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常随佛学得大自在——喜读《喜悦人生》系列丛书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觉 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常随佛学得大自在——喜读《喜悦人生》系列丛书
  觉 真
  七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在著名的湾仔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场馆举行的“香港书展二OO一”,的确是一次十分吸引人的全民文化活动,是香港文化界、读书界一次具有国际水准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盛会。感谢香港佛教联合会秘书处赠我一张贵宾卡,我同香港佛教联合会常务董事果德法师、演慈法师、助理总干事钟刘倩仪居士诸同人一起,进入书展的“海洋”,去感受浓郁的书香墨韵。
  由香港佛教联合会牵头组织的“佛教坊”,在“香港书展”中成为一座莲花独放——智慧的书城。在这里,有全港二十多家佛教团体的书展摊位,各各展示自己出版的名著精品。我成了人流涌动的一朵小小浪花,不是随波消失,而是驻足徜徉,久久不能去。
  在佛教坊的霓虹灯下,我被一套名为《喜悦人生》的系列丛书所吸引,不觉时间飞逝,亦不知馆外“尤特”挟风雨之骤至。《喜悦人生》丛书之一 《觉悟的智慧》、之二《欢喜的智慧》、之三《自在的智慧》。作者:秦孟潇居士,香港利文出版社出版。我当场买下四套,为了图书馆可以借阅,为了可以赠送友好,也为了带回来深入参究学习、慢慢细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越读我越感受到作者的睿智、对佛法的甚深理解、对禅的妙悟,得其真髓。诚如本港佛教领袖觉光大师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说:“这三本书犹如打开“智慧”、“欢喜”、“自在”三扇智慧大门的金钥匙。禅门相关资料,浩如烟海,要选好选精并非易事,他(秦孟潇居士)几经苦心斟酌,选出来的事例无论在实际上或趣味上,与现代生活都有呼应,闲来读之,以心体验,当有无穷受用。”长老此言极是:从香港书展上发现此书,即是我阅读感知的受用,带回书斋细细解读,又是我心灵滋润的受用了。
  读罢深思,我认为本书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这是一部深契佛理的书
  ——历史感的深度
  佛教东传,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生存、发展,已历二千余年。不仅在两晋隋唐之际有过灿烂辉煌,大放异彩,即使在其兴衰交替的低谷时期,也依然对社会、对思想文化产生著深刻的影响。尽管“顿悟成佛”的学说,在晋末之际的生公大师(竺道生)即已提出,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的确立,则是大家公认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他使中国佛教史上的禅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难怪一位唯物主义的伟人也要说是慧能大师开创了劳动人民的宗教了。自慧能分传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师,二师又分传临济、曹洞、泻仰、云门、法眼五家,一花五叶。下迄宋代,临济其下慧南、方会又开黄龙、杨岐二派,合称五家七宗。递流晚近,临济曹洞,依然绵延隆盛。所以,有学者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并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派首推禅宗。自盛唐时六祖慧能大师算起,此后历朝历代,也可以说,禅宗成了中国的主角。至今,或禅或净,禅净双修,始终居于佛教思想发展的主流地位。这样一部丰富浩瀚的禅宗思想史,秦孟潇居士以生动简炼的文笔,点染为形象化的故事,把它说活了,说透了。每则故事,吉光片羽,深含禅机,直指人心。
  禅宗本来又称“佛心宗”,以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既称教外别传,又说非关文字。慧能大师的名言“心行转法华”,强调的是一念之间,一心之转。所谓“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二刚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二刚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可见“起心即妄,动念即乖”。在禅宗看来,法,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语言文字恰成一道道障碍。不懂得禅是甚么?“正是被语言文字所害。可见语言文字的功能实在有限。但是佛家义理,毕竟离不开文字之所宣扬,故事之所开导,不然何自而闻?不闻无以知,不知何以信?不信何以发愿起行?故《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秦孟潇居士对禅学、对佛法,有深入的研究,有深切的了知,所以在《喜悦人生》系列丛书中,通过许多禅门小故事,生发出“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的微言大义来,深契佛法义理,让我们感受到这套系列丛书蕴含著禅宗立宗以来的感史历的深度。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
