会使病迁延不愈。故而治疗疾病,首先就必须使自己从固有的相续心(习气)当中解脱出来,启动点就在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契入进以下任何一种状态,都可以便疾病得到转机:(一)从“念”病、对治(抗)疾病的相续心中解脱出来。不治而治最高明。据说有三种人的病容易好:(a)心胸开阔的人,他不易被一件事困住。(b)忘掉疾—病的人,他的心清灵。(c)转为去服务他人的人,他有忘我的精神或慈爱的心。这三种人都能相似地空掉疾病,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暗合“清净心大补、慈悲心解毒”的原则。二;从旧有的厌恶疾病的相续心解脱出来。我们非常需要换一个角度看待疾病,疾病绝不是坏事。我们的身心是一体的,身体的病不仅反映出我们行为上的不当,更反映出我们心理性格上的某些缺陷。因此可以说疾病是重新认识自我、丰富人生经验、完善人格的一个极好的契机。站在完善人格健全心理这个角度看,病愈与不愈已不重要,生病是为了健全。(三)从不安、回避、纠缠、对抗的相续心中解脱出来。因为不论是哪种心态,你的念头并没有离开过疾病,仍然在一念病了其实,这些因素也正是你得病的原因。你还应当了解,每一个人的心态都是具有感染力的,你周围的人会受到这股心力的影响,也好受不了,反过来再会影响你。你如果能在病中布施出一些轻松和乐观(布施就是放下,暂放下一会儿愁苦),受益最大的就是你自己。(四)从暗昧、迟钝的相续心中解脱出来,培养出我们的(警)觉性。空掉疾病的感受是很难的,而我们的分别心又很重。那么,干脆就借著这股分别的力量,把疾病的每一个细微环节看个清楚。这很“划得来”,可以培养我们的止观力。观看什么呢?看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飓风起于萍末,一个微小的分别对待取舍的念头,如若不觉,就会成为一股不可收拾的力量。遇缘而妄起的那一念分别,是一切心理状态的源头,更是一切外在现象(行为表现,精神面貌)的始祖。后代如何要看祖宗最初有没有德。故而从现在开始就要把握当下,没有过去未来,只有当下,当下亦可说含蕴了三世(当然也包括了疾病的过去、现在、未来)当下的念头看得出、抓得住、扔得开亦转得过,对生命来说,就有了一个新的缘起、新的始因、新的卦象。但由于我们的定力不够,当然也是业力使然,很快又生出对苦乐的取舍执著,又起纠缠,因而就不断感受出疾病的三世:过去的悔怨,现在的苦受,未来的担忧。如果能保持住当下的那种释然、开阔。无畏、活泼,疾病就不断有新的缘起,各方面的缘就会来聚,以前的病缘同时会散开,病法就会灭。念力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只要看清病因,就可以远离疾病。有句格言说: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也适用于此吧!
“病妄同源”这个观念,也是太极中的一面,另一面就是乐妄同源,也可以叫作“善用其心”。要善用其心啊!
原载《十方》第十九卷 第十二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