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境与诗情(2)
禅境与诗情(2)
李杏邨
师(仰山)共一僧语,旁有僧曰:“语的是文殊,默的是维摩。”师曰:“不语不默的莫是汝否?”僧默然。师曰:“何不现神通?”曰:“不辞现神通,只恐和尚收作教。”师曰:“鉴汝来处未有教外匠眼。”
《指月录》卷十三
案语:
仰山慧寂通智禅师嗣法鸿山灵佑为沩仰宗的开创人,他和鸿山同得同证,良师高徒,相得益彰,传为禅林佳话。
有一天,仰山和一位和尚谈话,在他身旁的另外一个和尚插嘴道:“讲话的是文殊,不讲话的是维摩诘,”这位和尚引述《维摩诘经》(二法门品)的故事来勘验仰山的功行见地。
“维摩诘问犬殊师利菩萨:‘何等是菩萨不二法门?’犬殊师利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犬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然然无言,犬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
法离语言文字,一落言诠,便成剩法,所以维摩诘默不作答。《首楞严经》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返本归元之道,除了离妄证真以外,别无他途可循,故言“入不二法门”。用现代语言来说,“真”代表本体,“妄”代表现象,本体为现象的根元,现象为本体的光影,“不二法门一就是透脱现象,澈本追源,认证本体,因为在现象中追寻本体无异捕光捉影,徒劳无功。宇宙万象,包括我们的身心都不出现象界,是以言,笑,寂默,动,定,行,止都是现象中的现象,和本体自性有何交涉?体会到这一点,香严智闲禅师作颂说:
拟心开口隔河山,寂然无言也被呵(青)。
舒卷无穷又无尽,卷来绝迹已成多。那就是说,起心动念,言,笑,寂默,都是现象边事,和本体自性了不相涉,所以临济说:“拟心便差,动念即乖。”当然和本体自性远隔河山。本体自性为万法之元,无所不在,放之则弥六合,大而无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小而无内,正如白云行空,舒卷自如,而无来去之相。如有人言“舒卷之间,无迹可寻”,已嫌著相,落入“有”“无”边见,故香岩说:“卷来绝迹已成多。”
大意普觉禅师说:“……此事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不可以寂默通。(《指月录》卷卅一)但是本体与现象是一个钱的两面,不一不异,未可分割,追根究柢,宇宙万象,包括我们的内身外境,都是本体自性的表徽,故止翁作颂说:
三月韶光没处收,一时散在柳梢头,
可怜不见春风面,却看残红逐水流。
古语说:“春色无高下,花枝有短长。”一般人只注意到花枝的长短,却忽略了花枝背后的无限春光,故曰:“可怜不见春风面,却看残红逐水流。”我们要知道,细草微风,朝暾夕照,娇花绽蕊,绿柳垂丝,都足以透露春天的消息,何待水流花谢,莺啼蝶怨才知道春已去呢?朱熹说:
等闲识得柬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禅家见色明心,闻声证性,何处不是菩提种子呢?话又说回来,这个插嘴的和尚也非等闲之辈。当仰山问道:“不语不默的是不是台端你呢?”他默不作答,免犯口过,所以仰山又追向下去:“你不语不默,睨落两边不住中道,自然见性证道,何不回机起用,显现神通呢?”和尚答道:“神通游戏为宗门的大忌,我如果这样作,是看相示法,你会把我列入教下。”仰山说:“就你的来历而言,你虽然超凡入圣,却没有教外(别传)的道眼。”仰山为一代宗师,勘察学人,别具只眼,当然知道这个和尚是大有来历的人,不过他虽预圣流,如来禅和祖师禅尚未梦见。仰山平生遇到的奇人异土当不止此。我们且看《指月录》卷十三的纪载:
……师(仰山)坐次,见一僧从外来,便问讯了,向东边又手立,以目视师,师乃垂下左足。僧却遇西边又手立,师垂下右足,僧向中间又手立,师收双足。僧礼拜。师曰:“老僧自住此,未曾打着一人。”拈挂杖便打,僧便腾空而去
