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对佛教人物的深入研究——介绍黄夏年新著《中外佛教人物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石怀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对佛教人物的深入研究——介绍黄夏年新著《中外佛教人物论》
  陈石怀
  黄夏年所著的(中外佛教人物论》,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全书包括中国篇和外国篇,其中中国篇共有24篇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评介中国佛教历史上和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及其佛教理论和思想,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道安、僧肇、法显、希迁、遍周、月轮、无心、传灯、弘一、欧阳竞无、印顺、圆瑛、震华、恩洋、应慈、太虚等法师或居士。
  黄夏年从佛教的角度,介绍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和事业,并介绍了他们各自突出的佛教理论、思想,联系佛教发展的历史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评论,既阐述了他们佛教理论、思想的沿续性和传承性,也评估了他们的理论、思想的创新性。因此,阅读该书可以窥见佛教某些理论、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研究佛教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特别是该书中,有关近现代中国佛教的研究论文占据了较多的篇幅,对于佛教如何摆脱困境,从恢复走向振兴作了颇多的论述。既从客观也从主观上分析了中国佛教陷入困境的原因,也从理论和实践上针对中国佛教所面临的现实,提出摆脱困境,使中国佛教从恢复走向振兴的办法。这些论述对于中国佛教发展应走的道路,无疑是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书中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
  一、关于“空”的理论思想
  佛教谈“空”,是说明世界的万物本性或本质上是“空”的,虽然肉眼所见现实存在着具体事物,但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是假有和概念上的名言施设,其本质上还是空的。这种“空”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阐明“空”义,对于佛教的建设和发展无疑是必要的。
  在该书中,有{道安“本无”思想初探》、 《僧肇是怎样解“空”的》等3篇文章,评介了道安、僧肇等人对“空”义的阐释。作者对道安的“以寂为本”的理论、思想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认为道安是受到玄学的影响,以老庄的思想来解空义,并在很多时候从禅观的角度谈论空义。在《僧肇是怎样解“空”的)一文中,作者认为‘僧肇把虚无空寂看作般若认识的旨趣和终极,概括出了佛教‘般若性空”的特点,抓住了佛教空义的真髓。作者认为僧肇所持的空义,是有其时代的原因的。黄夏年从分析僧肇的论述中,看出僧肇认识空、分析空的逻辑线索是沿着智空一法空一智法俱空一无复异空(一空)的思路进行论证。即要人们先建立无分别心的般若空智慧,排除一切世俗的认识,从而生起无分别的真实认识,然后再用这种般若智慧返观洞照世界的一切事物,看到它们所具有的无常性和自性空的特点,从而在认识上根本否定世俗事物的真实性,得出诸事皆为不真实的虚妄的认识。也就是说智空、法空,都归于一空。在《道安”本无”思想初探》一文中,作者指出道安空论的缺点是有重“无”的倾向,只谈无所有,不谈无不有,是一种不完全的认识。而僧肇的解”空”,则弥补了道安空论存在的缺憾。应该说僧肇的空论是在崇有时代的有无争论中产生的。在这争论中,僧肇使佛教空义从不完善到完善,说明佛教理论、思想,是随着时代和各种思潮争论不断地完善、充实和发展起来的。
  二、关于人性论
  《传灯大师对儒家性善恶论思想的批判》一文,是对中国佛教天台宗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传灯法师进行评介,其中突出地评介了其对儒家的人性论所取的批判态度和观点,并说明了其佛教理论的根据。作者归纳了传灯大师对儒家一些主要人物的人性观点,指出儒家的人性论归根到底,就是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和扬雄的善恶论3种基本形态。黄夏年认为,传灯批判儒家的人性论的理论是佛教的‘世间教”和”世间法”,传灯同意儒家的“性”是天理,但善恶与天理无关,善恶不是由“性”决定的,而是由“情”所驱使的。所以谈“性”应该和修身连在一起,“约修以论性”,两者一体,不可分离。
  作者通过剖析,对传灯大师批判儒家人性论作出了颇高的评价。同时指出,传灯对儒家人性说和理学的批评,其实质在于说明佛教比儒家和理学高明。
  三、关于中国佛教禅宗的理论和思想
  在《印顺法师与王恩洋先生》一文中,黄夏年评介了印顺法师和王恩洋先生以印顺法师所著的《印度之佛教》为中心进行的学术争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大乘起信论》的真伪和法相唯识是一还是二等问题,两人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
