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高僧道安之思想背景
东晋高僧道安之思想背景
贵杰
道安生当晋世,时人藉老庄思想融合儒家经义,形成魏晋玄学,玄学之名最早见于“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而玄学家所依之《周易》、《老子》、《庄子》,则统称“三玄”。玄学家大多为名士,互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及清议玄谈相与标榜,蔚为一时风街,此流行之玄学思想有其不同之发展阶段。
魏正始年间,何晏作《道德论》、《无名论》,王弼作《老子注》、《周易注》等,倡导“贵无”、“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提出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范畴,以为名教出于自然,并创立“贵无论”之体系。阮籍、嵇康主倡“自然”、“无为”,即所谓“法自然而为化”、“越名敦而任自然”。裴额则否认“以无为本”,以为“始生者自生也” “济有者皆有也”,形成所谓“崇有论”之系统。向秀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郭象复“述而广之”,以为无不能生有,“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 “块然而自生” “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揭橥“独化论”之观点。向、郭《庄注》出,玄风大畅,“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两晋之际,玄学已历经贵无—)祟有—)独化之发展过程,值此时期,佛教般若之学盛行,且因依附玄学思想而得以根植中上。
魏晋之世,玄学思想衍盛,般若学说倡行,名僧与名士交游,佛学与玄学合流,般若空义与道家玄理相通,乃当时思想之特色。般若学者或援引玄学观点以解释佛家空义,或袭取般若理论,结合玄学而加以阐发,因对般若思想或“性空” “本无”有各种下同之诠释,故而演为“六家七宗”之说。
据昙《六家七宗论》,六家之名称为:本无、即色识含,幻化、心无、缘会等六派,其中“本无”一派又分出法琛之“本无异”一宗,故成七宗,合称二八家七宗”,兹分别陈述于后:
一、本无宗—以道安为代表,道安乃东晋佛教名侩,特重般若经典之研究,藉“本无”以解说般若之空义,谓“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此乃就存在之形式以立论:复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此则就宇宙之本体以立言。道安认为般若法性,常静至极,无为无著,必也主客互泯,如如不动,始能臻于“无所有”之境,此即“诸法之真际”,亦为佛法最高精神境界。“以无为本”乃道安般若思想之核心,因其以“无”为“本”,故称“本无”,以此成宗,故名“本无宗”。
二、本无异宗—主倡者为与道安同一时代之竺法琛与竺法汰。本宗观点如下:
琛法师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
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
《二谛搜玄论》十三宗中本无异宗,其制论云:夫无
者何也?壑然无形,而万物由之而生者也,有虽可生
,而无能生万物,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生也。《山
门玄义》第五卷, (二谛章)下云,复有竺法深(琛
)即云:诸法本无,壑然无形,为第一义谛,所生万
物,名为世谛,故佛答梵忘,四大从空而生也。
竺法琛以为“无”在“有”先,“有”在“无”后,从“无”出“有”,藉以解释佛答梵志“四大从空而生”之问题。此宗执著「有” “无”之先后,主倡“无”能生“有”,“有”生于“无”:以为万物出于“无”,“无是母,万物是子,无中生有。此宗在否定客观现象之真实性方面,与本无宗相同。唯于解说“本无”之内涵,则与本无宗有异。道安以“无”为万物之本,乃哲学上之本体论,并无化生万物之功能:然本无异宗之“无”,则有生成论之意义。此宗之观点与般若思想之差距甚大,颇受老子思想之影响,而藉之以解释缘起性空之理。
三、心无宗—因其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故当时亦颇具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竺法温、支愍度、道桓、桓玄、刘遗民等,其说如下:
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温法师用心无
