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从与其他宗不教的分工谈佛法不共世间的实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与其他宗不教的分工谈佛法不共世间的实践
  对一个出家人来说,佛法是宇宙间最高的真理,佛教是他献身一切的对象,而出家也是他永不后悔的选择。
  然而,这个世间上,仍有许多人没有因缘信仰佛教,仍有许多同样被世人视为具有高超内涵的其他宗教:无论我们如何地尊崇佛法,在这个娑婆世界中,我们必须与其他宗教共存、互荣却是一个事实。而佛陀的教义告诉我们: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得度的法门也不同。因此身为一个佛子,面对不同的宗教(当然是正统的宗教)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去取代、评破、排斥甚至消灭对方,而是在互相了解与各自独立的情况下,视彼为摄受众生的另一种“方便” ,并肯定与尊重其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最重要的是:本著大悲普度的胸襟,我们也必须主动地与其他宗教“分工” (“合作”恐怕一时下易) ,以便一同来完成“下同程度”的度生工作。
  果然如此,那么问题的核心就在“分工”上!
  所谓分工,是指各个单位在自己的本位上扮演著与他人“下重复”的角色,同时努力地扮好它,透过各自的努力,而成就整个大环境的事业。这其中有两个重点必须注意:首先是,各自的工作要尽量下与其他单位的工作重复,如果有,也只是必要的少部份。重点在于发挥各单位“下共”其他单位的特色,如此才能广泛地应付大环境的各种不同需要。如果各单位的角色重复了(大家一窝蜂地) ,那么不但不能特显各单位的“特色一,大组织的整体功能也会因此被单一化,而不能成就其广泛的功能了。
  其次是,必须各个单位努力扮好自己“下共”他人的角色。如果每个单位能扮好自己特殊的角色,那么大环境的功能就容易发挥到最高;反之,如果各自不能发挥自己不共他人的特色,甚至都已衰败到连自己的角色、立场、特质也无法表现的时候,其“自救”都嫌不暇,如何能在整体的组织上,发挥其运作的功能?
  整个世间就是上文所提的大环境,而不同的宗教,本著不同的教义、不同的叙述与不同的度生方便,就形成了下同的度生“单位一。他们之间最重要的:(至少以佛教的立场来看)下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努力发展他们下共其他宗教的“特色” ,以度化各种不同因缘、根性与下同需求的众生断恶修善。我们当然不应该以“究竟成佛”的最高标准,来评比其他宗教,认为他们“下能”度众生。佛教的终极目的,固然是“唯一佛乘” ,可是在这之前,不也开了“菩萨” 、 “缘觉” 、 “声闻”和“人天”诸乘,以为导入“究竟解脱”的方便要厘清的只是:佛教的重点毕竟是在“解脱乘” (声闻以上) ,这是佛法下共世间的“特质”,“人天乘”只是其导引的前方便。让人类认识解脱、趋向解脱、并体现解脱,才是佛法最特胜而无法被其他宗教所取代的内涵!那正是佛子要好好认清、保存并发挥的佛法特质。人天乘的施设与推广,以导引众生入佛知见的方便说,固然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方便究竟是方便,就解脱的目标说,“正直舍方便”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已觉悟的众生,固然可以洒脱而如幻地游戏人间,大作起梦中佛事来,其处处无不是解脱的智慧显现。可是,从因地修行的“正行”说,人间的布施、济度、营设与斋会等等,毕竟无法取代刻苦自励的三学增上,而直了解脱:充其量,那只是少分的“解脱资粮一罢了。
