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姚广孝)与奇书《三悟真诠》
道衍(姚广孝)与奇书《三悟真诠》
江灿腾
姚广孝(一三三五—一四一八)是明永乐朝协助策划“靖难之变”的第一功臣,这是读过《明史v的人都知道的。
在《明史·列传》第三十三,对姚广孝其人的出身,有很扼要的介绍。说他是长洲人,本医家子。十四岁出家,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尝游嵩山寺,遇相者袁拱对他说:“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闻之大喜。
为什么道衍身为出家人,听到相命者的如此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呢?《明史v的资料,没有进一步的解释。
其实,刘秉忠就是佐忽必烈定天下的临济宗僧侣,法名子聪。子聪后来还俗,官至太保,曾协建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城市设计师之一。姚广孝出生在元末,自然对本朝的开国勋臣事迹,不会太陌生。甚至可以说,刘秉忠的事业成就,就是他生平最仰慕的榜样。例如他的诗集里,曾记载他入燕谒刘秉忠墓后的心声:“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已苟不过,终世不怨读。……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业计已成,勋名照简牍。”
此诗的前半段,是叙说英雄待时的心境。后半段,则描述君臣相投,英雄建大业垂名后世的荣光。清人朱彝尊批评道衍的谒刘秉忠的墓诗说:一观其入燕两谒刘太保墓诗,盖早巳以藏春子(刘秉忠)自命矣。”
但是,就相者袁拱的批评来说,道衍的喜悦却非因为指出他的面貌和刘秉忠相似这一点。他在元至正二十五年二三六五) ,曾写诗(赠相士袁廷玉),诗中提到:“岸愤风流闪电眸,相形何似相心优?凌烟阁上丹青里,未必人人尽虎头。”换句话说,外貌相似并非重点,理想接近和事业成就如何,才是他所关心的。像这样在术数中保有个人认知自主性的心态,是姚广孝的生平特质之一,是想了解他的人,不可加以忽略的重点。
在《明史·列传》第三十三里,开抄道衍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的内情,同样也没有交代。然而,读史的人,不免要留下一些疑问:(一)为什么和尚的道衍,却要去事道士席应真?(二)席应真的“阴阳术数之学”,又有些什么奇特之处呢?(三)道衍又如何应用所学呢?在过去,这些问题的说明,是很困难的:(一) 、 (三)两点,还略有资料可查:至于(二)的“阴阳术数之学”,因未找到著作”几乎只有凭想像推测或略去不谈了。我在《史原v第十七期,曾发表(道衍禅师的生平与佛教思想)一文,其中对道衍的出家背景和他出家后的心态及思想,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当时,我根据佛教的资料,综合大陆学者商传和日本学牧田谛亮的一些看法,认为道衍的出家是有目的。他想在佛教界求发展,因此他对家人提出出家的理由是:(一)为学有成、,则仕于王朝,荣显父母:(二)否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
在元代,佛教是特权阶段之一,民众藉出家来寻求较好的出路,是可以理解的。何况刘秉忠就是最佳的例子。也因此,他出家后,追随的师父愚庵智及(一三一一—一三七八) ,即是精通儒佛、并以文彩惊动金陵文士名流的大禅师。元末时,已由朝廷任命主持江浙一带的大寺院。明洪武五年(一三七二) ,他在朝廷征召的十名有道高僧中,更是排名第一。追随这样的师父,寅缘际会,要出头自是比较容易。例如道衍在洪武八年(一三七八)即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一年。而洪武十一年智及圆寂时,道衍以大弟子兼普庆寺住持的身份,请名文学家宋濂撰“塔铭”。可见他出家时的估算,是和现实的环境相应 的。他后来的事业成功,也是有迹可寻的。
不过,我在论文发表后,才在李焯然先生的《明史散论v (台北:允晨出版社,一九八七)里,读到姚广孝著有一本《三悟真诠v,同时他作了如下的资料说明:“今研究道衍之政术,当以其《三悟真诠》最为重要。《三悟真诠》 (清钞本,卷首有道衍永乐七年序)不分卷,主要由(星悟)、<穴悟>、(心悟)三篇组成,卷首道衍(三悟序)云是书乃席应真所传,“顾瞻天下,又卒无可授者,乃取其大意而增损之,又以平生阅历军中决胜之机附之于内,合成此书,名日《三悟》,藏之名山,以俟后人。有能得此书者,须细玩之,可为帝者师,但未可轻以示庸人耳。’ (叶一上一下)卷后附王守仁之(跋)云:“余少游金陵,偶遇僧人浚井,得石函焉,启而视之,乃《三悟v也。携归阅之,乃知永乐初国师姚广孝所著。赞勋靖难之师,为春秋所不取,然其书包揽三才,为勘乱致治之金针。夫子所谓不以人废言也。余后平江右之乱,深入岭南,所向克捷,滨海而止,顾以军国之重,此书实有赖焉。乙 (叶二五上)可见是书之重要。” (原书页一一四—一一五) 动