  作者在《王恩洋与禅宗四题》一文中对王恩洋先生的禅宗思想作了探究。在《应慈法师禅学思想漫议》中,作者概括了应慈法师禅宗的思想并评介,认为应慈法师的禅学思想既有继承性,又具有创造性。在对禅的解释和运用上,既基本上坚持了传统思想,又创新地把禅作为禅定实践以修持方法加以强调。在修禅上,既传承了大乘佛教的“利他”,又创新地把自度和广度结合起来。在念禅上,既传承了南宗禅“无心任自然”的禅学思想精髓,又创新地强调”尤贵实行”的无心念佛禅,特别是“以禅为本”的禅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念佛理论
  黄夏年在其《弘一法师与念佛法门》一文中,评介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弘一法师的念佛思想。首先指出弘一法师的净土思想和念佛思想是受到蒲益、印光两大师影响。弘一法师继承了前辈净土念佛的理论思想,但也有所创新。作者在评论中指出其创新之处,一是把善导的”三心”,简化为“一心念佛”;二是把念诵佛号,增加上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三是念佛时,可以略去“南无”二字,只称“阿弥陀佛”;四是发明了“听钟念佛法”,在家念佛者念佛时置时钟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可免喧闹之声干扰;五是提出念佛可分为两端:一为长命念佛(指寺院念佛堂的回向延生活动),一为临时念佛(指寺院普佛经忏活动),他反对经忏活动,故与念佛分开,把经忏改为念佛;六是继承善导的理论,提出临终助念的主张。这些创新的主张和思想,都是旨在使净土念佛更切近时代、更切近信众的要求,使念佛简单化、大众化。但弘一法师最重要的创新,无疑是在抗战时期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主张,号召信众把佛教活动与爱国、救国活动结合起来,为抗战救国献出各自的心力。弘一法师的念佛思想,始终跟着时代的脉搏而创新发展。I 五、关于佛教改革的理论思想
  佛教改革是中国佛教近代提出的新课题,旨在使中国佛教面对近代社会、面对佛教的现实情况,找出新路,摆脱困境,走向振兴。同样也是现代中国佛教所要探讨的课题。黄夏年在该书中,有《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初探》、 《圆瑛大师的社会伦理思想》、 《当代中国佛教的批判精神》、 《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锐意改革育才的谛闻法师》等文,都涉及到这个课题。这些文章所评论的法师的思想,都共同探讨中国佛教面对现状,如何面向人间,.走向人生,进行必要的改革,采取适应现实的举措,焕发佛教的青春。
  从上述可以看出,黄夏年此书所包涵的内容相当丰富。读该书首先使我们认识到佛教的理论思想,是在佛教内部不断的争论,是在与外部社会不断的碰撞中,不断地弃其糟粕,保其精华,并不断地完善、丰富而发展。其次,中国佛教理论的争论远没有停止,大乘与小乘,静修与顿悟以及对“空”的认识等都还有不同,但随着时代的转移,理论的合理性、可行性将愈辩愈明,精华与糟粕也愈为分明,而佛教理论思想中的消极一面势必遭到摒弃或改造,而其积极的一面则必为传承而发扬。明显表现在大小乘的理论思想上,前者因消极出世而备受抨击和嫌弃,后者因积极用世而在批判中被传承发展。大师们的争论都在平心静气中进行,虽各持各理,或有尖锐之见,而能坚持理性,不伤友情,这种风气非常可贵,有助于理论思想在争鸣中发展。第三,中国佛教迄今已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不沉污积弊。这在诸多大师论述中可以看出。不痛下决心除污去弊,佛教必将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活,已成为佛教精英们的共同呼声。第四,时代是佛教理论思想的试金石,也是佛教理论思想的推进器,佛教理论思想是否合理可行,是否合乎社会和人群的需要,是否能在当今诸多宗教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要视其有无顺应时代的脉搏而推进。时代的推进,迫使佛教不能不随着时代前进而改革发展。杰出的佛教大师们都深信此理,太虚的“人生佛教”、弘一的念佛思想简易化、圆瑛的“三种精神”等,都是为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尤其是:人生佛教”的理论思想,已经在时代的试金石上证明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是佛教改革、进步的趋向。第五,佛教的理论学说产生的年代久远,虽精深博义,但文字深奥,今人已难明其理,要弘扬佛法,必须笺释疏解,易为人们所理解接受。黄夏年在该书中对诸多较为深奥的理论,既引原文,又加以笺释疏解,或用现代语言译解评述,使雅俗均能通晓,从而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总而言之,读该书可以了解中国佛教存在哪些争论和争论的情况,存在哪些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存在哪些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及诸多佛教大师们的理论思想和高风亮节。这是一本提供丰富史料给佛教研究者的书。
  (作者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