  可是,时代因缘在变,众生的业力使得今日的佛教不得不大力提倡“人天乘” ,这只是显示了由于五欲扩张,而使得解脱根性不易彰显(不一定是少)的事实。因此,无论从“解脱资粮”的立场或“善巧接引一的立场说,提倡人伦道德、比附文化、教育,从事人天福利与救济等人天乘佛教的推广是甚有必要的。尤其,这近十年来,透过教内各大小层面人间化(属人天乘)佛教的推广与展现,上自总统、下至贩夫百姓,无论教内教外,基本上,对于佛教长期以来的误解与成见,的确是大大地被澄清与消解了。而一般社会大众,也都以能多少了解佛教观念而自许,他(她)们手上带念珠、车上挂佛像、贴佛号,而下再一味粗心地认为那只是迷信。甚至,政府的重要官员也公开表明其佛教徒的身份,并且下讳言其参加修行法会的事实(为了选票而表态的自不在此例) 。透过各类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与发展,佛教下再让人误认为是一味避世或厌世的宗教;透过学术的研讨与交流,让高级知识份子了解到佛法有其甚深的哲思内涵:透过媒体、印刷与讲座的推广,佛法的人间化与人文化思想也逐渐地扩散到社会各层面。再加上年轻、有高学历青年的投入出家行列,这一切,所呈现的佛法“欣欣街荣”局面,的确也多少振奋著人心,下少人也因此认为:佛教“形势大好”。
  这一切成就都是值得肯定的,问题只是:佛教的前景真是如此单纯地被看好吗?相信,有心的大德们当然不作如是观。人天乘的佛法推广,其成就是确然,其必要性也是明显的,然而请记住:这些都只是一人天乘” ,只是导引众生的前方便,只是解脱道的资粮位而已!佛法下共一切世间道德,不共一切外道的特质在“解脱道” ,在“唯佛一乘”;人天乘乃至人间乘是共外道、共世间的,其工作可以由其他宗教或世间道德去完成,佛教本身固然在必要时也可以“下舍方便”,但那毕竟不是佛教的根本所在。那下是佛教主要扮演的角色,佛教要扮演的主要应是下共一切世间的“解脱者一角色。可是,今天我们却有“误把方便当究竟”的倾向,把人天乘的重要性及其成就过度地膨胀,误以为人天乘就是佛法的一切,而甚至下晓得,也下愿晓得“解脱乘”为何物?过度地迷失于人天乘价值的结果,将使得佛教的功能与其他宗教的功能重复,而且也使得后来的 佛教徒益发模糊了佛教的真正本质——不离现世而又超越现世的解脱。太过强调人文化与人间化,佛教将逐渐失去其超拔的解脱性格,长此以往,将使得佛教趋向过度的世俗化与学术化,从而高超的实修实证也就逐渐地隐晦不见了,佛法的真生命,住持三宝的源头活水也就因此消失了。到了那个时候,佛法除了文字、概念上所能表现的“高超”之外,就无法与其他宗教在“实修”的方面表现出明确的分际了。问题是,住持佛法真正而又根本的力量,并非来自文字上的“高超”,或共世间、共道的人间化事业与学术化哲思,而是来自解脱道的完成与体现!
  必须澄清的是:我们并非否认人天事业的必要性与成就,只是要提醒大家认清本末,推展枝节的同时也不可忘记了巩固根本;实践教育、文化与济度的人间化佛教不应该矫枉过正!大陆来台的初期,台湾佛教是一副避世的、寄生的、度死不度生的、教义模糊而又实修下彰的斋教型态(其中也不少日本家族化的佛教色彩) 。不少出家人藉著「修行”为由,置颓废的佛教生态于不顾,遁入山林以清高自许,完全无视于法门衰败的事实。以自私、遁世为因,即使深居山野、甘于寂寞淡泊而修道有成,那也只是·小心、小量的自了汉而已,于当时的佛法中兴并无太大的助益。更何况在解门不清楚的情况下,盲修瞎链,徒有山林的高远清净,而无正修行的解脱正受。如法则修行都没有了,那里还有修行有得之后的大乘发心与普度众生?