  ——人间性的广度
  作家梁寒衣曾说:“自从识得佛陀,我的生命中即不复再有第二个老师。”她说得真诚而又真情。她是作家,是知识分子,不足怪。其实,佛学、佛教的义理,与识字的,不识字的,人人有关。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此中原理。
  世上苦人多。别说那个小小的科索沃、短短的约旦河西岸、贫瘠又落后的阿富汗,就说我们经济发达、财贸繁荣的香港吧,打开每天的报纸,“吞枪亡、烧炭死、跳楼去”充斥于头版头条,好像除了暴卒、凶杀、摇头丸、黄赌毒,就没有了新闻。我们常说的四苦八苦,已不是一个“个人苦”的概念了。而是众生苦、社会苦、国际苦、人际苦、人群共苦。看起来,每一则痛心的新闻,每一处凄惨的社会不幸,都反映了人的生命的脆弱性,或者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自心的脆弱。任何病症疾患,都会表现为一种痛苦,而任何一种痛苦(包括精神的压抑、失意、失欢、失落、无奈、沮丧、难堪的处境、前途的绝望、过多的忧愁等等)实际上也是一种病症。前一种生理的病症,要找医生;后一种心理精神的病症,就要靠佛学的智慧,走出昏栗,启迷人悟了。秦孟潇居士的《喜悦人生》系列丛书,正是二月的春风、夏天的清泉、冬日的阳光、干旱的及时雨。在孟潇居士的笔下,妙悟连连,慧珠串串。他以禅的电光石火、佛学的解脱真谛,帮助我们回到喜悦人生,回归心灵的故乡。特别对那些“缝隙人”——在夹缝中过日子的人,迷途不知返的人,更是一帖清凉散、清醒剂。它帮助我们如实理解,如实觉照,如实参悟,如实明辨,如实发现本源,从而回到一种健康的活泼的喜悦的生命状态。
  平常心是道,放下即实地。秦孟潇居士运用佛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众生为客尘烦恼所误,颠倒痴迷,以执妄为真,迷己逐物,无力摆脱自身的阴影。必须挣脱自造的枷锁,挣脱思想的镣铐、陋习的镰铐、邪见的镣铐,二曰以蔽之:只有挣脱无明,歇下狂心,才能找到自救的出路,找到喜悦的源泉。下当处放下,即是本来面目:一念返真,即是清净本源。”这就是妙明本心,本觉妙明,本来圆照。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于佛不增,于凡不减。这就是“佛性”,就是生命内在的不动道场。
  秦孟潇居士以他的文字般若,关怀众生,关怀人的生命价值,关怀人的生命状态,以此书供养广大读者,这也正是具体体现了佛教关怀人类福祉,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慈悲精神。
  这是一部习禅入门的书
  ——可读陆的力度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佛学的世纪,更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禅学的世纪。
  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孟潇居士以“禅”为契机,把他的佛学智慧,发而成书,回鹃人群,尤其文字简明纯朴,可读性很强,是学习佛学、认识禅宗、修习禅观的良师益友,令我感动,令我敬佩。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从禅道惟在妙悟来看,禅宗心地法门,最为直截了当,是学佛修道的殊胜法门。秦孟潇居士早年即入佛门,在国内著名禅宗道场扬州高曼寺、镇江金山寺、广东乳源云门寺,都曾参学、领悟,对禅有亲证体验,尤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与今已九四高龄的本焕上人,名师高徒,亲炙有征。因此,在本书中,他善于把“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学禅理,与“藉教悟宗”不排除文字的方便教化,有机地结合起一切,向我们介绍了习禅的方法,“全体起用乙,“大机大用”,让我们体悟“当下一念”,打开心灵的妙悟之门,去粘解缚,见自本性,成就法身慧命。书中所引大量的佛经故事,禅宗公案,当然这些也是佛典经论的组成元素,不可或缺。这些丰富的公案资料,或情节曲折,或设想奇诡,或生动有趣,或警策启蒙,但一经秦孟潇居士的生花妙笔,婉转演绎,点石成金,就更加深入浅出,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当代人生。是以翻读次第展开的卷帙,真切的情性以及禅的机锋棒暍,如此力度的可读性,必然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从而获得阅读的审美感知,获得精神的喜悦,获得人生的启迪。
  黄蘖希运禅师说:“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与道背。”佛教是理性的宗教,最重自悟自证。我读完了秦孟潇居士的大著《喜悦人生》系列丛书,感受到佛学的喜悦供养,法喜无量,但也更体悟到,仍要通过自己的行止修持,来做亲身的注解,亲得的印证,方不负秦孟潇居士弘扬佛法,普济群生的悲智弘愿。
  我祝愿每个读者,也祝愿我们大家,都有喜悦的人生,都充满人生的喜悦。
  摘自《海潮音》总第82卷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