《指月录》卷十三。
有一天仰山静坐,见一僧人前来参访,他很有礼貌地打了一个招呼,便走向东边,叉手站立,两眼注视仰山,暗示禅机,仰山一望而知他的机坟所在,立即垂下左脚,表示“有”边放下,和尚又走向西边,叉手站立,仰山垂下右衔表示“空”边放下。和尚走向中间叉手站立,仰山收起双脚表示“不住中道”。换言之,仰山脱落“空”“有”,不住“中道”,超凡越圣,无碍自在,和尚敬服礼拜。仰山说:“我在这里居住多年,尚未杖打一人。”然后他举起挂杖便打,和尚腾身而起,破空而去,捷如飞鸟,转眼不见踪影。
禅家的行棒,名堂很多,最主要的是赏捧和罚棒,前者表示赞许,浚者表示责罚。那么,此时此际仰山行棒的目的何在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赞许,这个和尚也是一个大行家,他和仰山互示掇境,此呼彼应,丝丝人扣,正如仙乐飘扬,鸾凤偕鸣,一片和声,故觉海湛针对这个公案作颂说:
子晋吹笙和凤鸣二号华云外舞衣轻。
相将奏偏方诸曲,玉树流光满紫清。
附注:子晋为古仙人王子晋,萼华为萼华楼。方诸曲为上云乐七曲之一,为梁武帚所制。紫清即紫府清虚,为神仙居住的宫殿。玉树见(甘泉赋),为漠武帚所制,众王所成,用以供神,这首颂古的大意简述如次:
在神仙世界里,古仙人王子晋在月下度曲吹笙,韵律高绝,召来彩凤,飞鸣起舞,如知昔顾曲,互相唱和。曲罢夜阑,月光如水,紫清仙馆,瑶庭玉树,莹净如洗。
有番僧从空而至。师曰:“近离甚处?”曰:”西天。“师曰:“几时离彼?”曰:“今早。”师曰:“何太迟生。”曰:“游山玩水。”师曰:“神通游戏则不无,阇黎佛法须还老僧始得。”曰:“特来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遂出梵书贝叶,与师作礼,乘空而去,自此号小释迦。《指月录》卷十三
一位番僧从天而降。仰山问道:“你来自何处?”僧曰:“西天。”仰曰:“几时离开西天?”答曰:“今天早晨。”仰曰:“那么你的脚程不是太慢了吗?”答曰:“一路游山玩水,耽误了行程。”仰曰:“神通游戏不是太著相了吗?你的佛法学到那里去了,最好还给老僧吧?”答曰:“此行目的是朝拜文殊师利菩萨,谁知机缘凑巧,碰到了你这位小释迦,总算不虚此行了。”番僧讲完了话顺手拿出贝叶经文数卷交给仰山,然后腾空而去。此后人们都称仰山为小释迦。类似的奇遇,尚有多起,恕不赘述,请参阅《指月录》卷十三。师(仰山)将顺寂时,在东平数僧侍立。师示偈曰:
一二二三子,平目复仰视。两口无一舌,此是吾宗旨。至日午,升座辞众,复说偈曰:
年满七十七,无常在今日。日轮正当午,两手攀屈膝。
言讫,抱膝而终。 《指月录v卷十三
仰山道妙通玄,寿限已到,早已前知。他在东平行将去世的时候,门下弟子尚有数人随侍左右,形影不离。他在弥留的时候,仍然关心他的弟子们,乃作二不法偈说:
一二二三子(你们几位呀)
平目复仰视(要知道真如法性,不落有无,不住中道,既不可触,亦不可背。)
两口无一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
此是吾宗旨:逼就是鸿仰宗立教的宗旨)
到了日正当午,仰山上堂升坐,向徒众告别说:
年满七十七,无常在今日(年满七十七,我的尘缘已尽,今日此时我将与世长辞)
日轮正当午,两手攀屈膝(日正当午,大限已到,道声珍重,两手抱膝而逝。)
总结这个公案,笔者引述,香岩智闲的颂古以供,读者玩味:
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澈底未曾流。
个中正念常相续,月皎天心云雾收。
这首颂古描述明心见性的过程,下手的工夫是以念止念,即念而离念,正念相续,念而无念,念极情亡,如云开月现,影印寒潭,平明如镜,无物不颢,无法不彰,寂中有照,照而愈寂,自见本性,如如不动,万缘俱寂,万法皆空。(摘自《慧炬》第318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