  当时,这种既下能发心为佛门做事,而又不能实修有得以中兴佛法的事实,正是“人间道”不行,而“解脱道”亦下彰的情况。而那是一个迫切需要人间化投入的时代,偏偏,当时大部份的人,却又无视于这个事实,而过度地强调解脱道。因此,才会有道源老法师说出:“修行!修行!佛教都要被修得快没有了!” (大意)的话。因为,当时的人,没有认清时代的需要,又藉著修行为名,来逃避佛子住持三宝的责任。源于相同的理解,慈航法师才又更进一步地提出了佛教的“三个救生圈”——教育、文化、慈善——的概念。
  渐渐地,由于慈航法师的影响力,再加上印顺法师从阿含的立场,所揭橥的佛教人间性格,也被宏扬起来。当时的青年僧认同了这样的理念,逐渐地,就开启了人间化佛教的运动。近十年来,更由于台湾经济的发达,带动了佛教的繁荣,同时由于物欲高涨所引起的心灵空虚与堕落,也使得社会大众对于宗教的需要大大的提升。因此,人间化佛教也就更风起云涌地推展开来了,这是人间化佛教的历史及时代背景。
  人天乘的佛教,在三、四十年前,固然有其客观环境上的迫切性,但在三、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就下能再仅以此为满足了。一方面,让世人了解,并接受佛法为高尚宗教的目的,我们已经逐渐达成了。换句话说,佛教在今日的台湾社会中,已拥有了非常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舞台”,我们不需要再于解脱的根基尚未稳固之前(从前是不得已) ,仍如此汲汲于从事外弘的工作了。用人天乘的善巧方便,把这么多人度进佛门,可是,有谁能够再进一步地导引他们更上一层佛法的修持?有谁能够以实修的内涵,来对他们展现佛法下共世间的解脱功德?已经有不少信徒,不再满足于肤浅的人天乘佛教了,有谁够资格给予更进一步的佛法滋润?
  另一方面,我们下能要求,也无法想像,佛法可以度尽一切众生。对于尚无因缘入佛门的众生,虽然也下防巧设方便以济护之,可是,也不适合过度一窝蜂似地皆去从事此类人天乘的工作。我们可以把部份的救济工作让给其他宗教去做,自己则应该把另一部份的力量,导向佛法不共世间的工作上去——解脱增上。我们实在不应再一窝蜂地与其他宗教争著从事世间的济度或营设等事业。这类的工作,容易与名、利、财、色等相应,比较不必如此刻苦地面对自己,下需要去忍受那么多孤独、淡泊与不为人知的寂寞煎熬,客观地说,的确是比较容易做。如果,再加上“行菩萨道”之类的美辞,那就更容易吸引人们去从事了:枯冶而刻苦的解脱之道,有那位发心的菩萨能为未来的佛教、未来的众生去走呢?
  三、四十年前的佛子,是缘于逃避的心理,所以,慈航法师提出了当时的三个“救生圈” ,以修正之。今日,透过僧团的省思及未来的前瞻,发现,缘于大多数皆有过度注重外弘及人天乘佛教的倾向,因此,我们已经不必再死抓著旧有的观念不放,而应该善于观察时代的因缘。面对著二十一世纪多元化宗教发展的情势,我们能更屹立不摇的基础,是解脱道的实证:面对学术化倾向的佛学研究,修行人的平凡之语已经逐渐下被重视与接受的同时,我们所迫切需要努力的是实学与实修:当人天乘的佛法将大量的信徒引入佛门时,我们更需要以解脱道的佛法,来提升佛教徒的知见与气质;当出家人正逐渐地过度沉迷于人天乘的弘化成就时,我们尤其应该回头重新提倡刻苦、离欲、注重实学、实修与实证的原始解脱道精神!
  唯有如此,让人天乘与解脱乘的佛法,并行双弘于世,互补所短,互取所缺,相辅相成,本立而道生,二十一世纪的佛教才是完整的、光明的。教内有心的大德,不知以为然否?
  摘自《僧伽》第2卷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