义。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释意云:
经中说诸法空者,欲令心体虚妄不执,故言无耳。不
空外物,即万物之境不空。
竺法温法师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像者
也。 (然则)有像不可言无,无形不可言有,而经称
色无者,但内正其心,不空外色:但内停其心,令不
想外色,即色想废矣。
晋竺法温为释法琛法师之弟子也,其制《心无论》云
:夫有,有形者也;无,无像者也。然则有像不可谓
无,无形不可谓有,是故有为实有,色为真色。经所
谓色为空者,但内止其心,不滞外色,外色不存,余
情之内,非无如何?岂谓廓然无形而为无色乎。
……无心万物,万物未尝无,谓经中言空者,但于物
上不起执心,故言其空,然物是有,不曾无也。
此宗以“有”为实有,“色”为真色,认为有形之外物为“有”而非“无”,乃肯定万有之实在性。然于万物却不起心执著,若内心不思,则“色想”亦无。其实,心无宗之“无”,仅为“止”其心而不滞于物。因心止而不滞抄物之时,则物仍是“有”,故不可对境起执,以假为真。唯内心空豁,不为物染,则可无执于物。心无宗之要旨乃在空心不空境,其所肯定之“色”为实有,正系本无宗与即色宗所否定者。显见心无宗之观点有违般若空观之宗旨,般若空观倡诸法性空,“有”仅为假有,而心无宗却视之为实有,故当时即遭法汰与慧远等高侩猛烈评击,以为异端邪说。
心无I不所谓“无心抄万物,万物未尝无”之观点,乃源抄先秦老子与魏晋玄学家向秀、郭象之思想,向、郭云“唯无心者独远耳”、“得全于天者,自然无心,委顺至理也”、“苟无心而应感,则与变升降”、“无心以随变也,泛然无所系”。所谓“无心”即指心灵顺任自然之变化,随感而应,故向、郭云“是以无心玄应,唯感之从,泛乎若不系之舟,东西之非己也”、“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故知无心玄应,无心顺有,乃向、郭之“无心”观。心无宗之“心无”义,一则摄受老子“涤除玄览” “塞其兑,闭其门”之观点,主倡“内停其心,不想外色”之思想:一则融入向、郭“无心以随变” “无心以顺有”之论点,以为“万物未尝无”。向、郭认为万有独立存在,心虽无,然万有并非无。向、郭之“心无”义与心无宗之“心无”仍有差异。心无宗之“心无”实即“空心”,心中一切均无(色想废矣);向、郭之“心无”则指心之无为,心不违反自然,但心仍随感而应,并未真空虚寂。心无宗之“心无”义,或可谓近乎老子“致虚寂,守静笃”之说。
四、即色宗—此宗代表人物为支道林(三一四—三六六) ,乃东晋清谈领袖,系由存在现象分析“即色是空”之义,其说如下:
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
即为空,色复异空。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
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论》,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
玄论,此犹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与安师本性空故无
异也。
今寻林法师《即色论》,无有此语,然《林法师集》
,别有(妙观章)云: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
自色,虽色而空,今之所引,正此引文也。
东晋支道林作《即色游玄论》:…:彼谓青黄等相,
非色自能,人名为青黄等,心若不计,青黄等皆空,
以释经中色即是空。
支道林法师《即色论》云:吾以为即色是空,非色灭
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不白色) ,
虽色而空,如知不自知,虽知恒寂也。彼明一切诸法
,无有自性,所以故空。
《山门玄义》第五卷云:第八支道林著八即色游玄论
》云: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虽色而空,知不
自知,虽知而寂。彼意明:色心法空名真,一切不无
空色心是俗也。述义云:其制《即色论》云:吾以为
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斯言矣,何者?失色之性,不
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恒寂。