当我在李焯然先生的说明里,发现《三悟真诠》牵涉到姚广孝和王阳明这二位明代大功臣的事业后,兴奋异常,认为可为治明史者提供一途径。于是透过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黄进兴教授取得李焯然先生任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地址,去信要求提供《三悟真诠》的资料。谁知李先生回信告知:此书他只留笔记,原卷在澳洲国立大学。于是我又去西澳洲国立大学,并趁柳存仁教授来台讲学之际,请他从中协助。结果约半年之后,澳大寄来原卷影印资料,却又说明依校中惯例不提供私人资料,必须向台大图书馆洽借。如此一来,我苦苦等待作为硕士论文资料的构想完全泡汤。等到我终于借到并影印一份时,我巳另撰二十八万字的学位论文矣。这就是《三悟真诠》在台湾出现的一段有趣经过,并且是和个人有关的。
至于《三悟真诠v其书,是否如李焯然先生所说的那样重要呢?仔细通读一遍后,才发觉李焯然先生的说明太空洞和缺失甚多。理由如下:
一、李先生未说明《三悟真诠》的(星悟)、(穴悟)、(心悟)的内涵是什么。其实三一悟”是“悟”天、地、人三才的现象、关系、作用和应用的侧重点。传统的术数,不外星相、勘与、命相三者,而以“天人感应”的思想模式贯串其中。所不同的是《三悟真诠》的内涵,除了借用传统术数的术语和部份思维模式之外,它有一套相当完整和系统的诠释体系,并特别著重时机、环境的变化性,以及人为努力的重大作用。例如(星悟”篇计分:命篇、形母、经纬、摩荡、枢机、兴亡和地盘人用图,共七节说明。(穴悟)篇计分:审形、察势、条理、探穴、流神、五星、理气明。(心悟)篇则分:占候实务,共八节说体性、度情、恶似、审音、察色、详言、察微、庸情、化育、运用,共十节说明。我们如果比对传统的术数著作,即可发现它已大大摆脱外因论和宿命论的色彩,而颇能从动态中作分类和解说。且文字流畅、简明,有一定的水准。因此,我们可以将本书当作读书人的作品来看。
二、李先生只看到有道衍和永乐朝的字眼,以及王守仁的说明,即当作道衍的作品。这是不妥当的。因书后更有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八月十八日,署名一咏归散人:一记于“月渚岛之湖光山色楼一之字样。以及(观象杂录)各篇的说明。而(观象杂录)中,也提到…斯道山人” (道衍字) 、一海滨逸叟一和一钦钦子”三人的名字。这些资料凑在一起,仍使人分不清真假。因为王阳明如果真读过此书,以后的流传又是如何呢?一咏归散人一的原稿何在呢?凭清抄本实在不能如此肯定。因此,在相关资料未出现前,是必须存疑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书又是和姚广孝的生平想法,有一些切近的。
据史料来看,元季农民起事,是在至正十一年(一三五一) ,由山东颖州爆发,随之各地兵事纷起。亦即道衍出家前后(一三五一) ,已卷人元季兵乱的生活圈中。他曾在追怀同时出家的愚颜禅师文中,描写逃乱的艰苦情形。因此,有将近十六年的时光,他是游走四方,广交天下名士和豪杰的。他对席应真的印象,在(访席炼师)的诗句中,是这样说的:
一我本浮层自有师,畴昔崆峒来问道,欲将耳目广见闻,要信心胸尽倾倒。虽然未暇学长生,暂许从游上蓬岛。”
可以说,只是提到以佛教徒向道士请教一些学问罢了。长生之术,并非他的最大目的,所以 未学习。西方的极乐世界,在他赴燕之前,其实是最向往的。赴燕之后,他和燕王有十几年的相处。而相士袁珙和卜者金忠,也被介绍到北平。这些人,是熟悉风土人情的,也是重要情报的来源。此所以这些人,在明初的术数家中,并不太突出,却对永乐朝的“靖难之役”大有贡献,原因即在此。我们看《明史·姚广孝传》中,对燕王起兵的天象解释,即知他是活用传统术数的。而他的协防北平、击退李景隆的大军之围,更可以看到他对兵事实际干练的一面。
因此,如就他活用术数的思想来看,《三悟真诠》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他想法相近的。
最后,我必须一提的是,在明代初期,所谓风水名家,有洪武朝的刘基、张宗、目讲僧、周仲高…水乐朝的渠仲宁、杨宗敏、廖均卿、非幻和尚、游朝宗、斐士杰,都受到朝廷和社会的重视。这是因重乱时代,掌握前途,开创事业,都虽不了借重术数。所以上述名家,释、道、儒三教的人都有。而姚广孝则博通三教。因此,他懂得和活用术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只是《三悟真诠》倒底是谁的作品呢?恐怕还得等更高明的人来解答。我深深期待著。
摘自《中国佛教》第37卷9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