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大师之实相观——思想理论基础之一
道生大师之实相观——思想理论基础之一
刘贵杰
道生在—中国大乘佛学方兴之时,为南朝屐具代表性的高僧,其思想一方面深受旧说的影响,一方面又随僧伽提婆研习“有部”之学,并受学鸠摩罗什,深得般若之旨匣。高僧传谓其“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故钻仰群经,酙酌杂论,万里随法,不禅疲苦”、“既践法门,俊思奇拔,研味句义,即自开解”医,因而得以摄受涵泳空有两宗的奥义,不但能通晓般若)毗昙等大小乘教理,并且深具哲学智慧,彻悟“内在主体性”,而主张一切众生(包括阐提)悉有佛性,成为中国最早树立真常唯心系的先导,因此形成其独特的佛学思想。本文即就实相观,采究其思想的理论基础。
实相是指宇宙万有的本体而言,现象界中,一切有形之假相皆是虚妄,惟独万有的本体,不变不坏,所以名之为实相。然而,这个本体不能见诸一切事相,所以说实相无相,亦即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本来就没有自性,而是一种幻化无常的空相。道生在妙法莲华经疏(以下简称法华经疏)说:
“诺法实相义,无二乘之伪,唯说大乘实相”区。
“实相无二乘之伪,唯一乘实也”。所谓实相乃大乘(一乘)的真理。道生除了用实相之外,还以理、空、无相、一极等词语表示大乘(一乘)真理。因此,欲阐明道生的实相真义,则须解说其“空”之思想。
道生之“空”的思想可分为两类,一是“无相空”,一是“缘合空”。
首先论述“无相空”,道生在注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有言
“即空之言,空似有相,有相便与余事分别也,空苟
分别而慧不分别者,则空与慧异矣,空既异慧,复
不从慧来也”。
若“空”是右相,则空相便和事相有所区别,并且和无分别之慧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来,“空”和“慧”就有差异。道生又说:
“夫言空者,空相亦空,若空相不空,空为有矣,空
既为有,有岂无战?然则皆有而不空也,是以分别
亦空,然后空耳”。
所谓“空”是指连空相也不存在,即空无所空的意思。如有—空相存在,则成为“有”,而不是“空”,所以必须泅除分别相,才能称为“空”。接著道生又谓:
“……前推理实为空极,分别亦空,空则无相矣,若
果以无相空为实者,于何求之得其然耶”。这已指出泯绝空相即是“空”,既已为“空”,即是无相。因此,“空”即是无相,或没有分别之意
此外,道生对“所”观的理空与“能”观的慧空也有说明:
“上空是空慧空也,下空是前理空也,言要当以空慧
然后空耳,若不以空慧,终不空也,岂可以我谓为
不空战”。 此言须将空慧空掉,始为真空;若不依空慧亦空,毕竟无法把握究竟的“空”。“言要当以空慧然后空耳”,是指理空和空慧都是同一事,虽不能以个体说明理空,但若以空慧观察事物,则所有个体事物都是理空。就道生而言,空慧和理空乃同一概念,并无分别,两者都可以说是普遍的“空”。道生又云:
“若理果是空,何用空慧然后空耶?自有得解之空慧
,此空即是慧之所为,非理然也,何可以空慧然后
空,便言理为空战?”。如“理”本身果真是“空”,则不必透过空慧的作用始为“空”。若空慧能独立存在,则其“空”即是由“慧”的作用,而不是由于“理”的作用所成就。然而,何以要经历空慧的作用,说明“理”本身即是“空”?道生以为:
“向言空慧者,非谓分别作空之慧也,任理得悟者耳
,若以任理为悟而得此,然后空者,理可不然乎哉
?”圆。
这已明白表示所谓空慧并不是依分别相始能得知的“空”之慧,乃是指“任理所悟”之慧而言。若藉任理为悟而得空慧,始称为“空”,则“理”何尝不也是“空”?换句话说,必须舍弃分别相,以空理而悟得般若的空慧,并依此空慧,而使本身即“空”之“理”能豁显出来。
综上所引,道生以否定分别相解释无相空,是为了表示理空和慧空并无差异,两者都是同一概念,也都是“无相空”。“理”与“慧”既为“无相空”,则“理”与“慧”即无对立,“理”为体,“慧”为用,体用合一,理慧无二,合“理”与“慧”为一,而保有理体,发挥慧用,始谓空相或无相。因此,道生注维摩诘经菩萨品说…
“菩提既是无相理极之慧,言得之者,得即是菩提相
也”。
其中“菩提既是无相理极之慧”即指菩提与理极互为一体的无相之“慧”而言。在法华经疏方便品中则谓:
“第一空义,明理无二极矣”。这是指理无二极方为真正的空义。在同注序品中又说:
“大乘者谓平等大慧,始于一善,终乎极慧是坦,平
等者谓理无异趣,同归一极也,大意者就终为称耳
,若统理始末者,一毫之善皆是也”。
平等大意和实相之理并无差异,而同属于理之一极,但大意则包含由二晕之善以至于最终之极的一切慧。所谓“一极”,是指无差别之“理”和无异相之“空”而言;所谓平等大意,则可解释为与空理互成一体而没有差别的智慧。
道生之所以用“一”、“极”或“一极”表示无柑空义或佛境,是因为无相或一极都是无差异、无分别,于一切相,离一切相的唯一真理。所以,在法华经疏序品注云:
“无量义者,是相皆无,无有多少深浅也”。
这是说无相无量的义理,并没有高下深浅的差异或区别,而是自他平等的智慧(平等性智),亦即先前所谓的平等大意。由此可以推知,在道生实相无相的空义中,已彻底表现出平等无差的大乘精神,
其次论述“缘合空”,道生在注维摩经弟子品说:
“法有二种,众生空法空,众生空、法空,理诚不殊
然于惑者取悟,事有难易,故分之也,众生以总会
成体:不实之意,居然可领,故易也;法以独立近
实之趣多,故难也”。
“众生空”指“人空”或“我空”,即人身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之意。“法空”即诸法缘起性空,指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缘而起,众缘各由其无相之理而起,缘起的诸法,本是空寂,无真实的自体台得,故名“法空”。在本质上,“众生空”(我空)与“法空”并无相异之处,但对于除惑求悟的人而言,于事象上,却有难易之别,因此,分为“众生空”与“法空”;或我、法二空。然而,“法”有能所二分之要素,道生注意及此,所以认为众生(或假我)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故其非真实的存在较为易知。但是,“法”却有其独立性与普遍性,由此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现象,其无象之空,则不易体会。很明显的,道生已将“众生空”(我空)认为是缘合之“空”,而以“法空”为无相之“空”。
以上论述道生实相观的本质与内容——“空”之思想,虽然他将“空”分为“无相空”和“缘合空”,但其重心仍在“无相空”,正如前面所述,“缘合空”易于理解,而“无相空”则难于体认,这是由于“无相空”乃极高而究竟圆满的教义,此无相空义即其思想理论基础之一,道生即根据这个理论基础而建立其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善不受报等体系架构(容后再述)。
摘自《中国佛教》第26卷第5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