支道林倡“即色为空”,认为色之性“不自有色”,色既不能自成其色,故“虽色而空”,但并未否定色本身,然色既不自色,则因何而有色?“正以因缘之色,从缘而有,非自有故”。色乃因缘所生,由缘而有;由缘而有,则绝非自有,色既非自有,则虽有色,亦为假有:假有之有,虽色而非色,故其性为空。其次,色乃因心而起,故曰“青黄等相,非色自能”,心计之,则有色:心不计,则无色,色之所以为色,系因起心计度而有,“心若不计,青黄等皆空”。实则,色本身并无自性,色既无自性,则非另有空:因色无自性,故“色复异空”,非另有空,故“即色而空”。要之,即色宗乃以“色不自有,虽色而空”为主旨,以为物质现象(色)均非由自身所形成,并无自体,其性为空,故“色即是空”:然作为现象之“色”必须经由主观之分析,始知其无自性之假有,故“色不异空”。此派学说之特色乃在“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即不直接否认客体世界之存在,唯注重论证事物本性并不自有,故虽有客观现象之存在,然此现象均系假相,并非真实存在,因而为空。即色宗主倡藉现象以解本体,藉“析色”以去“色”存“空”。
即色宗以“色不自有,虽色而空”为要旨,色既不自有,则色因何而有?在支道林为“心计”,在于法开为“识含”,在道壹为“幻化”,在于道邃为“缘会”,此四家皆在说明色不自有,因何而有之问题,故可归类为即色一派。
五、识含宗—此派乃东晋名侩于法兰之弟子于法开所立,其要义为:
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
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
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
《山门玄义》第五云,第四于法开著《惑识二谛论》
云: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若觉、一界本
空,惑识斩尽,位登十地。今谓其以惑所睹为俗,觉
时都空为真。
此宗以三界为梦幻,万物乃心识所含,所谓“以惑所睹为俗,觉时都空为真”,即将客观存在之现象视作惑者之幻相,以宇宙万物乃为心识所含,一切皆空,而将心识看作实有。
六、幻化宗—此宗之创说者为竺法汰之弟子道壹。
壹法师云: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从本已
来,未始有也。
《玄义》云:第一释道壹著《神二谛论》云:一切诸
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心神犹真不空
,是第一义,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隔凡成
圣,故知神不空。
此宗与识含宗之观点大致相同,主倡“心”有“色”无之说,以为一切诸法(世谛之法) ,如梦如幻,了不可得,唯心神不空,始为第一义。
七、缘会宗—此宗为于道辽所创,道辽亦为于法兰之弟子,其要义如下:
于道邃明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故即无,称第一
义谛。
《玄义》云:第七,于道邃著《缘会二谛论》云:缘
会故有是俗,推拆无是真。譬如土木合为舍,舍无前
体,有名无实,故佛告罗陀,坏灭色相,无所见。
“缘会”乃佛法缘起性空之理论,众缘会合,故云假有,假有则性空,此为般若思想之基本要义。缘会宗之旨趣乃在缘合而有,本自无有,亦即缘聚则有,而“有”系假名,故本无实体,此与道安之本无义相似。然仅知万法之“非有”,而未明万法之“非无”,且彻底否认“假有一,未合“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之大乘敦义。
上述六家七宗,吉藏(五四九-六二三)以为在鸠摩罗什未至长安之前,即有本无、心无、即色三派。侩肇(三八四-四一四)于其(不真空论)对此三家即有批判,故知本无、心无、即色三家乃当时最具影响之学派。识含、幻化、缘会三家可归结为即色一派,同为反对心无宗“心无色有”之观点发展而成,一则藉心为实有,以反对支愍度之“心无”论:一则藉道安之“本无”义,以驳斥一色有”之说。侩肇认为本无宗“情街于无,多触言以宾无一,未解“非有非无” “即有即无”之中道义理,亦未合“应世导俗”之佛家精神。心无宗其“失在于物虚”,即万物因心“空”故无,而以色为“有”,未明万法本性空寂。即色宗“未领色之非色也”,即未明万法之本体与现象乃一而非二,“色”与“空”不容割裂之中观哲理。此最具代表性之三家般若学说,仍未契合大乘性空义理,实因当时之般若学说未能摆脱玄学思想之范畴,如本无义乃王弼、何晏“贵无”论之延续:心无义系裴倾;“有”论及嵇康、阮籍“无心”思想之发展:即色义为向、郭“独化”论之显扬。故魏晋玄学与般若思想必有密切关联,且玄学思想对般若各派之理论,亦有所影响。值此玄释合流之际,佛教高侩一则资取玄学思想以阐述般若空理,加速佛法流布:一则力探佛学精义以厘清格义迷思,谋求佛教独立,其中之翘楚,厥为东晋之道安法师。
《狮子吼》第30卷第11\1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